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推荐17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师: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
4、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5、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谁能用“家乡”来说一句话?{我们的家乡在保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6、师:我们学校的周老师离开自己的家乡山东到我们毛岸教书,每当过节时不知周老师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我想请我们班的一位小朋友当小记者采访一下周老师离开自己家乡的心情,谁愿意去采访一下呢?(相机指导:采访时要用上礼貌用语)
7、谢谢周老师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思念家乡的心情读第一句诗吧(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师:贺知章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多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9、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10、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12、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指导朗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周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14、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
三、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今天和同学们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了这一首古诗,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感觉到很高兴,也感谢贺知章让我们读到这么好的思念家乡古诗,也谢谢同学们能认真学习!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小离老回
音未变发已白(思念家乡)
客儿童不识
笑问从何处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诗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诗文,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回乡情境图,老师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配乐古诗朗读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通了。
3.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4.理解诗文: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乡之久,回乡之晚。(语速放慢)“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比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读出儿童的天真浪漫来。)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2.指名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5.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6.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7.这么美的是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a)自由背。
b)同桌互背。
c)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d)配乐有感情地诵读。
8.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9.再背一遍。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再用游戏形式巩固认记这些生字。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音 客 何”
先认读,再交流记字方法,最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
客: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何: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可以评议写字情况。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 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齐读。
3.同桌互相读全文。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理解诗文。
(1)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谁来送行了?
李白心情怎么样?
比较:“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和“又”?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惊喜“忽闻)
(2)第二句: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有多深?
4.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欣赏,再谈谈你的感受。
6.表演: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7.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8.学生自由背诵。
9.学生自荐背诵本课的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读一读。出示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舟 乘 汪
2.指名读。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3.教师范写“舟”,注意提示笔顺。再范写“乘”,的撇捺要伸展开。注意指导把字写美观。
4.练习写字。老师检查写字情况。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出。
七、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难点1.正确书写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正确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案导案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吧,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教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教师板书课题,范读古诗。
简介作者及背景。
解释“偶书”:类似随笔。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第一首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自主认读《回乡偶书》“我会认”中的生字并组词,想想怎样记住它们。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1、小组内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
2、小组轮流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重点交流难认字的识记方法。(鬓 衰 偶)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课件,认字扩词。
2.小组开火车认读词语。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回乡偶书》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借助工具,理解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3.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学生回答。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点名回答。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七、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指名读准:客 、 何这2个字的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仔细观察,并书空练习。
4.描红仿写。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检测案1.我会填。
儿童( ),
笑问( )。
2.点名背诵古诗。
3.语文练习册。
课堂小结《回乡偶书》仅用了28个字,就把诗人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了。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5
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检查反馈(课件)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
(2)出示诗文,指名读.
(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
(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细读品位,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1)联系重点字词看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试讲,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生自由回答,师引导,归纳.)
(3)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钩出重点字词,出示插图,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自由回答,师补充提问:"客"在这里指谁 "何处"是什么意思 谁再来说说 )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
(3)指导朗读古诗(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
三,活动品位,体会情感.
1,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诗文说一说.(学生组织语言,全班交流)
2,教师归纳总结,演一演这个故事.
3,看了这段演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体会:思乡)
4, 教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齐读,试背.
四,联系内容,丰富情感.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刚才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生品位)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示范指导,掌握基础.
1,观察生字,课件出示书写顺序,师讲解.
2,生描红试写,师巡视指导.
六,选择作业,巩固知识.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今天我们来个新鲜的做法,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去认真完成.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写一写,说一说《回乡偶书》的故事.
3,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设计意图:一直都想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次选择作业去完成,让学生在乐趣中自觉自愿地完成,同时又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巩固知识的方法,各取所需.)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写字:客、何、音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8
<回乡偶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是贺知章在回到故乡是偶尔写下的一首诗。在古诗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诗中的“客”字展开教学。
师:请学生自由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
师:古诗中有一个我们刚才写的“客”字,请大家找一找
生找
师:请你读古诗,想一想,贺知章是不是“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是客,因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我觉得不是客,因为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是“回”,请你把回乡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学生齐读
师:介绍作者:36岁离开家乡一直到85岁才有机会回家乡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鬓“是什么意思?
师:当我们不明白字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生:查字典
生:“鬓”是指耳朵前边长头发的部位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年纪大了,两鬓的头发也白了
生:作者很爱自己的家乡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作者的家乡口音没变
师: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指导学生朗读整首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评析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而今天,高姗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初读” 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多读,特别是指导学生划节奏读很有意思。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高老师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
高老师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把知诗人,解诗意,读诗句为教学主线索,期间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初读理解诗意,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整个课堂扎扎实实。
教学时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诗情,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古诗之情节与现代的孩子相隔甚远,孩子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终于成为现实时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头,孩子更是难体会。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挚的深沉的情感,让古诗丰韵起来?我想高老师如果再在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点功夫,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可以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先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贺知章在天宝三年辞去官职,告老还乡,时已86岁,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读——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读——
50年前风华正茂,50年后却老态龙钟,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读——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如果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能让学生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读到作者的内心里去,试着把“感悟”变为“感动”。那么我们的教学课堂就真正进入了理想的境地。
其实像这样成功的例子又很多,例如在教学《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时,有人大师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第一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同学们注意到这个“酒”字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生2:友谊的酒。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说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到此老师又接着第二次“以情引读”
问道: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上课的老师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和引读,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第三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经过老师提示,学生不禁惊叹发现: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生答: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生答: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生答: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之,教师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读中悟情”,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句。
高老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学生带猜带想,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而在现实的课堂中,一些老师还在用教学参考书的诗句解释照搬给孩子,取代了孩子的多元理解和个性解读。不但没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慢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思维习惯。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们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或请教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想象演说,感悟形象。
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采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高老师教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时,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着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表演中学生情绪迅速提升,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适度的课堂表演使得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不仅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本语言,也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和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们教学诗词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问道:通过想象,同学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就这样,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保家卫国的高大鲜活纳兰性德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四、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高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拓展阅读”是古诗诵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单凭教授一首诗还不能充分体会诗歌的美妙,这就需要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位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比中体味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比如在教学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前,我们可以把一组描写春光的诗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画面情景。这一组诗句有: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学生读完后,教师说道: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这样,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主体古诗教学,进行拓展阅读,加强积累感悟。
比如孙双金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三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渭城曲》是以酒相送,再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
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非常我们借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议:
1、关于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文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比如找出意思中相对应的词语(少小老大、离回),换一换词语“笑与请”。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2、识字与写字问题。
3、教师个人文化底蕴积累问题。
【备课资料】:
贺知章生于公元六五九年,死于公元七四四年,活了八十五岁。直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后来在长安做秘书监等无足轻重的小官,他一直未受到重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常常饮酒作诗,来消除心中的不快。
天宝初年(约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外面度过了七十多个寒暑,终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人老了,头发早已花白了,但因为他多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当他踏上阔别了七十年的故土时,正碰上在村口玩耍的一群小孩,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孩子们当然不认识他了,他们凑成一堆,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笑着向他打问:“老伯伯,您是从哪里来?”听了孩子们的问话,贺知章感慨万分,看着眼前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往事一一映入眼帘,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说明及目标简介: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根据课标要求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提高诵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识字和自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过程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
生: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
生: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他们三个人都好像是古时候的人。
2、师小结: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师:现在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回到了家乡。
生:我不知道“偶书”是什么意思?
师:偶:偶然,书:写
偶书:偶然写下的。
师质疑:诗人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才偶然写下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评析:
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二)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检查反馈
指名读、评价:
生:他把鬓毛衰shuai,读成了鬓毛衰cui。
师:这个“衰”字,在古时候时读cui,现在,我们把它读shuai衰老的衰。
这首古诗里,除了“衰”字,还有几个生字,你都能读准吗?
3、出示生字、词、句认读:
少——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
鬓——鬓毛——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衰老
客——客人
何——何处——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生字的教学仍是我们二年级的重点,多跟生字见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4、师:同学们,读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应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古诗有几行?每一行有几个字?
生: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师: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老师范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6、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还有哪些是“七言绝句”,谁来背背?比比谁背得好。
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鸠。
……
评析: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三)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1、自由读古诗,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诗人小时候离开了家,老了又回来了。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在第一行诗中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
生:小——大
生: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
师:谁来说说“鬓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
品读一、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见了诗人,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师:说得真好。质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生: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时,这些小朋友还没出生。
生:诗人小时候的小伙伴现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师:难怪儿童相见——
生:不相识
师:笑问客从——
生:何处来
师:小朋友把谁当成了“客”?
生:诗人
师:诗人是客人吗?如果你是诗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伤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生(小朋友):老爷爷,请问你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呀?
生(诗人):小朋友,我也是这里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品读三、四行:(读出伤心、无奈)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是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朋友已经不认识他了,真是感慨万千啊!
5、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自由读、男女赛读。
评析:古诗重在诵读,在充分让学生的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少—老、小—大、离—回”三对反义词及“客”字的引导感悟,学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诗,一切水到渠成。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外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由课内到课外,不为教而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总评及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
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
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
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⑴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⑶了解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课文改编的小故事配乐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是一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三是朗读感悟,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四是积累《回乡偶书二》,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前一首古诗的理解,升华情感,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说板书。
由于课件已经出现了全首古诗,所以板书时我就挑精炼的几个字作为板书,既总结了古诗的内容,又能突出地表现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村居》、《所见》、《小池》诗歌的图片。
师: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潘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潘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生字的卡片)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那现在潘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 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4、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在长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师:是啊,潘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7、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潘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潘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回乡偶书
客? 何处来?
想家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出示春节人们返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师相机导入:“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无论身在哪里,人们最牵挂、最想念的就是家乡了。其实画面中的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即使远在千万里以外,也可以很快的回家,可是在古代就不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2、听故事:“有一位叫贺知章的唐朝著名诗人,他从三十多岁是离开家乡杭州到洛阳做官,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得以返乡,五十年啊,几万个日日夜夜的思念,现在终于回家乡了,你们说他的心情会怎样?(学生答)
3、揭示课题:“其实比仅仅如此,他把回家乡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乡偶书》。”
4、与学生一起书写课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二、预习关
1、指名读诗。
2、学习要认读的生字。
3、疏通诗意:(1)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懂?
(2)出示课件,引导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_____离开家乡,_________才回到家乡,
________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_______。
______看见我却没有人____________,
______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练读,把诗读流利。
三、提高篇
1、师导语:同学们已经把诗读得很熟练了,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首好诗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要把诗读好,就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和感情。
2、读出节奏:像这样的七言诗一般节奏的划分是二、二、三式或四、三式。(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二、二、三式,这是四、三式,这两种读法都可以。)
3、听读录音朗读,学生模仿读。
4、读出感情
(1)师导语:恭喜你们的朗读又上了一个台阶,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需要我们融入诗境,想象当时的情景,细细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创设情境、感情引读
①同学们,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年了,离开时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回来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他心里非常地——(学生答),于是他(学生答)地写下了——(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②离家五十年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在村口他看见了你活泼可爱的孩子,他的心情不由得——(学生答),可是孩子们却把他当做了外来的客人,心中真是悲喜交加呀,他不由得写下了——(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
③是啊!毕竟是五十年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家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摸样,贺知章的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就说明了这一点。
出示《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引导学生读并体会。
④我会想:家乡的哪些人、事、景发生了变化?
我会说:
50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__________;
50年啦,以前朝夕相处的亲人__________;
50年啦,曾经住过的老房子___________;
50年啦,村子里多出了那么多__________;
……
⑤师引读:看到这一切,诗人的心是万分复杂的。
是啊,五十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变得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使人不由得感叹起来———(学生读)
五十年啦,亲人也大多不在了,往日一家团圆的欢乐景象再也无处找寻,使人不禁伤心地吟诵到————(学生读)
岁月在年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皱纹,日子给乌黑的白发染上白霜,漂泊在外的诗人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也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家乡那深深的爱,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能带着这种深厚的情感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四、拓展篇
1、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你了解他吗?(出示贺知章生平简介)
2、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这两首《回乡偶书》,你还知道什么?
3、出示《咏柳》,拓展阅读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4、贺知章不仅仅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出示贺知章书法作品赏析)
五、作业布置:
v1、搜集贺知章的资料,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再介绍给爸爸妈妈或伙伴们听;
v2、预习《赠汪伦》,提示方法:自学生字、读通诗句、读懂大意、读出节奏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
回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乡 思乡
偶 老大回 儿童不识
书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4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大家一起读一下课题,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能不能不拖音?干脆一点?
生:能
师:嗯,不拖泥带水,不拖腔拉调,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很好很好,你知道这首诗谁写的吗?
生:贺知章
师:对,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告别世界懂吗?什么意思?
生:(指名)就是那个人已经死了。
师:哦,这个字很沉重,死,刘老师不愿意说的,你说的,行了,是这个意思!注意,小朋友,刘老师教你一个常识,很多文章,在作者的旁边,写上这两个数,就是告诉大家是这年出生的,这年死去的,贺知章活了多少年?知道吗?不知道,你们还没有学到百位数的加减法。那么他活到多少岁,就是用死去这一年的这个数字减去他出生那一年的数字,就等于多少年呢?
生:85年师:对,他活了85岁,贺知章,他是什么地方人呢?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出示第一个卡片:我会认)
生:我会认
师:第二关
(在第一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解)
生:我会解
师:第三关
(在第二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读)
生:我会读
师:第四关
(在第三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想)
生:我会想
师:好,很好,刘老师解释,解释认、解、读、讲,解释认,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想,要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好,跟刘老师再读一下。
生: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
师:刘老师提一个小问题,这个我是指谁啊?
生:自己!
师:是我,老师这个自己呢还是你们这个自己呢?
生:我们这个自己!
师:对,要搞清楚,这里出现的我,不是刘老师,是你们,你们要努力!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把书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把生字读一遍,自由的,准确的!
生:自由读!
师:好!好!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认识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
生:齐读生字!
师:单独站起来读的,赶快举手!我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学习状态很好,读书时候声音比较洪亮,拖拉的少,姿势比较端正,我很高兴。
(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
师:同学们,有一个字的笔画最多,你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鬓!
师:看刘老师写,你们拿出手来,跟着刘老师写,我把它放大,做比较!看——
(板书大大的鬓字)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刘老师理发了吗?
生:理了!
师:对,现在的男人是要理发的,大家都要理发。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现在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生:宾——
师:但是在这里读几声啊?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刘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对,认字的这一关过了,过一关,拿下!(从大黑板上取下我会认的卡片)
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刘老师教你怎么理解!好!小朋友,会扩词吗?好,扩扩词看!知道扩词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呵!都会!来,扩词,(指课题回乡偶书里的回字)回字,怎么扩?
生:(指名)回家!
生:回避
生:回来
生:回去
师:还有什么呢?刘老师扩一个词好不好?回到!(指乡字)乡,谁会扩?
生:乡亲
生:家乡
生:故乡
师:嗯,很多,刘老师赞成在这里扩成家乡!(指偶字)偶,谁会扩?
生:木偶
生:偶然
生:木偶戏
师:小朋友,看看,按照刘老师扩词的办法,书就是我们这个书,是不是?
生:不是
师:就按照这个来,听刘老师的!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行吗?行不行?
生:行——
师:错!小朋友,记住了!回到家乡扩词是对的,偶,这里不能扩了,这里要用换,偶不是偶尔,是随意,随便,书,什么意思,换,就是写,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理解了吗?跟着刘老师念,念这个解释过来的句子,预备——读!
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
师:好!小朋友,来看刘老师教你的办法会了没有?把这种办法归纳一下,小朋友,掌握了这种办法以后所有的古诗你都会读了!第一个办法是,扩,第二个办法就是,换,古代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有所不同就要怎么样?换!诶,刘老师,刚才你说回到家乡随意得写了一首诗,一首诗这里没有啊,这里就是采取一个办法,补!知道吧!这里我们解释课文的标题就用了几个办法啊,就用了3个办法,
生:扩,换,补
师:很好,在读一遍,回乡偶书
生:回乡偶书
师:回到家乡随意写了这首诗(老师大声,孩子轻声,一起读)
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还有四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的,我们先来扩吧小朋友,我们先找最容易的,离,离开,家,家乡,离开家乡,回——
生:回去
师:在这里应该是回来。好,看刘老师是不是解释对了,听好,听清楚,看谁的耳朵尖,能够听出问题来。小儿子离开家了,大儿子回来了,他家里住房比较紧张,两个儿子在家里没有地方住。一个走,一个回来,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不对了要怎么弄呢?看看——谁来说说看,刘老师在解释这个句子的时候错,错在哪里?他把所有的词都是用扩的办法,是不是?而实际上,有两个地方是要换,对不对?哪个地方要换?错在什么地方?
生:(指名)错在有两个地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很小的时候离家,等到大了的时候才回来。
师:哦,你意思懂了,很好,表扬一下,了不起!好,听刘老师的,少小就是小时候,那个同学讲很小的时候,也行,老大,解释成什么?年老了!年老了才回来!他多少岁回来的?
生:85
师:好,少小离家老大回,跟老师读诗句,然后再读解释的句子。
师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回来。
师:好不好啊,理解不理解?好我们自己来,再来看第二句,小朋友,我们同样用这个办法,用扩,换,该补的地方就补,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从这里开始,乡怎么扩啊,家乡
生:乡下
师:
生:乡亲
师:这里可以扩成——,当然,这个字可以扩成很多词,但根据这首诗,这里只能扩成——家乡!音?
生:声音
生:音乐
生:音量
师:在这里都不对,在这里要扩成口音!南昌的话你们会说吗?
生:我会一点点。
师:做什么,南昌是怎么说?
生:做西里(南昌口音做什么)
师:嗯,吉安话是做咋个(吉安口音做什么),我的家乡是永新的,永新的话就更难懂,做古拉(永新口音做什么),这就叫做口音,做西里就是南昌话,做咋个就是吉安话,做古拉就是永新话。小朋友,不要笑,不是搞笑!乡,家乡口音,无是什么?
生:没有!
师:对了,家乡的口音没有,没有采用的什么?对!换!这个改,扩成——改变!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鬓毛,鬓毛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小朋友指头顶)不是在那里,鬓毛是指耳朵旁边的头发,两个耳朵边上,鬓毛,在这里仅仅是解释成鬓毛吗?指满头的白发,他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衰,看到这个衰了吗?衰,什么意思?衰败,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做白发苍苍,白发飘飘,白发稀稀疏疏。你看刘老师的头发多吗?
生:一般般
师:我现在58岁,到了85岁,我也会掉头发,现在我的头发白了吗?
生:没有
师:做了假,染了。好!这句话怎么理解?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生一起:满头白发苍苍。
师:头发又白又少,都行,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还有两句就过关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看看哪个小朋友能解释?
生:就是儿童见到一个人,见到了不认识。
师:诶,你这个意思对了,但我们要一个一个落实,你的意思是对的。儿童——我们现在交儿童叫什么?小孩子,小朋友,对吧,也有讲儿童的,但讲小孩子小朋友就更现代了,这里用换,换成什么?小朋友,小孩子,相见,看见我,对,而且要补我,小孩子见到我不认识我,这个不,今天有没有用不啊?这个字还会用吗?不要,不去,不行,不字有没有用?
生:用
师:保留!对,古代的用法与我们今天的用法相同,怎么样?保留!好,看,小孩子见到我都不认识我。(指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指名)问他从哪里来
师:一个一个来,一个笑字,扩扩词看,笑嘻嘻,笑眯眯
生:笑哈哈
师:笑哈哈,小孩子会笑哈哈吗?老头子,大人会笑哈哈,哈哈哈哈,小孩子不会这样笑,笑眯眯的,笑嘻嘻的问,问什么呢?这个客人是谁呢?
生:我
师:我是谁呢?
生:贺知章!
师:对,笑嘻嘻的问我从,保留,今天也用从,从哪里来,从什么地方来的呀?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跟着刘老师来,先读诗,再把解释一起读,刘老师大声一点,你们小声一点。
师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满头白发苍苍,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笑嘻嘻的问,你这位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师:理解了吗?理解了!过关了,拿掉!(拿掉第二个,我会解的卡片)我们过4关,已经过两关了,同学们精神非常好,精神饱满,好,我们来过第三关——
生:我会读
师:好,我们来读读看,看看你们会不会读?读书要读出感情,读得有节奏,读得字正腔圆,好多小朋友对我有感情的,一直看着我,现在我要你看书,好,把书拿好,这个班的小朋友平时读书都很认真的,把书拿起来,一起朗读一下,不要拖音!45度角,跟桌子的角度45度角。好,回乡偶书贺知章 预备读
生:齐读
师:会读吗?
生:会!
师:吹牛,还差得远!刚才刘老师说了,什么叫会读?要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要读得字正腔圆。那么,怎么做到会读?刘老师又教教你,又教教你,小朋友!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他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啊?大声说,要让老师听见!
生:高兴!
师:高兴吗?不高兴?高兴还是难过?有说难过的吗?
生:没有
师:错!高兴还是难过?
生:难过!
师:难过吗?诗人的心情难过吗?
生:难过!
师:又高兴又难过,高兴少,难过多,口说无凭,以诗为证,要拿出证据来,你刘老师说他又高兴又难过,我们来看看诗,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个高兴的想法,我们来看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兴吗?离开家乡五十年了。你们有没有老家不是南昌的?
生:我家在深圳
师:深圳啊,你回深圳的时候高兴吗?
生:高兴
师:对,高兴。难过,为什么难过?哪里找找证据看?
生:(指名)因为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
师:对!不认识!看这里(指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是这里的主人啊,什么时候变成客人了?难过,悲哀,看起来这里有个笑字,同学们,你不要被这个笑字所迷惑,这个笑是贺知章笑吗?
生:不是,是儿童在笑
师:对,是儿童在笑,诗人的心里在哭,要理解,怎么是客人呢?我是这里的主人啊,还有什么地方说明他难过?
生:儿童见到他,都不认识他。
师:这里我们已经理解了,已经理解的地方不重复!
生:他原来有很多朋友的,现在都没了
师:哦,这个诗里面看不到。诗以外的我们看不到。同学们你们看,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爱不爱家乡啊?非常爱,50年,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鬓毛衰,老了,离开家乡的时候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现在回来的时候白发苍苍,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天啊,果然哦,他回来以后,85岁回来,不久就死了。高兴一条,难过两条,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高兴要读出来,更要把诗人难过的心情读出来。先听听刘老师朗读好不好?大家看书!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有难过吗?要不要表扬我一下啊?刘老师也需要表扬,用什么方式表扬?鼓鼓掌!好,小朋友读一读!
生:齐读.
师:哦,有的同学读的时候脑袋在晃,把这个味道读出来,但是还不够!小朋友,要读好这首诗,不仅是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老师还要教你一招朗读的技巧,轻重快慢升与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顿短,什么地方停顿要稍微长一点,拿出笔来画,学习不是看戏,要辛苦,一起画。画/表示停顿时间短,画//表示停顿时间长。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一起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
师:很好,光是停顿还不够,还要注意延长,刘老师教你三个字要延长,一个这个家,注意画,用~画。少小离家~ 注意要拖音,离家50年呢,当然,不能拖音50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个字拖音,要注意快慢,一起读一遍,读拖音的地方。
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教你两招了,再教你一招,我们有两个字的音要读重音,无,用△画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爱家乡,50年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字,不,用△画出来,儿童相见不相识,感到很难过,不认识他,跟刘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师:好,还要教你们一招,有一个地方要升,有一个地方要降,儿童相见不相识,又要拖音,又要升调,用↑画出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要降调,用↓画出来,很难过。听懂了吗?该升的地方升,该降的地方降,好!把诗人的心情和所有朗读的技巧汇合起来,跟着老师来朗读。
师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站起来,我们配一下动作好不好,配一下动作朗读,看刘老师拿两个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师读。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师生:配动作朗读。
师:好,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小朋友,三关过了,最后一关了,小朋友,我们看图,我们动脑筋,看看图,动动脑筋,小朋友注意了,这幅图画了什么内容啊,谁和谁见面啊?
生:贺知章和小朋友。
师:谁是贺知章啊
生:就是那个骑马的
师:他哪里骑马了?
生:在马旁边的
师:诶,贺知章是养马的?马夫啊?
生:不是
师:那他怎么牵了匹马啊,放马的?
生:他脚走路累了,总要坐一会儿吧
师:他累了坐地上,坐凳子上,要坐马上?还有谁说?
生:他骑马回来的。
师:贺知章他傻呀?骑马?不坐飞机?不坐汽车?
生:古代没有飞机和汽车。
师:对,古时候比较落后,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马
师:对,除了马呢?
生:牛
师:牛不会坐,牛是耕田的。
生:骆驼
师:骆驼是在沙漠里的,一般地方不会,我们这里就不会。你们没有想到,从水上走,是要坐什么?
生:船。
师:一是马,二是船。大象,骆驼,驴子,是个别很少的地方用的,大部分地方用驴子。好,小朋友,你们琢磨一下看看,这是几个小朋友啊?
生:4个
师:对,你们想想看,这4个小朋友会对贺知章提什么问题?能不能够到前面来,我就是贺知章,(请4个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朋友),现在我是贺知章,你要注意礼貌,看看怎么称呼?
生:爷爷!
师:诶,还要加个老,老爷爷。
生: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师:我是从京城来的,我在皇帝老子身边做事,从京城回来的。
生:(提示:想想看,你知道我是不是这里人啊?)老爷爷,您是这里人吗?
师:我是这里人,我离开这里很多年了,50年。
生:老爷爷,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刚才告诉你了,我从北京来
生:那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就要到这里住,我跟皇帝请假了,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要回来养老。好,现在我向你们提问,提问很难的,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难,所以我让你们回答问题,我提几个问题。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生:我的爸爸叫邓。
师:姓什么?
生:姓邓。
师:邓,哦,不认识,我离开家乡50年了,你爸爸还没出生呢,你爷爷叫什么?
生:爷爷已经死去了。
生:我爷爷没有死。
师:不可能每个人的爷爷都死去了。你爷爷叫什么?
生:万.。
师:哦,想起来了,姓万的,开豆腐店的,我离开的时候,你爸爸经常给我们家里送豆腐,还只有七八岁。(指另一小朋友问)小朋友,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陶。
师:陶渊明的陶?
生:嗯。
师:陶渊明的陶,我离开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姓陶的,可能是陶渊明不做官了,到这里了,你可以回去问问他,是不是陶渊明的后代。(指另一个小朋友问)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邹。
师:你爷叫什么?
生:邹
师:邹?哦,想起来了,你爷爷当年很会爬树抓鸟,到河里摸鱼,很调皮的。你们读书了吗?
生:读书了。
师:不是说你们现在,我是问你唐朝的时候,没有学校,你们读书了吗?
生:当时我还没出生呢!
师:现在假设的,假设你们是1000多年前的小朋友,我们要回到1000多年去,我们在演戏,在表演,在想问题。
生:没有读书呢。
师:没有读书啊,好,以后,我贺爷爷教你们读书,教你们写诗,我是个诗人,以后你们都要成为诗人,愿不愿意啊?好,回位子。小朋友,会想问题吗?
生:会!
师:好,我会想,四关过了没有啊?
生:过了
师:(拿下第四张我会想的卡片)今天这堂课我很高兴,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5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1、《回乡偶书》的创作经过及背景,参照《唐诗鉴赏辞典》。
2、了解作者贺知章的有关背景,出生地、求学地及生平。
3、准备古韵浓厚的古筝曲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品味蓝山的《回乡偶书》
孩子们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孩子们讨论交流的兴趣很浓厚,我在小组中也听到了许多读诗后的体会和感想,汇报反馈时,一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了,最后说了诗人高兴的回到了自已的家乡。于是我问(以下是一段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问:贺知章回到家乡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
师:那你们带这种心情读读诗歌
(孩子们又读了一遍)
师:你们还有什么体会吗?(生摇头)
师:我也来读读古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师读的时侯生已举手)
生:我感受到诗人回到家乡时也很伤感
师:为什么伤感,这样读行吗?
生踴跃举手谈体会
正如上面的这首古诗中,诗人少小离家,老而归的伤感学生无法体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做了这一段引入,且不论这样的辅垫引入是否有违自主性学习的理念,但对于体会诗的中心蕴味效果却是很明显的,课堂上的很多问题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这就要靠教师的生成机智了。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7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教给学法,自读自悟。《回乡偶书》这首古诗,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因此,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
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说到这节课,首先我要说的是,自己是在学校举行的优质课评选中,以抽签的形式,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备课、备教材、教具等。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仓促。在简单的翻阅大纲之后,执教《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 “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都与自己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有关。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