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心得体会内容页

家规心得体会范文推荐6篇

2023-02-13 10:12:01心得体会访问手机版

第1篇:家规心得体会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守住底线,不踏红线,不碰高压线,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领导满意、百姓拥戴的好官。近日,县委组织部发文,要求党员干部撰写家规家风文章,结合本人的家庭、家风、家规,对照*的“十条家规”,我想说说自己正家风、立家规的体会和感悟。

本人及其家属,一个是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个是单位副职干部,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

我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标事项,我没干预过一次,也没背地里让亲友同事参与过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购及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进行阳光操作;优抚安置、调残评残、城乡低保工作中,我没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打过招呼、发过话。

我认为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品德必须高尚。*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他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认为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高位重,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为此,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我决心做到天天常思己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民政干部。

第2篇:家规心得体会

没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一般家庭明列条文的家规,并不多见,多是约定俗成的家规。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抓好作风建设,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关于家风,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一般农家,勤俭为本,孝敬老人,对亲友礼尚往来,对邻里和睦相处,对社会惜老怜贫,这便是好家风。

家风建设修身为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个人修养,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续,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知足,提高自身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魏征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领导干部应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脑海,淡化个人得失,在为民务实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家风建设重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修养的映射。在家风建设上,古语说,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优秀的个人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感染下一代的。家风正,影响给孩子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破坏党风政纪的贪腐投机行为,便有一种本能的拒斥。

家风的形成,靠家庭世代沿袭,靠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才能形成。家风好,受世人称赞,家庭成员也感到自豪,家庭的社会地位自然也高。

通过对“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的学习,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求真务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站得出来,把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第3篇:家规心得体会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第4篇:家规心得体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家风对每个儿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航标,并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它们给我们了不断前行的力量。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因此它对每个人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受不良家风家教的熏陶的人。我家的家风则是“诚实”二字!

我爷爷奶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这一生的汗水都栽垦在土地之中。常常每天天不亮就背上簸箕。拿上廉刀到菜地里去摘菜。一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尽绵薄之力,宝他们衣食无忧。二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习惯已近根深谛固在他们的心里,在农田中劳动似乎已经不再是以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勤劳已经在冗长的劳动岁月里成为可以被继承的传统。

记得有一次,我起夜喝水,迷迷糊糊中发现爷爷奶奶正在鼓捣着堆放的农具,蹑手蹑脚得开启大门,只听吱呀一声,他们精瘦的身影隐匿在了黑暗之中。我也时常会跟着他们一起下地干活,我坐在田埂上,一边摆弄着手边的杂草,一边时不时抬头看埋头在农地中的爷爷奶奶。尤其是在夏天日头正盛的中午,他们背后的衣襟已经被汗水所浸透,但手中的锄头像被赐予了力量一般仍然在有力的挥摆着。见他们如此辛苦的情况,我连忙上前锄头,可竟发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锄头可真沉啊!我逞能得挥舞了几下,手臂便酸痛不已,才知道他们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不仅是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母也同样是热爱劳动的工作者。他们工作时像垦地的老黄牛一般脚踏实地,这样的生活才显得充实。我想爷爷奶奶的勤奋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良好的品质,更是可以称为是一个家庭的风格,我的父母亦然继承了这样的传承。我们这辈虽然安适不必做农务上的粗活,但对于勤奋诠释依旧是生生不息的。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同样可以履行在学业生涯中,更绵延于日后的朝朝夕夕。我坚信我会谨记并实行着勤奋这一条永不磨灭的家风家教。

第5篇:家规心得体会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6月8日-13日,公积金余杭分中心机关支部组织开展了学习郑义门家规,正家风、立家规、严家教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家风家规建设。

一、党员分头学。各党员开放式学习了《郑义门》家风,并结合自家家风写体会谈感想,提高对家风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大多家庭都包含着礼貌谦让、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尊重宽容等普通人家的家风与传承,倡导礼义持家。

二、科室集中学。各科室负责人牵头,对郑义门家风进行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先将家庭管理好,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效力。与党员自学相比,科室更多是对廉政廉洁的讨论。

三、持续深入学。支部借助本次活动,将家风教育纳入分中心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公积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家风家规教育,牢记家和万事兴,注重家风对政风学风的带动,营造良好氛围,厚植勤政廉政基础。

此次活动让党员重新审视了规矩的重要性。正像郑濂所说,有人监督时恪守规矩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也能抵制诱惑,坚持操守。要把规矩化为严以律己的自觉,不忘初心,不失公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6篇:家规心得体会

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来成长,从中他们就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快乐。

维持一个好的家风,需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相携共进,这时双方都需要意识到的,缺一不可。我结婚16年,生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十五岁,上初三,小儿子也有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六年里,我们夫妻俩相处得很好,做到彼此都多关心对方的变化,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讲些好听的话语;少抱怨、少指责、少误会,我们在孩子面前从不吵架、从不指责,让我们两个儿子都会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因有我们俩的榜样,两个儿子都懂得互敬互爱。别的家长都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打打闹闹的。依我的小孩来说,我很少很少他们这样,从小就懂得相互忍让。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如果邻居阿姨给点吃的其中一个,(就弟弟来说吧,他会问“”阿姨,可不可以再多给一个车,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换回哥哥,也会这样说的。现在哥哥已经读初三了,在校同学给他点好吃的,他也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星期五晚回来。他兄弟俩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家虽然不时常有老人在这,可每周孩子回来,第一时间就叫他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的情况、吃饭没有、身体情况怎样,老人俩听到孙子的声音,总是乐融融的。其实,在我身边也会经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就是有时下雨,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或放学,在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然后对我儿子说:“儿子,来吧!妈妈抱你”儿子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立刻站起来说:“不用了,妈妈你坐吧。你会晕车”我坐下后,坚决地说:“来吧,妈妈就想抱抱你。”这样,孩子就觉得妈妈特别的亲切。妈妈孝敬老人,妈妈爱护孩子,孩子心疼妈妈,这不就是尊老爱幼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体现尊老爱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尊老爱幼的美德。

说到勤俭节约,从小我就教育孩子,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节约,也不能乱花钱。我两个儿子在石龙坑小学读了六年,说句实话,他们很少很少在校门口买零食吃。有些人会想,他口袋没钱,有钱你看他会不会买。我相信我两个孩子就算有钱在口袋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好习惯。我记得有一次,小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校门口捡到了一块钱。他紧紧地把一块钱塞到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今天你不用干活都有一块钱赚。”我问他:“为什么?”他就很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捡到了一块钱呀!”我就顺口一说:“那你为什么不去买东西吃呀?”他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妈妈,您不是从小就教我们要节约用钱,不能乱花钱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孩子,你真棒。还记得妈妈说的话。”

我大儿子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校尊师重友,在家尊老爱幼。回想他初一到初三这几年里,除了每月给他300元的伙食费,几乎什么零用钱他都不要,你怎么塞给他,他都不要。这也因为平时生活中夫妻俩点点滴滴的行为下影响出来的好习惯吧。

父母不但每天都要教育孩子怎样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怎样去勤奋、去节约,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懂得包容、懂得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领悟到人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