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1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雪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0xx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0xx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20xx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南京大屠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 相关图片。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 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 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 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 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 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 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 的被害。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学生阅读本文。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 者意图,作好笔记。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 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 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3.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 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 1.快速阅读。 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她是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 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4.完成随堂练习l。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研读9-33自然段 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
2.研读34-38自然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一、 研读9~33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 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这是 一节详细叙述)。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2.倾听,充满情感。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 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2.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 情感态度是什么呢?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1.充满感情的朗读。2.思考。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 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效果:余味无穷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 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
2.组织讨论 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
一、 掌握字词(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积累。
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 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1.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 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 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 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 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 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 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感 态度价值观。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的理赔之路异常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
惨绝人寰举世闻名
个性练习设计
作者在文中写道:"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补充资料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一笔勾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
一寄语十五岁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 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 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 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 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 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 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 一位学生的母亲,20xx年.,她女儿所 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 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 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 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 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 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板书课题。 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 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 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 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 1. 踊跃发言。 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 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 命运。 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 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 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 2.齐声回答:借代。 3.举手回答。 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 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 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 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 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 本,配合你的朗读。 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 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 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 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 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 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 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 己的脸,看疼不疼? 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 的反应。 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 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 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 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 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丽的好朋 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 感觉怎样? 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晓风 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 到他的疼痛。那么…… 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下去。 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恍 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 起彼伏地叫道:"疼。" 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 样的感受。 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 到他的疼痛。 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 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 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 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 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 为什么呢? 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 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 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 是吗? 1.思考原因。 生:您根本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 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 您的话语中。 2.沉思片刻。 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 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 文,把它找出来 。 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 启发学生思考的呢? 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 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 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 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 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 确定处给予指导。 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 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 适当的点拨。 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 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 的精神。 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 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 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 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了本
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参考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 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板书设计
为 人 民 服 务
毛泽东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道理论据 正反对比论证层次安排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事实论据 例证法
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 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xx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 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 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 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 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附:杨震故事 《毁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教学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