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事迹材料内容页

邓清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人物事迹

2023-01-10 13:06:01事迹材料访问手机版

邓清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人物事迹

曾数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他依然25年如一日坚持训练

1998年

邓清明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

首批14名航天员中

邓清明是唯一

没有执行“飞天”任务

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曾做过“神九”“神十”“神十一”备份

他以“宁可备而无用,绝不用而无备”为信念

25年如一日坚持学习、训练

如今

他入选神十五乘组航天员

终圆飞天梦!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航天员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飞天,一种是准备飞天,这就是我们的梦想。不管飞与不飞,不飞你也是这个事业,也是这个飞行任务的深度参与者。从来就没有因为是否备份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你没有准备完备,造成遗憾的话,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国家。

神舟十一号任务

是邓清明离梦想最近的一次

发射前一天

宣布乘组名单

他再次止步塔架,未能圆梦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我当时千言万语没法说出来,海鹏正好坐在我身边,我转过身站起来抱着海鹏说了一句话,海鹏祝贺你,我含着眼泪的。海鹏也说,谢谢你,兄弟。那个时候我们抱着很长时间。

最让邓清明感动的

是25年来家人的默默支持

妻子每次都会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

女儿也在他的影响下

成为一名航天人

父女一起并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共同奋斗

对邓清明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她们从来没有给我压力,说过不好听的话。回来以后她们也是像英雄一样迎接我回家,给我做好吃的,给我安慰的话。女儿讲,爸爸,你是我见过最敬业、最无私的人,你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2014年,首批5位航天员停航停训

邓清明也成为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

却仍然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

首批现役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对航天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清明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保持着备战状态

入选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我累过,我思考过,我休息过,但没有放弃过。这种经历睡一觉挥挥手就过去了。重新打点行装,整理好心情继续往前走。知道入选消息的时候心情还是蛮平静的,更多想的还是这个任务。水上水下的出舱,气闸舱、低压舱训练。

25年的航天生涯

邓清明深知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机会

有多么难得

空间站任务涉及多次出舱活动

为了可以更加高效顺畅完成

任务前

邓清明和战友们仍在反复练习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上下机械臂的水下操作,要盲操作,我在水下练了六次,尤其是后面那三次已经累了,练了三个多小时,但是我觉得那是我执行任务前的最后一次水下训练,我在这上面更加巩固,更加娴熟一些,这对于完成任务来讲是有好处的。

全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已准备就绪

面对6个月的太空之旅

邓清明充满信心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第一是自己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踏实,不要让队友对你的工作担心。第二个要充分信任对方和同事的工作,所做的事情要相信他。更多的是要经常沟通,大家一起去研究、去讨论,有问题一起承担。25年,这是一个漫长的追梦过程。训练那么多了,就等这一天。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

要对已经在轨完成“T”字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合体

进行进一步的装配,安装实验机柜

以及完成上百个空间实验项目

对乘组三人来说,任务繁重且艰巨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邓清明:压力是肯定有,但是我觉得有我们三个人共同的努力,有天地之间大协作,有地面的支持,这种压力不算什么。 我还是喜欢干有挑战性的活,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

将重点开展六个方面工作

11月28日9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

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

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任务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

将重点开展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的验证工作;

二是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和测试,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三是实施三到四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

四是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六次货物出舱任务;

五是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

六是开展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追梦者终圆梦!

加油

2022年中国航天新成就有哪些?

中国航天工业的成就如下:1 .经过50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历了发展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和载人航天几个阶段,现已形成体系和规模。2017年6月,中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上太空。它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伽玛射线暴等正在爆发的活动天体。面向未来,中国人永远不会停止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未来五年,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五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高能电子和γ射线的X射线属性、能量和空间分布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化,中国有望在空间科学探测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在卫星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拥有通信、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系列卫星。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空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自主研制并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3.运载火箭方面,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9.5吨、同步转移轨道5.2吨的运载能力。4.在TT&C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中国、太平洋和非洲的空间TT&C网络,基本满足了TT&C空间活动的需求。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已建成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火箭已退役现役4代17型。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A 5款已退役;长征2 C、长征2 D、长征2 F、长征3 A、长征3 B、长征3 C、长征4 B、长征4 C、长征5、长征6、长征7、长征11服役。此外,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四个型号正在研究中,长征十一号甲、长征九号两个型号正在论证中。

2021年2月10日晚,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田文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道器3000N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约15分钟。探测器成功进入高度约400公里、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近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第一步实现了“绕、着陆、巡视”目标。

《长征三号》发射成功。

2021年2月10日晚,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田文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道器3000N轨道控制发动机点火约15分钟。探测器成功进入高度约400公里、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近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第一步实现了“绕、着陆、巡视”目标。2021年2月24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田文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公里、远火点5.9万公里的火星停泊轨道,周期为两个火星日。预计将在该轨道稳定运行三个月左右。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经从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田文一号轨道器搭载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和中性粒子及能量粒子探测器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进行多维度探测。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田文1号探测器已经飞行了202天,完成了一次深空机动和四次中途修正。到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公里,距离地球约1.92亿公里,仪器与地面通信单向时延约10.7分钟。所有系统都处于良好状态。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后,田文1号将进入火星停泊轨道,探索预选着陆区。计划于2021年5-6月登陆火星并进行巡视探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

1970年,“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国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用相机掀开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纱。

2008年,“神州七号”完成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嫦娥二号”探测月球环境。

2012年,“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来到了月球背面,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2019年,“长征十一号”首次完成海上发射。

2020年11月,“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送入太空。

自1956年开始,65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零开始到实现“太空旅行”,从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展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和团结。我们因生活在中国而自豪,因国家强大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