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1
张伯礼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他直言:“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等二百余万元奖金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了“勇搏励志班”。他为励志班写下“责任、坚韧、克己、奉献”四个词作为班训,希望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中医传承人。
张伯礼认为,中医教育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真正懂中医、爱中医、能够掌握中医思维规律、临床技能和诊治策略。只是单纯的设置中医、西医的课程难以培育好的中医学生,应该将老师治疗的经验和思维都教给学生,培养中医思维。
秉承着这种理念,张伯礼坚持一线教学工作,长期为本科生授课,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 140 多名,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培育了大量人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张伯礼创建的“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伯礼一直关注中医学科教学规范,着力提高中医教学质量。2008年,张伯礼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为中医的规范办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2009年获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
为了世界中医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张伯礼还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2
2003年,“非典”肆虐。张伯礼挺身而出,迅速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他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参与“非典”患者救治工作,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时隔17年,张伯礼第二次毅然前往疫情前线。
2020年1月27日,已经72岁高龄的张伯礼抵达武汉。他率领来自天津、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继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来武汉前,他和团队已经在天津海河医院运用此法救治病人,并取得良好疗效。
为了获得一手数据,张伯礼不惧风险,深入病区,亲自察看病患情况,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指导一线合理用药。基于对病情的观察,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迅速采用,为武汉的疫情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中医治疗新冠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开舱期间,江夏方舱医院在张伯礼的领导下共收治了564名患者。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一治疗方法推广到了金银潭医院等医院,在西医支持、中医药的辅助下,一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
2020年9月,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武汉疫情好转,在凯旋的高铁上,张伯礼说:“只要疫情需要,我定义无反顾。”
不负国家,不负人民。张伯礼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3
“我的最大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越我的学生”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40多万元奖金,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培养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出自他的一名残疾学生。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提出“政治思想过硬、学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问疑精神和专业实践,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他的身上,学生们体会到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比热爱,也从中学到了他为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一次,他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在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新鲜血液进行反复测试,为此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他说:“只要实验能取得进展,抽点儿血不算什么!”
多年来,张伯礼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4
疫情发生以来,年过古稀的张校长一直在坚守在抗疫前线,将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于自己的生命健康之前,在胆囊摘除手术的第三天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工作这,心系着患者,一切为了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山河无恙。在由中医全面接管的大花山方舱医院,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治疗的充分优势,为缓解患者的情绪,张校长把医生患者变为朋友,更好的救治病人,大花山方舱医院五百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张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国为民,医者仁心。穿上白衣,就是战士,为国为民,战斗到底。在抗击非典和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是传承五千多年的国粹,张校长扛起了以中医药国粹为国效力的脊梁,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毕生使命,一直在不懈地推动中医的发展。张伯礼校长是我们中医药学子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此次疫情张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广大的中医药学习上了深刻的一堂课。作为中医药传承者的我们,我们应当学习张校长的精神,应当时刻谨记作为中医药人的初心与使命,扎实学好理论知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展现出我们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5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武汉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伯礼填了一首词——《人民才英雄》。
这位“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此次抗疫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胆”英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在飞机上,72岁的老人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的诗句。
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中药漫灌”……初到武汉,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出良方,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超负荷的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他笑着调侃道。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这位“无胆英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全国道德模范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篇6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90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月16日上午9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传说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再次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