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推荐5篇

2023-03-17 06:02:01心得体会访问手机版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1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大国外交》10篇观后感《大国外交》10篇观后感。谋求和平、实现发展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需要更多国家协力推动、携手前行。――《大国外交:大道之行》

1840年,鸦片战争撬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强国建设的重要、强大军队的关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开展“大国外交”

1949年,建国后第二天,中苏建交,开启了新中国的对外建交新篇章。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为世界做了表率,不断提升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的作用。1971年,以“乒乓外交”为引,中美关系进一步解冻、升温,同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迈入国际快车道,助推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大国外交需要大国责任。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担当、中国胸怀、中国力量更是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中国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站上更高起点,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时,不断加强经济组织合作引领,与金砖国家携手打造新的“金色十年”,开启“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投行,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扮演更重要角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运筹帷幄,与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给自己创造了机遇,也让全世界得到实惠。

但大国外交并非一路坦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势必会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激烈竞争,甚至形成掎角之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看好中国,从最初的“中国崩溃论”,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各种错误论断、偏激理论甚嚣尘上。但中国的“大胸怀”,让发展国力、合作共赢、包容和谐、拼搏奋进成了主色调,也进而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理解、欣赏、信服。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吸引了外界的眼光,让国际社会在好奇、惊讶之余,更好地了解、研究中国,携手创新全球治理理念。

与此同时,大国外交需要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维和、世界反恐、国际援助、和平谈话……中国用实实在在极大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宽胸怀、有格局的大国,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有序的氛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的红利。当然,大国担当不仅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也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始终将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

5年的努力,我国外交硕果累累,但我们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的认识,始终明确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务必携手共进、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把握好大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2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继续保持战略实力,积极在世界舞台构筑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中国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深层次、宽广度发展,保持中国实力,推动中国战略。当前推动中美关系平稳过渡并力争新的合作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运筹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并进一步拓展与欧洲国家关系;

要摒弃被动,积极开拓。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史亦侵略史,独立自主的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要体现大国气量,坚持积极进取,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与震慑力。中国高水平筹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两大主场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实力与积极姿态;

要摒弃被动,积极开拓。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史亦侵略史,独立自主的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要体现大国气量,坚持积极进取,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与震慑力。中国高水平筹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两大主场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实力与积极姿态;

要有大局意识、大局观念,经略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问题。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变化直接关乎我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要想谋稳定谋共赢,就要有大局意识,掌握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以自身实力与魅力促进周边稳定及共同发展;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更有成效、大有可为。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3

《大国外交》是一部大型政论专题片,共分为六集:“大道之行”、“众行致远”、“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该片以正发生深刻演变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为背景,以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为主线,记录了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谱写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史诗,用翔实的资料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壮美画卷。认真观看此片后,我非常振奋,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自信,感概颇多,深有体会。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外交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外交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2、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实现新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更加紧密。面向未来,放眼寰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必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铸就新的辉煌!

3、一个有担当的负责任大国,必须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共赢共享,中国智慧点亮世界;遇到难题,中国方案从不缺席;面对挑战,中国行动自信从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总书记全面阐述中国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理念主张,引领中国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4、中国外交不辱使命,书写了无愧担当的动人篇章。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核心重大利益,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必要和有力的斗争,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反腐败追赃追逃合作,取得巨大成就,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也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

5、独行快,众行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着眼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各国共同繁荣进步,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四年来,总书记亲力亲为,推动“一带一路”实现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成为我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认同和热烈回响。

6、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当有凌云笔。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的领袖风采和气质魅力,有目共睹,令人折服,在友情外交、体育外交、文化外交等对外交往中留下众多佳话,展现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元首外交的有力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的新风格和新气派,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开放、包容、自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鲜明。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4

摘要: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美关系;全球影响;和平与发展

当下中美关系的现状:

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在跌宕起伏中向前发展。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4月对美国的正式访问期间,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定化为“建设性的合作者”,指出:“中美两国都有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都认识到中美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胡锦涛主席曾多次强调要从全局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中美关系,看待中美关系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分歧。这对于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的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的阴晴冷暖对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等产生着巨大影响。

近期中美关系令人关注。有人说,美国正“从南北两端围堵中国”,中美间一场“战略较量”在所难免;也有人说,中美本是“假朋友”,什么“伙伴关系”只是为“好听”;还有人说,“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现在中国实力增强腰杆硬了,在国家“维权”问题上应“加快进度”。诸如此类的议论涉及的问题都很复杂,是不可简单化地看待和对待的。

充分认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中美关系向来很复杂,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对待。

首先,从发展历史看,中美关系虽曲折不稳,但总体上“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因而历经风雨而不衰。建交3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中美关系能一再迈过坎坷而发展到现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国间存在“共同利益”,只是不同时期,这种共同利益的“载体”不同而已。冷战结束前,中美间的共同利益主要是出于对付“共同敌人”(苏联)的战略利益;“9·11”事件后主要是面对“共同使命”(反恐)的战略需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要是应对全球性“共同挑战”所形成的更为广泛的“共同利益”。虽然中美间的矛盾和摩擦不断也不可避免,但总体上因共同利益大于分歧,所以总能迈过坎坷而继续前进。过往的经验表明,中美关系好时要警惕可能出现干扰,中美关系遇到困难时也别过于悲观。曾有人估计“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我看现在仍用得上这句话。

其次,中美关系论性质很难简单“定位”,各种“伙伴”称谓的出现是其复杂性的必然反映。中美关系既不能简单地说是“朋友”,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敌人”,所以曾有“非敌非友”的说法。后来又有“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战略伙伴关系”等称谓,还有“利益攸关方”等概念。概念和说法的多样性正是中美关系复杂性的客观反映。说法虽不同,但核心意思是一个——“伙伴”。这个“中性”词,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当然既不仅仅是“朋友”,也不仅仅是“对手”。“假朋友”难以概括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

再次,中美关系结构复杂,其广泛复杂的结构既扩大了合作领域,也增加了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机会。中美两国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两个大国,要建立“战略互信”并非易事。邓小平1989年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曾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2005年9月,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提出了“利益攸关方”的概念,强调“中国不同于过去的苏联”,将中国“与苏联相提并论是错误的”,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美中关系的基础是战略上的“共同利益”。但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分歧仍是客观存在,不能不反映到美国的对华政策上来。此外,中美在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双边关系,以及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面临的“共同挑战”,既提供了众多合作共赢的平台,也增加了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机会。

最后,从近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看,虽然矛盾和分歧非常突出,但不可能走向全面恶化。除了美国中期选举挤压中美关系的临时因素外,很可能是美国调整战略和政策的反映。中美间的战略关系并无实质性变化,彼此间的共同利益仍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不可能全面恶化。即使美国下决心要全面围堵中国,客观上也是难以实现的。一是东亚各国的心态复杂,他们虽不希望美完全撤离,想拉入美国以制衡中国,但未必愿意跟美国站在一起来围堵中国。二是东盟从中国迅速发展中普遍获利,切身感受到中国发展对他们是机遇而非威胁。三是美国军力虽是世界第一,但现在世界早已不是炮舰横行、强者为王的时代了,美在南海没有一意孤行、为所欲为的空间。最后,必须看到中美彼此利益已交织得难舍难分,美若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损害的还是美国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关系可能会有摩擦和麻烦,但中美关系不可能全面恶化。

美国是利益集团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数量和种类堪称世界之最。利益集团是以维护自身、团体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组织和团体。它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允许外国利益集团在美国进行院外活动;二是各利益集团在竞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各类利益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游说、法院诉讼、影响选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改变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环境,进而对美国内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的立场必须坚定。我们要永远记住邓小平那铿锵之声:“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建议:

冷战时代之后,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核问题,军备竞赛,跨国犯罪,传染病流行等诸多全球性问题凸显。世界认识到,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国家为中心的政治主体就能解决的。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解决。中美这对具有全球意义的双边关系,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合作是世界人民之福,两国对抗是世界人民之祸。中美之间构建合作的、发展的建设性关系,对两国、对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正如胡锦涛主席4月19日以题为《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题,在美国西雅图早餐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与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形成了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局面。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使世界上的重要信息都能够在瞬间传递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必须用广阔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周围的一切。更加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更加注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是当金时代发展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中美经济互补性很强,共同利益广泛,合作空间广阔。”并说,“1200多年前,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前进是今天的活力、明天的保障。”

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只要向前看,就能找到正确方向,就能坚定前进的步伐。让我们携起手来,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发展。

此致

敬礼

参考文献:

【1】《瞭望》【A】《中美关系》2008年7月

【2】《正确看待中美关系》【A】《时事报告》2010年9月

【3】《如何正确看待中美关系》【A】《时事政治》2010年10月

2022年中美关系心得体会1000字5

摘要;

中美从1979年建交至今,尤其在当下国际社会面对因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中美两国领袖均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作出高度评价。无论怎样,中美关系必须共同努力才做到双赢互利的局面,

关键词:中美关系制度经济文化

正文:

中美从1979年建交至今,尤其在当下国际社会面对因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中美两国领袖均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作出高度评价。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甫一就职即表示,“没有哪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像美中关系这样重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其任内首次出访亚洲四国时非常“贴心”地形容中美两国应该“同舟共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在接见希拉里时表示,“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温家宝总理在08年9月访美演讲时则强调,“中美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到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中美合作的领域和意义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正在全球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外长杨洁篪在去年7月出席“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成立仪式时发表演讲指出,中美两国已建立了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执法、科技、教育、能源、环保、航空等方方面面,此外中美双方还特别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机制,为探讨两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议题,以及促进政治层面的战略沟通提供了重要平台。“9·11”事件以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18次会晤,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双方政府高层每年均有密切的接触与频繁的互访,“大大增加了两国战略互信,推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政治结合度在今天空前紧密,当下的中美关系确实“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然而,在如此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我们也要看到中美两国从制度上的根本差异,使得中美两国很难拥有真正的团结统一。也许2008年,中美无意中形成的制度对比最有说服力。

2008年中美两个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由于发生了影响或者波及全球的恶性事件,倍受世界关注和批评。

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中国“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不仅本国有数名儿童死亡,几十万儿童受害,还全球漫延。也是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美国以次贷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终于由于“两房”公司面临倒闭被政府接管,迅速向保险业、银行业传导,演变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冰岛第一个宣布破产倒闭,其他国家也受到重创。由于投资失败而导致无家可归、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同时在这个背景下,希腊由于一名警察出于自卫而误杀一名未成年人,引发全国性骚乱并迅速在西欧漫延。

中国的毒奶粉和美国的毒债券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源于资本的贪婪、疯狂本性。甚至在事发后试图影响媒体和政府的举动都非常类似。在中国,尽管半年前对“毒奶粉”就已有报道,但迅速被“三鹿奶粉”摆平。随着更深入的调查,人们发现四年前当安徽大头娃娃事件发生时,三鹿奶粉也被监管机构和媒体列入黑名单,但很快也被摆平。“两房”债券的问题则在二十年前就被研究人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政府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汤姆.斯坦顿先生)发现,为此多次在国会提请听证。但两大巨头百般阻挠,在听证会上甚至不让他们说话,最后虽然允许成立了一个监管机构,但权限甚小,根本约束不了贷款巨头。直至2007年9月,斯坦顿教授还发表论文呼吁警醒“两房”的问题,然而均无济于事。可以说中美两国都是由于资本也即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恶最终导致了毒奶粉和毒债券的全面爆发。

纵观整个事件,无论是处理的方法和产生的深层根源,中美两国却有着深刻的不同。

首先,两房债券是美国政府出面积极向全球推销,甚至是施压性的促销。这是在全球造成极其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而三鹿奶粉只是循着正常经贸途径向外扩展,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周边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亚洲邻国,欧、美、非波及极小。中国也从未以政府的名义向全球推销。

其次,事件发生后,中国各级官员无不郑重道歉。温家宝总理在出席联大会议时,向全球道歉。陈云林则代表涉台部门向台湾道歉。而美国至今没有表示出任何歉意,没有一位官员向美国人民、向全球各国道歉。

第三,中国对肇事者、包庇者严惩不贷,对受害者全力抢救,并迅速在法律上寻求解决之道。在这次事件中,两位部级高官辞职或免职,石家庄市市长被撤职,其它相关受到惩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而肇事的三鹿奶粉则被停业整顿,董事长被依法逮捕。同时对数十万受害儿童实施免费救治和检查。而在制度层面上,被认为对事件发生有关的“食品卫生免检”制度迅速予以废除,并以最快的速度出台了对“三聚氰铵”检测和含量的法规。同时为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加速起草《食品卫生法》。反观美国,不但没有对肇事者进行惩处(即使面对法国总统提出追究责任人的呼吁也置若罔闻),更没有对受影响的千千万万百姓予以援助,却反而在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出台了用纳税人(也是受害者)的钱去救助肇事者的方案。然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肇事者拿到钱后就马上心安理得的去豪华海滩度假(如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AIG)。

中美之间的种种差异,显然是由于各自的制度造成的。

首先,中共是中国唯一的主导性政治力量。绝对权利的背后是绝对的责任。无可辩驳。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治理的有效性。如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朱棣。因此,承担全部责任、采取负责任的解决之道,包括道歉、惩治官员、挽救受害民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美国由于是多党竞争和轮替,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前一届政府或者反对党身上。比如“两房”二十年间跨越民主、共和两党,谁都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造成抽象上谁都有责任而具体上则谁都没有责任。这在民主国家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事情。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把经济恶化的责任推到对方。此外,民主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选票。只要当选,哪怕表现再差,只要不严重违法,也能完成任期。而且即使严重违法,只要本党议员支持,也照样不会被弹劾,从而保住总统大位。如果任期届满,即使干的再好,也不能再连任,甚至就是表现上佳、也符合连任条件却也一样会被选民抛弃。也就是说,施政的好坏与现政权的合法性无关。象台湾的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上尽管获得高达70%的满意度,竞选连任时却由于蓝绿原因败给初出茅庐的马英九。而当他的家族和亲信贪污败露后,却仍然在民进党“立法委员”的支持下做满任期。这就是为什么,2003年8月初,当法国遭受罕见高温袭击造成上万人死亡时,高层官员依然故我沉浸于度假之中。甚至法国总统希拉克直到三周假期结束后的8月20日才悠然返回巴黎。2005年美国发生伤亡惨重的卡特琳娜飓风时,无所不知的布什正在度假,灾难发生后的第三天下午才中止度假,前往灾区视察。当天美国国务卿赖斯正心无旁骛的在纽约以奢侈品牌云集著称的第五大道上试穿各式高跟鞋,第二天则在看音乐剧,第三天在灾区情况恶化到顶点的时候,“黑人的女儿”赖斯“却在网球俱乐部里和美国前世界冠军塞莱斯切磋技艺”。这也是为什么当今天美国正处于百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一刻,美国总统奥巴马依然斥资1.5亿美元----这一历史最高记录----举行规模空前胜大的就职仪式。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随着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资本的力量迅速崛起,成为继政治之外第二个可以主导社会的力量。然而,在中国的现实下,只有最高的政治力量能够对资本的贪婪和疯狂进行制约和约束。而在美国,由于政权的常规性轮替和高昂的选举成本,导致政治力量对资本力量的依附和无力对抗,甚至直接演变成资本的附庸。2008年美国大选胜出的奥巴马竞选费用高达八亿多美元(也有一说高达24亿美元),他获得的选票是六千三百七十万张,平均一票13美元!而资金来源有不少是现处于水深火热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如高盛的捐献金额就高达3.7亿美元。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面对经济危机时,对房地产、华尔街、保险业、金融业等财团一边倒的挽救。

第三,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选举民主是民主,决策民主是否就不是民主呢?美国总统只要当选,就拥有无上的权利:人事权、决策权。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尽管议会有制约能力,但从实践上,几十年间可有多少议会否决或者成功否决总统的决议?据美国2007年出版的《死不认错》(Deadcertain,作者:RobertDraper)一书披露伊战决策内幕,布什做了决策后,根本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甚至不好的消息都拒绝接受,下属个个啉若寒蝉。而在决策前,情报部门投布什所好,故意将情报修改。不仅是伊战,就是2005年造成重大伤亡的卡特琳娜飓风,就与下属未能将坏消息及时通报布什有关。反观中国,自从毛泽东时代之后,一人决策就成为历史而被集体领导取代。现在的中国,一项决议通过也需要九常委过半被书。

此次事件各种制度展现优劣、相互对比的机会。我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制度的优劣不在于其理论的完美与否,更不在于被贴上什么标签,而在于这种制度差异是否真正能使中美两国和平发展。

精通资本主义营商之道的美国惯于将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大股份公司并当仁不让地自视为最大股东,其他国家则根据实力大小、地位高低成为其中等级不一的股东(此即“Stakeholder”这个英语词汇的本意),而美国作为“大股东”自然拥有“一言九鼎”的最后话语权。因此,中国一旦成为这个由美国主导的“股份公司”的“利益攸关方”,在享受美国所配给的权利之余自然还必须尽到“对美负责任”的义务。明乎此,基辛格与布热津斯基等人所提倡的“中美共治理念”里面的政治内涵也就不言自明了,无非就是将“社会主义中国”以一个漂亮的政治包装“收编”进美国阵营之内,驱使从此“循规蹈矩”的中国为其“赴汤蹈火”,在朝核、伊核、反恐、全球环保、气候变暖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与美国展开战略合作”。同时,美国“收编中国”还有一个战略目的,就是以此离间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离间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使得中国逐步成为“孤家寡人”,不得不顶着“共治”的虚名越加“卖身投靠”美国。

美国人经常考虑这样的问题:中国未来战略走势是敌是友,会不会动摇其世界霸主地位和利益[特别是在亚州的利益]?

于是中美两国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发展的同时,国际问题,台湾问题,达赖问题,贸易顺差逆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等,所有的一切都在喋喋不休争吵中,并且双方都在够劲,角力,摸着各自的底牌。有时感觉同是美元体系,中美之间花太多的时间在内耗,会不会忽略未来的竟争对手欧元体系?从另个角度来说美国是相当愚蠢的!确实,美国人一惯的忧患意识比够强,总是想捍卫它的世界霸主地位。作为冷战后唯一被视为对手的中国,稍有风吹草动都会牵起某些国家的神经:“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但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军事上不断地壮大,对话与合作,国际关系稍有缓和的迹象;但帝国主义打压我们之心仍然不死,现在又从经济下手,一场没有硝烟之战悄然而至。

以前世界权力、经济分配显然不适合当今发展潮流,特别是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比如说G8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G20,在世界高峰论坛上G20更具有代表性和发言权,又从G20到G2中美两国所扮演的角色来看,注定世界格局起了质的变化。但是,就因为中美两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由于各自战略意向的模糊性,直接或间接造成中美两国存在不信任的源头,有时连经济上的问题也政治化,甚至将有些无关痛痒的争坳竟然提升到外交层面上来,,,,,,

对中国来说,在发展搞自己特色同时,完全可以容纳西方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甚至是学习其优越的社会制度。相反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视中国实际状况,经常是百般谴责,百般挑剔,而忽略中国优秀的积极的另一面。所以,早些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搞的“和平演变”,当我们中国以不变应万变度过难关之时,现在的国际形势又转嫁到经济斗争中来。不过,尽管经济贸易争端是非常激烈也是残酷的,也无非是利益支配、平衡、合作问题,如果经济贸易问题把国家政治主权也牵进去,战争就无可避免了,,,,,,就拿中美关系来说吧,美国出现的失业、出口问题,绝不能单一归纳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并不是中国操控汇率问题;而是美国国内低端产业萧条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是美国对中国一直抱有戒心不肯开放高科领域问题,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美国贸易逆差逐年有增无减诸多因素。

其实这些还有商讨余地,如果奥巴马把售台武器和会见达赖作为棋子,涉及中国内政和主权时,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多样,中美关系就会倒退不前!这也是中美之间怔结所在。无论怎样,中美关系必须共同努力才做到双赢互利的局面,而不是将经济扯上政治、国家主权作为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