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2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1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2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wenmibang.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案例: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 )
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讨论学习.先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一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质疑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同的问题提出来.
生:1."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3."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反思:
课堂伊始,教师就明确交待了本节课继续"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教给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学法指导的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问题由学生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参加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总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资料了解周晔与鲁迅。
3、概括文中五段的段意。试着给各段加小标题。
4、在文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2、文题中的“我”指的是谁?(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4、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1.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2、出示词语,理解意思。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1)速度课文,说说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
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2)加小标题。
(1)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 一、深切的怀念或沉痛悼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四、学习第一部分(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五、课堂小结
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了。(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ppt)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2.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悼逝餐枣搞冠
骂嚼悟摊奥咳嗽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4.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5.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二)合作交流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三)品读体验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四)巩固延伸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习惯。
2、学会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大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逐段细读课文时,读懂文意,抓住重点,领会中心句概括全文思想内容的表达方法,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与录音带、幻灯片,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及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外引入,诱疑导读,感知“爱戴”
1、出示“宋庆龄”与“朱自清”的话,谈话引入: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家中病逝。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领袖夫人与同是知名作家在他去世后所写的文章中的句段:“鲁迅先生的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损失”。“‘救救孩子’这句话在鲁迅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终生实行的一句实话。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帮助着青年人,所以在他死后青年们也特别地哀悼他。”
指名读,谈感受。
齐读。
2、仅止是他们觉得悲痛不已吗?不,远远不是。让我们进入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去吧,你就会知道来哀悼鲁迅先生的人有多少,感情有多深哪!
3、快速默读全文,找出直接能反映人们的悲痛的段落读:
读第一自然段,反复读,说说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人们的感情吗?
理解“爱戴”,并说说从哪些句段中感受到了人们对先生的爱戴。
引读:
参加吊唁的人真多啊……
他们都很悲痛……
4、此时此刻,你心情如何?最想问的是什么?
质疑:
鲁迅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如此深受爱戴?
过渡:
是啊,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深受不同阶层的人的相同爱戴呢?让我们进入文中去可能便略知一二了。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伊始,教师便充分利用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领袖夫人宋庆龄女士与知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惋惜之情,再进入文中描述吊唁先生的场面中去感受人民群众对先生的爱戴之情,从而激起迫切想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的强烈欲望,自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理清脉络,提炼中心,浅悟“爱戴”
1、默读全文,划下不能理解的字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故事的大意,并用划下能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一句话。
2、谁能将自己划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自由练读,并联系各个故事内容初步理解。
指名读,并边概括故事内容边说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小标题板书。
齐读小结: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3、文章如何紧扣这一中心向我们具体展现先生的高尚品质的呢?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是“感悟”的基础,在本文中,“我”此时的年龄与孩子们相仿,因此学生对这一文本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中心句的提炼使他们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再以中心句为对话连接点,联系各个故事进行概括,将“理清脉络”这一环节化于无形之中,不断照应同一句话,强化了对中心句的作用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未被打断,精神受到熏陶的同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得到有机的统一。)
三、紧扣中心,反复朗读,深悟“爱戴”
让我们进入文中深刻感受伯父那种深受人爱戴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吧!
1、谈《水浒》:
自由读内容:
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句段是什么?为什么?
指名读,出示:
“伯父摸了摸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伯父笑什么?为什么这样笑?
⑵读关于“我”读书马虎的句段,理解重点词“囫囵吞枣”与“张冠李戴”,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说两者的关系,可加入对自己读书的实际情况谈。
⑶若换成你是伯父,你会作如何批评?伯父呢?你能根据伯父的神态语言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再次读伯父的话,你会怎么读呢?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师生对读。
⑷过渡: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批评教育孩子也考虑到孩子的自尊,与传统的压制孩子那种粗暴简单的手段完全两样,真是细微之处总关情啊!难怪在侄女心中伯父的形象便是(学生读中心句) 。
2、谈“碰壁”:
⑴师生互换角色,结合提示语中的神态表情读两遍对话,边读边深入想象伯父与“我”在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⑵小组再分角色读,结合神态动作读,无提示语处合理添加,其心理活动作为旁白加入读。
⑶指名分角色读后,学生评价;师请生与其配合读,穿插伯父、“我”及旁观者的心理活动读,充分感受伯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适当加入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
⑷齐读小结过渡: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用手中的笔作一杆犀利的枪不断讨伐着这个令他痛恨的黑暗的社会,也许不断碰壁,倍受迫害,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个人的安危,更让人感受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3、救护车夫:
⑴默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段反复读,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⑵指名读“救护车夫”的动作的句子,出示句子,说明原因,其他学生不断补充。再读。
⑶若只爱这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就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先生始终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因此在救护车夫后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这种“严肃”中包含有多少复杂情感的变化啊!你能说说这些复杂的情感是哪些吗?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指名读句子,说情感。
评价补充,再读。
齐读小结过渡:
恨得深,也爱得切啊!而先生那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对劳苦大众的爱如一个辐射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着,其光辉照耀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阿三的怀念:
⑴有感情地读文,用一句话概括。
⑵读最让你感动的句段: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说理由
齐读。
⑶阿三的话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齐读最后一句话)。
(在初步感悟先生的品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联系上下文读懂先生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受人爱戴的原因,并寓朗读训练于每个环节中,有默读、有精读、有略读、有跳读,更有想象读,使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与品味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深入到作者的心中,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中,使先生的形象不再单薄,而是在朗读与合理的想象中逐渐变得丰满高大起来,直到成为一座丰碑矗立在孩子们的心中。)
四、总结中心,拓展阅读,升华“爱戴”
1、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概括对先生的了解吗?
(逐一指名说。)
2、你们还想了解鲁迅先生如何关爱别人的吗?
(教师发放课外资料,要求大家速读资料,从中找出能充分反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句段,然后以“先生,我想对您说……”的形式交流读后感 。)
3、若被救护的车夫和阿三也来到灵堂,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在诵读中铭记这句话,以作自己人生的标尺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生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鲁迅葬礼视频 鲁迅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36年10月19日,是个让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脚步回到那天的情景。
播放视频
没有人事先约好,来送葬的队伍却有6000人光景,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他们来送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来送别他?
(通过观看葬礼录象,形成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方便学生由当时的情景自然地引出问题——他们来送别的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来送别他?)
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她叫周晔,或许我们可以从她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二.出示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读题,从题目中读懂作者和鲁迅的关系,对文章的由来简单介绍
三.初读课文
1.出示阅读要求:放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在读的同时找一找:6000多人不约而同来送别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得少。”
2.那么周晔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伯父呢?她是从哪几件事中感受到伯父是这样一个人的呢?浏览2至24段,找找答案。
3.教师相继板书: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救护车夫
关心女佣
(在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情况后延续之前的问题,通过初读文本,找句子和概括事件对初读进行反馈。)
四.精读课文
谈《水浒传》
1.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他静静地躺在殡仪馆的礼堂里,我呆呆地望着他,看到他那依旧清瘦而详和的面容我不觉想起几个月前与他谈《水浒》的情景。
2.默读这个故事,把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随机出示 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3.我是什么反映?生读文中的句子。
4.激疑:这就奇怪了,伯父明明在夸自己的记性好,我为什么会难受呢?
生谈想法 相继指导朗读。
5.此时,聪明的周晔怎么可能不明白伯父的意思呢?于是……
出示 “听了伯父的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6.在那个团聚的场合,伯父为什么不当众批评我,而要这么委婉地说呢?
生谈想法:他是为了顾全我的面子才那么说的……
7.是啊,伯父就是这样为别人着想的人。
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得少。”齐读
(学生通过预习和初读,已大致能感悟这话的含义。而老师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谈自己想法的兴趣,老师再根据回答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通过追问,请同学朗读的形式引导其感受伯父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有了这层认知以后,再思考:“伯父为什么不当众,直接批评我看书不认真而要这么委婉地说?”来更近一层推敲伯父的用意和感受他的为人,这样的设计学生思维水到渠成,不会显得生硬)
谈“碰壁”
1.那天临走时,他还特意送了我两本书:《小约翰》和《表》。这就是我的伯父,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这不仅仅体现在对待晚辈的态度上,现在想来,更体现在那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中……
出示对话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你不知道,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
“可是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哦!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2.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等下请两位同学演一演。
3.你们说,当时的“我”真的听懂了吗?
学生把“我”理解的碰壁和伯父所说的碰壁含义进行区分了。
4.老师追问:那伯父所说的碰壁究竟指什么呢?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时了解过鲁迅生平,对他的遭遇大致都能说,所以这个环节可以由学生自由谈谈,他们有的说到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鲁迅的文章恰恰是反映社会黑暗的,所以反动派不让他发表,有的说鲁迅作为革命者,在许多地方都公开表示支持抗日,所以遭到反动派通缉,还要暗杀他等等。同学们都是认真搜集过资料的,所以对文本中的“碰壁”就感受的尤其深刻,也就有话可说,老师可作为一名听众,有时附和或者修正他们的回答,但主体要是学生。)
5.带着刚才的所有理解再来演绎这段对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6.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在你真正明白什么是“碰壁”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鲁迅先生的呢?
生:当时伯父为什么不把这些遭遇直接告诉我而要说成碰壁呢?
7.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一个学生回答道:“当时作者还小,伯父不希望她过早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这个答案很精彩,我请她读了伯父的回答
8.伯父在自己的人身安全遭受着威胁着时,居然还想着要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这就是我的伯父啊!
出示中心句 朗读
(这个质疑的环节,这位学生的提问非常有水平,和我的预设不谋而合,我便借她之口进一步展开讨论,当有同学回答到点上时,我为了强化她的想法,特意请她示范朗读,再相继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伯父的为人。再出示中心句强化感受)
9.可伯父明知道当时社会是黑洞洞的,很容易会碰壁,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学生回答:“有很多普通民众在默默支持他,喜欢看他的文章,以前被蒙蔽的双眼现在都变得明亮了。”
我追问道:“他的文章为什么深受普通民众喜欢?”
生答 :“因为他的文章反映的是社会黑暗,反映老百姓的痛苦,是呼吁大家振作起来反抗的。”
10.是啊,他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斗争想到的是唤醒民众,想到的是中国革命,想到的是拯救中国,却惟独,没有想到他自己,所以周晔要这样评价她的伯父:
出示中心句 朗读
(通过之前对碰壁的了解,学生已经知道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觉醒,反抗。而我再次运用这一点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父是这样的一个人。中心更加突显。这两件事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伯父的为人,我在设计过渡语时也有意往这方面引,使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能贯穿起来。)
痛失伯父
1.然而,这样的伯父已不在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因积劳成疾,只在这世界上停留了短短56个春秋。直到他弥留的那一刻,他心中挂念的依旧是中国革命,依旧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而我,要永远地与他分别了,想到这些,我怎能不落泪呢?
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生读
2.现在,我已认真地读过《水浒》,我还读了《小约翰》和《表》却再没机会与您分享一个字了,这是多大的遗憾啊!
生读
3.我望着您那遗体,那依旧清瘦而祥和的面容却再不能得到您丁点儿的爱抚了,我是多么的伤心啊!
生读
3.我的伯父已然去了,可他曾为我做过的所有事已深深地刻进我的心理。从此……
出示小练笔
从此,每当我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时,我会___________,
每当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时,我也会___________________.
(痛失伯父这段是朗读的高潮,在前面充分感受伯父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以后,学生已在无形中培养起对伯父喜爱,崇敬的情绪。突然,这样的伯父去世了,而且是过早的离开,学生内心一定会有感触,再加上老师的情感渲染,痛失伯父的情绪就得到升华,寄情与朗读,自然是声情并茂。最后的练笔则是对故事情节的回顾,再加之学生自己的感想,他们都写到了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的良苦用心和他一生不为自己考虑,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更有同学点到“我” 与伯父之间的情谊。话虽不长,但字字真切,可见他们已融入文本和小作者感同身受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9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获得真切的体验呢?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公开教学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现撷取其中“谈《水浒传》”教学片断,从中加以分析。
【案例一】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周晔回忆的第一件往事。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扮演周晔和老师分角色读这件事?(一位女生上台)
师:周晔,读书可要用心去读,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要运用情感啊!同学们注意思考:这几段话写的是什么事?可以取个什么小题目?
周晔(读):“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乱说一气。”
师(摸着胡子,笑了笑):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周晔:“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
师:我侄女真的用了“心”去读,读得多好啊!读出了周晔的心理。谁来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事?可以取个什么题目?
生1:写的是伯父和我谈论《水浒传》,并送我两本书的事儿。
生2:小题目可取为“谈论《水浒传》”或“谈”《水浒传》。
师:四个字的更简洁。好,请同学们提起手对着黑板书空,和老师一起来用这几个字练练书法。注意书空也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遒劲有力!
师生共同板书:谈水许传
生:老师,您的第三个字写错了,应该是三点水的水浒的“浒”,不是许多的“许”。
师:哦,我刚刚听一个同学说是“谈水许(xǔ)传(chuán)”,于是我就写下来了,难道不对吗?
生1:不对,要加上三点水,读hǔ,不读xǔ。
生2:第三个字“传”是读“zhuàn”,《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个传记,“chuán”是传说、传言的意思。
师(红笔在“许”字前补上三点水):噢……真好!你不仅告诉了大家“传”是个多音字,还说了原因。好,你来负责教大家读不同的音,并组两个词语区别区别。
生1: chuán传说、传言;zhuàn传记、《水浒传》。
生2:《水浒传》是一本书,应该加上书名号。
师(补上“《 》” ):对了,还有什么情况下应当加上书名号?
生:表示书名、文章名、电影电视片名、报刊杂志的名称的都得加上书名号。
师:
【分析与反思】让学生去观察和发现老师的“错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和发现。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是机械地讲授多音字、正音、书名号的用法这些基本知识,而是“假卖破绽”,故意设计看起来的几个“失误”,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角色朗读、书法指导、概括文章内容等方面的训练,有一石“多”鸟之妙!
【案例二】
师:好,同学们观察、发现的能力真不错!同学们来议一议:周晔为什么回忆这件事,这件事能说明鲁迅“为别人想得多” 吗?为什么?
……
生:因为这件事中,伯父不仅教育了我好好读书,还送了两本书给我鼓励我学习。
师:噢?伯父教育“作者”了吗?周晔,你体会到了吗?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划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句子读出来谈谈。
周晔:“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的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马马虎虎了。
师:可是我刚才可只是夸自己记性好,并没有教育你呀?你怎么就羞愧、悔恨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
周晔:伯父您表面上是夸自己记性好,但实际上是暗示我读书囫囵吞枣,委婉地教育我读书要认真。
师:我侄女真聪明。哪个词语表示她读书不认真?
生: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
师:理解这两个词语吗?这也是个成语。其实课文中两个句子就说出了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用“~~”把它划出来。
生(读):“老实说……乱说一气。”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成语联起来说一句话,表现周晔读书不认真,而出笑话?
生:因为作者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所以伯父问我时就张冠李戴,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了那个人身上了。
生:伯父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临走时还送我两本书,只是关心、爱护侄女呀!他关心自己的侄女是应该的呀,可为什么课文却说他“为别人想得多”呢?
师(楞、急中生智):噢?大家议议,为什么?
生:本文虽说是写伯父关心是侄女,但这是许许多多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的一个例子。
生:在《给颜黎民的一封信》中,鲁迅给素昧平生的学生颜黎民回信谈读书的方法,可见他不仅关心侄女,也关心更多的,哪怕不认识的学会。
生: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一文中,主张及提倡广大学生博览群书,以利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宽胸怀、增长才干,实现为祖国效劳的宏愿。这说明他不仅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教育他们要爱国,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生:鲁迅先生经常撰文送书勉励各地青年读书,这也说明他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侄女,更多的也许是“别人”!
师:是的。伯父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临走时还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伯父不仅这样关怀和教育自己的侄女,也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教育着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分析与反思】:
这个片段中采取“欲擒故纵”法,同时设置情境,以“伯父”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假装不知怎么“教育”的,让学生以“周晔”的口气体会伯父的一语双关,话中有话,感悟句子中的内在含义思想,理解了句子的“弦外之音”。同时,在理解“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语的方式上,也别具一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自行理解词语,同时又 “学以致用”——用它来结合文章内容造句,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鲁迅关心自己的侄女是应该的呀,为什么课文却说他‘为别人想得多’呢?”,一“问”激起千重浪。老师始未料及,一时语塞。这正是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思考生成的关键性问题。也正是他们合作研讨的好机会啊!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达到了“自悟”的目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引导学会解决问题,是学习创新的关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 “爱”起航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课文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救护车夫,为 “爱”呤咏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三、关心女佣,为 “爱”感动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为 “爱”抒写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迅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五、总结全文,为“爱”纪念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王渊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