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推荐15篇)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2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智龙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3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 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 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 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 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4
篇一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冲、再、岁”等8个生字和2个新部首,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四幅图、实验物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2、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3、“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的称出来了吗?)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爱动脑筋的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你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3、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补充课题,曹冲是曹冲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这员们表现怎样?
(5)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6)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7)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
4、学习第4自然段
(1)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一幅图的意思。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2)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3)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4)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的东西?交流出示:船、石。
(5)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6)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办法称出了大象重量?理解“果然”一词,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四、精读对比,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种方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 ,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哪,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五、拓展练习
想一想,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赶象上船
画线上船
宰象称肉 称石头
篇二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背诵第4自然段。
★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也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3、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本环节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互教,认识了不少生字,扫清了学生生字方面的障碍。]
4、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5、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巩固生字词,享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6、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1、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1、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2、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教学反思
《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6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5ng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8
郑锡钧 郑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5ng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0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聪明故事系列。
②《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投影仪。
学生课前必要的准备:
①集中识字。
a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学习活动]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学习活动(续)及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图):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图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2003-2-15]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2003年9月5日]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2
【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⑴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⑵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⑶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⑴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⑵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⑶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⑷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十、板书:
称象
↙ ↘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秤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直摇头 ←曹操→点头微笑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àn
( ) ( ) ( )
chèng gǎn zǎigē yìdǔ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⑴dé ( ) ⑵dē ( ) ⑶děi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⑴不弯由 ( ) ⑵把弯由的伸开( )
⑶爽快( ) ⑷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3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象很大,也非常重。现在我们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很容易的,但在古时候却十分困难。可是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想出了绝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他想出的是什么好办法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并伴有课文内容的录音。
2、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板书课题)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谁想的办法最好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自由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四、巩固识字
1、转学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画上十三个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在黑板的某一处作上记号,转动字盘停下后,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相机对学生进行扩词、说话训练)。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⑴指名读。
⑵同桌读。
⑶挑战读。
五、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在认真读的基础上,大家找找课文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反馈阅读情况。
2、看来,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让我们边听边看吧!
⑴课件演示称象过程,伴有相关内容录音。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
讨论:曹冲称象分了几步?每步是怎样做的?
教师参与讨论,全班交流。
⑶选代表模拟试演曹冲称象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引发深思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看、议、演,已经感觉到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呢?下节课老师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来称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约定好了每个同学都要讲讲自己准备怎样称象,同时老师还建立了“曹冲奖”,奖给想法既独特又合理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拿奖吗?
二、讲故事比赛
规则: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本组想法好的同学参加全班比赛,最后全班交流,评出“曹冲奖”!
三、写字指导
每位同学都开动脑筋想出了自己的好办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接下来我们要写字啦,你能不能再次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佩服你呢?
1、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位置:
例:“再”,出示“再”的间架结构,用红色按学的笔顺填充空心部分,方便学生观察,对于易错的地方多闪烁几次。“再”字最后三笔“竖、横、横,可多次闪烁出现。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扩词练习。
其他字按此方法一一进行。
2、学生描红范写。
3、学生脱离范字练习书写。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称象》这篇课文,你从曹冲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反馈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设计
讲故事:回家后主动向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4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 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优化排列组合 发挥整体功能——《称象》课堂教学简评 篇15
一、说教材
这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四句话说明的。第一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二、说教法。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我设计了“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师的灌输式的教育。
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一举多得。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时,我让学生利用小组的力量想出演示的方法,在互助合作中突破难点。
2、自主发现学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说,让他们自主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权,体现主体地位。
3、大胆质疑。学生之间互教互学,老师再适时点拨。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这时,就应该让学生“不懂就问”,也让其他好的同学来带动这些学习上的后进生。
4、多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思,读中悟。
课的前面就让学生接龙读课文,并布置了其他同学思考知道了什么?后面安排了重点读有大象的样子,官员们的话,曹冲的办法和分角色朗读课文中人物对话几种形式的读都是促进了文本的理解。
5、在分析比较中领悟。
让学生比较官员们与曹冲的办法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综合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