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事迹材料内容页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推荐5篇

2023-02-18 14:24:02事迹材料访问手机版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5篇

明朝航海家郑和率大明船队来到古里国,同古里国国王互相交换了礼物。夜里,海贼陈祖义前来劫宝。早已得到情报的郑和派士兵设下埋伏,一举活捉了海贼。这里由文秘帮小编给大家分享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方便大家学习。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篇1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篇2

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玛雅群芳竞艳的古代文明的世界格局打破以后,以汉、唐盛世作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一枝独秀,世所景仰1000余年。西亚的驼队、南海的商船迢迢东来,鲜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选题西去……“支那”的名声响彻世界。

但是,当蒙古帝国的铁骑精疲力尽以后,东亚文明开始衰落,而以文艺复兴作为先导的西方近世文明却已露出曙光。值此之际,“天朝上国”如欲再创辉煌,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久已搁浅的巨舶就必须驶出港湾,扬帆远航。郑和,一个生于云南昆阳的回族之子,以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张开了这道通向世界的帆。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郑”为明成祖赐姓,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生于滇池之滨的一个回民家庭。其祖先或与元初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滇阳侯。他们曾经远走天方朝觐,被人尊称“哈只”,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由于祖辈来自中亚以及屡走天方,为其熏陶,幼年的郑和即已有了以世界作为人生舞台的博大气魄。而又由于生长在滇池之滨,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很早就使郑和习于水性,并且诱发了他对大海的向往。十一岁时,明军人滇,郑和屈遭宫刑,被掳南京,转而北上,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云南故乡。不幸之中蕴含着幸运,明王朝虽然迫使郑和离乡背井,但却把货通万国的都城、宽阔无根的大海以及整个世界送进了他的视线。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七月,因功累擢成为内宫太监的郑和受明成祖委派,率领巨舶62艘、士卒及随行人员27800余人,开始了他举世闻名的航行。船队自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沿我国东海、南海而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逞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经古里(今印度西岸)返回中国,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远航船队,其船大者长4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 “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远航,其航行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亦无先例。它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哥伦布远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明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之后,郑和又分别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六下西洋,历经三十余国,最远处到达今非洲东岸的骨都束(今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及红海的麦加(今沙特阿拉伯)、亚丁湾的阿丹(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七次航行的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可绕地球三周有余。前三次航行主要集中在印度及其以东的区域,属于恢复旧有航线的性质。航行途中,梗化不恭者“擒之”,寇肆暴掠者“灭之”, “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安业”,使中国与东南亚并印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保障。后四次航行则逐渐向西延伸,开拓了通向西亚、东非的新航线,从而把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到了一个前所未至的地区。

以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殖民掠夺为目的,郑和的七次远航把中国带进了世界,船队“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也把世界带进了中国,“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者无数。作为七次远航结晶的《郑和航海图》与《过洋牵星图》,为“天朝上国”的臣民沿着郑和的航线远到西亚、非洲提供了可能。而郑和助手马欢、费信、巩珍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详细记载的所到各国的物产、贸易、风俗,则为“天朝上国”的臣民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参考。郑和七下西洋极大地刺激了明代的臣民寻求海外的热情,《三宝太监西洋记》、《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海外历险的故事成为人所共知的话本。在郑和张开的帆下,一贯“惟此惟大”的“天朝上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契机。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最后一次远航回国后不久(一说航行途中),郑和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郑和不应有恨;何况以其七下西洋的业绩,他当死而无憾。遗憾的是,“天朝上国”的后继者们并没有沿着郑和开辟的航道,永远张开通向世界的帆。恰恰相反,他们关上了国门,落下了这道希望之帆。“天朝上国”也就在它的余辉消尽以后,最终没落了。这是郑和的遗憾,也是我们至今仍然抱恨不已的事。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篇3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篇4

这篇文章讲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也被郑和勇敢顽强,敢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吧。

这篇课文中,勇敢的郑和在一路上战胜了海盗、风浪,在危险面前,郑和没有害怕,反而与狂风暴雨勇敢地对抗起来。他难道不知道大风大雨很有可能将船只撕裂吗?难道不知道海盗们凶残吗?但他却是多么地义无反顾,哪怕自己与船只一起葬身这茫茫大海也无所谓,但也许是他的智慧,又也许是老天有意帮他,不管过程是怎样,总之,最终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成功与失败,看似很简单,但过程却不简单,努力+勇敢=成功,反之,不努力+不勇敢=失败。其实在有些成功中,恒心也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郑和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海上生活并不浪漫,在海上,只有茫茫的蓝色大海,连陆地与海岛都看不见,就算有,在航途中,也只能看到荒岛。如果再遇上海盗、风浪,那便是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几点的又有几个呢?所以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取做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郑和就是我们的榜样。

全文告诉我们:努力+勇敢+恒心=成功。

郑和的英雄事迹简写篇5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20_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0_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