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作文大全内容页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23-10-09 17:07:45作文大全访问手机版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1

一、回顾总结XX年和XX年高考试题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重视对教材的使用。

XX年试题中的第12、13、16、19、21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再现课本知识能力,分值有20分, 全卷在识记与再现方面的分值达33分。整卷答案来源于教材的分值占48分。

XX年卷中的第12、14、16、17、19、20、21、22等题均来自于对课本知识的识记与再现,分值共32分,第15、18、21、23虽然属于理解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但相关的知识均属于基础题,整卷答案来源于教材的分值超过了XX年,达到了62分,可见,总结两年高考试题,立足于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2.试题呈现方式变化不明显。

“直接呈现”类题仍维持。卷“直接呈现”有五题--12题“隶书”、13题“生产科技”、16题“明代内阁”、19题“到民间去”、21题“国际共运”

卷“直接呈现”也有五题--13(道家)、16(科举制)、19(多民族)、20(孙中山)、22题(史前史),卷材料呈现有四种形式:文字、图片、表格、地图,比XX年增加了一项“历史地图”。

“情境呈现”类题没有明显增加。且情境表述比较简单,如卷12题“论文关键词”、14题“农耕技术”、17题“理学辩论”,18题的“南澳一号”内容较多,但还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3.注重历史学科特点,考查历史意识。

考查历史的时序性。

以选择题为例,XX年卷中的12、13、14、18、19、20题,其中第14和19题选项直接以时间表述。XX年卷中,考查时间和明确时代特征的有第14、16、18、19、21、23,排列时间顺序的有第20题,

注重各模块间的交融,重视迁移能力考查。

卷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如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必修二和三),18题“穿西装的孔子”(必修三和1B模块),19题“到民间去”(必修一和三),20题(必修一、三,选修4),21题“国际共运”(必修一和选修4)。非选择题中没有延续这理念。

相比之下,卷除了选择题有12题(该人物必修三,选修4),22题(史前史:必修三,选修4),非选择题有较多涉及,如38题(经济危机影响:必修二、选修3)39题(美国宪法:必修一、三)。由此可见,近两年的试题通过试题的精心设计重构通史体系。

4.个别专题知识点考查十分集中。

两年试题的考点集中于某个模块(如卷38题“工业革命”题,卷第38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更多是集中于某个专题(单元)内甚至是某课内。

5.充分发掘材料考查功能。

(1)获取和解读信息

卷有15题“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39题(1)“工业革命满足的三项因素”

卷中的15题“卖新丝”18题“南澳一号”,都体现了这一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

卷38题(1)问、(2)问等

卷38题(2)问“(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论证和探讨问题

卷38题(3)问;卷第39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6.各个模块知识点考查分布稳中求变。

从表中看出:必修 基本稳定,而必修 和必修 起伏较大。选修3不变,选修4略有增加。总之,仍以必修三册为主。

二.备考指导思想:

在认真研究浙江省20xx年和20xx年高考命题的特点的基础上,吸取文科综合科目考试的成功经验,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为重点,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落实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辨识概念、拓展联系、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记忆、运用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文科班共四个班级,人数共220人,生源是在一中,二中录取后的第三类,加上高二分科时学校大力倡导学生选读理科,使文科班鲜有优秀生,而级段后五十名大都选读文科混日子,因此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整体落后面大。

四、备考对策

1.统筹安排复习进度:(后附进度表)

2.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以第一轮复习的一课时安排为例)

课前要充分准备:

首先将涉及到本课知识点的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统考模拟卷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题都研究一遍,大致了解命题方向和规律。其次,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尤其是学科指导意见中对知识的要求,逐点落实,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课前提示、“学思之窗”“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各类图表等资源,尽可能挖掘材料中的信息,适当合理地用于理解正文的知识点,对于知识拓展类的材料可以选用教材外的名家名著引文,以便使学生能较快领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力求踏实紧凑。

课前五分钟提问:主要内容是学生上节课复习内容要点,其中包括课前提示,黑体标题,重点知识概述等,每次抽查五位学生,并将答题情况以ABC等第做好随时记录,虽然这个记录是很随意的,也说明不了什么实质问题,但学生很重视自己在老师前面的表现,为此课前往往会力求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及时将上节课的课本知识进行巩固。

梳理基础知识(约十分钟):根据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内容,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梳理重整本课的基础知识,一般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引出,或表格填空,形式不等,将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有关“了解”、“知道”类的浅显知识再现一遍,为后面的理解分析热身。

理解和运用知识(约二十分钟):精选近几年的各地的模拟卷或高考真题以一个主题将本课的知识串接起来,讲练结合,使学生用新视角去理解课本知识,不是一味的重复。

拓展知识(约五分钟):选取合适的新材料引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体系,一般不深入分析,点到为止。

在后两个环节中,是立足于教材的,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其间往往组织评价答案时会联系所学知识,继而需要回归教材,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知识,粗者课前提示、课本黑体字大小标题顺序及逻辑关系,细到每段的首句之间的联系,甚至有时精确到词语。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学生认为精读课文特别重要,平时自己一个人很难会看得这么深入仔细,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逐渐地学会阅读历史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工具书用。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需要精读,具体视内容、时间而做适当调整。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也视各课内容特点有所不同。

课后要适当训练、及时释疑。

学生人手一份辅导用书,06-XX年高考真题汇编;每单元结束后及时讲解练习释疑。舍得花时间,讲透典型题目,及时收集错题,可以在单元测试再反复变式一下加以利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这对于基础普遍薄弱的学校来说,不断强化反复比较有效。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能力。

“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让学生明确高三学习的特殊任务,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要有坚毅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会使逐渐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阅读课本三步曲。

第一步:泛读:不是随便读,而是“从厚到薄”,每册的前言、每单元、每课、每一目的标题,按教材顺序看下来,并思考编排的内在联系。必要时在每单元相应内容要了解大致标志性的时间,以此构建重大事件的知识网络。

第二步:精读:“从薄到厚”。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课前提示的廖廖数语是对课文的主旨的概括,为什么课本内容繁多,为什么精选了这些事件,其中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关系。每一目的标题遣词造句都应经过精雕细琢,这必是正文的中心所在。每一自然段总会有一整句,甚至有些课文中前后连续的段落首句出现有规律地以排比的句式,这往往表明这些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而非总分关系。长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不需要整天“死”记“硬”背,效率会加倍,看书更有趣。

第三步:合书回忆,刺激记忆。这一环节往往学生最不愿意去做,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合上书本,默记默写,尽力回忆刚才看过理解过的内容,确属不会去翻书印证一下,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调查来看,学生坚持这三步看书的很少,实施第三环节的更少,因为他们更欢迎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指点阅读,但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复习,这种方法比较实用,今后还将继续下去,以课堂指导和课前提问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督促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会动手整理知识:

建议学生动手先按时间顺序整理必修三册,最好用活页纸;其次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名目整理一下,需要整理的比如方针、政策、路线类的、著作类的等等,如果做过一段时间整理的学生,平时复习自然而然会比没有整理过的学生更关注相类似的知识,更有动手整理的欲望。而这项工作最重要在于坚持。老师可适当了解关心一下动手的进度。

学会解题,提高应试能力。

精选练习:练习选用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各类统考模拟卷和各大名校的实测卷,每节课都会适当利用理解和运用知识、拓展知识这两环节,精选题目,既可以整合知识点,又起到训练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审题、答题,比较熟练地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同时又要不断适应在规定时间和分值内完成一定的题目。

课堂上的学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才会熟练掌握,因此课后要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高考真题汇编、阶段测试的类似题就是学生反复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强化训练逐渐同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讲透题目:每堂课有一两道题要精讲,选择一道,非选题一道,不求量求精,一单元复习总结后讲单元练习和测试卷,对个别特易错题需要进行反复的变式训练,反复强调方能对大多数学生有效。

整理好历史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求学生保留好每一份资料,按自己的习惯及时搜集,不用辛苦抄错题,既省时又实用。

加强团队协作,求得共赢。

要协调好备课组成员之间、文综组学科之间以及高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例如高三备课组共2人,一位高级教师,另一位二级教师,比较年轻,缺乏经验,但是很努力,基本功不错,在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方面协调好关系,老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年轻教师的实践历练也不缺少。另外,文综组各学科在上课风格,复习思路等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同时还要对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正确理性定位,努力做好,但学科要均衡发展,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

总之,20xx年的高考复习任重而道远,备考计划在执行期间可能随着形势变化做些适时的调整,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复习。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2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史上“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

系性。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

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限时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讲、练、评要有机结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3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

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史上“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

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限时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讲、练、评要有机结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4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充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历史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xx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为我校文综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题复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通过合理设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相联系,总体上构建立体知识体系,依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记忆、回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问题。我校高三文科共有6个教学班,文科学生基础较差。在上学期历次月考、统考中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清,缺乏解题方法,书写不够规范等。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要想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专题复习基本思路

1.继续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以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维目标;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点”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第四,联系实际,不回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提防专题复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

二是流于重复教学,只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是过多注重教师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 四是搞“题海战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 五是不能正确处理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抓了专题丢了课本”。

四、专题复习策略

(一)巧设专题,注重梳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1.依托教材,对相关的基础知识重新梳理和整合,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2.构建问题体系,开拓思路。

3.把握专题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科学确定专题,“以大划小”,大专题体现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小专题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切口小、视野大、程度中、知识全的特,做到“以小见大”, 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思维过程,对提高复习效率大有益处。

(二)抓课本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心中有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心中有数”是指历史主干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在第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自觉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主干和重点。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学案完成。二轮复习学案的编制首先应该立足于学情和考情,以考试说明为

指导,教师对各种资料加以取舍、整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包括学生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课后练习等部分,通过课前的预习部分、课后练习部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梳理相关考点,抓课本夯基础。让学生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地图、插图、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教师精讲、师生探究线索、阶段特征、概念、评价等,突出重点。

(三)讲练结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文字阅读能力较差;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两个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问答题),四个重点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题规范化)。 3.规范化要求

(1)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2)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四)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目前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考试经常以热点、焦点、问题生成,隐性介入考查历史知识。要关注现实问题,但要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形成与之相关历史知识网络,而不是就热点而复习热点。如20__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周年纪念热点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化史观、多样化史观等。

(1)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历史教学的始终热点话题。

(2)中国的“三农”问题为代表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别、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都需要认真对待。

(3)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社会重视。

(五)注重专项训练

继续延续一模考试前的专项训练模式,针对选择题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的问题、选择题事件、时间记忆不扎实的问题、非选择题审题不会利用关键词的问题、学生易错题、重点热点问题等,定时定量训练,集中突破,提高效果。 做到“五个必须”:

(1)讲必练:克服随意性;

(2)练必批: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3)批必评:讲解具有针对性;

(4)评必纠:落实;

(5)纠必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六)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1)固定时间集体备课,重点讨论:学情了解情况、总结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各教师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的方向,总结不同意见,形成整体思路。专题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解决措施?汇集各种高考信息,整合利用。落实学部各种规范化要求等。

(2)利用办公室集体办公的优势,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解决各种后顾之忧,安心备考。

(七)明确专题梳理课课堂模式基本环节:

1.环节一:明确目标、把握考情——课标分解、命题点搜索, 主要通过近三年新课标要求下的各省高考试题为例,精选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题目切身感受高考的要求。通过以上各类高考题的总结,参考课标和《考试说明》,可以分析出:第一:高考考点:宗法制、分封制、始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军机处、监察谏议制度、选官制度。第二:命题点:高层多次赴大陆拜祖归宗、清明节祭祀祖先等考查分封制、宗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对应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理解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发展。

2.环节二:构建整体网络,做到理清框架了然于胸,以学生自主梳理 为主,教师点拨。

3.环节三:主干知识系统化,纵向梳理、横向整合,把零星的知识串珠成链,以学生自主梳理、基础记忆为主。

4.环节四:重点问题明确化,教师点拨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发展规律、重难点问题、总结性问题。

5.环节五:热点命题情景化,利用所学知识贯通古今,扫描热点。

6.环节六:专题训练经典化,以近四年各地高考题、近两年各地高考模拟题为例,限时限量检测,归纳方法。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5

一、回顾总结xx年和xx年高考试题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重视对教材的使用。

xx年试题中的第12、13、16、19、21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再现课本知识能力,分值有20分,全卷在识记与再现方面的分值达33分。整卷答案来源于教材的分值占48分。

xx年卷中的第12、14、16、17、19、20、21、22等题均来自于对课本知识的识记与再现,分值共32分,第15、18、21、23虽然属于理解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但相关的知识均属于基础题,整卷答案来源于教材的分值超过了xx年,达到了62分,可见,总结两年高考试题,立足于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2、试题呈现方式变化不明显。

“直接呈现”类题仍维持。卷“直接呈现”有五题——12题“隶书”、13题“生产科技”、16题“明代内阁”、19题“到民间去”、21题“国际共运”

卷“直接呈现”也有五题——13(道家)、16(科举制)、19(多民族)、20(孙中山)、22题(史前史),卷材料呈现有四种形式:文字、图片、表格、地图,比xx年增加了一项“历史地图”。

“情境呈现”类题没有明显增加。且情境表述比较简单,如卷12题“论文关键词”、14题“农耕技术”、17题“理学辩论”,18题的“南澳一号”内容较多,但还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3、注重历史学科特点,考查历史意识。

考查历史的时序性。

以选择题为例,xx年卷中的12、13、14、18、19、20题,其中第14和19题选项直接以时间表述。xx年卷中,考查时间和明确时代特征的有第14、16、18、19、21、23,排列时间顺序的有第20题,

注重各模块间的交融,重视迁移能力考查。

卷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如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必修二和三),18题“穿西装的孔子”(必修三和1B模块),19题“到民间去”(必修一和三),20题(必修一、三,选修4),21题“国际共运”(必修一和选修4)。非选择题中没有延续这理念。

相比之下,卷除了选择题有12题(该人物必修三,选修4),22题(史前史:必修三,选修4),非选择题有较多涉及,如38题(经济危机影响:必修二、选修3)39题(美国宪法:必修一、三)。由此可见,近两年的试题通过试题的精心设计重构通史体系。

4、个别专题知识点考查十分集中。

两年试题的考点集中于某个模块(如卷38题“工业革命”题,卷第38题“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更多是集中于某个专题(单元)内甚至是某课内。

5、充分发掘材料考查功能。

(1)获取和解读信息

卷有15题“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39题(1)“工业革命满足的三项因素”

卷中的15题“卖新丝”18题“南澳一号”,都体现了这一点。

(2)调动和运用知识

卷38题(1)问、(2)问等

卷38题(2)问“(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论证和探讨问题

卷38题(3)问;卷第39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6、各个模块知识点考查分布稳中求变。

从表中看出:必修基本稳定,而必修和必修起伏较大。选修3不变,选修4略有增加。总之,仍以必修三册为主。

二、备考指导思想:

在认真研究浙江省20xx年和20xx年高考命题的特点的基础上,吸取文科综合科目考试的成功经验,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以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为重点,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落实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辨识概念、拓展联系、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记忆、运用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文科班共四个班级,人数共220人,生源是在一中,二中录取后的第三类,加上高二分科时学校大力倡导学生选读理科,使文科班鲜有优秀生,而级段后五十名大都选读文科混日子,因此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整体落后面大。

四、备考对策

1、统筹安排复习进度:(后附进度表)

2、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以第一轮复习的一课时安排为例)

课前要充分准备:

首先将涉及到本课知识点的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的'统考模拟卷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题都研究一遍,大致了解命题方向和规律。其次,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尤其是学科指导意见中对知识的要求,逐点落实,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课前提示、“学思之窗”“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各类图表等资源,尽可能挖掘材料中的信息,适当合理地用于理解正文的知识点,对于知识拓展类的材料可以选用教材外的名家名著引文,以便使学生能较快领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力求踏实紧凑。

课前五分钟提问:主要内容是学生上节课复习内容要点,其中包括课前提示,黑体标题,重点知识概述等,每次抽查五位学生,并将答题情况以ABC等第做好随时记录,虽然这个记录是很随意的,也说明不了什么实质问题,但学生很重视自己在老师前面的表现,为此课前往往会力求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及时将上节课的课本知识进行巩固。

梳理基础知识(约十分钟):根据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内容,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梳理重整本课的基础知识,一般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引出,或表格填空,形式不等,将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有关“了解”、“知道”类的浅显知识再现一遍,为后面的理解分析热身。

理解和运用知识(约二十分钟):精选近几年的各地的模拟卷或高考真题以一个主题将本课的知识串接起来,讲练结合,使学生用新视角去理解课本知识,不是一味的重复。

拓展知识(约五分钟):选取合适的新材料引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体系,一般不深入分析,点到为止。

在后两个环节中,是立足于教材的,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其间往往组织评价答案时会联系所学知识,继而需要回归教材,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知识,粗者课前提示、课本黑体字大小标题顺序及逻辑关系,细到每段的首句之间的联系,甚至有时精确到词语。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学生认为精读课文特别重要,平时自己一个人很难会看得这么深入仔细,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逐渐地学会阅读历史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工具书用。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需要精读,具体视内容、时间而做适当调整。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也视各课内容特点有所不同。

课后要适当训练、及时释疑。

学生人手一份辅导用书,06—xx年高考真题汇编;每单元结束后及时讲解练习释疑。舍得花时间,讲透典型题目,及时收集错题,可以在单元测试再反复变式一下加以利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这对于基础普遍薄弱的学校来说,不断强化反复比较有效。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能力。

“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让学生明确高三学习的特殊任务,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要有坚毅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会使逐渐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阅读课本三步曲。

第一步:泛读:不是随便读,而是“从厚到薄”,每册的前言、每单元、每课、每一目的标题,按教材顺序看下来,并思考编排的内在联系。必要时在每单元相应内容要了解大致标志性的时间,以此构建重大事件的知识网络。

第二步:精读:“从薄到厚”。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课前提示的廖廖数语是对课文的主旨的概括,为什么课本内容繁多,为什么精选了这些事件,其中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关系。每一目的标题遣词造句都应经过精雕细琢,这必是正文的中心所在。每一自然段总会有一整句,甚至有些课文中前后连续的段落首句出现有规律地以排比的句式,这往往表明这些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而非总分关系。长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不需要整天“死”记“硬”背,效率会加倍,看书更有趣。

第三步:合书回忆,刺激记忆。这一环节往往学生最不愿意去做,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合上书本,默记默写,尽力回忆刚才看过理解过的内容,确属不会去翻书印证一下,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调查来看,学生坚持这三步看书的很少,实施第三环节的更少,因为他们更欢迎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指点阅读,但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复习,这种方法比较实用,今后还将继续下去,以课堂指导和课前提问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督促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会动手整理知识:

建议学生动手先按时间顺序整理必修三册,最好用活页纸;其次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名目整理一下,需要整理的比如方针、政策、路线类的、著作类的等等,如果做过一段时间整理的学生,平时复习自然而然会比没有整理过的学生更关注相类似的知识,更有动手整理的欲望。而这项工作最重要在于坚持。老师可适当了解关心一下动手的进度。

学会解题,提高应试能力。

精选练习:练习选用近两年浙江省各地市的各类统考模拟卷和各大名校的实测卷,每节课都会适当利用理解和运用知识、拓展知识这两环节,精选题目,既可以整合知识点,又起到训练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审题、答题,比较熟练地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同时又要不断适应在规定时间和分值内完成一定的题目。

课堂上的学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才会熟练掌握,因此课后要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高考真题汇编、阶段测试的类似题就是学生反复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强化训练逐渐同化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

讲透题目:每堂课有一两道题要精讲,选择一道,非选题一道,不求量求精,一单元复习总结后讲单元练习和测试卷,对个别特易错题需要进行反复的变式训练,反复强调方能对大多数学生有效。

整理好历史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求学生保留好每一份资料,按自己的习惯及时搜集,不用辛苦抄错题,既省时又实用。

加强团队协作,求得共赢。

要协调好备课组成员之间、文综组学科之间以及高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例如高三备课组共2人,一位高级教师,另一位二级教师,比较年轻,缺乏经验,但是很努力,基本功不错,在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方面协调好关系,老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年轻教师的实践历练也不缺少。另外,文综组各学科在上课风格,复习思路等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同时还要对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正确理性定位,努力做好,但学科要均衡发展,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

总之,20xx年的高考复习任重而道远,备考计划在执行期间可能随着形势变化做些适时的调整,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复习。

2023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篇6

近年来,伴随着历史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对高考试题命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文明史观由于内涵丰富,尤其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以文明史观为试题的价值取向来命制高考历史试题成为一大流行趋势。面对高考命题这一动向,我们应确立以文明史观来指导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

一、了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点的内涵大致如下: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生产工具、技术发展史,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发展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变化史,乡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国家权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政治组织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艺术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二、运用文明史观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

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紧,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用文明史观来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不失为一良策。

如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从经济、政治、文化(亦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进行构建。1经济方面: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2政治方面: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奴隶主贵族逐渐丧失政权,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其统治。文化方面: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须确定复习重点,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复习物质文明史,应突出生产力发展史。因为人类文明集中地体现为以科学技术、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整体进步。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实现的。我们要以生产力的标准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走向。如对世界近代史,要落实生产力的阶段性变化(简单协作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引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整体性变化,达到纲举目张和纵览全局的复习效果。复习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政治制度文明史为首选重点,因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如复习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文明史,一定要以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和短期实施为重点。抓住民主共和制就抓住了这一时期政治文明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可进而了解政治文明(首先是政治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后我国物质文明发展(如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等)的原因。复习精神文明史时要突出中西主流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要分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影响。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要注重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三、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掌握规律性认识

文明史范式要求我们应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凡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则应肯定,反之,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否定。我们要探究现代人类文明的渊源,考察人类文明的传承,掌握以下规律性认识:

1、人类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协调互补中发展。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正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如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发展,因而日本变化明显,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较差,这就制约了俄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速度,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人类文明在斗争中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愚昧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在斗争中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与愚昧,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时有冲撞,有的少数民族还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总是被中原农耕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后来只好“退牧还耕”,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可见,“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争中发展。

3、人类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文明。多元文明不是互相灭绝,而是在交流碰撞中发展。如中国古代,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北非文明和欧洲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交融,各自的文明得到交流与发展。又如近代世界经历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激烈碰撞。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为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大肆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在客观上也极大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激烈的碰撞中,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开始步履艰难地迈向经济工业化、政治民文化、思想理性和科学化的文明进程,世界文明得以发展。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古今文明

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是高考出题的一大特色。我们要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热点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突破口,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如我们可以针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顺利升空,“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科技热点,通过文字材料、照片、数据表格等形式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从科技文明史的角度精心设计文明史范式试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研究,要借鉴以往典型高考题的立意思想和设问角度,切入口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要性、意义等角度,多考虑从背景分析、对策研究、趋势展望等设问切入。我们要在解题中找到规律,形成思路,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历史思维水平,使自己在高考中游刃有余,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