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西(推荐6篇)
小东西 篇1
执教:俞国娣
教学目标:
1能看图,按图序,有想象地讲的故事。
2能跟着老师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一共有8句话,初步知道自然段的标志。
3认识"蛋壳、几步、太暗了、又大又亮"这四个词,会写"东、西、几"这3个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咱们一(3)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双双小眼睛看着老师。
一揭示课题。
1老师让你们看一样东西。展示课件:一个蛋滚出来!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蛋。
2出示"蛋"字。(在蛋的中间)。
师:这是什么蛋?
生:鸡蛋。
生:鸭蛋。
生:恐龙蛋。(教师及时表扬)
3师:外面硬硬的是什么呀?展示课件:蛋壳一闪一闪。出示"蛋壳"两个字。
4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拿着蛋,靠近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听蛋里面有什么。
师:里面是什么呀?里面好像有声音哎!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自然地自问自答。有一个,住在蛋壳里。他觉得这个家太小太暗了。
师:里面有什么?
生:里面有个。出示。
3师:故事里讲了什么事啊?
生:说里面太挤了。
生:说里面太暗太闷了
师:,扭了扭身子,蛋破了!他抬起头来,外面又大又亮。他站起来,摇摇晃
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这故事有趣不有趣啊!
三看图把握故事。
1师:老师把这个故事画成了图画。出示课件图。
哦,我把顺序搞错了,谁愿意来帮帮忙啊?
学生说,教师给每幅图按顺序标上序号!
教师和学生一起拖动鼠标调整顺序。
2为什么要这样排?
3看图讲故事。
四学习课文。
(一)
1课件出示第一段。
师:谁会读?指名读。
(表扬:没开始学,你就读得这么好,真不简单。我也来试试,和你比一比。)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谁也像老师一样读一读,超过老师。
3指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
4课件将"蛋壳"这个词变红。问:这个词认识不认识?指名读。
5课件将"太小太暗"这个词变红。问:这词认识吗?指名读。把握"暗"的读音。
6两句话连起来会不会读?先学生自由准备,再个别读,然后齐读。
7如果你住在这个蛋里,觉得怎么样?(学生说话训练。)
8你说这个"太小太暗",该怎么读?指名读。连起来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一评。
(二)
1课件出示第二段1、2两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指名读。(俞老师向你学习,
也来读一读。)再指名读。
2理解"扭一扭"。
师: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也把身子扭一扭,就会读好了。
学生边读边做"扭一扭"这个动作。课件将"扭一扭"变红。
师自然地引出"啊!蛋破了。"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话。
师:你说,它从蛋壳里出来,看到了什么?
生:它看到了蓝天、白白的云,还有太阳。
生:它还看到了飞翔的小鸟,红红的小花,绿率副的草地。
……
师:它看到了很多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4指名读。
5蛋壳里面怎么样的?课文中有一个词。你找一找,能不能找到。
学生找。"太小太暗"
6蛋壳外面是怎么样的?学生再找一找。
"又大又亮"和哪个词刚好相反?齐读这两个词。
7"太小太暗",它不喜欢的,你把它读出来。
"又大又亮",读出喜欢来。
8课件出示第四句。
教师读。
9它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练习说话)
生:我看到了一个。
生:我看到了一个摇摇晃晃的。
生:我看到了一个会走路的。
师:它会走路了,挺奇怪,挺有趣的。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
10教师范读。
11齐读这句话。"几步"、"摇摇晃晃"这两个词变红。
四整体认读词语。
1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读,不认识的字互相学一学。教师巡视。(听好,你就是小老师哟。)
2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要来考考你。
(课件将课文去掉,剩下红色的词语。)
3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
蛋壳太小太暗扭一扭
又大又亮摇摇晃晃几步
(教师教鞭一指,马上拿掉。)学生读。
4指名轮读。
5师:课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请你一句一句读下去,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出喜欢来。(你喜欢两句的也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6指名读。师: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一句。(学生读)
生:我全部喜欢。(学生读)
师:我也都喜欢。
7生读: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师:读得真好,向他学习。现在你就是,配上动作,也来感受感受。
四看图说话。
1真的来了。你看!展示课件。
2师:你看看图,说一说,你能不能把我们今天学过的词用进去!
学生准备。
3指名学生说。
五教写生字。
1指字读。
2逐字指导书写。
"东"与"陈"比较。"东"与"车"比较。
指导写"西"。"几"自己写,教师巡视。
3学生练习。
小东西 篇2
小东西
(课文)
执教:俞国娣
教学目标:
1能看图,按图序,有想象地讲小东西的故事。
2能跟着老师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一共有8句话,初步知道自然段的标志。
3认识“蛋壳、几步、太暗了、又大又亮”这四个词,会写“东、西、几”这3个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咱们一(3)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一双双小眼睛看着老师。
一揭示课题。
1老师让你们看一样东西。展示课件:一个蛋滚出来!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蛋。
2出示“蛋”字。(在蛋的中间)。
师:这是什么蛋?
生:鸡蛋。
生:鸭蛋。
生:恐龙蛋。(教师及时表扬)
3师:外面硬硬的是什么呀?展示课件:蛋壳一闪一闪。出示“蛋壳”两个字。
4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拿着蛋,靠近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听听蛋里面有什么。
师:里面是什么呀?里面好像有声音哎!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教师自然地自问自答。有一个小东西,住在蛋壳里。他觉得这个家太小太暗了。
师:里面有什么?
生:里面有个小东西。出示“小东西”。
3师:故事里讲了小东西什么事啊?
生:小东西说里面太挤了。
生:小东西说里面太暗太闷了
师:小东西,扭了扭身子,蛋破了!他抬起头来,外面又大又亮。他站起来,摇摇晃
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这故事有趣不有趣啊!
三看图把握故事。
1师:老师把这个故事画成了图画。出示课件图。
哦,我把顺序搞错了,谁愿意来帮帮忙啊?
学生说,教师给每幅图按顺序标上序号!
教师和学生一起拖动鼠标调整顺序。
2为什么要这样排?
3看图讲故事。
四学习课文。
(一)
1课件出示第一段。
师:谁会读?指名读。
(表扬:没开始学,你就读得这么好,真不简单。我也来试试,和你比一比。)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谁也像老师一样读一读,超过老师。
3指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
4课件将“蛋壳”这个词变红。问:这个词认识不认识?指名读。
5课件将“太小太暗”这个词变红。问:这词认识吗?指名读。把握“暗”的读音。
6两句话连起来会不会读?先学生自由准备,再个别读,然后齐读。
7如果你住在这个蛋里,觉得怎么样?(学生说话训练。)
8你说这个“太小太暗”,该怎么读?指名读。连起来读一读。师生共同评一评。
(二)
1课件出示第二段1、2两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指名读。(俞老师向你学习,
也来读一读。)再指名读。
2理解“扭一扭”。
师: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也把身子扭一扭,就会读好了。
学生边读边做“扭一扭”这个动作。课件将“扭一扭”变红。
师自然地引出“啊!蛋破了。”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话。
师:你说,它从蛋壳里出来,看到了什么?
生:它看到了蓝天、白白的云,还有太阳。
生:它还看到了飞翔的小鸟,红红的小花,绿率副的草地。
……
师:它看到了很多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4指名读。
5蛋壳里面怎么样的?课文中有一个词。你找一找,能不能找到。
学生找。“太小太暗”
6蛋壳外面是怎么样的?学生再找一找。
“又大又亮”和哪个词刚好相反?齐读这两个词。
7“太小太暗”,它不喜欢的,你把它读出来。
“又大又亮”,读出喜欢来。
8课件出示第四句。
教师读。
9它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练习说话)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了一个摇摇晃晃的小东西。
生:我看到了一个会走路的小东西。
师:它会走路了,挺奇怪,挺有趣的。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
10教师范读。
11齐读这句话。“几步”、“摇摇晃晃”这两个词变红。
四整体认读词语。
1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读,不认识的字互相学一学。教师巡视。(听好,你就是小老师哟。)
2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要来考考你。
(课件将课文去掉,剩下红色的词语。)
3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
蛋壳太小太暗扭一扭
又大又亮摇摇晃晃几步
(教师教鞭一指,马上拿掉。)学生读。
4指名轮读。
5师:课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请你一句一句读下去,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出喜欢来。(你喜欢两句的也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6指名读。师: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一句。(学生读)
生:我全部喜欢。(学生读)
师:我也都喜欢。
7生读: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他会走路了。
师:读得真好,向他学习。现在你就是小东西,配上动作,也来感受感受。
四看图说话。
1小东西真的来了。你看!展示课件。
2师:你看看图,说一说,你能不能把我们今天学过的词用进去!
学生准备。
3指名学生说。
五教写生字。
1指字读。
2逐字指导书写。
“东”与“陈”比较。“东”与“车”比较。
指导写“西”。“几”自己写,教师巡视。
3学生练习。
小东西 篇3
一、设计思路:
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来自我班国庆节后--11月底开展的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在广西区编教材中秋天主题可选择的内容很多,有“昆虫音乐会”,“有趣的螃蟹”、“雁南飞”等。经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教材后,我感觉大雁这一北方常见的鸟类,我们南宁市的孩子极少见到。活动不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就很难激发,因此我放弃了这一小主题。如果只选择昆虫来开展,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又不能讲得太深,局限了主题发展生成的空间。而螃蟹是南方小朋友常见又喜欢的秋天小生物,在南方,秋季的螃蟹是最肥壮的,螃蟹有怪异的体态、独特的行走姿势,加之肥美可口,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小主题活动--《可爱的小东西》,昆虫是小小的、可爱的、有趣的小东西,螃蟹是小东西,小动物也是可爱的小东西,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包罗较多的点开展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发现的空间。这样的活动安排既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又切实可行的,还注重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是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原则的。
我们班的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望强烈,对所接触的新事物有尝试的愿望。有一定的求异思维,但创造力不算强。幼儿观察力的特点,仍属于具体而不是整体的,零星而不全面的。所以,他们还不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现代课程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将游戏、教学、娱乐等活动相互配合,把对幼儿的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活动本身的乐趣,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观察、操作、表达与表演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活动的发展及提高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这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体会探索的乐趣,激发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点数的能力和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3.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大胆尝试,用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想法。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昆虫、动物等小东西的一些常识。
2.教材的准备:
a.较大的螃蟹两、三只
b.图画纸、彩笔
c.录音机、伴奏带
d.昆虫、动物的图片、头饰、标本
e.数字卡片
四、活动过程: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教师:小朋友们,在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和许多可爱的小东西交上了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是谁吗?(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
2.出示螃蟹,让幼儿认识新的小东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地与螃蟹“交朋友”,观察螃蟹怪异的体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等探索活动感知螃蟹的特征和习性。(重点在数一数有几只螃蟹、每只螃蟹有几只脚。)
4.模仿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在探索活动中随着音乐艺术地再现小螃蟹的动态特征。
5.让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一下螃蟹的脚和小朋友知道的其他小东西的脚有什么不同。
6.延伸活动
幼儿自主选择进行观察活动,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在活动中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
五、活动建议
1.为了安全,螃蟹可用绳子绑住蟹壳,方便教幼儿观察。
2.活动建议采取分组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有利于教师指导,帮助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
3.有条件的话可提供一些活的昆虫和小动物给幼儿观察。
六、活动记录与反思
《有趣的小东西》活动实质是一个促进幼儿语言、艺术、认知和情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活动。活动选材投幼儿所好,把握住幼儿喜欢“小东西”的兴趣点,给幼儿提供探索与发现的平台。组织活动的过程坚持《纲要》中所提出的在教育与发展之间“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原则。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使幼儿尽情地与同伴、教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一开始请出螃蟹让孩子们“交朋友”时,孩子们的反应是兴奋而又带着害怕的。虽然螃蟹是小朋友们经常看到的,但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对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孩子们一边高兴地尖叫着,一边吓得往后躲,设计活动时我并没有预料到的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时我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教训那些尖叫的小朋友,而是笑着说:“你们叫什么呀!会把小螃蟹吓坏的,小螃蟹想和大家做朋友,只要你不碰它的大钳子,它就不会伤害你,愿意和你交朋友的”。简单的几句话,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孩子们不再尖叫了,小心翼翼地走近了螃蟹。这时,我让孩子们自己牵着绳子看螃蟹走路,与螃蟹“交朋友”,一边观察,一边让孩子们议论和模仿,再自然、巧妙的把小朋友的观察结果编成一首趣怪的儿歌--“一只螃蟹这么大呀,八只脚呀爬呀爬,两支钳子像剪刀,咔嚓咔嚓真吓人!”简练的几句话勾画出螃蟹趣怪的外形特征,让幼儿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形象性。这一环节中,我又自然的渗透了认知领域中的数学,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寻找儿歌中出现的数字。轻松、欢快的气氛,激起了幼儿的表演欲望,伴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模仿起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这样又巧妙地整合了音乐技能。活动的过程安排精巧,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我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分类、记录。这一设想来自小主题活动“益虫与害虫”中,孩子们对不同昆虫的小脚丫产生了兴趣,我让孩子们点数时又让孩子们进行数字配对的操作认知活动。会写数字的孩子自己数清楚后就直接写上了数字,不会写数字的小朋友有的也聪明的把小数字卡片放在旁边。孩子们到底还有什么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呢?这一要求对中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设计《有趣的小东西》这个活动时,就不断地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果然,孩子们又有更多的惊喜送给我:陈澳小朋友在记录牛有四条腿时,他不会画牛,但是他画了一个牛角来表示;寻思淇小朋友干脆就拿着小动物的头饰印在画纸上,我有意放在桌子上的放大镜,没有人提醒,就有孩子拿起来观察小昆虫标本;没有脚的“小东西”,经过幼儿自己的发现探索后找出了“鱼”、“蛇”等,他们会在旁边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想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可以使表象活跃起来,调动幼儿的表象,丰富想象内容。如果缺乏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相象就不能充分展开。组织活动启发幼儿时,我注意运用开放性提问,利用生动性、浅显而有趣的语言提示,激发幼儿想象兴趣。在幼儿记录的时候我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天宁小朋友画了一个维妙维俏的小猫,我问他:小猫有几只脚?我以为他会用肯定的答案告诉我:四只脚。谁知道,他回答“我不知道”,哎呀,我没有准备小猫的实物、标本、仿真玩具和图片,如果直接告诉他,怎么能达到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呢?周围还围观了许多幼教同行看着我怎么解决呢?情急之下,我发现他的旁边有一个牛的玩具,灵机一动,对孩子说:“黄教师仔细观察过了,小猫的脚和小牛的脚是一样的,请你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小猫有几只脚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很快找到了答案。提问方式的不同,就会有极为不同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孩子更广东阔的思考空间,诱导孩子积极尝试探索。孩子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自主探索的答案。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孩子是最开心的。他的探究欲望才会更强烈。
活动后最大的感触是,深深感受到自身对知识获取的强烈需要。因为幼儿在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活动进行时,观摩的老师问一个孩子:有没有一只脚的动物。孩子很聪明,他回答:我知道的还没有。确实是一只脚的动物大家都没有见过,要是见过的一只脚的动物一般都是生病的。那位老师又问他:你想知道什么是一只脚的,请你去问黄老师,她把问题丢给了我,我是这样回答的:一只脚的小东西是有的,请你去找一找,看一看、问问爸爸、妈妈,再回来告诉大家好吗?其实,一只脚的小东西,动物中没有,植物中有,现在时兴吃的健康食品--“蘑菇”不就是吗?
活动过程是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活动真正引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和体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并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一次由语言、艺术、观察、实践等几方面交叉、综合来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一个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也许孩子最终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七、活动点评: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有她的独到之处,能注意开发和利用那些可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较好地掌握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性原则,即活动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益。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幼儿乐活动过程,同时幼儿在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有关的知识及时地更新,对有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地收集,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探究欲望,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能灵活、及时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幼儿适度的回应,作为组织者,能让幼儿大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为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快乐的情感沟通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这些无不体现了组织者的教育思想已由陈旧的老师带着幼儿活动、老师教幼儿学习向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转变;由传统的老师是权威、课堂严肃的教育观念向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充分的自主、轻松的气氛中探索学习的观念转变。教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和对新《纲要》的理解。善于吸取新的理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创新且富有实效。
小东西 篇4
一、设计思路:
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来自我班国庆节后--11月底开展的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在广西区编教材中秋天主题可选择的内容很多,有“昆虫音乐会”,“有趣的螃蟹”、“雁南飞”等。经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教材后,我感觉大雁这一北方常见的鸟类,我们南宁市的孩子极少见到。活动不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就很难激发,因此我放弃了这一小主题。如果只选择昆虫来开展,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又不能讲得太深,局限了主题发展生成的空间。而螃蟹是南方小朋友常见又喜欢的秋天小生物,在南方,秋季的螃蟹是最肥壮的,螃蟹有怪异的体态、独特的行走姿势,加之肥美可口,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小主题活动--《可爱的小东西》,昆虫是小小的、可爱的、有趣的小东西,螃蟹是小东西,小动物也是可爱的小东西,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包罗较多的点开展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发现的空间。这样的活动安排既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又切实可行的,还注重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是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原则的。
我们班的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望强烈,对所接触的新事物有尝试的愿望。有一定的求异思维,但创造力不算强。幼儿观察力的特点,仍属于具体而不是整体的,零星而不全面的。所以,他们还不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现代课程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将游戏、教学、娱乐等活动相互配合,把对幼儿的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活动本身的乐趣,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观察、操作、表达与表演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活动的发展及提高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这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体会探索的乐趣,激发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点数的能力和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3.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大胆尝试,用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想法。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昆虫、动物等小东西的一些常识。
2.教材的准备:
a.较大的螃蟹两、三只
b.图画纸、彩笔
c.录音机、伴奏带
d.昆虫、动物的图片、头饰、标本
e.数字卡片
四、活动过程: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教师:小朋友们,在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和许多可爱的小东西交上了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是谁吗?(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
2.出示螃蟹,让幼儿认识新的小东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地与螃蟹“交朋友”,观察螃蟹怪异的体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等探索活动感知螃蟹的特征和习性。(重点在数一数有几只螃蟹、每只螃蟹有几只脚。)
4.模仿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在探索活动中随着音乐艺术地再现小螃蟹的动态特征。
5.让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一下螃蟹的脚和小朋友知道的其他小东西的脚有什么不同。
6.延伸活动
幼儿自主选择进行观察活动,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在活动中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
五、活动建议
1.为了安全,螃蟹可用绳子绑住蟹壳,方便教幼儿观察。
2.活动建议采取分组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有利于教师指导,帮助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
3.有条件的话可提供一些活的昆虫和小动物给幼儿观察。
六、活动记录与反思
《有趣的小东西》活动实质是一个促进幼儿语言、艺术、认知和情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活动。活动选材投幼儿所好,把握住幼儿喜欢“小东西”的兴趣点,给幼儿提供探索与发现的平台。组织活动的过程坚持《纲要》中所提出的在教育与发展之间“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原则。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使幼儿尽情地与同伴、教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一开始请出螃蟹让孩子们“交朋友”时,孩子们的反应是兴奋而又带着害怕的。虽然螃蟹是小朋友们经常看到的,但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对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孩子们一边高兴地尖叫着,一边吓得往后躲,设计活动时我并没有预料到的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时我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教训那些尖叫的小朋友,而是笑着说:“你们叫什么呀!会把小螃蟹吓坏的,小螃蟹想和大家做朋友,只要你不碰它的大钳子,它就不会伤害你,愿意和你交朋友的”。简单的几句话,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孩子们不再尖叫了,小心翼翼地走近了螃蟹。这时,我让孩子们自己牵着绳子看螃蟹走路,与螃蟹“交朋友”,一边观察,一边让孩子们议论和模仿,再自然、巧妙的把小朋友的观察结果编成一首趣怪的儿歌--“一只螃蟹这么大呀,八只脚呀爬呀爬,两支钳子像剪刀,咔嚓咔嚓真吓人!”简练的几句话勾画出螃蟹趣怪的外形特征,让幼儿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形象性。这一环节中,我又自然的渗透了认知领域中的数学,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寻找儿歌中出现的数字。轻松、欢快的气氛,激起了<br><p></p>幼儿的表演欲望,伴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模仿起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这样又巧妙地整合了音乐技能。活动的过程安排精巧,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我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分类、记录。这一设想来自小主题活动“益虫与害虫”中,孩子们对不同昆虫的小脚丫产生了兴趣,我让孩子们点数时又让孩子们进行数字配对的操作认知活动。会写数字的孩子自己数清楚后就直接写上了数字,不会写数字的小朋友有的也聪明的把小数字卡片放在旁边。孩子们到底还有什么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呢?这一要求对中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设计《有趣的小东西》这个活动时,就不断地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果然,孩子们又有更多的惊喜送给我:陈澳小朋友在记录牛有四条腿时,他不会画牛,但是他画了一个牛角来表示;寻思淇小朋友干脆就拿着小动物的头饰印在画纸上,我有意放在桌子上的放大镜,没有人提醒,就有孩子拿起来观察小昆虫标本;没有脚的“小东西”,经过幼儿自己的发现探索后找出了“鱼”、“蛇”等,他们会在旁边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想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可以使表象活跃起来,调动幼儿的表象,丰富想象内容。如果缺乏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相象就不能充分展开。组织活动启发幼儿时,我注意运用开放性提问,利用生动性、浅显而有趣的语言提示,激发幼儿想象兴趣。在幼儿记录的时候我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天宁小朋友画了一个维妙维俏的小猫,我问他:小猫有几只脚?我以为他会用肯定的答案告诉我:四只脚。谁知道,他回答“我不知道”,哎呀,我没有准备小猫的实物、标本、仿真玩具和图片,如果直接告诉他,怎么能达到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呢?周围还围观了许多幼教同行看着我怎么解决呢?情急之下,我发现他的旁边有一个牛的玩具,灵机一动,对孩子说:“黄教师仔细观察过了,小猫的脚和小牛的脚是一样的,请你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小猫有几只脚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很快找到了答案。提问方式的不同,就会有极为不同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孩子更广东阔的思考空间,诱导孩子积极尝试探索。孩子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自主探索的答案。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孩子是最开心的。他的探究欲望才会更强烈。
活动后最大的感触是,深深感受到自身对知识获取的强烈需要。因为幼儿在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活动进行时,观摩的老师问一个孩子:有没有一只脚的动物。孩子很聪明,他回答:我知道的还没有。确实是一只脚的动物大家都没有见过,要是见过的一只脚的动物一般都是生病的。那位老师又问他:你想知道什么是一只脚的,请你去问黄老师,她把问题丢给了我,我是这样回答的:一只脚的小东西是有的,请你去找一找,看一看、问问爸爸、妈妈,再回来告诉大家好吗?其实,一只脚的小东西,动物中没有,植物中有,现在时兴吃的健康食品--“蘑菇”不就是吗?
活动过程是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活动真正引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和体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并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一次由语言、艺术、观察、实践等几方面交叉、综合来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一个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br><p></p>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也许孩子最终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七、活动点评: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有她的独到之处,能注意开发和利用那些可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较好地掌握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性原则,即活动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益。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幼儿乐活动过程,同时幼儿在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有关的知识及时地更新,对有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地收集,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探究欲望,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能灵活、及时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幼儿适度的回应,作为组织者,能让幼儿大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为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快乐的情感沟通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这些无不体现了组织者的教育思想已由陈旧的老师带着幼儿活动、老师教幼儿学习向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转变;由传统的老师是权威、课堂严肃的教育观念向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充分的自主、轻松的气氛中探索学习的观念转变。教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和对新《纲要》的理解。善于吸取新的理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创新且富有实效。
小东西 篇5
有趣的小东西
一、设计思路:
活动《有趣的小东西》来自我班国庆节后——11月底开展的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在广西区编教材中秋天主题可选择的内容很多,有“昆虫音乐会”,“有趣的螃蟹”、“雁南飞”等。经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教材后,我感觉大雁这一北方常见的鸟类,我们南宁市的孩子极少见到。活动不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就很难激发,因此我放弃了这一小主题。如果只选择昆虫来开展,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又不能讲得太深,局限了主题发展生成的空间。而螃蟹是南方小朋友常见又喜欢的秋天小生物,在南方,秋季的螃蟹是最肥壮的,螃蟹有怪异的体态、独特的行走姿势,加之肥美可口,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小主题活动——《可爱的小东西》,昆虫是小小的、可爱的、有趣的小东西,螃蟹是小东西,小动物也是可爱的小东西,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包罗较多的点开展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探索、发现的空间。这样的活动安排既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又切实可行的,还注重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是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原则的。
我们班的幼儿好奇心、探究欲望强烈,对所接触的新事物有尝试的愿望。有一定的求异思维,但创造力不算强。幼儿观察力的特点,仍属于具体而不是整体的,零星而不全面的。所以,他们还不会有序地,细致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现代课程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将游戏、教学、娱乐等活动相互配合,把对幼儿的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活动本身的乐趣,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观察、操作、表达与表演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活动的发展及提高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这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体会探索的乐趣,激发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点数的能力和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3.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大胆尝试,用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自己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想法。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有关昆虫、动物等小东西的一些常识。
2.教材的准备:
A.较大的螃蟹两、三只
B.图画纸、彩笔
C.录音机、伴奏带
D.昆虫、动物的图片、头饰、标本
E.数字卡片
四、活动过程: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教师:小朋友们,在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和许多可爱的小东西交上了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是谁吗?(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
2.出示螃蟹,让幼儿认识新的小东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3.鼓励幼儿大胆地与螃蟹“交朋友”,观察螃蟹怪异的体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等探索活动感知螃蟹的特征和习性。(重点在数一数有几只螃蟹、每只螃蟹有几只脚。)
4.模仿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在探索活动中随着音乐艺术地再现小螃蟹的动态特征。
5.让幼儿自由观察,比较一下螃蟹的脚和小朋友知道的其他小东西的脚有什么不同。
6.延伸活动
幼儿自主选择进行观察活动,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在活动中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
五、活动建议
1.为了安全,螃蟹可用绳子绑住蟹壳,方便教幼儿观察。
2.活动建议采取分组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有利于教师指导,帮助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
3.有条件的话可提供一些活的昆虫和小动物给幼儿观察。
六、活动记录与反思
《有趣的小东西》活动实质是一个促进幼儿语言、艺术、认知和情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活动。活动选材投幼儿所好,把握住幼儿喜欢“小东西”的兴趣点,给幼儿提供探索与发现的平台。组织活动的过程坚持《纲要》中所提出的在教育与发展之间“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原则。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使幼儿尽情地与同伴、教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一开始请出螃蟹让孩子们“交朋友”时,孩子们的反应是兴奋而又带着害怕的。虽然螃蟹是小朋友们经常看到的,但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对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孩子们一边高兴地尖叫着,一边吓得往后躲,设计活动时我并没有预料到的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时我没有端着老师的架子教训那些尖叫的小朋友,而是笑着说:“你们叫什么呀!会把小螃蟹吓坏的,小螃蟹想和大家做朋友,只要你不碰它的大钳子,它就不会伤害你,愿意和你交朋友的”。简单的几句话,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孩子们不再尖叫了,小心翼翼地走近了螃蟹。这时,我让孩子们自己牵着绳子看螃蟹走路,与螃蟹“交朋友”,一边观察,一边让孩子们议论和模仿,再自然、巧妙的把小朋友的观察结果编成一首趣怪的儿歌——“一只螃蟹这么大呀,八只脚呀爬呀爬,两支钳子像剪刀,咔嚓咔嚓真吓人!”简练的几句话勾画出螃蟹趣怪的外形特征,让幼儿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形象性。这一环节中,我又自然的渗透了认知领域中的数学,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寻找儿歌中出现的数字。轻松、欢快的气氛,激起了幼儿的表演欲望,伴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模仿起螃蟹独特的行走姿态,这样又巧妙地整合了音乐技能。活动的过程安排精巧,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我并不强调幼儿对某些特定知识技能的习得,而是将知识与概念隐含于幼儿乐于参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
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几只脚的小东西进行分类、记录。这一设想来自小主题活动“益虫与害虫”中,孩子们对不同昆虫的小脚丫产生了兴趣,我让孩子们点数时又让孩子们进行数字配对的操作认知活动。会写数字的孩子自己数清楚后就直接写上了数字,不会写数字的小朋友有的也聪明的把小数字卡片放在旁边。孩子们到底还有什么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呢?这一要求对中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设计《有趣的小东西》这个活动时,就不断地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果然,孩子们又有更多的惊喜送给我:陈澳小朋友在记录牛有四条腿时,他不会画牛,但是他画了一个牛角来表示;寻思淇小朋友干脆就拿着小动物的头饰印在画纸上,我有意放在桌子上的放大镜,没有人提醒,就有孩子拿起来观察小昆虫标本;没有脚的“小东西”,经过幼儿自己的发现探索后找出了“鱼”、“蛇”等,他们会在旁边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想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可以使表象活跃起来,调动幼儿的表象,丰富想象内容。如果缺乏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相象就不能充分展开。组织活动启发幼儿时,我注意运用开放性提问,利用生动性、浅显而有趣的语言提示,激发幼儿想象兴趣。在幼儿记录的时候我一边指导,一边寻找幼儿新的兴趣点。天宁小朋友画了一个维妙维俏的小猫,我问他:小猫有几只脚?我以为他会用肯定的答案告诉我:四只脚。谁知道,他回答“我不知道”,哎呀,我没有准备小猫的实物、标本、仿真玩具和图片,如果直接告诉他,怎么能达到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呢?周围还围观了许多幼教同行看着我怎么解决呢?情急之下,我发现他的旁边有一个牛的玩具,灵机一动,对孩子说:“黄教师仔细观察过了,小猫的脚和小牛的脚是一样的,请你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小猫有几只脚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很快找到了答案。提问方式的不同,就会有极为不同的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孩子更广东阔的思考空间,诱导孩子积极尝试探索。孩子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自主探索的答案。幼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孩子是最开心的。他的探究欲望才会更强烈。
活动后最大的感触是,深深感受到自身对知识获取的强烈需要。因为幼儿在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活动进行时,观摩的老师问一个孩子:有没有一只脚的动物。孩子很聪明,他回答:我知道的还没有。确实是一只脚的动物大家都没有见过,要是见过的一只脚的动物一般都是生病的。那位老师又问他:你想知道什么是一只脚的,请你去问黄老师,她把问题丢给了我,我是这样回答的:一只脚的小东西是有的,请你去找一找,看一看、问问爸爸、妈妈,再回来告诉大家好吗?其实,一只脚的小东西,动物中没有,植物中有,现在时兴吃的健康食品——“蘑菇”不就是吗?
活动过程是一个让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活动真正引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自主操作、探究和体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真正符合幼儿的需要,并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是一次由语言、艺术、观察、实践等几方面交叉、综合来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一个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也许孩子最终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七、活动点评: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有她的独到之处,能注意开发和利用那些可利用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较好地掌握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性原则,即活动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等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益。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幼儿乐活动过程,同时幼儿在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有关的知识及时地更新,对有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地收集,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探究欲望,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对幼儿的行为、语言能灵活、及时的进行观察和分析,给予幼儿适度的回应,作为组织者,能让幼儿大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为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快乐的情感沟通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这些无不体现了组织者的教育思想已由陈旧的老师带着幼儿活动、老师教幼儿学习向引导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转变;由传统的老师是权威、课堂严肃的教育观念向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充分的自主、轻松的气氛中探索学习的观念转变。教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和对新《纲要》的理解。善于吸取新的理念,并有效的指导实践,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创新且富有实效。
小东西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
2.认识多种红红的、圆圆的物体,感受圆形物体可以滚动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课件
2. 礼物盒、纽扣
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难点: 能够根据圆形物体可以滚动的特点,敢于想象。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物盒,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漂亮的礼物盒子。你们知道礼物盒里会是什么呢?
2.师:老师把它打开来看看好吗?小朋友看看这小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集体念:这小东西是红红的、圆圆的)
师:小朋友猜猜则会红红的、圆圆的小东西是什么?(幼儿对它进行猜想)小朋友猜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就知道了。
二、欣赏故事。
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边播放课件。
1.第一幅图片故事。
提问:红红的小东西快乐吗?它是怎样往前的?谁来表演一下?请幼儿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教师带着幼儿边做边说:高高兴兴的往前滚着,滚着。)
2.第二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遇到了谁?(小老鼠)小老鼠觉得小东西像什么?(红樱桃)
师:为什么小老鼠觉得它像红樱桃?(它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小老鼠想吃红樱桃吗?它有没有吃?为什么?
3.第三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又遇到了谁?看看,红红的小东西像小兔子的什么呀?
师:小东西想要做小兔子的第三只眼睛,小白兔同意吗?为什么?(小兔子不想当小怪物)
4.第四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向前滚得时候经过谁的家?(小熊)小熊要过四岁生日,可是小熊的家门前有几只灯笼?(三只)
师:小熊少了一只灯笼,那小东西是不是第四只灯笼呢?为什么?(你是假的,你不会发光)
5.第五幅图片故事。
提问:小东西最后遇到了谁?小猫今天不开心,为什么?(小猫衣服上的红纽扣不见了)
师:找到了吗?原来小东西就是小猫的纽扣呀。
四、经验分享。
1.师:这个小东西真有趣呀!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事,闹了不少笑话:小老鼠以为它是一颗红樱桃,它自己又想做小白猫的第三只眼睛,还以为自己是小红灯笼,后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小猫衣服上掉下的一颗纽扣。(结合课件出示图片)
2.讲故事。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五、教师带领幼儿去室外找一找红色、圆形的物体。
师:故事里,小东西一路上都是滚呀滚,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滚呢?(皮球、呼啦圈、车轮、纸球等)
师:一会儿游戏的时候,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找圆形物品滚一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