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推荐14篇)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2
课题 4《古诗二首》教时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⑴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⑵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⑴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
知诗音
还要──板书:
明诗意
⑵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⑶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⑴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⑶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
悟诗情
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⑴读准音。
⑵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明诗意
情知诗音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5
教育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出示课件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出示课件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6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 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8
低年级小学生语感积淀贫乏,识字有限,朗读长句时就显得拖拉难听。如何让他们明白朗读时节奏的快慢、声调的低昂等,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古诗的朗读,他们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我总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自我评价,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火花。
教古诗《春晓》的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注意老师的停顿,并根据老师的停顿在诗中画出斜线来,再教他们用“二三二三”的节奏去读,如 “春眠/不觉晓”,读出停顿的节奏,在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等该生读完后,我让他们评评自己,我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生1:“我觉得自己开始读时没有停顿,好象唱歌一样,不好听,现在我学会了读时有停顿,好听多了。”生2:“我觉得以前我读古诗不像朗读,像唱歌那样,现在有了停顿,就有了节奏,读出像朗读的样子了。”于是,我再次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读,再读时,学生读得更投入,更出色。
而在指导《村居》的朗读时,我教他们采用“四三四三”的节奏朗读,即“草长莺飞/二月天”,学生经过上回的学习,这回一点就明,很自然就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技巧,读起来确实与往时大不一样了。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zhaochao)辞
一日还(huanhai)
万重(chongzhong)山
白帝(tidi)城
啼(tidi)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0
一、导入
自读两首古诗《江雪》、《元日》。
自读
指名读。
出示两首诗。
指导读准“爆”、“声”“除”、“苏”、“符”等字的读音。
读了两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喜庆
师在黑板上板书:高兴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诗如果超过五句叫“五律”。
出示《江雪》指名读。
“径”字读音,什么意思?(生:小路)
“万径”:很多条小路。“绝”字读清楚。
生读得特别投入。指名学生来评价,师板书:孤独
齐诵《江雪》
师:不同的诗歌表达不同的情感,诗言情。那么你是如何从诗中体会出这样的情感的。
打开书,细细地读两首诗,想像一下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好好揣摩揣摩。
生自由读诗。
师:古人读诗像老师这样慢慢地边走边吟,大家也像老师这样再读一读。
同桌讨论,你读了诗有什么收获?
指名回答。
出示《元日》
什么是元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呢?(阳历新年的第一天)。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
配乐让学生读诗句。(生一人一句)[m1]
老师指导理解“曈曈日”。有三个太阳,肯定跟阳光有关。
“屠苏”是什么?(一种酒)喝屠苏是长辈们对我们新年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读这两句。
生再次齐诵。
过渡:这边高兴,这边孤独,你从《江雪》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1:山上没有一只鸟,路上没有一个人。
哪一个字表现没有?
生:独、绝、灭
千山万径没有一只鸟,没有一个人,让人感觉怎样?
齐读。
这一叶孤舟,一人垂钓,画面上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生:应该有雪。
他在钓什么?
生1:他在钓雪。
生2:古诗常常会倒置。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什么要倒置啊?再读整首诗,(绝、雪)引出押韵。
柳宗元、王安石为什么而高兴?柳宗元又为什么而孤独呢?看看他们的资料,想一想。
生:王安石主张变法,皇帝同意,他很高兴。
齐诵,体会他的高兴。
王安石是个政治家,但他始终是个诗人,高兴时写诗,忧愁时也写诗。你读过他其它的诗吗?
生1:《梅花》
师:小小的梅花就能引起诗情。
生2:《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
老师边引导了解诗的背景,边指导同学读。
《登飞来峰》、《钟山即事》
师:那么柳宗元又为什么孤独呢?拿出资料读一读。
交流:
在永州被一贬再贬。
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
比起渔翁的孤独,柳宗元的内心更加孤独。
出示柳宗元的其它一些诗。
1、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征
2、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m1]这样的形式会不会过于注重读的形式,而忽略了诗的整体性。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2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际,他怀着失意的苦闷漫游吴越。
开元十六年(728)冬,不惑之年的孟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遂逗留京师,谋求仕进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他:"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他在这期间结识了王维、王昌龄,成为好友。又《新唐书》本传载:"维私邀入内署,俄尔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实以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床下?'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此事或属传闻,事实未必如此。但孟浩然求仕不果确为事实。此后他漫游吴越,写了许多山水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贬荆州长史,遂征浩然(49岁)为从事,浩然平素仰慕张九龄,就欣然而往。在那里,与张九龄、裴迪等游山水,唱和诗歌,约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从岭南返,过襄阳与孟聚首,痛饮之际,孟不幸"食鲜疾动"(王士源《序》),遽然辞世,年52。
今存《孟浩然集》,存诗260余首。今人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附传记、历代评论资料、著录考及作品系年等,较为完备。
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集里也有一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的感情也较为淡泊,比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zhaochao)辞
一日还(huanhai)
万重(chongzhong)山
白帝(tidi)城
啼(tidi)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和学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配乐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范读激情:听老师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2、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3、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⑴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文,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⑵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2、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适当指导:诗中描写的景色是否有对比?(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风落叶之时,寒意阵阵,客游在外的诗人见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独郁闷。后两句写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感情略显舒缓。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就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比比看看哪位同学了解的思乡诗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自己对“思乡”二字有什么体会?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1、指导朗读。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相交流,最后找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2、指导背诵。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作业】
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王维多一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