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推荐5篇)

2023-03-14 07:33: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推荐5篇)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

学校

海宁南苑小学

执教教师

陆红

学科

语文

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课前问好(略)

一、猜谜导入

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

s:守株待兔

t:能干!接着看。这是—— 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

s:掩耳盗铃

t:真聪明,果然如此。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s:矛和盾

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

s:自相矛盾

t:是的。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 盾)

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二、揭题释题

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t:预习过课文了吗?

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

s:矛、雨点般、戳、进攻

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

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

s:学生做动作。

t:读另一边的词语。

s: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你有发现吗?

s:“左抵右挡”的“抵”是第三声,她读成了第一声。

t: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发现。我们再来读一读。

s:左抵右挡

t:这样就读正确了。仔细看一看,两边词语的摆列你有什么发现吗?

s;一边是跟“矛”有关,一边是跟“盾”有关。

t:你看,你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

女:矛。

男:盾。

女:雨点般。

男:左抵右挡。

女:戳。

男:招架。

女:进攻。

男:自卫。

t:是啊,通过读词语,我们知道了:矛的长处是……

s:进攻

t:而盾的长处是……

s:自卫

t:这两种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课件出示

同学们,平时,你们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集合”这个词?

s:体育课上的时候需要“集合”。

t:课文中的“集合”和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集合”意思,行吗?

三、读课文、学课文、悟课文。

s:学生自由读课文。

t:这位同学找到了这样的词语就马上划下来了,真能干,继续读。

s:学生大声读。

t:同学们边读边划的这个习惯真好,哪个同学能来说说找到了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能说说“集合”的意思的?

s:“合二为一”。

t:她找到了“合二为一”,这个词语在第几段?能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吗?

s:“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合二为一)

t:还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吗?

s:“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t:哦。发明了“坦克”就是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t:还有不同的词语吗?再找找。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儿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

s:“集于一身”(师板贴:集于一身)

t:同学们,你们看: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当中“集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t: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s: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

t:你想说什么?

s: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t: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s:左抵右挡。

s:如雨点般。

t: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s:很快。

t:刺的速度非常密集。

s:难以招架。

t:实在是“难以招架”呀!陆老师现在就想做做这位发明家,你们就是我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s:好。

(师生合作表演)

t:(教师伸出一只手)你们看,这就是我的“盾”。你们的“矛”在哪里?

s:(学生伸出手指头)

t:(教师“左抵右挡”)

s:(学生“如雨点般刺来”)

t:哎,我实在是“难以招架”呀!我现在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是发明家了,我的“矛”要向你们刺来。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

t:什么感觉?

s:很累……实在是“难以招架”呀!

s:我觉得有可能会被累死。

s:不容易。

t: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s:二、三、四。

t: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右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

s:学生自由读。

t:发明家首先发明了什么问题?

s:盾太小了。

t: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s: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t:(板贴、看图)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就是那个铁屋子,现在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s:盾不会被矛刺到。

s: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t: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s:“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s:(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t: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s:不是。

t: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接下来写一写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练习纸,赶快写一写。

s:(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特别能干,他在写以前是先看书的,可以先看看书再把它写下来。

t:(展示学生作业纸)他用上了课文的中句子写的,可以。再看——(幻灯片投影展示)

t:他是把课文中的句子变成了自己的话写下来的,你觉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s:用自己的话,抄课文可不行。

s:节约时间。

t:这样写就更加简洁了,对不对?这是谁写的,请你写在黑板上。

t:(继续展示学生的作业纸)他写的是:“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s:他只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

t: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跟课文是一样的吗?你打开课文再对照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s:课文中是写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他写的是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顺序有点乱了。

t: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s: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

t: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s: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

t:有什么含义呀?

s: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t: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s:枪口或炮口。

t:这个同学真的很能干。仔细看看你的作业纸,“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指导学生订正)这个双引号可不能省呀!

s:学生订正。

t: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s:这个铁屋子不会跑。

t:他想出的办法是——?

s: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s: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s:(读准词语“履带”这个词语并阅读关于履带的资料)

t: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t: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陆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t: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s:“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t: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s:“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s:“坦克”

t: 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s :(学生自由练说)

学生汇报

s:首先,发明家发现了盾太小了,躲避不了对方的进攻,所以他要把这个盾修建得大一点,像铁屋子一样大。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铁屋子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命,可是却无法进攻,所以发明家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铁屋子不会跑,所以发明家安上了轮子和履带。

t:说的怎么样呀?

s:(学生鼓掌)

t:同学们就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坦克。这坦克呀,可是在战场上——

s:大显神威(师板贴)

t: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s:(学生自由读)

t:指名读。

s:学生读。

t: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s: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哇哇直叫。

s: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t:想不想看看坦克威武的样子,我们来观赏一下。

s:(观看视频)

t: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s:坦克太威武了

s:坦克太厉害了

s: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t: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s:发明家。

t: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s:(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

学生汇报

s:你把矛、盾的功能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真棒!

t:“功能”这个词语用得真好!

s: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s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教师订正句子。

s:发明家你真厉害,你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订正句子。

s:(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t:这坦克真是十全十美了、没有问题了吗?

s:太笨重、不会飞

s:坦克不会飞上天,如果飞机投下炸弹,坦克就逃不掉了。还有,就是敌人可以用先进一点的武器从炮口飞进去。

t:他还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呢!其实,发明家就是像你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教师补充坦克资料)

t:(课件出示: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读。)

t:说的多好呀!“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学习伙伴的话。

这一部分的揭题方式巧妙生动、扎实有效。陆红老师擅于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词语的教学上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了“矛”和“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为下文“集合”做好铺垫。

陆老师匠心独具地把课题“集合”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体现了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一部分,陆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评价语有些简单没有起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经常犯下的错误。

在这里,陆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学生说“刺的速度很快”是对的,教师却说“刺的速度密集”。我们在上课时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陆老师用生动形象地模拟比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如雨点般刺来”和“难以招架”感觉。从而进一步明白矛和盾的长处。

①学法的指导。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陆老师没有采用生硬地讲解来向学生说明双引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双引号的意义。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会使用双引号,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

补充资料的时间恰到好处。并在朗读中学会“履带”一词,图文对照,记忆深刻。

理清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学生说话的指导扎实、有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这同样是这节课的意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科学家成功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2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3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4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采用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

第二课时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首先理解“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其次,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进一步强调的是矛盾的优点结合。借课文“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说明了发明家的发明确实威力巨大,也说明了优点的结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和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如双层汽车……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奉化市小学语文主题研修展示活动上,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与其说是我的设计,我的课,不如说是整个奉化小语届中段智慧的结晶。说这话没有谦虚的成分。为什么呢?这与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组织形式、参与形式紧紧相关。我的教案是二十几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华,又在试教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指导意见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课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我就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观察表的评价角度,谈谈本课词语教学如何在设计中一步步走向优化的。

关于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集中制定的目标是: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在引入时用小篆板书课题,通过字理分析和自己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集”;在词语检测中出示目标中的大部分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要求运用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去。这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字的来历中对文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所学的词语填空说主要内容的练习旨在给学生再认、再读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发现,引入太冗长,耗时又低效,而运用所读词语来说清主要内容时,学生所说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创新性,自主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些步骤中承载的教学点、教学任务比较重要,但还是要精简、要优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为通过媒体展示小篆课题,再进行字理分析。词语检测部分删去了没有一定组合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如“进攻”、“自卫”、“合二为一”等,将词语归类。这样一精简,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但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是误解。

如何让设计在精简的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目标呢?那就是方法的归纳和迁移。在今天展示的课堂上,我把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放在课前谈话中,这样既拥有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学生感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迁移认识“矛”和“盾”做好准备。在词语检测环节中,通过做动作、选择字义等形式,让学生归纳认知了一些字词学习的方法,使词语检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也有自始至终没多大调整的词语教学环节,如在语境再现中理解、运用“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了词语教学,教学框架上显得不够大气,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冲击力度不够。

这样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也正如发明家发明坦克一样,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优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学实践没有最优化,只有更优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矛和盾的集合》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5

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 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 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 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 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 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 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 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 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 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 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 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 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 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 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 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 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 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 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 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 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 盾 ---------------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 铁屋子 --------------坦克

教学反思:

1、 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 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 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 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