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推荐14篇)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
预习作业
1、理解词语:山谷、完好无损。
2、思考:山谷中存在一个什么谜?谜底是什么呢?
3、尝试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4、浏览《《语补》《练习册》,在自己认为有难度的题号上做记号。
课内作业(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
1、《语补》一、二。
2、组词:
peng帐()()松()勃
zhang 蚊()()目()碍
第二课时作业
1、《语补》三。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课外作业(回家作业)
1、《语补》四。
2、积累历史上像“雪松”一样的人与事例。
3、《练习册》五,发展练习一。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2
一、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规范。
kuí wù zhè shù nϋ zhēn shù zhànɡ pénɡ
( ) ( ) ( ) ( )
zhī yā cuī huǐ cānɡ cuì tǐng bá
( ) ( )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句子的含义。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 ,但有时也需要 ,作出适当的 ,以求 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 ,而是 。
三、写一写体现坚强意志的成语
、 、 、 、
四、写几句蕴含人生哲理的名人警句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海涨潮
我去青岛的第三天,爸爸带着我去海边看涨潮。
三点多钟以前,大海还是那样温文尔雅。我站在礁石上,凉滋滋的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脚面。洁白的浪花追逐着人们的脚印,发现“哗啦,哗啦”的“笑声”。海风是那样凉爽,像一只只小鱼似的滑过我的腿间。三点多钟,海风一下子变得凶猛起来,掀起我的裙子。不一会儿,我站的礁石和岸滩被蔚蓝的海水隔开了,我知道开始涨潮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海浪从海平线上滚滚而来。它们打在礁石上,浪花碎玉似的乱溅起来。那溅起的水花,远远望去像一朵白梅,微雨似的纷落在海水里,浪花一浪接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它们好像赛跑,一个浪头冲过礁石奔向沙滩,另一个浪头又紧跟着冲了过来。它们好像在和礁石搏斗,疯狂地发起猛攻,猛烈地拍打着礁石。礁石满不在乎,傲慢地站在那里。海浪又像在跳高,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蹦向大堤,可怎么也蹦不上去。突然,一个巨浪奔腾着蹦向大堤,可这次又失败了。海浪只好认输。
啊!大自然!你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啊!你把地球描绘得这么威武、雄壮!
1、照样子写词语。
凉滋滋
2、结合短文内容解释词语。
奔腾:
满不在乎:
温文尔雅:
3、用文中词语造句。
果然:
突然:
4、用“ ”画出三点钟以前大海的特点,用“ ”画出涨潮时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文中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6、仿照文中的“……像……”造句。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激qing导入,引出需求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环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
2、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明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将跟随两位旅行者前往山谷中,一起去揭开谜底。打开书本,默读第三节。思考: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用铅笔勾画出能帮助你解开谜底的语句。
2、交流讨论谜底:
(1)“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 松树特有的本领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是指什么?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重要的句子回答。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3)齐读这句话
(4)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借助尺演示)
(5)小结:刚才的演示物换成硬木头行不行?为什么?
4、教师范读:“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积、压、落、弹)
学生齐读这句话
5、小结: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只会一个劲的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第三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山谷中的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自由朗读第三大段。
2、出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球反弹的机会。”
“弯曲不是到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齐读这两句话。
4、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出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小不忍则乱大谋。
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丈夫能屈能伸。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齐读这些名言俗语。
(2)积累。
(四)总结全文
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学会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和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记住: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 “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自学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2、自学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有个什么谜?谜底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3、联系生活实例或读读历史故事《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说说自己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阅读材料、一把钢尺
教学过程: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同学们看我写一个字。(板书:谜)认识吗?一起读读!
2、猜过谜吗?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3、恩,反应很快呀!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
4、这节课咱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板书:山谷中的),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谜的谜底吗?(板书“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揭开“谜面”
1、好!请你们打开课本,认真地把第17课读一读,看看文章的哪几自然段是谜面,哪几自然段是谜底?
2、交流:(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3、探究“谜面”。
(1)、自由朗读第一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2)、交流: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4、[交流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
5、小结: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
三、精读课文,探究“谜底”。
1、过渡: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前往山谷中,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曲线划出你找到表示谜底的语句。
3、 [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质疑:也找到相同答案的同学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嘛,真聪明!不过,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谜底的揭开容易吗?(不容易)从哪知道的?(红显“终于”)
(2)、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句话中,想要找寻答案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学们沉下心来读。默读这段话,看你理解了什么。
(3)、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红显: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压断 压不断)
(4)、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很大,雪松很有本领)
4、过渡:当时的环境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看看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所描述吗?
5、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生述雪景)
6、小结:是啊,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无论是人还是植物都十分困难,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想要在风雪更加肆虐的东坡生存下去,更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7、再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
8、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板书: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板书:的本领)(无论雪大还是雪小,雪松的树枝始终压不断)
9、小结:“压不断”这就是在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这个本领,这也是其他的杂树所无法具备的本领。
10、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了雪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表现,也就是雪松的本领,勾画有关语句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吧。
1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词用小圆点在书上标出来。
(2)交流:a、(相机板书:弯曲、反弹)为了便于理解,师用钢尺来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以此理解“弯曲”“反弹”。
b、让学生说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
c、引导:
▲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显示:积)
▲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腰杆挺得直直的,与雪抗争)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课件出示)
d、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显示:向下弯曲)这是雪松向风雪低头屈服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e、小结:原来,弯曲是为了…… ( 显示:滑落)
雪松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显示),这样的反弹又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f、过渡: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富有弹性(板书)
(3)这样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雪松所独有的身姿吧!12、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4)、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13、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14、过渡: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
四、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
启示1:师: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指答)
2、重点读第二位旅行者的启示
(1)、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合作探究:
由雪松“弯曲”和“反弹”的品性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
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
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
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
……
3、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这样说——引读(出示最后一节)
(1)、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说)
(2)、“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同学们刚刚联系课文中的内容,作了很好的理解。那么,你同意课文中的这种观点吗?能再联系一些事例来说说吗?(指名回答)
4、出示:口头填空
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五、总结课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固然值得我们敬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更值得我们欣赏。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如“屈蠖求伸”(板),蠖是一种虫名,叫尺蠖,它行进的方式很特别,先使得身体弯曲,然后求的伸长,比喻以退为进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以退为进,大丈夫能屈能伸,负荆请罪,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辱负重……)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作业超市(可选择)
(1) 抄写课文中对你最有启发的话,或者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
(2) 山谷中的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是,这篇课文还留下了许多谜,比如: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只有这两位旅行者才发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
17 山谷中的谜底
积
向下弯曲
雪松的本领 滑落 富有弹性
(压不断)
反弹
教材分析
《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揭示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5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1)
(2)
(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柘”这个生字;学会“魁、篷”等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谜底揭开的经过,感悟第二个旅行者的话。(重点)
3、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难点)
二、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
“山谷”,两山中间狭长低凹的地带,文中这条山谷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谜底”,谜语的答案,比喻事情的真相。文题将“山谷”和“谜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一篇与自然现象有关的文章,在揭示了记叙的重点的同时,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揭开的?文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一系列的疑问促使人要先睹为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接受心灵的洗礼。
2、作家卡片
刘燕敏,1964年出生于徐州丰县,现在徐州市经贸学校图书馆工作。2001年10月,刘燕敏的两篇散文《山谷中的谜底》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被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2002年,散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远》入选中国普通话教学教材。2003年5月,她的随笔集《真水无香》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9月,她接到《读者》杂志编辑部邀请,到甘肃进行签约授权仪式。当时接到邀请签约的共10人,江苏省仅她一人。2003年12月,哲理散文《从设定目标开始》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课本。2007年4月,刘燕敏的3部新作,冠名“刘燕敏生活小品文系列”,分别为《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女人是上帝派来拯救男人的》,共收入最新作品224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3、背景介绍
(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国家。北滨北冰洋,东、西分别临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隔巴芬湾同格陵兰相望,西北和南面毗连美国。面积997.6万平方千米。首都渥太华。
(2)魁北克
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在哈得孙湾东南,面积15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65万(2006年)。省会魁北克。大部分为低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南为阿巴拉契亚高地,河湖众多。主要属(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覆盖率45%。
4、文章结构
提出疑问→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从中悟出道理
5、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两个旅行者偶然间揭开了山谷之谜——雪松由于其枝条能弯曲,使得压在其上的积雪滑落,从而得以生存在多雪的东坡上。这告诉我们: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努力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先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然全再伺机反弹。
6、写作特色
(1)篇末点题。课文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为警句,它使得全文一下子有了某种寓意,从而耐人寻味。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松和其他树进行对比,其他树积雪却不懂弯曲,结果被压断了树枝,说明它们不知道退一步面对压力,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由此,反衬雪松懂得生存技巧,更突出了它的韧性。
(3)详略分明。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三、重点筛选
1、近义词
少顷——顷刻启示——启发揭开——揭穿承受——忍受
奇异——奇特景观——景象摧毁——毁灭完好无损——完整无缺
2、反义词
特别——普通唯一一—许多摧毁——建立
3、词义辨析
摧毁——摧残
同:都是动词,都是指严重地破坏和损害。
异:“摧毁”着重指用强力破坏。中性词。对象常是无生命的东西,如建筑物、阵地、国家、制度、政权、势力等,有时也可以是人的精神、意志、思想以及植物等。如: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
“摧残”着重指逐渐残害。贬义词。指残忍的、不正当的或不应有的破坏。对象多是有生命的,如人、动物、植物,有时也可以是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如:我们国家决不允许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存在。
4、多音字
弹曲
5、疑难问答
(1)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作适当的让步,采用迂回的战术,再找适当的机会去战胜。
(2)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就像山谷中的“雪松”面对暴风雪一样。当问题大到我们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退一步,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害怕和妥协,这种变通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更多的力量,迎接新的挑战。
四、拓展延伸
1、积累(1)大丈夫能屈能伸。(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3)忍辱负重。
2、故事:(1)《卧薪尝胆》。(2)红军长征。
3、奇观(自然界中的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
4、歌曲(以“忍让”为主题)
5、小品(可以表演课本剧,细心发现)
6、诗句(与松树有关的诗句)
五、心灵感悟
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人活在世界上很不容易,经常要陷入低谷生活的低谷,有时还会招来一些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我们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暴虐。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付,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的尊严。那时我们就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无法站稳脚跟。
六、课堂流程
1、今日积累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导:猜谜。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3、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出示“快乐导航”。
(2)研读文本,独立思考。
(3)记录、批注、练习。
4、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对子间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分析“快乐导航”中相关的内容。
(3)合作表演、创作等。
5、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小老师听写本课的生字词语,对子互相批改,自我点评(重点是“篷”、“柘”)。
(2)孩子们激情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感受。重点解决三个疑难问题:
a、山谷中有什么谜?
b、它的谜底是什么?
c、怎样理解第二们旅行者的话?
(3)由这篇课文,启发孩子们联想一些人或事。如《卧薪尝胆》、《田忌赛马》、《卢沟桥烽火》等。
(4)围绕文章中心:“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进行各方面的拓展或才艺展示。
6、快乐达标,反馈矫正。
(1)完善“快乐导航”中的相关内容。
(2)对子间互查互考。
(3)组长反馈组员表现情况。
七、课后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7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对于我们会有些什么启示呢?那两位旅行者又会从中明白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读完后思考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四、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1、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积累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思考: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略讲解)
(2)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它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7、师:有人说雪松在积雪来临时,应该迎难而上,怎能向困难低头?雪松是弱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自读第三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和句子。)
8、开展辩论,突破重点:
9、指导感情朗读:(配乐:风声)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9、师:这就是雪松,面对肆虐的风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弯曲,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
10、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雪松、旅行者、杂树等方面谈看法)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从这一课普通的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2、齐读,思考填空:
3、雪松弯曲一下,不是《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及反思 ,而是《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及反思 。
4、由此,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四、总结延伸:
1、师: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面对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和它作斗争,同时也要学会忍让,恰当的以退为进,同样可以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记住:
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男读、女读、齐声读)
2、布置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五、教后记: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似乎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进而展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
再说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首先可以抓住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我让学生参加了辩论,在辩中感悟了雪松的特殊本领。又针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第三导之以行,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文章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三、用一个名言、俗语说说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充分自由地发表了意见,说出了他们各自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深题浅讲的方法要比一味地灌输道理来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3
如何解开这个谜——我教《山谷中的谜底》
还是得益于贾志敏老师的教学启示,我在自己班里尝试上课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因为,每次上课,我的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各自做自己的事,使学习总是慢拍,等弄明白该做什么,回答什么,讨论什么的时候,时间已经悄悄溜走。
今天走进教室,也先从上课关键是什么入手,学生果然回答是“认真听讲”,我表示肯定后再次发问,还有什么?终于有学生说到还要“看”了,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对,今天老师要求大家看着老师上课,看着书本读课文,看着同学回答问题……也许各位会笑,本来上课就要看的嘛,还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吗?对于我来说,却很有必要,而且今天的课也让我明显感受到了效果。
一上课,我照例复习提问:“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那儿有一种奇异的景观,是什么景观?”立刻举手有答案:“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那么产生这一奇异现象的关键在哪里呢?”“是由于特殊的风向。”(没想到答案找得那么快)。我出示这个句子,让大家一起读读,“你对特殊的风向如何理解?”平时最调皮的沈x举手回答:“这是南北走向的山谷造成的特殊风向。”于是,不少同学进行补充,每位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的眼睛盯着他看,我连忙表扬“真让你们看出名堂来了,下面继续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我们认真读一读,品一品,找出这个谜底在哪里?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很深?”
看得认真,找句子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出几倍,体会句子也是头头是道。“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这里的“本领”指的是有弹性,能弯曲的本领,因为其他树没有这个本领,大雪一压就受不了了,于是断了,生存能力越来越弱,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雪松最大的特点是有弹性,当大雪压在上面时它就弯曲,让雪滑落,然后反弹。“在大雪面前弯腰,你们不觉得雪松懦弱吗?”不,因为它的弯曲只是暂时的,它最终还会恢复苍翠挺拔的身姿。是的,这是为了抖落积雪所作的暂时的弯曲,为了更好地挺立。这是一种应变的策略。(这里为体会后面旅行者所获得的启示作准备)“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雪松面对大雪毫不让步,压力越大,弹力越大,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和我们人一样。(对该生大加赞赏,鼓掌激励)“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就是雪松这坚强的性格使它最终成为强者,勇士,胜利者!
对重点段的学习如此深透,我对学生大大表扬一番,今天“看老师”的效果真的不错。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的了。学生还由雪松谈到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弯曲。最感动的是学生联系到历史故事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呢。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4、学习班篇末点晴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了解这两个旅行者解开谜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一个谜语
第一课时
一、由一个谜语入手,揭示课题。
读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抓住学生的设问,作为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根据目标自读课文。
1、读通文章,读准字音。
2、说说这山谷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文章讲了什么事?划出有关的语句。并提出你所不明白的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谜面是什么?
3、说说课文的谜底是什么?
4、再说说这个谜是怎样被解开的?
5、根据以上内容理清文章条理,概括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清段落。
四、作业:抄写词语,有能力的同学可先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说说两个旅行者解开这个谜*的是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个旅行者的特点:
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勇于探索;有恒心有毅力等品质。
2、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到了些什么?引用文中语句来回答,要能理解出他们既观察到了风向的不同,还观察到了东坡与西坡的长的树不同现象。这儿还要让学生理解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
3、引导体会雪松的四个“反复”。
4、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后有了哪些深入的思考,(谜底与启示)抓住语句分析东西两坡不同现象的原因,说说他们还想到了什么?
5、引导学生读得到的一个启示,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这句话为中心,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类似于进行演讲训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有能力的同学尝试背诵这篇课文。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2
姓 名
史超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六年级
课 题
《17.山谷中的谜底》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掌握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人生哲学。
发展性
目标
研读描写雪松的句段,联系生活与已有积累,感悟雪松的特点,引发思考
教
学
重点
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
以“弯曲”为着眼点,层层深入,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方法
情感迁移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17.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奇异景观的启示打开思维的大门,感知谜面
二、初读,解谜底,着眼“弯曲”
三、层层深入,理解“弯曲”
四、小结拓展,情感迁移
1.学生看图,谈感受:
预设:
(1)长在石缝中的生命: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2)冰天雪地中的红梅:
(3)滴水穿石的奇观
(4)大雪压松图:
2. 学生听、看。
3.自读(要求读准确),指生读(评价准确、流利)。再指生读,大家边听边思考:听读了这段话,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吗?
预设:
a为什么西坡——,东坡——?
b山谷:两山间狭长低凹的地段。
4.学生练写“魁”。【评价学生写字姿势】
5.初步了解“柘”“女贞”树。
齐读。
齐读
1.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谜底是什么?找到描写谜底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学生读词语
3. (1)学生读书中的句子,交流。
(2)自己多读几遍,试着找出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
【东坡雪大,只有雪松枝丫富有弹性,没被积雪压断;西坡雪小,各类树种都能存活下来。】
【关键词:东坡雪大,压断;西坡雪小,存活。】
(3)快速浏览第3自然段。
(4)预设:
【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成了迎风坡,雪大,其他的杂树被压断了,松树却压不断。】
4.
(1)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书上的句子吗?
(2)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词用小圆点在书上标出来。
学生交流,找词,谈理解;
(4)学生想象雪松面对狂风暴雪时不屈不挠、以退为进、充满智慧的抗争,理解弯曲。
(5)感情朗读:请你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
配乐朗读。
5. 预设: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不屈不挠、富有策略、充满智慧、积极抗争
【学生可板书】
1.雪松弯曲的本领,给了旅行者一个关于弯曲的启示,请你用心读读4、5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
预设:
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理智的忍让,暂时的休整。
(2)预设:
韩信、勾践、红军两万五、蔺相如…普京、李敖、肖邦的故事
2. (1)齐读
(2)思考、交流
(3)预设:
【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威逼利诱的革命者…】
2. 学生反复读“启示”句。
4.作业:
学生读名言、明确作业。
3.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奇异景观:【课件出示图片】
这迎着风雪依然苍翠挺拔的雪松,使我想起了陈毅将军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 边板画山谷,边解说第1自然段内容
5. 出示文字: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省【北美洲,加拿大东部,气候寒冷,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长达半年的时间都是白雪皑皑。】
6. 指导书写“魁”字。先组词,再师生板演
7. 【课件出示】指生读。
8. 师: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直到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两个旅行者来到这个山谷,揭开了谜底。这谜底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17课《山谷中的谜底》。
9. 板书课题。
2.在揭示谜底之前,我们来看这三个词语:课件出示,指导:
a帐篷:读准轻声。搭建帐篷需要竹竿做支架,所以“篷”是竹字头。
b摧毁:找近义词——摧残、毁灭、损毁…摧毁打击的强度更大,后果也更严重。
c苍翠挺拔:读出雪松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抗争、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师:通过刚才的读书,你找到谜底了吗?
(1)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存活了下来。”【反馈】指读。
(2)这是课文中告诉我们的谜底,谁能把这段话“读短”,用自己的话说说谜底?【方法提示:抓住了关键词,就能准确而又简洁地概括这段话。】
(3)为什么东坡的雪比西坡的更大呢?
这 “特殊的风向”是指怎样的风向?
【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孩子手势演示,红粉笔画出风向。】
师:你们看,这样一来,东坡就成了迎风坡,所以雪更大。
(4)现在谁再来说说为什么同一条山谷中,西坡可以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能够生长呢?
4.面对这样的大雪,雪松顽强的生存了下来,雪松究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1)出示“当积雪…完好无损。”
教师相机板书:弯曲
(3)“弯曲”是积蓄力量,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的反弹,这就是雪松所具备的特殊的本领。
(4)“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小结:是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冬又一冬…雪松在不断地弯曲、反弹中与暴风雪默默地抗击着,以自己的智慧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5)指导朗读:读好四个“反复”,以手势指导。
创设情景引读读: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雪松只有——
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柏、柘、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
5.学到这儿,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
课件出示2人的话。
(1) 铺垫:这里的“弯曲“指的是什么?
(2) 在你的知识积累中,也有像松树这样弯曲、反弹的人和事吗?
2.“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课件出示】
(2)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呢?【去掉“有时”】先读读通不通?
那就用它作课文的结尾行不行?为什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
(3)那什么时候不能弯曲呢?
师: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再大的压力面前也不能弯曲、退缩!看来,这个弯曲也是要讲原则,看具体情况的。
1.师:这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谜底,当你面对挫折、压力时,不妨告诉自己——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结:在作者的原文中,两位旅行者实际是一对即将离异的夫妻,他们能以雪松特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危机,得到启示,从而破镜重圆。人能以自然现象得到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人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你就能从大自然这本书里揭开更多的谜底,获得更多的智慧。所以,请务必记住——
3. 总结写作特色:本文先讲了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谜,再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谜团,并由雪松战胜积雪的现象得到了一些启示,最后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人生哲学。作者就是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之谜到人生感悟,层层深入,把这个深刻的道理讲明白的。
4.作业:
(1)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希望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做一个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出示名言
(2) 推荐读书
在导入中,紧紧抓住课题中的“谜”字作文章,引发了学生参与的极大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其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创设宽松的师生对话氛围,为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跨越式的步骤,找准“谜底”这个支撑点,直奔结果。这样把谜面和谜底结合在一起,既顺应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其阅读的兴趣。
抓住学生学习的亢奋点,乘势而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地走进文本,理解吸收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外显出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论中思考、感悟。
教学中对“弯曲”的诠释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策略,而是尽可能地拓宽“弯曲”的内涵,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把握,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渗透人文的关怀。
达标检测
必做题
1. 正确书写“魁”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做题
记住名言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3
《山谷中的谜底》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秘密
([美国]伯罗蒙塞尔)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我们去那里旅游的一个目的是,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里。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便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进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zhí)躅(zhú)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唤。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tuí)丧地飞走了。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现实很快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呆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jiān)鸟的口中之物,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一切都过去以后,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下,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做佳肴。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山谷中的谜底》练习设计 篇14
一、教材分析:
《山谷中的谜底》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二、研究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在课堂上,同学们在明确的目标下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自我提高。
三、案例描述:
师:加拿大魁北克山谷里有一个什么谜?谜底是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认真读书,寻找答案,准备交流。
生:这个谜是山谷的东坡长满雪松,而西坡长满柘、柏、女贞等杂树。
师:的确匪夷所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的现象呢?
生:因为东坡雪大。
生:因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完好无损。”
师:东坡的雪那么大,普普通通的雪松究竟用什么本领战胜了大雪?面对巨大的风雪,其它的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雪松依然挺拔苍翠,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
出示合作要求:尝试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读、画画、议议,各组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解。
2、小组内交流,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独立尝试体会文本。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这些内容中,哪里最能概括雪松的本领?
生1:我认为雪松能够承受不停的积雪。
生2:我认为雪松能善于弯曲。
生3:雪松能善于弯曲,并具有韧性,抓住时机进行反弹。
师:是啊,雪松的弯曲与反弹的确耐人寻味,让我们从读中好好品味。
生齐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完好无损。
师: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生: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师:“一定的程度”是指什么程度?
生;雪积得太厚,雪松吃不消的时候。
生:在这过程中,雪不断地积,雪松不断地弯,雪不断地落,雪松不断地弹,让我们要真正感悟到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虽然是弯曲,但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所具有的而其它杂树所不具有的本领。这就是雪松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因。
师:说得好!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
师: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这就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雪松才是强者,是胜利者。
师: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如果说雪松面对的压力和困境是狂风、满天飞舞的雪花、是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压力,哪些困境呢?又该如何去面对呢?我们是否能从雪松身上受到一些启示呢?请大家小组交流解决。
生:讨论。
生:如:同学之间闹矛盾、家长的过高期待,学习不好,课外报补习班等。
师:是啊,同学们有同学们的烦恼,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它们。
生: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雪松的弯曲,其实,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亲友之间的互相谦让也是一种弯曲,适当的弯曲,能使人之间相处的更加和谐。
师:我们的古人对雪松的这种弯曲早已心领神会,在许多的成语、俗语、谚语中都有体现,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呢?
生:交流
成语:屈蠖求伸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俗语、谚语:大丈夫能屈能伸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师: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一生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有时我们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因为暂时的弯曲与忍让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的发展。希望同学们记住: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以小组为单位,“读中感悟、导之以行”来突破重难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
1.读中感悟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学这部分内容体会雪松在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2.导之以行
在具体交流中,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四个“反复”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压力,哪些困境,应如何面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亲身的感受,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列举《卧薪尝胆》等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后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读中感悟做人要像雪松一样,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而这两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小组的合作探究。老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同时,更发挥了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从而使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