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推荐16篇)

2023-03-31 17:54: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推荐16篇)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que)宦化huan萋萋(qi柯ke

2.熟读这五首诗歌。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

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

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

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

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

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

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

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

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

——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

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

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

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

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

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

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

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

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

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

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

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

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

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

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

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

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

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

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

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

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

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二)请给下面的诗句对一个下句,使它们成为对仗。

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_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

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

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

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

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它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

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

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

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

《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

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

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

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

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

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

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

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

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

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

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

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

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

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

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丽、凄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

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押客、妃嫔们饮酒作

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

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

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

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

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

进士,因受到牛党令狐1的排斥,失势被贬,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

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

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

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

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年关将近。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

涨了不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

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

时的情景。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

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

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城阈辅三秦

2.风烟望五津

3.暂凭杯酒长精神

4.烟笼寒水月笼沙

(二)默写后三首诗。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三、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

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它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丽、凄迷。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押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牛党令狐1的排斥,失势被贬,一生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点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年关将近。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3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5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6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7

陆机在《文赋》中说过:“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是要求诗文贵在创造,求得自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看看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 ) 宦化( ) 萋萋( ) 柯( )

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

1.朗读《杂诗》

2.作家作品简介:

小组讨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是一种什么意思?相当于什么?

2、“应知”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品味感悟:

思考: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杂诗》表现作者( ),( )的精神。

《夜雨寄北》(又称《 》),是爱情诗,表达诗人( )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背诵《杂诗》、《夜雨寄北》。

2.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淮上与友人别》

合作探究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4、主题讨论: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②、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五、【诗文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9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像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最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像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顾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季节的特征。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所创造的艺术美,似乎和生活距离更近,联系更紧,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是因为求仕失望才不得已归隐的。虽然置身于“岩扉松径长寂寥”的环境,但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在思想中纠缠着,现在“故人庄”的这种农家生活似乎使他暂时得到了解脱,并且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现,就是这样在临走时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这种直率的表示,是从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几乎恢复了童真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的语言。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要赔上鸡黍饭而预约重来。前后对照,这个天地对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纯熟的表现。王士祯把它说玄了,认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带经堂诗话》)其实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过分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它的“迹”可求的。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你进入一种诗境,让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韵味,但要把它的诗境、形象、韵味归结为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或者说是由于某种单一技巧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作品标志着唐诗经过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经形成了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艺术风格。再往前发展,就是李白、王维、杜甫那种在浑融完整的前提下,既有文采,又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伟气魄的诗篇了。李杜等人并不照搬孟浩然形式上的“淡”,但孟诗在“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隽永、朴实、自然等素质,却被他们汲取并且向前发展了。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i.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 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

二.诵读感知:

(一)诵读《饮酒》

1、示范朗读(同时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二)诵读《行路难》

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2、朗读节奏提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3、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诵读《己亥杂诗》

(四)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裁介绍: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2.朗读指导: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罥(juàn)衾(qīn) 庇(bì)坳(ào)

重:chóng(三重茅)长:zhǎng(成长)丧:sāng(丧乱)

zhòng(重量)cháng(长林梢)sàng(丧失)

见:jiàn(看见)

xiàn(现此屋)

⑵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五)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三.词句理解:

(一)《饮酒》词句:

①《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难》词句:

①茫然:迷惘的样子。

②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三)《己亥杂诗》词句:

⑴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⑵吟鞭:诗人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⑶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⑷花:比喻国家。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词句: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句: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四.意旨品读:

(一)《饮酒》意旨:

《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二)《行路难》意旨: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李白对着这样珍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说:“我要渡过黄河,河上却冰块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闲来无事,他只好像吕尚一样,坐在溪边垂钓,一会儿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他不禁连连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又愤慨地责问上苍:“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广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他无路可走,但并不悲观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到了那时候,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一直驶过大海。”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将来总会实现的。

《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长风破浪……”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三)《己亥杂诗》意旨:

(1)了解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⑵了解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

(3)概括意旨: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赞。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著名的“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应运而生了。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概括诗意,明确: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他们不转来。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

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

杜甫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他一样流离失所。他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屋华舍,那么,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小结: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旨:

1.作者及背景简介:岑参(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所谓“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的,父亲岑植做过刺史,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读书,以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时值西北边境一带战争频繁,岑参向往建功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晚年迁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56岁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现存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出色。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写出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2.体会诗意:

全诗有两个主要内容:咏雪和送别。开头四句写胡地奇丽的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写风,“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先点明时间、地点,突出飞雪之早,气势之奇。“即”字足见作者惊诧之情。“飞”表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飞雪,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写大雪的寒威。风吹散雪花点点入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着,实在奇寒难忍。

“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瀚海”两句,万里阴云,百丈坚冰,是雪的陪衬。这两句过渡,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中军”两句,中军置酒,众乐齐奏,一时热闹,却提不起送别人的兴致。“纷纷”以下六句,写酒宴后送别的情景。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须散席;送客从辕门外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它在茫茫雪原中显得如此鲜明;在北风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盖下欲翻不能,显得异常坚强。再看归客前程,雪满天山,归途艰险。归客远上,山回路转,不见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数行马蹄印迹,惹得诗人凝思慨叹。

五.名句鉴赏或联想:

(一)《饮酒》品味与联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二)《行路难品味与》品味与联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三)《己亥杂诗》品味与联想: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去继续为国效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味与联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味与联想: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迎风赏雪的惊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冰天雪地,阴云低垂,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3:“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友人已去,诗人不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什么?不尽思潮,凝聚笔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为背景,为送别增添豪壮的气氛。

六.巩固练习:

(一)背诵五首诗。

(二)【活动与探究】

1、七、八年级我们已接触过60多首古典诗歌,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_________”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学过的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

2、艺术是相通的。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留心品味,就会发现,许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来欣赏。请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如绘一幅画或改编成诗剧来表演。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配乐朗诵,力求声情并茂,并把它录制成磁带,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山、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乐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提示:这是一个探究性问题,在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的诗作后,感受诗人的不同风格。这首诗应该为杜甫作品。因为这首诗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运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和走下坡路的趋势。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设计者:陶妙如 刘敏)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 代伟大的 诗人,字 ,

号 ,有“ ”美誉,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 ,世人称 公、

先生, (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 、 、苏洵、 、苏辙、 、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 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 ,

代伟大的 诗人,后人尊称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 ”,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 , 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 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 ) 决眦( ) 碣石( ) 澹澹( )万籁( )

竦( )峙( ) 萧瑟( ) 钟磬( ) 哉( )

2、解释加点字词

(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

万籁此都寂 万籁:

岱宗夫如何 岱宗: 夫(fú):

齐鲁青未了 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 钟:

阴阳割昏晓 阴: 阳:

决眦入归鸟 决: 眦

会当凌绝顶 会当: 凌:

一览众山小 一: 览:

水何澹澹 何: 澹澹:

山岛竦峙 竦: 峙:

幸甚至哉 幸: 至: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学常识与主题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登飞来峰》

c、《题破山寺后禅院》 d、《望岳》 e、《观沧海》

在五首诗中,属五言律诗的是: 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品的有: 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五首诗,赏析诗歌,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反馈

三、学习过程:

【诗文赏析】

1、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如何理解?

答: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4、赏析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 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 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 》,是组诗《 》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什么用意?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答:

三、名句积累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

②《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

③《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 。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3

《诗五首》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 宦 萋 柯

2.熟读这五首诗歌。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 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 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 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1、2。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4

第三首写他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辞官归田的人当然不会种田,他种的豆,草盛苗稀,难得的是早起去锄草,一直到带月才归,这时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湿,而是把豆种好,这是辞官归田者的想法。就农民说,只想把庄稼种好,根本不会想到衣服的沾湿;辞官归隐而不劳动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体会;只有渊明才有这样殷切的体会写出了这样反映真实思想的诗。注家都引《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借南山的荒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渊明在这里并没有这种思想。按:渊明不满意刘裕代晋,但在他作这几首诗的义熙二年刘裕平定桓玄的篡位以后,没有入朝执政,还谈不上刘裕代晋的事。这里只是反映渊明从事劳动时的心情。

就这几首诗看,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正像《诗林广记》里引苏轼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引杨时说:“冲淡深邃,出于自然。”诗的语言比较质朴,也是简约的。把做官比做“落尘网”“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是这样,这里有很多感触,都没有细说。把遇到乡里人只说“但道桑麻长”;写劳动,只是“晨兴”到“带月归”,怎样的艰苦也不写。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供体味,所以感到内容深邃。这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那样冲虚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假如光看他的语言朴素简约,就会像《诗品》说的“世叹其质实”。假如能体会到在朴素简约的语言里含蕴着深厚的情思,从中反映出他的真挚的性情,高尚的节操,就会像萧统在《序》里说的:“其文章(诗文)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比京。”萧统不愧为最早赏识渊明的人。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5

春天来了,古典诗歌多的是描写春景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读这首诗,由于诗的语言平易畅达,风格纡徐,看来是容易理解的。全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但是,要问这首诗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不见得能答得圆满,需要从欣赏的角度下一些工夫。

先看结构。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再看描写。

描写的高明是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见吴梅村《永和宫词》中句)的情趣。

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

清代的方东树评过这首诗,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引),是评得很切当的。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 篇16

语文导学案(83)

年级 :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 赵光冲 审核:

课题: 《饮酒》《行路难》 课型 :新授 时间 :-6-2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课前自学:

1、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 ” (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田园诗人。本册我们学过他的《 》。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 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

《饮酒》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给加点字注音:

东篱 金樽 珍馐 投箸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②问君何能尔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玉盘珍馐直万钱 ⑤停杯投箸不能食

⑥喧 ⑦君: ⑧心远地自偏 ⑨辨:

课堂自学:

(一)诵读《饮酒》然后分析解决一下问题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 全诗有两个层次,划分出来并概括其大意。

⑴第一层

⑵第二层

2、第一层中前两句用的表达方式是 写作方法是 引出了疑问

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修辞手法是 。一问一答写出了作者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3、第二层中 这句话是实写,写的是自然。 这句话是虚写,

流露出的精神。这就达到了 合一的境界。

写景的句子是 ,写了飞鸟晨出夕还的情景。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在结构上的作用。

本诗的主旨是 (二)阅读《行路难》

1、找出诗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通

2、前四句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金樽、玉盘——极言 清酒、珍馐——极言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

⑴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反应如何?(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⑵“ ”“ ”“ ”“ ”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 心情。

⑶找出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 ,

3.阅读中间四句:

⑴“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 的信心。

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唱出了诗人 的心声。

⑶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合作研讨: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学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1、根据要求写出《饮酒》中诗文原句。

(1)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写出《行路难》诗文原句。

(1)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默写:

⑴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⑵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4、选择题

⑴、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

⑵、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5.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名言警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2)一言既出,____________(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⑷言者无罪,___________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

(6)淡泊以明志,_____________。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3)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评析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方法提示:从诗句的内容、意境及在诗中作用评价]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