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推荐14篇)

2023-04-01 01:19: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推荐14篇)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1、 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 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 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 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 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 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 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 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 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 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 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 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 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 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 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4

桐乡六中 高惠芬

学情分析:在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对马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生字词;掌握对比的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优美词句;掌握对比描写

教学活动:

一、 兴趣式导入

课前先做一个知识积累训练,请同学讲一讲有“马”字的成语: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马不停蹄等。

二、 观察图片,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前者是被人类驯服、被束缚的马;后者是自由的、野生的。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生字词疏通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问题设计:读完课文,你脑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生存状态的马?

【明确:①(1~2)人类驯养的马; ②(3~5)天然野生的马】

四、合作研讨

问题设计:

1、 这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各有哪些特点?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勇毅、驯良、被奴役、当玩物 ②美质、美德、美貌】

2、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马,说说理由。(鼓励学生个性体验)

3、 课文在描写野马的美貌时,为什么要与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文中还有哪些对比?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学一学,写一写)

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与许多其他的动物作了对比。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猫或其他小动物。100字左右。

六、小结语

马是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让我们也成为马的朋友,放他们纵横驰骋!

七、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作者邮箱: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5

《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 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1、 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 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 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 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 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 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 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 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 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能通过关键句子的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从而理解“马”的形象和内涵。

通过比较、思考、讨论,能理解“自由”的内涵,初步形成尊重天性、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早上咱们做了预习,从头到尾读过一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读过两次的同学请举手,从头到尾把段落序号标号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的做法很棒!很对!因为,今天这篇课文可不一般哦,它是被人们公认的写马写得的一篇文章;今天这位作者,被称之为与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马的世界,去领悟天才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感受自由

1.文中写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分别是什么马?请用尽可能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分别在课文的哪几段?

明确:驯养之马(家马) 天然之马(野马)

2.作者更喜欢那种马?哪一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请找出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

明确: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这是一种____之美?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分析。

生:自由之美、奔放之美、团结之美、协调之美……

师:这些美都是天然之马所固有的,所以,这是一种天性之美,自由之美。

集体朗读——(注意语气——赞美,语调——轻快)

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

三、受尽束缚

1.这就是天然之马的美,美得自由,美得奔放、美得自豪、美得高贵。难怪作者说:人类所曾做到的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豪迈而剽悍的野马被人类给征服了,它变成了什么马呢?请结合课文前两段内容,从用途上说一说。

野马——战马、(赛马)、役马、宠马

2.征服后,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马?请对这两段的关键词进行圈点勾画,来说说——“一种可____的马”?

生:役马——可怜、

师重点引导细读,并作出改动

原文——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改文——嘴巴被衔铁勒得歪在一边,腹侧留下好多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好多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打穿了。

(讨论后,要求带着重要朗读)

生:宠马——可悲(可笑)(可耻)

师引导——丧失自我,成了主人手中的万物。

生:战马——可敬(可怜)(可叹)

师:对主人而言固然可敬,但对自身而言显得可怜。

3.适时介入资料——臧克家《老马》 全班学生朗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就是人工驯养的马,这就是一辈子在人工驯养下的老马,他的身体受到了——?(束缚、摧残)他的精神显得——?(麻木、不自由),好可怜的马!

四、回归自然

1.同学们,此时,老师突然想到,我们有必要赶紧放开这些被人驯养的家马,放掉手中的缰绳,松开他们身上的束缚,卸下他们背上的鞍辔,放开它们,让它们重回自然中。我想,这或许可以让它们在自然界寻找到久违的自由和天性……

2.学生讨论,能,不能,要求结合文中相关句子说说。教师适时做好评价。

五、思考原因

1.介入《肖申克的救赎》影视片段,思考:老布自由了吗?既然自由了他又为何自杀?难道是疯了?

2.学生思考发言,共同探讨“自由”的内涵,形成“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的共识。

3.介入“狱友”的话:“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狠它,后来你习惯它,到最后你离不开它------”——长期的束缚,使其丧失了精神的上的天性和自由。家马如此,老布也如此;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六、结课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马》这篇作品的真正好处,作者其实在通过马来写——人,其实,马只是一个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匹马,我们都有野马的天性,但我们或许都正受到某种束缚,怎样才能不丧失自我的天性和自由呢?布封没有讲,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解答:(学生齐读)

布封的时代是一个神学时代,人们的思想被挟制在不自由的空间里……

在“离经叛道”的声音中出版《自然史》……

在风格趋同的文坛中发出“风格即是个人”的声音……

让我们与布封一样,与野马一般——尊重天性、崇尚自由!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9

《马》

关于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热爱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全人类史》《鸟类史》《爬虫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作者在本文写了两种不同的马,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仔细体会这两种马有什么不同特性。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剽悍( ) 窥伺( ) 羁绊( ) 疮痍( ) 面面相觑( )

阔绰( ) 庇荫( ) 遒劲( ) 妒忌( ) 相得益彰(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剽悍:勇猛,强健。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羁绊:束缚,本文指马笼头。

疮痍:创伤。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

遒劲:雄健有力。

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相得益彰:指两个事物或人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划分本文的内容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4、5段),写天然野生的马。

2、找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3、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用优美的语言,写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天然野生"马的由衷赞美,对被"人类驯养"马的深刻同情。

4、本文所写的两种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

人工驯养的马:勇毅,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从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而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三、问题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两种马,同学们对马的看法,是否也和作者一样?

写作训练:同学们在学习了这三篇课文后,一定对于作者描写、表现动物的手法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从生活中,选取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描写生动,感情真挚。

中考解析

(辽宁省)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来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一种都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离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政党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具有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依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

(节选自《放飞美国》,有删改。作者矿矿,华裔,目前在美国读中学。)

1.选文第④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2.选文第⑤段加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给第④段或者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4.在第④段中,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从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说为什么。

答:

5.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答: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判断。选文第④段主要采取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整段文字把叙述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依赖的人"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3.本题主要考查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理解及概括事例的能力。读写结合,较好的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此为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是答题关键。只要论据能证明其观点,语言简洁,表达清楚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及表达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对哪一句感受最深都可以,但得讲出理由:首先,从语文角度,要用语文知识解释句子的特点;其次,从思想内容角度回答。如:"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愉快地去生活。"感受最深的理由是:语言精辟,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富于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能影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5.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判定。本文在文章结尾用概括句总结了全文的论点: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0

《马》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细读,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点。

二、通过演读,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情感丰富的句子。

三、通过辨读,理解作者对马人性化的描写,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两种马的特点和对比的写法是重点,理解含义深刻、情感丰富的句子与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大家看大屏幕:“马”字的演变——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象形→符号);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点示学法:“三读”—板书 )

二、通过细读,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点。

1、寻找提示性词句: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家马 野马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过渡句)理清思路——先写家马,后写野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分两大组合作完成)

*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从这两类词句的表达上,你能发现它们描写视角的特点与差异吗?

(人性化——动物化:如《华南虎》与《绿色蝈蝈》)

3、其他特点。(4、5段:天性绝不凶猛、美貌:对比、褒贬词)

三、通过演读,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1、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突出表现在哪些句子上?自由品读,读出情味。(先谈自己的理解,再朗读)点读下面句子: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2、分男女生演读2、3段。

四、通过辨读,理解作者对马人格化的描写,把握作者的人文思想。

刚才我们是以一种认同的赏识性的眼光来学习课文的。但孟子曾说过:

(一)“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问要经过怀疑、思索和辨别之后方能为己所有) 请你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再读课文,提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如:

1、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

2、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3、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

(二)存异要求同。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思想情感。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每一部作品都打下了作者个人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他反对专制,崇尚自由。他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正是把自己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阅读梳理

¡ 两个对象:驯良的家马、自由的野马。

¡ 两种情感:深刻同情、由衷赞美。

¡ 两个视角:人看“人”、人看物。

¡ 两种手法:对比、拟人。

¡ 两类文体:科学小品、优美散文。

¡ 两种解读:赏识性阅读、批判性阅读。

六、你知道吗?擅长相马的人——伯乐;擅长画马的人——徐悲鸿。而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这篇散文精美得空前绝后。因为对于马,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比布封写得更好。”下面是一段读后感,学生齐读。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一匹怎样的马?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1

目标

★感受天然之马与驯养之马的特点。(重点)

★体验作者对两种马的情感。

★理解征服中的得失两难。(难点)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布封的一篇的科学小品《马》。

二、解读

(一)幻灯出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齐读)

(二)幻灯出示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两句描写马的眼睛的句子

1、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御人的颜色。

2、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三)解读一

幻灯出示: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抓住词语细读)

2、拥有这样一双眼睛的马是怎样的马?

3、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

(四)解读二

幻灯出示: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

问题呈现:

1、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2、是什么让马的眼睛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征服、人类的欲望、人类的需要……)

3、人类的征服还让马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性追问:这样的马是怎样的马?)

4、对这样的马,作者心怀怎样的情感?(布封:如今我们极少看见天然状态的马了!)

5、对人类这样的征服,作者如何评价?

(总结性追问:以这样的情感作出这样的评价,你认为合理吗?)

背景介入:凭着他的智慧,许多动物被驯养,被驾驭,被制服,被迫着永远服从他了;凭着他的劳动,沼泽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险滩急流被消灭,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凭着他的由科学产生出来的技术,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千千万万孤立的陆地都置于他的掌握之中;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记……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之所以能逐步达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完善,这样辉煌,都完全是借助于我们的双手。

三、拓展

征服与守护常常矛盾,陷入两难的境地。当人类征服了高贵而剽悍的马,人类获得了闪烁人性光辉与洋溢人格魅力的马,同时失去了马原始的野性。获得与失去常常并行,有些时候我们只能发一声叹息,道一声无奈。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2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重点)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课时]

一课时

[设想]

自学为主,师辅导点拨

一、生自学

1、着重于生字词的注音及解释

先疏通课文,然后查词典

2、结合基础训练,拓展

3、试着做“研讨与练习”

二、师辅导

1、作家作品

2、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

第一部分(第1——2段)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第3——5段)天然野生的马

3、特性(从课文中找)

4、对比 另外七种动物

通过比较突出地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讨论 你更欣赏哪种马

6、讨论 人与马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

人呢?

7、质疑“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三、总结 科学小品 优美散文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3

《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文《马》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马》说案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 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4、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5、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6、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