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推荐14篇)

2023-04-01 19:45: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推荐14篇)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引导]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地叙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此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具体记叙登月经过;最后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典题例析]

例题一:文章中详细记叙了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答题时须扣住这一点,语言简洁即可,基本过程是: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例题二:找出课文叙述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识与应用

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

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课时训练]

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观测( cè ) 泯灭( mǐn ) 厄运( è ) 发酵( xiào )

b、啜泣( chuò ) 小憩( qì ) 竦峙( shì ) 飞跃( yuè )

c、铁锹( qiāo) 海域( yù ) 卓越(zhuō ) 潜行( qián )

d、干涸( gū ) 梦寐( mèi ) 畅谈( chàng ) 轨道( 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

a、清澈 倔强 玷污 堕落

b、点缀 雏形 畅谈 观测

c、慷慨 闲适 禀告 风韵

d、报酬 奥恼 蹂躏 分辩

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 ( )

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b、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待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作,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d、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

4、从《新华字典》中查字,查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戮”和“辔”两字,按部首分别查“ ”部和“口”部;按音序分别查“l”部和“p”部。

b、“舐”和“敛”两字,按部首分别查“舌”部和“ ”部,然后按笔画分别查三划和七划。

c、“ 亘”和“六”两字,按音序分别查“g”部和“l”部,按部首分别查“一”和“、”部。

d、“屑”和“宵”两字,按部首分别查“尸”和“ ”部;按音序都查“x”部。

5、下列词语全部属于褒义词(不含中性词)的一组 ( )

a、爱护 成果 跃跃欲试 联想

b、牺牲 理想 呕心沥血 鼓励

c、珍惜 袒护 别出心裁 首脑

d、愉快 善意 寥寥无几 继续

6、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立: 2、畅谈:

3、可望而不可即: 4、神往:

三、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方格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

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四、阅读两篇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一)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待时间精确到秒?

3、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4、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5、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它们改为平实的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月亮:地球的刹车

忻迎一

对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

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月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①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6、“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 、 、 。

7、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8、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9、 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10、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 。

11、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12、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13、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月亮上的足迹》

一、1.c 2.d 3.a 4.d 5.b 6.d 二、1.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立。2.畅谈:尽情地谈。3.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4.神往:心里向往。三、语序:8、5、9、7、10、4、2、6、1、3 四、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船在浩大的太空宇宙中飞行的状态。 4.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5.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6.火山、海啸、山崩地裂 7.见第2段原文,“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这样的题,既可摘原文答,也可自己归纳。 8.作者举火星的例子作了批驳,你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 9.发明氢弹、登上月球等。10.过渡,承接上一段来自“生活的关照”,开启下一段“认识中不可替代的工具”。11.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谈起,也可展望人类的和平前景。12.略 13.略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2

【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3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XX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自主预习】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海域()相提()并论 人迹罕()至椭()圆休斯敦()铁锹( )可望而不可即()2词语解释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独立学习】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合作研讨】

1.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拓展延伸】文中说,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课后作业】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球》

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一小步”是事实,是过程,飞跃是意义,是希望。既实指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足迹,又喻指了人类探索月球方面的历程以及所做出的伟大创举,表明人类的探索领域逐步扩大。引起人们的想象。全世界各国一共执行了超过4000次的发射任务,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过落入大气层燃烧殆尽,但是截止XX年还有超过4500吨的太空垃圾残留在轨道上。太空垃圾一般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秒10公里以上,试想一下太空垃圾若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会危及到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也因此成为了国际问题。各国都已经重视太空的清洁,已经或开始制定相应的对策今天很高兴,,因为两件事,第一件是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前天天也就是XX年12月2日凌晨2时发射成功。第二件事就是在全国人民还沉积在喜讯之中的时候,由我来给咱们金台区质量名校店子街中学的同学们上一堂同样有关探月的课。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回忆一下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感受全人类的成功和喜悦。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自主预习独立学习部分是一个智慧和勇气并存的环节,待会希望有四位同学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勇敢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接下来我们进入重点研读部分,首先找个同学把我们要研读的两道题目先响响亮亮的读给大家听。法国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英国威尔斯《首先登上月球的人们》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人类首次登月距今已有几十年了,在此期间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神州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的升空,我们有理由相信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为期不远。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v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本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v1975年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v198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市场,v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至2 0XX年神舟10号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3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5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准确平实的说明语言。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2.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5.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2.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7月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畅谈:尽情地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侧重于记叙,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3.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3-4、飞船飞向月球5-8、登月舱登月成功9-13、飞船返回地球14-18四个阶段。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6.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7.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③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写作特点

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四、课堂小结

1.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2.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3. 咏月诗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朝李商隐《霜月》。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边贡《嫦娥》: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朝刘方《夜月》。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于这些观点,教师了解一点即可,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旦学生问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证实一下,因为证实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

4.有关资料

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这项任务就是后来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79年,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XX年10月15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XX1012神六两人 XX1024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6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8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2.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时间顺序

3.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准确平实的说明语言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重点:准确地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播放一段登月过程的录像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请学生解释课前注释的几个词语并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3.播放几段录像和几张图片,补充一些形象的知识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五、升华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七、教学后记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2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借助关键词句准确地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对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熟悉课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

教师通过“文件传输”将课文内容传输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在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并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三、课文教读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功能,提出讨论题。例如:①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③宇航员登上月球做了哪几件事?④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⑤登月有什么意义?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⑦文中的数字有什么作用?⑧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供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教师用“广播教学”播放幻灯演示课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分析。

四、课堂练习

教师应用电子教室的“电子抢答”功能,发布课堂练习题。例如: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答案是“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可以进行抢答,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表的答案将显示在题目的下面,而其他学生不能再进行回答。一题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新一轮抢答。

五、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北京天文馆、月球和登等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自主登陆网站,浏览有关内容。

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教师提供光盘《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进行引导。

六、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文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版面和美术编辑,统一以电子文本格式上交,供教师进行批阅。如时间允许,教师可选择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让所有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阅读欣赏和进行修改。

返回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

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1、飞船升空前准备

2、飞船飞向月球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月球队

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两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录一》教师作适当点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示意图,基本上把登月全过程复述下来了,做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也把收集到的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与我们课文相照应的内容,有的话请大声告诉老师。

展示图片并解说:第一张大家看到的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所以它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发射台着火《第二张》,图片上这三位宇航员不幸牺牲了《第三张》,从阿波罗1号到11号,中间有多少的泪水和汗水啊!(老师用深沉的语词讲述)接着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师: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学习小组交流意见后,部分学生谈感想)

师:的确,阿波罗11号的成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大家能否在课文找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集体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对于登月的意义,如果大家觉得书上写得不够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还可以讲一讲。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补充—登月的成功使人们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发达的科学技术使人类活动的空间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以后我们还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师:由此可见,这一步的意义非常重大,可是这第一步是美国人走的。一直以来,美国在航天领域上就一直遥遥,这是美国人的骄傲。那么,在航天领域上我们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20xx年10月15日驾驶着航天飞船环绕地球飞行。

师: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这种技术,现在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全世界都对我们刮目相看。可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声回答)

师: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但我们可以想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将来我们登上月球了,月球上会是怎样一翻景象呢?老师让大家把想到的东西画成一幅画,请拿出来。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来,并讲讲自己的构思。

(五位学生展示作品〈附录二〉,教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老师也把别人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图片)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登月的过程,明确了登月的意义。还有几位同学通过示意图,为我们复述了文章内容,做得很好。刚才大家也通过想象把未来的月球画了出来,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为现实啊?(学生答:希望)老师认为,我们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伟大的种子,只要能在知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这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你们这些伟大的梦想。

作业:上课前陈秀媚同学背诵的诗歌中,有一句与月亮有关,(“我寄愁心与明月”)课后,大家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