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参考(推荐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参考 篇1
第二单元复习
二单元基础、文言文阅读一篇
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
(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12个:
第7课 1.征发 2.哽
第9课 3.炽痛 4.标直 5.嗥鸣 6.谰语 7.亘古 8.污秽
目标册: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目标册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 ⑴帖 ⑵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见文言文练习2
五、作业:
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二单元基础、文言文阅读一篇
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
(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12个:
第7课 1.征发 2.哽
第9课 3.炽痛 4.标直 5.嗥鸣 6.谰语 7.亘古 8.污秽
目标册: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目标册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 1.帖 2.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见文言文练习2
五、作业:
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参考 篇2
第二单元两代人心灵对话
【单元学习目标】
一、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通过课文教学和综合学习活动,理解课文语言的概括性和深刻含义。
三、理解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明确“沟通”是永恒的主题,感受亲情、理解父母,培养关爱家庭,关爱长辈,有效地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基础知识学习】一、单句:语言的使用单位,由短语或词组成,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 二、复句:由两个或更多的单句组成,能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三、句群:意义相关的、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四、篇章:书面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 【教学安排】《背影》四课时;《秋天的怀念》一课时;《给傅聪的一封信》一课时;《父与子》一课时;《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每周一诗】1.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它们的韵脚分别是哪些?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绝。《小池》的韵脚是:流iu=iou、柔ou、头ou;《己亥杂诗》的韵脚是:斜ia(古音)、涯a、花ua。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参考 篇3
第二单元复习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筹办 攒积 晓谕 引经据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风筝》、小说《故乡》、《孔乙己》等。
三、学习一种妙想
《鲁迅自传》线索分明,层次清晰。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是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另外衔接自然。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语言特色,如“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了。
《第一千个球》的小标题的作用。
《少年爱因斯坦》中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四、重温阅读语段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 》。(4分)
2.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
请在文中分别用摘出。(4分)
学医的原因:
弃医从文的原因:
3.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选文写了鲁迅的哪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4分)
5.文中提到的“小计划”是()(3分)
a、准备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b、开始提倡文艺运动,计划创办一个文艺杂志。
c、准备发起针对清朝的起义。
d、准备开设一所专治中国人病的医院。
6.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1.《狂人日记》《朝花夕拾》2.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3.这句话说明了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4.一共是三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文艺救国道路。5.b 6.可从人生道路选择与祖国利益的关系去思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参考 篇4
第二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一、 掌握一批生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积蓄(xù) 韶山(sháo) 慷慨(kāng kǎi)
懒惰(duò) 恫吓(dòng) 驯服(xùn)
把柄(bǐng) 隋唐(suí) 晓谕(yù)
耸听(sǒng) 遏止(è) 钦佩(qīn)
沮丧(jǔ) 膳宿(shàn) 赚钱(zhuàn)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资本: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暴躁: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慷慨:大方,不吝啬。
接济:物质上的援助。
施舍: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懒惰:不爱劳动或工作。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仁慈:仁爱慈善。
辩证:辨析考证。
竭力:尽力。
恫吓:吓唬。
驯服:顺从。
把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晓谕:明白地开导、告知。
革职:撤职。
叛逆:背叛。
耸听:使听的人吃惊。
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
冤屈:冤枉;不公平的待遇。
钦佩:敬佩。
意识:觉察。
沮丧:灰心失望。
缴纳:交纳。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
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比喻暂时的困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滂p ng沱tu :形容雨开得很大。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天分:天资。
恶习难改:(赌博、吸食毒品等)坏习惯很难改掉。
僻(pì) 棕(zōng) 暇(xiá)
涓(juān) 钝(dùn) 怡(yí) 怯(qiè)
腼腆(miǎn tiǎn) 遏(è) 烁(shuò) 脊(jǐ)
沉静:(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
孤僻:孤独怪僻。
匀称:均匀。
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对人处事的态度。
闲暇:空闲。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幽静:幽雅寂静。
灵巧:灵活而巧妙。
迟缓:缓慢。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充斥:充满。
狂热:一时所激起的极度热情。
羞怯:羞涩胆怯。
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呆板:死板、不灵活。
闪烁:(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
畅游:畅快尽情地游览。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
与众不同:与别人不一样。
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
超乎寻常:超过一般。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
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实际。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二、 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获得了世界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28年到1941年期间,斯诺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增强了正义感。1936年他越过国民党统治区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历时四个多月。他深入访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访问了红军指挥员和战士,访问了苏区的群众。这些访问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斗争的了解,使他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斯诺深情地写到:“在许多书页里,我仅仅把那些英勇的男女们告诉我的记录下来。同这些英勇的男女们生活在一起,并暂时同他们等同起来,这是我的殊荣。”“现在他们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原来在这些老资格‘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未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迫害进步人士,斯诺在美国处境十分困难,后来移居瑞士。然而他拿着美国护照,得不到访华的签证,他和中国的关系被人为地割断十余年。一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取得签证,访问新中国。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两度来访。每次访问,他都搜集了大量材料,通过报道,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讴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麦卡锡主义对他全家的迫害,国际上对新中国的歪曲和诬蔑,都没有损害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没有使他丧失对中美人民终将冲破重重障碍,开拓友好合作道路的信心。新中国是斯诺心爱的话题。他为读者著书,给青年讲课,对公众演说,给朋友写信,同客人说话,都离不开中国。在临终时,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中国人民沉痛悼念斯诺的逝世,毛泽东主席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中指出:“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贝利,身高1.74米,原名埃德逊•阿兰德斯•多•纳西门托,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0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贝利是现代足球运动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一直成为后人追寻的榜样,在其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他赢得过世界杯冠军、洲际俱乐部杯赛冠军、南美解放者标赛冠军、几乎赢得了国际足坛上一切成就,被人们誉为“一代球王”。
1977年10月10日,美国宇宙队为球王举行了盛大告别赛,赛后,贝利在队友和观众的欢呼声中挥泪离场,结束了非凡的绿荫生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xx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xx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xx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xx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xx年)。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
三、 学习一种妙想
《鲁迅自传》线索分明,层次清晰。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是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另外衔接自然。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语言特色,如“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 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 了。
《第一千个球》的小标题的作用。
《少年爱因斯坦》中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四、重温阅读语段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 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 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 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 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 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 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 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 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 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 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 》。(4分)
2. 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摘出。(4分)
学医的原因:
弃医从文的原因:
3. 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 选文写了鲁迅的哪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4分)
5. 文中提到的“小计划”是()(3分)
a、准备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b、开始提倡文艺运动,计划创办一个文艺杂志。
c、准备发起针对清朝的起义。
d、准备开设一所专治中国人病的医院。
6. 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1. 《狂人日记》《朝花夕拾》2.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 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3. 这句话 说明了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4. 一共是三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文艺救国道路。5. b 6. 可 从人生道路选择与祖国利益的关系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