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说“屏”》教学设计(推荐15篇)

2023-04-06 00:53: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说“屏”》教学设计(推荐15篇)

《说“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

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作者邮箱:

《说“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教具课件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 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 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 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 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撰稿人:杨敏霞

单位: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0398--2652899

《说“屏”》教学设计 篇3

说“屏”

作课人: 魏 霜 泗县第三中学 2005年月11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 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 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 篇4

【课前所思】《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类雅间名称,举例说明数字命名好,如:11、12……还是文字命名好?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

明确:(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建筑师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评”。

2、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明确: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外国人至今对我国的屏风齐声称道,就因为一个“巧”字,你认为我国的屏风巧在何处?举例说明。

巧在神秘;巧在意境;巧在构思;巧在实用;巧在内涵;巧在艺术……(可在文中或生活中找依据)

2、文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直叹“宁人消魂”,作者的这一感情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细心品读这些句子。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精读课文,探讨写法。

老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五、思维迁移

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2、受到陋俗文化的冲击,屏的艺术性在流失,屏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我们怎样使周围的屏能起到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出示画面,学生发挥想象力改进)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七、作业

收集与屏有关的诗句。

《说“屏”》教学设计 篇5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 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 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学设计 篇6

第十五课说“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 帷幕 伧俗忒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明确:

总——分——总 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4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7作者很喜欢屏,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明确: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小结:

综上所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是为着说明对象服务的。

总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板书

说 ”屏”

一(1) 对象 总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屏作用 举例子 准确

说”屏” 二(2-5)屏类别 分 分类别 生动

向往

喜爱

屏设置 作引用 诗意

三 意图 总 平实

《说“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含意。

教学方法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老师找来实物屏风,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网络图片、配乐朗读,使学生建立起对屏风的直观印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性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屏风之美,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

2、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纳凉帷幕忒闺中书斋

伧俗缘故休憩韶光*

3、注意以下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用法

(1)多音字

屏风(píng)伧俗(cāng)

屏气(bǐng)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维护纳凉(nà)木讷(nè)

4、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休憩:休息。

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别: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四、精读课文,把握特征,体悟感情

1、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屏的什么感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明确要点:

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3、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具体体现在第一自然段。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并用“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来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六、课堂小结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风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十字绣等。)选择一件,写一段话来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八、课外收集

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课外收集。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九、板书设计

说“屏”

作用

分类设置

《说“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2、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点评: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教学设计 篇9

《说“屏”》教案

田 萍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说“屏”》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说“屏”》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写了作者对屏风装饰的期盼。

师:概括的真好。

师: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生:在介绍屏的特点时,作者引用了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屏风的向往之情,并概括说屏的特点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可以缓冲视线,这些都是屏的作用。在说明这一点时,作者还列举了两个事例。

生:“屏者,障也。”这一句是在给屏下定义,然后写了屏的分类,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语言清楚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实际上屏风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在生活中见的也很少,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些屏风图片,可以看看,这些屏风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属于哪一类屏风。

(教师出示一些屏风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活动----“屏风推销会”

师:屏风的世界的确让人留恋忘返,接下来我们开一个屏风推销会,让大家初次尝试做一名推销员。

(教师准备了锦屏、石屏和竹屏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准备,小组是提前分好的,全班共分6组,三组推销员,另外三组是相对应的顾客)

师:屏风推销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我们的锦屏推销员。

(上来了两位同学)

推销员(男):我们推销的屏风叫做“锦上添花”,它选用了上等的丝绸为主要建造材料,并配有徐悲鸿的马、苏东坡的诗、郑板桥的画等做装饰,边框是用檀香做的,丝丝如扣。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制作精美,如若摆放在家中,一定会显示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质,相信我们,你的选择不会有错,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热忱欢迎大家购买我们的屏风,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顾客:你们的屏风的确能显示主人的雍荣典雅,如若安放在家中日积月累一定会沾上尘土,如果这样就不容易清除污渍,它岂不是不能长久使用?

推销员(男):我们在制作屏风时所选择的材料为了起到双层保护作用,特意在它的上面涂了一层保护膜,可以用清水轻轻擦洗,我们相信,它的主人一定会非常爱惜的,因为他是一个文化经济水平相当高的人。(掌声)

顾客:如若长期折叠,会不会留下痕迹呢?

推销员(女):当然会的,但并不影响屏风的美观。

……

顾客:既然如此,我们就买了。

师:“锦上添花”最终以2000元的价钱成交。

师:下面,我们有请石屏推销员上台推销他们的屏风。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们是石屏公司的推销员,我们推销的屏风叫“事事如意”。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的坚固,造型是多么的奇特,上面的狮子头像是多么的形象啊!这样的屏风摆在您家里,既美观又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是用上等的岩石制作的,它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用,不易破损,您可以把它摆放在室外,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各位顾客,这么好的东西赶紧购买吧,不要错失良机,我们的底价是3000元。

顾客:说的再好也没有意义,这么笨重的东西搬动多麻烦呀,和锦屏相比太笨重了。

推销员(男):正因为它重,所以才坚固耐用。

顾客:看,上面的图案做工多粗糙,而且装饰也不够精美。

推销员(女):没关系的,这只是一个样品,如果你真心想要,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打造,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推销员(男):这位先生一看就是个有眼光的人,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这样的屏风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相配,绝不辱您尊贵的身份。(大笑)

顾客:好吧,你能把价钱再降一降吗?

推销员(男):价钱好说,只要你真心想要,你说个价吧!

顾客:2000元。

推销员(女):先生,你也太狠心了吧,如果这个价卖给你,我们都会被炒鱿鱼的。(笑)

推销员(男):这样吧,你再加点!

顾客:2500,这可是一口价。

(推销员相互商量)

推销员(男):好吧,2500卖给你。

(掌声)

师: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有请竹屏推销员上台。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叫刘云飞,我们推销的屏风叫“胸有成竹”。你看这做工是多么精巧,用手摸摸,多么光滑,加上这生命的颜色“绿”色,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

推销员(女):可以把它摆放在卧室,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的屏风是你理想的家居装饰,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

顾客:你能说说它的质地吗?

推销员(男):当然可以,它是选用百年竹子,经工匠们精心打造而成的,它可花费了不少工匠师的心血呀!

顾客:做工确实精美,但是色彩过于单一,不够明快。

推销员(女):没关系,这只是样品,我们还有各种竹屏,不知你想要什么样的?

顾客:我比较喜欢粉色。

推销员(男):没问题。

顾客:上面的图案装饰有没有其他的?

推销员(女):当然,我们会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的。

……

顾客:这样吧,2000元我买了,你们得给我重新换一种屏风。

推销员:没问题。

师:很好,我们的推销员都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推销任务,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集体鼓掌)

师: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一谈。

生:我懂得了如何向别人介绍一件产品,可以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以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

生: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发现事物的优缺点,这样在购买东西时才不会上当受骗。

师:谈得很好。我们应该知道,语文学习与生活是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诗词欣赏

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说“屏”》教学设计 篇13

作业导航

1.理解屏风中所含的情思

2.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3.把握屏风的诗意美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ɡ)纳凉(nà)b.流莹(yínɡ)惟幕(wéi)

c.伧俗(chè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ɡ)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10.“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12.“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14.“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三、试一试

15.下列句子因太长而不清晰,请修改。

我们班的外语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号开始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参考答案:

1.bc(c.cānɡ、yí;b.萤、帷)

2.(1)粗俗鄙陋。

(2)恰当,恰如其分。

(3)果真像这样;无益地耗费劳力。

(4)味道;休息,在此有让人觉得有趣、悠闲、似观光消遣的意思。

3.(1)作比较(2)作诠释(3)分类别(4)引用

4.tuīyǐxī

5.举例子

6.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7.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8.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二、10.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11.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12.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13.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14.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三、15.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日开始,我们班的外语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说“屏”》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2、指名学生读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四、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喜爱、向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句子。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