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推荐14篇)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先进
进步 成熟
高级
六、正因为如此,作者要以现代人骄傲的姿态,去纠正伊索寓言的幼稚和浅薄。具体的批评,是针对每一则寓言进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课件,逐则评析,抓住其中两三个,重点进行,其他让学生简单说说即可。)
1、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作者:讽刺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乌鸦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牛和蛙的故事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讽刺一种人,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原意: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作者: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用善心来周济穷人。
作者:讽刺了诉苦经者的狡猾,明明占了便宜,偏偏掩饰自己满意的心情,用假话愚弄别人。原意:讽刺狼的愚蠢和凶残。
作者:屠夫戴上医生的面具干坏事更隐蔽,更容易使人受骗。现实中要谨防装扮成医生的“狼”。
七、总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今天比昨天更加————卑鄙、*诈、伪善、阴险、凶残了。(学生三三两两答出相关词语)
提示1:就这个也能算是进步,值得我们自豪吗?(否)前面哪句话已经暗暗地表明了这个看法?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在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注意品味这里面的隐含意。(现代社会自然也有衰朽顽固的一面;在价值和人格上并非就比古代进步,甚至是更坏了。)
提示2、那么,如何理解前面的“进步”呢?作者原来用了幽默反讽的笔法。(板书:幽默讽刺)
八、在这样的社会里,小孩子能不能读《伊索寓言》?
作者说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难道是伊索寓言本身的错?(否,这是愤激之辞)那么,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真实看法?(“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可见,作者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刊物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判断。这里面话中有话。作者是担心孩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忧虑,对《伊索寓言》的表面否定,而真正的矛头——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成年人和成年人制造的这个不太好的现代社会,至此,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板书:批判现代社会)
九、课后练习(也可当堂讨论)
1、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得了便宜还卖乖。
2.“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贯穿《读〈伊索寓言〉》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d)
a.我们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b.《伊索寓言》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c.《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d.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
4、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d)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5、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都不满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
不同点:(理由不同)
卢梭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原因:卢梭有复古主义倾向,希望孩子们都能保持古朴与纯真,自然有此担忧,而作者则有着进步的历史观,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决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不能使社会一下子好起来,那只有增强应对的能力,不能太简单幼稚。否则,只能处处碰壁。
附板书:
板书一: 人际:我们喜欢小孩子的心理 卖弄资历
类比
历史:我们信而好古的心理 炫耀辉煌
先进
成熟
三重安慰: “进步”
高级
“幼稚、浅薄” *诈伪善阴险等卑鄙
板书二 写作借鉴: ①先谈体会的写法
②类比联想的推理
③新颖脱俗的逻辑
④幽默反讽的语言
板书三 读《伊索寓言》
批判现代社会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4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
二简介作者
三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下一篇:贾芸简介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
[1]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 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 方法构想:
★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 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 读前提示:
1、 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 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 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 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 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 研讨问题设计:
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 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 ---2、3、4、5、8
反对 ---1、6、7、9
3、 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 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 课下作业:
1、 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学生阅读。
2、 分析讨论:
① 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 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
喻
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 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 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 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 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 课下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3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提高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的能力
3、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茹毛饮血、煎炒烹炸,草皮树叶、西装革履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两腿走路、汽车火车,结绳记事、电计算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防护网防盗门。
今: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但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一九一○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国学家。钱钟书天资过人,自幼即以多才蜚声乡里,代父司笔札。青年时代就曾受到前辈学者陈衍、钱穆、张申府、吴宓等的高度称颂,被誉为“人中之龙”(吴宓语)。一九三三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一九五三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六十年来,钱钟书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辛勤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
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深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他为学不迷信任何偶像和权威,对任何问题都充满着犀利的批判眼光。
钱钟书先生作为20世纪人文学术的杰出象征,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一个崇高的学术文化标准,启迪着和激励着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充满求实态度和创造精神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天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家钱钟书先生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逝世。
(节选自199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载李铁映著《深切缅怀学术文化大师钱钟书》)
2.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节选)
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 ,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溶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锺书了。
钱氏健谈,口若悬河,舌粲莲花,隽思妙语,议论风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谛。《写 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无一不受过“左”派抨击,有的秽词恶语,令稍有洁癖者不愿复述;《宁诗选注》受过声势浩大的“严肃”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挤花微笑。
三、文学常识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集——《伊索寓言》
乌龟与兔争论谁跑得快。于是他们规定了比赛的日期,约定了地点。那时兔因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却在路旁躺下,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这样,他在睡着的兔的旁边走过,得到了胜利的奖品。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幼儿灌输“骄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这一道理的启蒙教材。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则之多。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将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可惜那恶人。”这则故事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引用来说明对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因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以及19世纪初俄国的克雷洛夫的语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就向人们推荐这部著作,他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野兽的,从野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3、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孙玉祥)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一个亲戚领着她那正读小学的孩子来找一个学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荐几本书时,这位学者想起自己小时候读得爱不释手,成年后读来也觉得十分亲切的《安徒生童话选》。就在前不久,他听了电台播的《海的女儿》后,还忍不住被打动得热泪盈眶,便很郑重地向这位孩子和他母亲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书能叫我们领略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生意义。可家长听了以后却对这书不感兴趣,她的理由是:“我听周围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看这种童话寓言。因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会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后长大上了社会只会被人欺负。你说,我要是不小心培养出个窝囊废来,他这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其实,前人就这种教人为善的寓言童话该不该读也有过争论,比如卢梭就在他的著作《爱弥尔》卷二中主张小孩子不该读寓言——不过,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过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们读了寓言“坏心术”:他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明小孩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倒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这不教坏了小孩么?所以要不得。而钱锺书则以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类当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处处碰壁上当。总之,他们的担心还是怕小孩读了寓言或则不学好而学坏;或则以寓言当生活,以后到社会上吃亏。
然而,真的寓言与童话就不能读了么?那些曾打动过我们心灵,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好感情的寓言童话就只能给我们的生存带来负面意义,而无法使我们得到幸福么?难道真的除了物质的获取与享受外,我们再没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价值与境界了么?如果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美的领域的话,那在社会与自然之间,不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么,而寓言与童话不就是这个世界灿烂夺目的花草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剥夺她的存在与必要呢?
钱钟书说过:小孩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给他们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个社会来过活。如果我们只能造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的话,那童话寓言当然有害无益;如果我们能造出一个有正义、公理、人道的社会,那谁又能说童话寓言没用呢?
4、“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1999年9月30日 第18期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你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孤独或者可怜的国王,聪明人或者傻瓜,穷人与富人,人和鬼神,机灵狡诈的狐狸,野蛮强暴的狮子,可怕的狼,可怜的羊……,我们从中读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也读出了世界的许多许多内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读懂它,小孩、成人、老人……任何人对它的阅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作家、哲人、普通百姓……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读的。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认为“成人”可读暗含对现代人的嘲讽和不满。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认为儿童不宜看,暗含对现代人的更加不满。
2、主要内容分析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眼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里的蚂蚁是指: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的促织是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这则寓言中所讲的同学们比较陌生,可以点到即止。)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 天文学家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读乌鸦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的道理。“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跟蛙的故事
“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的道理。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的道理。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3、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个话不无讽刺意味。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二)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三)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伤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4、本文中心思想
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有这样的心术,正是社会风气残害了他们的心灵。现代的社会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象寓言理解的那样公平清楚。是非颠倒,善之善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经验的积累,人便越来越狡猾了。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以致脱离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这一愿望的表达,是通过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眉批式的“翻案”而展示的。
5、晦涩语句分析
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⑵“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⑶“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1][2]下一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积累下列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
二、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分析: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分析:
(1) 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2) 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战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研讨之后明确:这一部分内容可参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三)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塌台的政要权贵,当属此类人物。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教师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五)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明确: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六)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七)练习题之五,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小资料】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1]
[1]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的
1.正确读写、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屈尊下顾、恼羞成怒、卖弄风雅、衣锦还乡、相安无事、信而好古、坐井观天、高超出世、各得其所、厌恨、衰朽、阅历、发迹、思慕。
2.把握文中的关键句,并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研究含蓄、隐晦句子的主旨。
二、学习重点:
1、探讨中心意思。
2、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难点 目的之2。
四、补充资料: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
“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
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并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二.由题入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想。(第1—3段)
1.揣读1段,概括“我们”由《伊索寓言》引起的“三重安慰”。
这“三重安慰”其实是“我们”对现代文明与《伊索寓言》的态度。现代文明值得骄傲,“我们”的见解更成熟;《伊索寓言》是幼稚、浅薄的,其时代是小孩子时期。
2.揣读2、3段。
这两段文字从逻辑上看应置于第3段之后,是对“我们”感受更生动的譬说。
A.找到“我们的年长”、“比我们年轻的人”、“人类的小孩子时期”、“现代的悠久古老”与第3段中的照应关系。
B.概括“我们”对“年轻的人”对古代的态度,与第3段的感受参读(抓关键词句)。
3.初步体会这三段中一些关键词句包含的态度倾向。
三.细读故事部分,讨论:按“我们”的态度,由《伊索寓言》引出现代哪些心理和行为。(依次编序)
A.比蝙蝠更狡猾、更会伪装 B、靠“吃”文学家养活自己 C、无自知者不知其丑 D、脱离实际、不顾一切,目空一切向上爬,惨败了还要找借口自欺欺人E、用“要丑大家都丑”的劣法为自己遮羞 F、扬短为长,自以为美的自怜自赏
G、利令智昏,欲利反失 H、说甜是苦,独占好处 I、道貌岸然,尸位素餐、名不副实
四.揣读结尾,进一步体会作者用意。
“我认为”的含义:现代是非混淆、狡诈、不公。
五.综合全文三个部分,概括作者的观点:
A.“我们”、“我”的区别。
B.文中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感情。
C.“我们了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的潜力。
六、结构: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教师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第二 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七.处理课后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用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人的什么行为;
2.完成精读练习。
教学重点 精读练习
教学难点 寓言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寓言故事入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引申出九则寓言故事的作用,并说明作者用下列动物比喻什么人或人的行为。
1、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比喻无德无行的文人;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比喻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3、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比喻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
4、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5、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比喻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6、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比喻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7、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8、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一是比喻那些贪心不足的人,一是比喻那些既得利益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三.教师评讲精读练习。
课后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1]
[1]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 ,号 ,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 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 ,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 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1
一、学习目标: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二、教学程序: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1、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2、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伊索寓言》;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三、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教后记:
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1]
[1]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辩的思维智慧,培养个体探究质疑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讨论研究九个寓言故事的原义及作者赋予的新义,对作者的感受质疑与准确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现实社会深入地认识与体察,突然常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教学重点: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对作者观点和疑难语句的理解
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钱钟书是当代文化名人,他写的小说《围城》的主题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是讽刺、幽默、深刻,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更直接地表现他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二.解读九则寓言故事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学生讲析九则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义:讽刺那些善变的人。
作者赋予义:处处随机应变,标榜其与众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原义:讽刺浅薄的享乐主义者。
作者赋予义: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义:戒贪得无厌
作者赋予义:自知人不需要镜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4.天文学家的故事
原义:眼睛朝上势必摔跤。
作者赋予义: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乌鸦的故事
原义:装者最终要现其原型。
作者赋予义:用剥去他人优点的方式来粉饰自己缺点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义:狂妄自大的渺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伟大。
作者赋予义: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是弥补缺陷的好办法。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原义: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赋予义: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原义:得不到的便是人们急于毁掉的。
作者赋予义:得到的又是人们急于强占的,尽管强占的方式千差万别,哪怕是用诉苦来免得旁人分了头。
9.驴跟狼的故事
原义: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作者赋予义:行医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总结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对,有的引申,请把九个分成两类。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阅读
从《伊索寓言》中选出三则,由学生模仿作者赋予新的理解。
1.狼和狮子
太阳下山的时候,狼正在山脚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阳下又大又长,于是心想:“我身材魁伟,从头到尾差不多有一亩地那么长,为什么还要惧怕狮子呢?所有的动物都应该奉我为王,难道不是吗?”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时候,一只狮子扑过来,杀死了他。狼死时后悔莫及,叹道:“我真不走运!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让我送了命。”2.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着颈圈,狼见到后,便问他:“你被谁拴住了,养得你这么肥胖?”狗说:“是猎人。但愿你不要受我这样的罪,套着沉重的颈圈比挨饿难受得多。”这故事说明,——————。
(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无味)
3.狗和屠夫
狗溜进肉店里,趁屠夫正忙着,偷了一个猪心就跑。屠夫回过头来,看见狗正在逃,便说:“喂,你这畜牲,你记清楚,今后不论你跑到哪里,我都会留心提防着,你偷跑了我一个猪心,却把另一个心给了我。” 这故事说明,灾祸常成为人们
的学问,也就是说,——————。
(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
一.品读前三段与最后一段,学生质疑
教师与学生讨论解疑
主要内容提示如下
1.前两段写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两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关系上,人们喜欢容忍和保护只能倾注在“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我们的尊严”的人身上。
二是在历史关系上,时代愈古,历史愈短,愈像人类的孩童时期,故而人们思慕古代也是为了卖老,标志现代在价值、品格上的进步。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这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与卢梭都不赞成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谦,苍蝇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进作用,却把一切归功于自己。
二.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理解语句,方法:回到语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2.“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3.“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1.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2.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总结理解语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辞句、含蓄句三种语句,对于深刻句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出来,对于修辞句要回到本义然后再联系语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内容及作者的态度。
三.课外语句理解练习
1.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是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机勃勃的葛藤花卉。
问: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3.在人生的海滩下,晶莹璀璨的贝壳散布在我们的四周。然而,当我们被那惟一的、悬宁的目标所眩惑时,我们将如那孩子一样,无视于海滩上闪亮如繁星的贝壳,也失去了捡贝壳过程中的乐趣。
(展现在人生旅途的目标实实在在、丰富多彩)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读一则寓言写读后感
读《伊索寓言》板书
缘起:感想——喜欢读寓言
新解:寓言原义与新义 讽刺 头脑要复杂、清醒
结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五、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照镜子。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边界的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见教师用书)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教师用书)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四,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读《伊索寓言》教案 篇14
教学设计(简介寓言〕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简介伊索及《伊索寓言问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
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
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
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
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
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
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
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较好的学生。)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定会更尊重他。所以,想到人间证实一下他的想法。)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他认为宙斯的像只值一个银元,太不值钱了,
流露出轻视宙斯的J动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钱不值(白送)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从他骄傲
的心理去推测。)
蚊子和狮子
〔寓意理解)
一、请一位同学表清朗读这则寓言。最后一句不读。
二、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归纳概括学生只要答对一点即可,鼓励相
互补充、辩论,挖掘故事比较丰富的寓意。(①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②骄兵必
政。③一物降一物。④人贵有自知之明……)
(内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
情绪。)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三、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