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热爱生命》教案(推荐12篇)

2023-04-10 19:44: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热爱生命》教案(推荐12篇)

《热爱生命》教案 篇1

热爱生命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情节结构,梳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研读探究,理解作品的象征意味。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xx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xx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渎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探究: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四、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教师出示小短文《面对逆境》,请学生感悟生活哲理。

面对逆境

林景云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3.学生有感情诵读全文,体验反思生命价值。

投影小说开篇诗作:

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

活过并经历痛苦;

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

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

五、课堂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自由诵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七、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独特的视角、或内容、或写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饥饿

恶劣的天气

个人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

野兽威胁

狼: 象征险恶的自然环境

《热爱生命》教案 篇2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自学支点

一、学习目标

1、结合时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合具体的细节描写,学习好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1、 学习作者在双重撞击中展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一、 学法指导

高效阅读要注意的细节

1、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高效率的阅读,是根据阅读目的、材料的种类以及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浏览、略读、寻读或研读,综合采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不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并能从材料中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东西。

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生物课本不能用读小说的速度来读,同样阅读小说也不必纠缠于某个生词。比如一部书,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选取精华部分、未懂又需懂的部分、对自己启发最大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细嚼;在无需慢读、细读、深读的地方,要快读、粗读、浅读。该浅则浅,该深则深,快、粗、浅和慢、细、深相结合。

2、思考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阅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一个思考过程。所以阅读时,要知道为什么阅读以及将从阅读中得到什么,不断地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

3、画注

圈点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再读或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再读时,未必有时间、有必要重读全文,只须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划读一般分为两步:①初读标记:即读第一遍把握整体脉络时,用铅笔划出要点、难点、疑点。②重读整理:对第一遍所作的标记,复习要点、攻读难点、思考疑点。然后对初读标记加以整理,该去者去,该添者添。这时,便对读物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画线在精不在多。如果满页全是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一般画线多用与黑字相区别的颜色,如红笔。有人喜欢用浅色、粗芯的重点笔,覆盖在重点文字上,可以起到利用右脑的图形思维优势,加深记忆的目的。但应注意颜色明快柔和,不宜太深、太刺眼,以免影响视力。也可以在书页边缘写边注、眉批,目的是提问引起思考,或记下你思想的火花,字不宜多。

4、归纳、生发的过程:

由薄到厚的过程

读书时对重点知识反复思考,伴随着阅读,就会有许多心得体会、疑问、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这时你就会明显感到"书"--知识更厚了。这个过程,既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在学习中,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作者是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经过多少曲折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书上没有结论,我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能够如此思考,把一本薄书变"厚",说明你从中受到的启迪、收获大于书本,那你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说不定发明发现的萌芽就在你的阅读之后破土!

由厚到薄的过程

在由薄到厚之后,就需要将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融会贯通,弄清楚主要问题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抓住全书的要点,把一篇文章总结为几句话,把一本书归纳为一段话,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实现了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能够薄厚自如,才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自测支点

自我测验:(100分)

(一)基本技能考查:

1、给加点字注音。(9分)

一瘸一拐 ( ) 笨拙 ( ) 皮开肉绽 ( ) 踌躇 ( )

鲦 鱼 ( ) 累赘 ( ) 半身不遂 ( ) 血渍 ( )

2、解释下列词语。(4分)

累赘

吮吸

号啕

转瞬即逝

(二)课内语段阅读:(26分)

他的膝盖已经和他的脚一样鲜血淋漓,尽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衬衫来垫膝盖,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渍。有一次,他回头看见病狼正饿得发慌地舔着他的血渍,他清楚地看出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结局——除非他干掉这匹狼。于是,一幕残酷的求生悲剧开始了——病人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等待着猎取对方的生命。

有一次,他从昏迷中被一种喘息的声音惊醒了。他听到病狼喘着气,在慢慢在向他逼近。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像经过了无穷的时间。他始终一动也不动地躺在那儿,静静地等着。它已经到了他耳边,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摩擦着他的两腮。他的两只手一下伸了出来,他的指头弯得像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

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都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

当他又一次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的时候,觉得有条舌头正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突然,那只被咬破了的手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也慢慢地摸了过去……

1、文段出自小说 ,作者 , 国小说家。(3分)

2、给加点字注音。(6分)

淋漓 ( ) 苔藓 ( ) 血渍 ( ) 舔着 ( ) 跛脚( ) 蜃楼 ( )

3、 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4分)

①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摩擦着他的两腮。( )

②他的指头弯得像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 )

4、体会下列语句。

①于是,一幕残酷的求生悲剧开始了——病人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等待着猎取对方的生命。(2分)

②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2分)

5、文段写在绝境中,垂死的人与野兽展开了一场争斗,表现了淘金者

。(3分)

6、文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4分)

7、这一部分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属于 部分。(2分)

(三)课外语段阅读(20分)

那天报社来了一些实习生,有个新闻学院快毕业的姑娘,给她出的题目是去找一个建筑工地,和打工的外地民工生活一天。我自己的任务是和一个捡垃圾的人生活一天。此外,其他的同事有和菜贩子生活一天的,还有和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火葬场殡仪工生活一天的,我们要策划四个大版的“城市普通人的一天”这样一个选题。

第二天各路人马都回到了报社。大家似乎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实习生,都非常兴奋。我想他们一定都捕捉到了好新闻。果然,有的人讲得非常感人,尤其那个新闻学院的姑娘。

她说她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碰见了一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是工地上用手工弯铁丝网的,这种东西被水泥一浇筑,大楼就盖起来了。这种钢筋是大楼的筋骨。那个小姑娘一天要干11个小时,她是现代战争多月以前来北京的,为是的取回她哥哥的骨灰盒。她的哥哥在北京贩毒,被判死刑枪毙了。她是内蒙古人,她只有一个老母亲卧病在床,所以这个才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就来北京取她那已被枪毙的哥哥的骨灰盒了。但她只有来的路费,拿到骨灰盒以后,她却没有回去的路费了。因此,她就来到那家离市中心10公里的工地上做工,打算干满了三个月,凑足了路费再给母亲买些东西就回家去,带着哥哥的骨灰盒回家去。她讲,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看看天安门。她从小就从课本上知道首都北京有个天安门,但她来了北京却没有时间去看,因为她在工地上要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太累了。工头也不让晚上走出工地。没有一个休息日,因为要赶工期。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再过一个多月,干完了这个短工,去天安门看一看,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抱着哥哥的骨灰盒回家去。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天安门!而为此她要付出在一家工地工作三个月的代价。实习生讲的这个故事让大家有些震动。在这座城市中,有很多小草一样卑微的生命,也很多卑微的愿望,平时我们看不见它,但这次,我们看见了。

我是跟一个从河南来的捡垃圾的老头儿生活了一天。早晨7点钟,天刚大亮,在朝阳区一个郊外空地上,几百个捡垃圾的人在交易头一天捡的垃圾,那种场景让我想起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垃圾,收垃圾的人把他们的垃圾收走,然后,他们就提着空蛇皮袋,四散而去了。

这是一些活动在城市夹缝中的外乡人,以中老年人为主。我和河南老人一边沿着他固定的线路走,一边听他说话。他熟悉他的生活区的每一只垃圾桶,每一个垃圾堆。他给我讲他的老家,他的儿孙的故事。他讲了很多,讲人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那种感觉很像余华小说《活着》中一个老人给一个青年讲活着的故事,非常像。他的故事写出来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最后,到了晚上,我和他一起回到郊区他租住的一间小平房,那是一间只有7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空香水瓶!那些都是他的收藏。香水瓶的造型大都很好看,老人搜集的足有二百多个,一刹那它们的美让我惊叹,也让这个老人的小屋和他底层的人生发亮了。

这两个人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他们是生活中的乐观者,卑微愿望的满足者,也是热爱生活的人。

我想我和那些活力四射的实习记者们都会记住那一天,以及那一天我们看见的人与事。

1、 给加点字注音。(4分)

一刹那( ) 衣衫褴褛( ) 殡仪工( )

2、 本文的主题是 (2分)

3、 文章是怎样来表现主题的?(3分)

4、“一刹那它们的美让我惊叹,也让这个老人的小屋和他底层的人生发亮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5、“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天安门!”这句话有什么意思?(2分)

6、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你对这些社会底层人们的人生有什么看法?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能不能写几句鼓励他们的话?(6分)

(四)专题活动(10分)

杰克?伦敦是美国一位随着20世纪的诞生而崛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有人甚至称之为“美国的马克思”。他的作品干净利落,生气勃勃,健康乐观,往往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这篇小说所用的描写手法就丰富多彩。你能不能够从文中找出下列句子: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五)口语交际(10分)

下面是1976年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整顿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所说的一幕: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说:“将军,你的个子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我指挥的话,我就马上消除这个差别。”这句话居然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请你说说拿破仑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为什么能使得部队中激烈的争吵顿时平息了下来?

(六)写作练习(20分)

在《热爱生命》中比尔到死都带着那袋金沙,最终耗尽体力而葬身狼腹。而文中的“他”在生命危急的情况下,不得不分几次抛弃了“一年来没日没夜劳动的成果”,虽然抛弃的过程是那样矛盾,那样痛苦的。在金钱与生命面前,你会怎样选择?你是怎样看待金钱与生命的?请围绕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精彩链接

小说结尾处删节部分

没过几天,他就跟那些科学家和船员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吃饭了,他馋得不得了地望着面前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焦急地瞧着它溜进别人口里。每逢别人咽下一口的时候,他眼睛里就会流露出一种深深惋惜的表情。他的神志非常清醒,可是,每逢吃饭的时候,他免不了要恨这些人。他给恐惧缠住了,他老怕粮食维持不了多久。他向厨子,船舱里的服务员和船长打听食物的贮藏量。他们对他保证了无数次,但是他仍然不相信,仍然会狡猾地溜到贮藏室附近亲自窥探。

看起来,这个人正在发胖。他每天都会胖一点。那批研究科学的人都摇着头,提出他们的理论。他们限制了这个人的饭量,可是他的腰围仍然在加大,身体胖得惊人。

水手们都咧着嘴笑。他们心里有数。等到这批科学家派人来监视他的时候,他们也知道了。他们看到他在早饭以后萎靡不振地走着,而且会象叫化子似地,向一个水手伸出手。那个水手笑了笑,递给他一块硬面包,他贪婪地把它拿住,象守财奴瞅着金子般地瞅着它,然后把它塞到衬衫里面。别的咧着嘴笑的水手也送给他同样的礼品。

这些研究科学的人很谨慎。他们随他去。但是他们常常暗暗检查他的床铺。那上面摆着一排排的硬面包,褥子也给硬面包塞得满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然而他的神志非常清醒。他是在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就是这么回事。研究科学的人说,他会恢复常态的;事实也是如此,“白德福号”的铁锚还没有在旧金山湾里隆隆地抛下去,他就正常了。

《热爱生命》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这是美国“硬汉小说”的一篇代表作,表达了对人们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的赞美,是一首有关生命力的赞歌。《中考指导用书》要求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就是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主体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故事的开端与发展,第二段进入了高潮。在这两段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应有所区别。

学习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如何让他们体会到人的意志所激发的生命力的可贵。在本文中,应当通过分析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这种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主人公和我们一样也有过恐惧,有过对前途的茫然,但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恐惧,继续坚持下去,文章接下来进入了高潮,而主人公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碰撞冲突,来把握人物的主要精神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作者非常细致地展现了“这个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以及他与之搏斗时所表现出的绝望、恐惧与振作、坚持,这些过程构成了真实的心理历程。而在冲突的最高潮,安排了一只病狼与一艘帆船同时出现。病狼就是周围恶劣环境的缩影,而帆船代表着希望,两者并行中,这个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作者主要结合动作描写,并通过加入了议论表达自己,细致地体现了这个人在希望的感召下,他个人意志不断地强化,从而激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也发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的源泉,由此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预习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教学来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而在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动作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再通过分析文章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三、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思里克•罗多

预习作业: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列举主人公遇到的种种困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对杰克•伦敦相关生平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精神。

这里是加拿大落矶山脉中的一个小镇,一八九六年,随着阿拉斯加克朗代克金矿的发现,无数人通过一个名叫道森的小镇奔向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淘金潮裹挟着各色各样的人流过道森,他们来了,又去了。道森收留过他们,又遗忘了他们——只有一个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也曾在道森街头徘徊。他的黄金梦最终破灭了,可是,道森在众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独独记住了他。他是美国小说家。曾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淘金者,他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他拿起笔,开始创作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他从19xx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他最终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文学形象曾经是整个美国社会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绝非平庸,只要你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他用细致的笔调阐述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热爱生命》。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读课文。(教学建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⑴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学生列举环境描写时,可以简单提示一下上下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①以第2节为主,表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恐惧的神色。” 我们从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这片荒原特点的词语——“辽阔可怕”。注意关键字词“荒凉”“模糊”“没有”“辽阔可怕”。这些词语表现这片荒野辽阔到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见尽头,而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是几乎相同的死气沉沉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而此时此刻,他的脚瘸了,他的同伴抛弃了他,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场面。而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联系下文可以看到他想像他可以走到一片湖泊边,获得食物。但实际上他已经迷路,他想到的这些不过是他在恐惧中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他将遇到什么?他将面对什么?他是否能够活下去?一系列疑问摆在读者面前,而这仅仅是作品的开端。此时主人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没有丧失希望,至少他还想着美好的事情。

②以第24节为主,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周围荒凉死寂的景象截然不同的事物。“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他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艘大船。”“明亮光辉”“光亮”这些词语让这片景象与上文形成对比。经历了上文中他的恐惧与绝望,此时作者指出他的生命“不愿意死”。此时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他起先不相信这是真的,并非像上文一样用幻觉来欺骗自己。接下来他冷静地想到他所处的位置,并且决心即使爬也要接近那艘大船。也就在此时他活下来的希望出现了。而与大船同时出现的是一匹病狼,而这只病狼也想要吃掉他,可以直接威胁他生命的东西也出现了,作品进入了高潮,一场为生命而坚持奋斗的传奇也进入了高潮。

③以44节为主,是对他家乡和亲人不连贯却极其美好的记忆。“他又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花园。”这段描写非常简单,但这一切事物都美好的,温暖的,与前文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他终于获救,即将回来那边温暖中去,作品在这时结束了,“这个人”终于获得了胜利,即将回到那温暖的家乡。

由此我们发现三处环境描写,表现这个人遭遇的不同阶段:(板书)

一、荒原——辽阔可怕(开端)

二、大海——明亮光辉 大船(高潮)

病狼

三、家园——美好温暖 (结局)(42-44)

那么,作品如何具体描述这场生命的冒险呢?我们首先看看大家发现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灾难。

⑵列举主人公所遭遇的种种灾难。(教学建议:归纳整理学生的答案,列举出来,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为下文的具体分析作铺垫)

友人背叛(让他一个人面对这片荒漠)

极度饥饿

体力虚弱(他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金子,可是最终他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是什么让他丢掉自己辛苦换来的劳动果实?当他丢掉最后一点金沙时,他感到绝望了吗?对照比尔的行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天气寒冷(在此前,他恐惧甚至绝望了。可是他仍然在走,用尽一切方法活下去。从第19节开始,“这个人”开始了他努力求生的过程。为什么?因为他的生命“它不愿意死”。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生命了,他大部分时间神志都是模糊的,可是当他清醒时,他就开始确定自己的方位。就在此时此刻,希望出现了。)

野兽威胁(在希望出现的时刻,最大的威胁也产生,文章进入了高潮)

伤痛疾病(但生命仍没有放弃)

明确段落:开端(1-18)高潮(19-41)

3、分析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这个人精神的伟大。

在文章的开端,我们发现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建议:分析文章中的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找出刻画其心理的关键词语,归纳出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幻想获救(“苦苦”“尽力”“不得不”等词表现他对于前途命运的执着信念,他以此对抗险恶环境带给他的“恐惧”,使他可以生存下来)——迟疑坚持(“踌躇”“犹豫”既表现出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在怀疑他是否可以活下来。毕竟如果能活下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此时他不知未来如何,所以不想放弃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可他仍尽力治疗自己的脚,吃草找青蛙小虫。尽管他清楚这里找不到青蛙和小虫。他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能够走下去产生了疑问的前途产生绝望,但他最终没有放弃,他仍想生存下来,所以他还在寻找,还在走。)——绝望恐惧(“轻轻”到“号啕大哭”表现出他此时此刻的绝望。表面上看他是在捞鱼,实际上他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机会,鱼走了,他感到了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再想吃东西,表现出内心的绝望。)——顽强坚持(他最终没有放弃,仍然在前进。“藏好”“倒在地上”“扔掉”说明他此时此刻已经把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他必须坚持下去,其余的一切都可以放弃。后文比尔的事例表现出他精神的伟大,也说明了他能够战胜荒原的根本原因。)

我们看到,这个人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恐惧,也有过自欺欺人的表现。他和我们一样恐惧死亡,恐惧未知的苦难。每个人在面对苦难时都会犹豫,都会不知所措,但关键在于他是否放弃了努力。这个人继续走下去,他没有放弃。为了一个目标不要放弃,坚持不懈,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必然能够取得让别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庸》中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当文章进入高潮阶段时,他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

重新振作(作者反复强调“生命”不让他死,在第22和第32节都在强调。人的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此时此刻体现了出来。生命的活力可以让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也不再充满死亡的气息。这个人开始仔细思考他的位置,开始冷静地看待面前的大海和大船,从而找到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向所在。生命内在的活力是他重新振作的动力所在,此时出现的大船对于他来说象征着希望。)——顽强拼搏(伴随着希望出现的是一只病狼。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与病狼之间的搏斗。狼紧跟着他,而不去跟踪那些驯鹿,是因为狼希望他先死。狼在舔他的血迹。狼一点点地逼近他。狼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想咬破他的手。这是人和狼之间最后的搏斗。他尽管气力耗尽,但仍然在等待着,绝不屈服。最终胜利了,他也欣慰地睡着了。出现这只病狼意味着他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而战胜了病狼他也就赢得了这场搏斗的胜利。病狼在这里象征着险恶的环境,或者说是险恶环境的缩影,表现出了“残酷的求生悲剧”)

(教学建议: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作者用“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来表现这场搏斗的过程。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振作与拼搏的细节,围绕“耐心”一词找出关键词语。归纳出病狼的形象。如“喘着气”“慢慢地”“轻轻”“尽最后一点力量”“无力地”,狼病弱但不放弃,如影随形地望着他,用最后的力气企图毁灭他。对应的词语是“静静地等着”“一下子伸了出来”“静静地等着”“无力地”“慢慢地”“紧紧地”。体会这个人表现出顽强的耐心与毅力,他在感到了狼的舌头在“摩擦着他的两腮”才“一下子伸出手”,尽管落空但他毫不气馁,而是“躺着不动”,养精蓄锐,准备那最后一击。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消灭自己的敌人。这是与环境的最后一战。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尽所有的力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的他,心理已经变得平静而坚定。“耐心”一词体现出他此时顽强拼搏的心理状态。)

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时还保持着人的良知,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没有拿走他的金沙。那么他获救的动力,生命不让他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中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这正是支撑他走出死亡的原因。只要心中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决心,就能战胜一切,走向胜利。

4、分析形象象征意义及其精神。

这个人:人类的代表。(作者不写他的名字,就是把人类共有的情感赋予了他,他就是全人类。)

让学生归纳其品质:顽强不屈,冷静坚韧,坚守良知。(这些品质帮助他战胜了环境)

大海,大船:希望和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对照文末他对于家乡的回忆,可以发现无论是大海、大船还是家乡,都是明亮的,说明两者是有着共同点的,象征着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帮助他最终战胜了困难,得以获救。)

病狼:险恶环境的缩影(狼病了,但不放弃,这正是困难的象征,作者刻画其病弱是为了表现其实质虚弱,但却紧跟不放,说明困难的本质)

5、拓展练习(阅读《坚硬的荒原》一文,说出两篇文章中的相似点)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驰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答案围绕下面三点归纳:人的生命中所包涵的巨大能量;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表现生命力的顽强不屈。(教学建议:结合课文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回答,可以比较两者不同的内容。)

《热爱生命》教案 篇4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作者等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采用多种导入方法。

(一)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二)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三)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

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③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

各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后进一步熟悉课文,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的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2)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示例:

1)课文中写他见到比尔的骨头时,“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主人公从这一堆有红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头中,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凶兆:难到比尔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将要面临的残酷现实吗?同时主人公那宽厚善良的心也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为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

2)课文写到他已*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剽悍与强大。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热爱生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2.品味下列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3.延伸文章内涵:

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本真吗?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但当他与几名*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心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

现实人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欢乐安逸时不要沉湎享受,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要以从容的心境勇敢地面时现实人生,从春天的一丛小草一只蝴蝶中,从秋日水中流动的月影里,发现美之所在,找到快乐的源泉。

音乐家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人生有很多苦恼,有很多打不开的名缰利锁。人为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弄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定,所以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从容不迫。在对名利的追逐中,将人生全部事情都手段化,使得自己成为在生命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困兽,丧失了生活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行径,体现了晋人那种任性自然、超迈玄远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境界。

4.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愿我们每个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能焕发“丰盈饱满”的气象!

《热爱生命》教案 篇6

重庆市江北中学 何青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3. 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重点

1. 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 《热爱生命》全文;2. 作者的有关资料;3. 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1.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 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材料;3. 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

1. 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

3. 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把握

1. 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 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地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勤动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该法的优点在于:

(1)批注所感。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闪念。采用眉批,能及时将阅读中所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利于理解、记忆。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给课文作批注。

1. 教师范例: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学生快速阅读,对“荒原觅食”部分作阅读批注,然后汇报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学习,自述所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自读之所得,听听别人的收获,互相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

(交流以个人所得为起点。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但没有无可交流的学生。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交流以范围分为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以内容分为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顾个人交流、汇总交流、专题交流几种形式。)

四、质疑解疑,把握内容

1.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

2.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

参考问题:

(1)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求一致,意合就可。)

(3)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

参考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的前进。

(4)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5)“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

参考答案:“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不如说是在与恐惧抗争。作者用精湛的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帮助你战胜它。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参考答案: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五、探究讨论,欣赏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先作赏析示例,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示例:

1.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六、拓展延伸,发散创新

1. 你对比尔的独自离去有什么看法?

2. 你认为“他”没拿比尔的金子,没吮吸比尔的骨头是不是傻呢?

注意:

(1)设计这些具有多向思维、无限定性的开放式问题,可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过早对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的思维火花,这些问题的评价一定要采用延时性评价。

(3)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要确立动态、全程学习的观念,使教学结束于问号而非句号。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不求数量而求质量,重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重视探究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热爱生命》教案 篇7

重庆市江北中学 冉斌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采用多种导入方法。

(一)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二)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三)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

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狼嚎(háo):大声叫。

转瞬(shùn)即逝:转眼就消逝了。

咀嚼(jǔjúe):用牙齿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体一侧发生瘫痪,不能动弹。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③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

各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后进一步熟悉课文,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2)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示例:

1)课文中写他见到比尔的骨头时,“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主人公从这一堆有红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头中,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凶兆:难到比尔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将要面临的残酷现实吗?同时主人公那宽厚善良的心也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为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

2)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热爱生命》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写作视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通过交流感悟,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当中的每一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生命观。

2.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写作视野。

难点: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的明确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正课

有个年轻人为贫所困,深感自卑与烦闷,于是便向一位老者请教。

智者问:“如果有人要用100万买你健壮的四肢,你会卖么?”

年轻人回答说:“我不会卖。”

智者又问:“如果有人要用1000万买你明亮的眼睛,你会卖么?”

年轻人回答说:“我不会卖。”

智者再次问道如:“如果有人花一亿元来买你健康的生命,你会卖么?”

年轻人想了想仍然坚定地说:“不会卖的。”

智者又说道:“那你就要好好感謝你的父母了!因为他们一次性无偿馈赠给了你一亿一千一百万的财富,有如此宝贵的生命,你还缺什么呢?”

是呀!生命既短暂又宝贵,如何认真对待它是每个人应该深思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蒙田对待生命的态度,完成我们的一次“热爱生命”的交流和感悟。

(二)交流“我关于《热爱生命》一文的启示”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将自己摘录蒙田《热爱生命》中启示较大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悟,在全班交流分享。(各组推一名同学就其中的一个句子做好发言准备)

教学方式:学生短暂准备后主动展示其启示,教师及时给出肯定和补充。

设计目的:让学生深刻去感悟这一哲理意味浓厚的小随笔中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初步感知“生命”的真谛。

学生可能会讲到的句子:

1.“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教师引导:这是用生命在做一道减法题,如果人人只去追求虚无诱人的东西,而忽略了生命的过程,那是愚蠢的。

2.“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

《热爱生命》教案 篇9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划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读第二段,然后提问后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入,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①谈论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一篇是从日常的词语理解入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②语言风格不同。一篇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括。③构思线索不同。《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热爱生命》是从“要热爱生命”到“怎样热爱生命(不虚度此生)”。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主人公保尔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立志让自己的青春闪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热爱生命》第二段。

2.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热爱生命》教学设计3

下一篇:没有了

《热爱生命》教案 篇10

热爱生命(节选)

[学习目标]

1. 通过颀赏小说精彩的情节,让学生感悟人生,学习主人公坚忍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抗争精神。

2 掌握本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17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写了19鄣长篇,150余篇短篇,3部剧作,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及随笔.论文.选写等著述。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作品所触及的问题有一个方面:揭露美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腐败的政治机构;对资本主义社会苦难深渊中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主张用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美国的社会现实;抨击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因此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美国的马克思”。

2.时代背景

1848年1月下旬,当加利福尼亚木匠马歇尔在美洲河上的哥娄玛附近的锯木厂检查工作进展时,在工厂的尾水道中发现了几片含金石英。马歇尔带人找遍方圆数里,一无所获。之后,在撒特要塞(Sutter's Fort)的一家杂货店老板萨姆•布瑞南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购买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带到旧金山,四处喧嚷,“金子!金子!来自美洲河的金子!”各处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亚寻找金子。先是几十.几百.几千的人,随后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坐着帆船和汽船,驾着驴马,甚至步行,蜂拥而至。在淘金热中,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财,那里有着许许多多悲伤的故事。本文所讲述的就是那许许多多淘金故事中的一个。

3.名家品评

高尔基曾称赞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这当中值得我们探讨和总结的艺术经验很多。就其短篇小说创作而言,精心设置某种特异环境,着力激发人物潜在的意志和力量,则是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常处于一种危机.灾难之中,他就是用这种反复出现的危机来考验人物的机智.勇气和品性,表现人的意志的创造力的。他的一组以阿拉斯加北方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都显示出这样的特色,其中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是最具光彩的一篇。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这篇小说非常喜爱.赞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在回忆列宁时说过:“……在伊里奇逝世的前两天,我在晚上给他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这本小说还放在他房间里的桌上。这是一篇很有力的作品。……伊里奇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第二天他要我继续读杰克•伦敦的小说。”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苔藓tái xiǎn 吮shǔn吸 驯xún鹿 巉chán岩 半身不遂súi 吹毛求疵cī 窒zhì息 踉踉liàng跄跄qiāng 骸hái骨 苛kē刻

②词语积累

束手无策:捆住了手,比喻毫无办法。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转瞬即逝:转眼之间就消失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半身不遂:偏瘫。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理清思路

开端(1---6):人在昏迷中艰难前行

发展(7---22):人与狼漫长的对峙 人的性格:坚忍顽强,不畏艰难险阻

高潮(结局) (23---27):人与狼殊死搏斗并胜利

启示: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和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

3.讨论解惑

①主人公身处怎样的环境,面临哪些生死考验?

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可见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另外,与他“作对”的不仅是外在的各种艰难险阻与危险,还有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各种心理幻觉与错觉。

②小说是如何表现他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试根据小说加以分析。

首先,小说通过“神志清楚”“很冷静,很沉着”等一系列词语,向读者展示了他充分运用理性克服危险与灾难.战胜恐惧与幻觉的心路历程。如“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感到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不甘心死呢?”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是主人公对生和死的思考,也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再如“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他也不再痛苦了。他的神经已经变得迟钝麻木,他的脑子里则充满了怪异的幻象和美妙的梦境。” 此处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他身体极度衰弱,但只有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支撑他的是对生命的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小说中作者多次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其次,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他求生的意志和行动。如“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他咬紧骨头,使劲地嚼。有时他咬碎了一点骨头,有时却咬碎了自己的牙,于是他就用岩石来砸骨头,把它捣成了酱,然后吞到肚里。匆忙之中,有时也砸到自己的指头” 这里的细节详细描写了他砸食猛兽吃剩的骨头,可见的他饥饿难耐,但主人公并没有轻言放弃,反更顽强地汲取生存的能量。再如最后他与狼较量的细节等,写得细腻逼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③结合全文看,他为什么能够战胜死亡,战胜命运?

他之所以能战胜死亡和命运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④从他对比尔的态度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即使到了生命垂危.令人绝望的关键时刻,“这个人”仍然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虽然他的朋友比尔曾卑鄙地把他抛弃,但他还是没有拿走比尔身旁的那袋金子,也绝不“吮吸比尔的骨头”,人之为人的价值就显示在这里。

⑤作者用“他”来称呼主人公有什么含义?

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他”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说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他面临的困难和考验;②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运用;③他战胜困难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热爱生命》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质疑探究。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情感与态度: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天傍晚,一个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平淡而无聊,年轻的心不愿再负担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独特的声音,他不禁侧耳静听。原来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他能够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向他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走去。那是他生命里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他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屠格涅夫。

问: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终抛弃自杀的念头?

(是生命的呼唤,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热爱生命的信念。)

二、作者

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用心感悟蒙田是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的。

2、请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题目叫做《热爱生命》,那作者是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的呢?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度日

分别探讨了哪几类人?他们是怎样度日的?

坏日子 消磨光阴

好日子 细细品尝

哲人 打发 消磨 回避 无视 苦事 贱物

我 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自然的厚赐 优越无比

2、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的人 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 享受生活充实

3、聪明人享受生活,其实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是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读)

抓紧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二)个性阅读

1、从文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有可能出现的哲理性句子: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伟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既然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的厚赐,更值得我们珍惜。)

B.“生之本质在于死。”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俗话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每一个想活得有意义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过程便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只有关心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2、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去预测,就像这次在日本大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此刻,他们却提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既然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吗?我们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学生各抒己见 )

小结:通过刚才的的讨论、解答,我们了解了作者在面对死亡时之所以那么从容,是因为他有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 即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到生命的价值。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我们大家都很幸运地拥有了生命,它的存在与消亡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可是我们能够决定它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活出最精彩的自我,不要辜负我们所拥有的时光。

五、比较阅读

食指《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上述文字片段,感受不同作者对生命的共同热爱与歌颂,并谈谈自己比较喜欢哪个语段,为什么。

蒙田的《热爱生命》思路清晰,严密。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探讨了生与死以及怎样去对待生死的问题,发人深思。

食指的《热爱生命》以异乎寻常的刚强与坚毅,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管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必须愈挫愈强 ,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学生活动二:练习运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

提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故事,格言警句均可。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在两位睿智作家精妙文字的启迪下,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热爱生命的重要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努力过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最后,让我以罗曼?罗兰的名言来结束本课的内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七、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段300左右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对"度日"的认识 坏日子 消磨光阴

好日子 细细品尝

对生命的理解 “哲人” 苦事、贱物

“我” 优越无比

糊涂人 寄托来世

对死亡的态度 毫不惋惜 乐于生

生活关心 抓紧时间

风格: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

九、课后反思

《热爱生命》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会本诗的语言魅力。

4.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诗歌的意象,结合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48 年 11 月 21 日生于山东朝城, 1953 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其母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少年郭路生影响很大。 1961 年考入北京第 56 中学,曾代表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篮球打得很好,偏好文科,开始了最初的写作练习。

1964 年 16 岁初中升高中考试失利,初次尝到了人生的磨难。

1965 年写下了《海洋三部曲》之一的《波浪与海洋》,抒发了人生第一次受挫的沉郁与不甘失败的胸怀。同年考上北京第 56 中高中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同年 10 月他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南至广州,西至新疆。尽管置身“文革”年代,但他没有加入中学生的各种派别的斗争,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读书和写作上。 20 岁已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8 年插队山西杏花村,其诗作传遍了许多有知青插队的地方。

1971 年入伍,写作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 1973 年退伍回到北京,一直在养病与写作。

自 1978 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焕发了郭路生作为一个诗人的创造力,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并使用了“食指”这一笔名,即不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什么,都不能损伤诗人执著的追求。 《热爱生命》写于 1979 年,正是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 《热爱生命》被看作是他的名作《相信未来》的姐妹篇。

食指的诗歌现收入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以及林莽、刘福春选编的《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三、朗读

1.配音朗读。

2.学生齐读。

问题与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反复咏颂的内容是什么 ?

答:作者在诗中反复吟诵的内容就是“热爱生命”。

四、分析理解

1.诗的前三节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意象?这些意象表明了怎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析:作者选取了“凄风苦雨”中的“葛藤”,刻着字迹的“碑文”,表达“痛苦”的“砝码”等意象,通过这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执著的爱恋。

2.如何理解第三节中“砝码”和“天平”的意象,为什么说“生命的价值”要用“痛苦”来称量?

析:痛苦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只有经历痛苦依然执著追求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3.“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比喻什么?

析:“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比喻曲折和艰辛的人生道路,展示了作者不畏艰难的决心。

4.最后三节作者选用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生存环境?这三节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这些和作品的主题有何联系?

析:作者选取“顽石棱角”、“荆棘”、“冬天的风雪”、“夏天的毒日头”来突出生存环境的恶劣;抒情主人公“我”: “流浪儿般”、 “乞丐似的”、“赤着双脚”、 “光着脊背”,这突出了心灵漂泊的生存状态。

尽管旅程艰难,荆棘拦路,血迹斑斑,尽管饥饿寒冷,烈日灼热,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从而突出了本诗的主题。

五、语言特点

1.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

2.独白方式。

六、拓展阅读

阅读食指的下面一首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把握与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疯 狗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七、再次朗读诗歌,归纳理解诗歌的方法。

1. 朗诵吟诵,整体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内容;

3.感受音乐美,品味诗歌含蓄美。

八、表达与交流

当人生遇到挫折,该怎样对待生命呢?请你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表达你的看法。

九、小结

我们应该珍惜热爱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十、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食指的诗歌,写300字左右的品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