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习题(推荐16篇)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
词语解释题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福音书:
2、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计较: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文雅:
4、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郑重其事:
参考答案:
1、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消息。
2、计算,比较。
3、文雅:这里指姿势优美。
4、这里指严肃认真。
选择题
一、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________,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________,就问:“哪个于勒?”
a.分文不值为期不远十拿九稳迟疑不决
b.一干二净为期不远十拿九稳莫名其妙
c.一干二净指日可待大快人心捉摸不透
d.分文不值指日可待大快人心烦躁不安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c.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d.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参考答案:
一、b二、d
阅读测试题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c②d
2.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3.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4.侧面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对照前面的一段景物描写一并讲解。“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5.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结构全文。②“我”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6.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一样。但是从排列顺序分析,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在“叔叔”前加一“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2
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3.体会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听,思考。二感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复述故事情节。读课文,复述。三研读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2.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3.从不同的称呼上,反映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括号上填上适合的词。( )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于勒4.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中你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人际关系?5.有人评价“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是此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再读课文,就此发表一下你的看法。交流归纳:(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2)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连结尾都是一个悬念,引人入胜。(3)于勒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对于勒的描写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1.默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交流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探究原因。3.再读课文,交流看法,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研读1.言行是折射一个人心灵的一面镜子。请你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的语句,并据此为他们写一份《行为心理鉴定书》。示例:菲利普言行心理或性格2.你能为他们开一份“心灵处方”吗?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也很精彩?请找出来推荐给大家。找出描写主人公语言行为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自由发言。二拓展遇于勒是小说中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又会怎样呢?请根据老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口头续写故事。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想像作文口头交流三作业假如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请改编《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与结局。书面作文。四链接向学生推荐关于金钱或亲情话题的优秀文学作品: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记下书目,课后选读交流。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3
一、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二、课型:自读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五、教学重点:理解人物性格。
六、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160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栈桥撬开诧异牡蛎褴褛
2、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忆遇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用两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好心人正直的人贼)
4、为什么要躲开于勒?(因于勒没钱生活,恐怕他再来“吃”他们。)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中起关健作用的是什么?(生答:钱。)对,(板书: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心中钱比亲人重要,他们只是为了钱。
六、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具体、生动的性格。
通过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梳理情节,我们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是否了解到此就行了呢?大家说,(生答:不行。)当然不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邻近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时间五分钟。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里走,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一起讨论。
2、五分钟后,学生在教师主持下通过小说语言进行人物性格的交流学习。
(1)、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2)、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可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和全体一起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保持读的兴趣,在愉悦的情趣中使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魅力,理解人物的性格。
(3)、教师把学生体会到的人物性格板书到黑板上。
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
(4)、交流结束,教师简单总结人物性格。
请大家注意看黑板,老师画这个图形象个什么字?(生答:象个“人”字)那么这个“人”字规范吗?(生答:不规范,是畸形的。)为什么?
——畸形的“人”字代表的是有着畸形性格的主人公,是金钱使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态度,也是金钱使他们内在的本质不变,金钱腐蚀了他们的灵魂,扭曲了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精神畸形的人。通过小说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生活原则。
七、拓展训练,培养想象能力,锻练创新思维。
到这里,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具体而完整的认识,我们不得不佩服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莫泊桑真是了不起呀!我想问大家,你们敢不敢与莫泊桑比试一下,(敢!)好,这才是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
1、愿意表演的同学下座位到教室外准备2分钟。选出一名导演。
2、愿意口头作文的同学准备1分钟。
3、找同学口头作文,外面的同学进教室表演。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的语言魅力,还知道了,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让钱左右自己,应做一个端正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决不能做菲利普夫妇那样精神畸形的人。好,下课!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4
教案预览:
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文
设计者:宋丽红 射洪县沱牌实验学校
执教者:宋丽红 射洪县沱牌实验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
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
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
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
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
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
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
际关系的思考。
二、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二) 能力培养点:
1、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2、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 情感体验点:
1、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2、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
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5
东庐中学师生讲学稿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向志燕审核: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课 题:我的叔叔于勒 课 型:新授 讲 学 时 间:05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研读重要文段,透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内心。
默读课文,勾画出典型的语句,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作者想借此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六)研读小说的艺术特色,借鉴写作方法。
大家公认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欣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七)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 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 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延伸拓展:
痛苦的游戏
罗小俊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 ”、“ ”、“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 ”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6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
《我的叔叔于勒》
1.字:
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牡蛎lì褴褛lánlǚ
撬开qiào阔绰chuò煞白shà诧异chà
2.词:拮据煞白呆直张皇十拿九稳福音书褴褛
3.赏析:
⑴情节:
⑵人物:
于勒: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故事情节虽围绕其命运展开,但他的作用是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我”:纯真善良,有同情心。是作者的代言人,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构成的,使作品有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菲利普夫妇:
语言自私、贪婪
动作→心理→性格:庸俗、虚荣
神态势利、冷酷
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范进中举》
1.字:
带挈qiè行事hang腆tiǎn啐cuì
拙病zhuō商酌zhuó星宿xiù绾wǎn
桑梓zǐ银锭dìng
2.词:
脸面带挈狗血喷头劈手商酌
星宿权变兀自桑梓轩敞
尖嘴猴腮
3.赏析:
⑴讽刺艺术:
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胡屠户: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②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③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
胡屠户从范进处拿银子,“攥”“舒”“缩”“揣”
⑵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模拟试题】
一.找出下列各组字音中有错误的,并在括号内改正。
a带挈qiè作揖yī桑梓xīn愕然è()
b拮据jù相公xiàng恣睢suī兀自wù()
c轩敞xuān腼腆diàn阔绰chuò煞白shà()
d绾起wǎn栈桥zhàn星宿sù潮汛xùn()
二.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气阴晦b景象萧索c神异的图画
诗文晦涩风声萧萧奇异的世界
三.填空简答:
1.《故乡》作者,原名选自,这篇小说以为线索组织材料。着重通过对(人名)二十年前后的变化的描写,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2.《我的叔叔于勒》是国作家的作品,主人公。本文选自,文章揭露的是。
3.《范进中举》作者是朝,选自。本文通过对主人公中举前后不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
4.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该文体有三要素,即。
四.把文后七个句子按一定顺序组合起来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①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②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③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④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⑤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⑥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⑦这路通向彻底的失败。
a①②③⑦④⑥⑤b①⑦④②③⑥⑤
c⑤①②③⑦④⑥d⑤①⑦④②③⑥
五.阅读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第1段中“福音书”的含义是
2.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共同的性格特点是。在对待落魄的于勒态度上两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父亲,母亲则显示出了。
3.上面的文字在表现人物性格、显示人物的心理方面,采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等。
4.从上面文字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对这种变化的原因加以简要的分析说明。
。
六.阅读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④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在塘里,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一身的水。⑤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a.走、站、从头到脚b.踩、爬、滴滴嗒嗒
c.踏、跳、浑身上下d.踹、挣、淋淋漓漓
2.这段主要描写了的场面。
3.能准确概括范进发疯过程的一组词语是()
a.拍手飞跑b.说笑
c.拍手笑d.拍手说
4.选段描写范进欢喜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表示。
①②③④⑤
5.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d.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狂奔,不辨东西,狼狈不堪,丑态毕现)
6.选段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写出关键的词语:
⑴语言⑵动作⑶外形
7.“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8.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语句。
⑴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是
⑵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是
9.下面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范进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嘲讽了那种如痴如狂追求功名的读书人。
b.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反映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c.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改革不完善的科举制度的愿望。
d.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乃至对社会的毒化。
【试题答案】
一.桑梓zǐ拮据jū腼腆tiǎn星宿xiù
二.c
三.1.鲁迅周树人《呐喊》“我”回故乡的活动
闰土、杨二嫂
2.法莫泊桑菲利普夫妇《羊脂球》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
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4.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四.d
五.1.基督徒称《新约》为福音书。这里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2.冷酷、自私、惟利是图失望、惶恐更精明、处乱不慌
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由赞到骂,由盼到怕,这一变化,是由于于勒由有钱到沦为水手而致的。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1.d
2.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3.c4.①∥②③∥④∥⑤5.c
6.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拍、笑、叫
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
7.宣告几十年贫*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8.⑴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
⑵众人拉他不住.
9.c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版本人教版期数3414
内容标题《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
分类索引号g.623.3分类索引描述学习资料
主题词《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栏目名称同步课堂
编稿老师李联辉审稿老师
录入一校康纪云二校许咏梅审核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7
一、字词
1.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阔绰(chuò) 惯例(lì)
衣冠(guān) 恐怖(bù)
b. 糟蹋(tà) 减价(jià)
拟定(ní) 变更(gēng)
c. 于勒(lè) 栈桥(zhàn)
拮据(jí) 赚钱(zhuàn)
d. 跃然(yào) 赔偿(cháng)
别墅(shù) 计较(jiǎo)
答( )
2.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 撬开(qiào) 煞白(shà)
手帕(pà) 稳妥(tuǒ)
b. 牡蛎(lì) 覆盖(fù)
汁水(zhēn) 警惕(tì)
c. 保佑(yòu) 虚伪(xū)
张皇(huáng) 暴怒(bào)
d. 触目(chù) 惨象(cǎn)
偶然(ǒu) 怨恨(yuàn)
答( )
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铮钱 铜子 风俗 荒唐
b.恭唯 迟疑 稳定 郑重
c.褴偻 哆嗦 无赖 皱纹
d.清楚 遗产 女婿 塑造
答( )
4.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骤然 冷酷 贵族 裸露
b.泡影 跌宕 侵蚀 涉及
c.豁然 崇拜 撕破 领捂
d.脉络 揣摩 怨恨 撞见
答( )
5.选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答( )
6.选出下列同音字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答( )
7.选出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1)莫名其妙
a.名声 b.明确 c.名称 d.说出
答( )
(2)与日俱增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答( )
(3)永不变更
a.更换 b.改变 c.更加 d.时间
答( )
8.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只填字母)
(1)如果于勒 (a.能在 b.竟在 c.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 (a.高兴 b.欢喜 c.惊喜)。
(2)我母亲对我们的 (a.贫困 b.穷苦 c.拮据)生活感到非常 (a.痛苦 b.痛心 c.悲痛)。
二、文学常识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是法国十八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半脂球》,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给加的。
c.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它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的。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线索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答( )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答( )
3.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a.《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答( )
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简洁明快而又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答( )
c.《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 )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尾部分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答( )
三、语法、修辞
1.选出下列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珍惜 轻视 畸形 襟怀
b.勇敢 清白 是非 花卉
c.动物 崭新 工业 泄气
d.矛盾 语言 马路 领袖
答( )
2.选出下列提取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主干:我骗人。
b.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
主干:人站。
c.我被他这么突然一问,当时也愣住了。
主干:他愣住了。
d.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亲痛苦。
答( )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他们急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
c.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d.正像齐白石画虾、画晴蜓、画密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答( )
阅读
一、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④“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a. 。
b. 。
c. 。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答( )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答( )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答: 。
二、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答( )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选出更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答( )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答( )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 、 、 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答( )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答( )
答案:
一、1.a 2.b 3.d 4.c 5.b 6.a
7.(1)d (2)c (3)b
8.(1)b、c (2)c、a
二、1.c 2.d 3.a. √ b.√ c.× d.√
三、1.b 2.b 3.c
阅读
一、1.a.家在哈佛尔 b.挣的钱不多 c.有两个姐姐
2.有人请吃饭是……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3.a 4.b
5.意在强调,说明于勒在父亲眼里是何等重要。究竟为什么呢?又构成了悬念,引出后面的记叙。
二、1.c 2.c 3.c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b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b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8
承前导入
关于“我”的家境。
1、提问“我”家的境况如何?
2、在学生概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析并择要板书。
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 总
二 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 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 分 ——穷
段 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 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3、全家人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
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课文,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择要板书。
1、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注意对比的手法):
①当初于勒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恐怖)
②第一封信,希望赔偿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③第二封信,发了财,一起过快活的日子:(福音书)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穷水手: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一切从金钱出发;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于勒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金钱决定一切,金钱被铜臭所遮蔽,注定了他那悲惨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骨肉亲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4、迁移:你能举出其他名著中这种亲情中的金钱关系吗?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两部都是法国名著,所体现的都是父女关系是金钱关系。
课文中反映了兄弟、夫妻(两个女儿嫁不出去,因为贫穷、嫁妆少)是金钱关系,上两部反映了父女之间是金钱关系(也包括夫妻、叔侄关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时期金钱腐蚀了人间亲情。
5、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种描写?(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种描写?(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
衔接:同学们,你对金钱有着怎样的思考?你生活的周围有关类似的事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积极、健康、畅所欲言)
拓展:像菲利普夫人那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很多,但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更多的“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A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b雷锋(节省钱把全部积蓄支援灾区)
作业:完成练习一。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9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XX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0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复习 主备:施分明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课时:3 总课时: 上课时间:
复习目标:
1、赏析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
2、品析精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理解文章主旨。
(一)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
2.“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答:
3.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4.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答:
5.“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答:
(二)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4.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拮据
5.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6.这段文字写出了“我”家经济的 (从原文中找一个词),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从“我”家庭经济的拮据写起,原因:
。
(三)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7.“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8.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
(四)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9.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10.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
。
11.“福音书”的含义是基督徒称《新约》为福音书。这里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
。
12.最后一段中“果然,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 ”。
1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五)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4.划线段落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15.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 。
16.斜体加粗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人物的 描写。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父亲
的心理状态。
(六)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她说完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7.“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这句话与小说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
18.文中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
19.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共同的性格特点是 。在对待落魄的于勒态度上两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父亲 ,母亲则显示出了 。
20.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属于人物的 描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它强调了 ,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七)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2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2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a.升;b.跳;c.现;d.钻)出来。”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文中还有一句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这两句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
23.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
24.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
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
。
2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
a、所有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文中的“我”,都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26.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
3.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
4.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5.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二)4.jie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5.有人请吃饭是……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6.拮据 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三)7.b 8.表现菲利普盼望于勒,实际上也是盼望金钱的望眼欲穿的心理。
(四)9.排比 10.因为接到于勒的两封信后,全家人认为他一回来就能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
11.表现了“家里人”对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虚荣心。
12.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13.a
(五)
14.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15.怕多花钱 16.神态 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的心理状态。
(六)
17.这些话说明,金钱的势力无孔不入,有时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这从另一侧面表现
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阴暗面。
18.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19.冷酷、自私、惟利是图 失望、惶恐 更精明、处乱不慌。
20.心理 反复 不满 同情 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
(七)
21.略
2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23.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4.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5.d
26.(1)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2)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1
一、其他问题或片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2) 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二、 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 小说主题:
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鲜明的对比
三、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2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 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 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 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 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 教师小结:
① 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3
教学要点:
一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 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三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设想:
一 让学生自己理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 描写人物的各种手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预习内容:读课文,弄懂生字词语及其意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画线部分:
拮据(jū) 栈桥(zhàn) 褴褛(lán lǚ) 与日俱增(介词,跟) 莫名其妙(动词,说明)
(一)复习小说有关常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 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暗示性教学。言外之意,肯定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定势学生的心理。)
(三)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听读课文,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A、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B、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C、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l)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D、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理。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三 精读课文高潮部分。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明确:文中“被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共同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虚荣,不同之处是:菲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伤胃”一词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我们走来。”明确:“向旁边走”,而不是“直接向我们走来”,说明他要躲开于勒的眼睛。“瞪着眼看”是怕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微妙地表现出父亲“不安”的心理。
3、“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行动和语言描写,把将要问的事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露了马脚,又要摆出一付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4、这部分有关父亲的表情、语言的描写还有:(请画出)“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明确:这些表情、语言描写反映了菲利普确认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后那段丧魂失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
5、这部分关于母亲的表情、语言、心理描写,可结合“描摩·运用”题四来分析。明确:这些描写(“怕起来”“吞吞吐吐”“哆嗦”)反映了她由希望到失望的狼狈心理,这与菲利普是共同的;但她“突然暴怒”是旧怨新恨的发泄,“很快地说”“马上回答”又反映出精明老练,能沉着应变,其性格冷酷到了极点。这又是与菲利普不同的地方。
6、(1)上述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2)菲利普夫妇个性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写出这种差异?
明确:菲利普在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方面显得更突出;太太则比丈夫更为冷酷无情,果断老练。虽然他们都是在资本主义金钱交易的腐蚀下,心灵丑恶、精神堕落的代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只有描写出这鲜明的、活生生的个性,才能更真实可信,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共同的本质。
四、精读本文的第39_43自然段,回答:
1、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②心中默念叔叔;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文中的“我”——若瑟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2、文章写我这样一个人物有何作用?
(1)“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全文都是由我的所见、所闻联缀而成。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2)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
(3)写我对表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有何作用?
“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探讨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第20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初次出外旅游的欢快心情。
②第48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六、研讨本文的线索和主人公。
1、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而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实线(明线);一条虚线(暗线)。
实线是作者叙述的主要角度,虚线是隐藏在作品中读者可以推知的线索。这篇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实线,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虚线。
2、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①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③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
七、写作特点:
A、 构思巧妙,主题深刻
小说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在文中却无处没有于勒的影子。由于于勒,全家生活拮据;由于于勒,日夜盼望归来;由于于勒,促成了二姐的婚事;由于于勒,希望成为泡影;由于于勒,躲之惟恐不及。这样巧妙的构思,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从而突出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B、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②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C、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只有两处,都是描写大海,都烘托暗示出人物的心情。一处是轮船“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一处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有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前者烘托了人物的欢快的心情,后者烘托了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八、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九、处理课后作业
一、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讲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妨尝试一下。
十、布置作业
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4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⑵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
⑴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⑵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课前热身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学生抢答。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梳理情节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品析人物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提炼主题教师提问: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升华感悟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拓展延伸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一、现综合的课程目标
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三、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四、本案例亮点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弄清故事情节。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4、板书设计好,课外拓展好。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5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⑴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⑵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栈桥褴褛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1、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 篇16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这篇《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是文秘帮小编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我的叔叔于勒
我小时侯,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低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侯,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来,父亲总是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 国的作家 。
2、本文段属于小说情节的 部分,给它加个标题是 。
3、上文段提到“我”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
4、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的原因是 。
5、“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回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 的心理。
6、本文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1、《我的叔叔于勒》,法,莫伯桑
2、开端;盼望于勒
3、“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4、“我”家的生活使母亲那种小市民阶层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
5、热切盼望于勒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为下文设下悬念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他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到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20xx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7、菲利普夫妇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的原因是 。
8、文段叙写于勒叔叔过往的德行,所运用的记叙方法是 。
9、于勒当年被兄嫂称为 ,成为全家的 ;后来又认为他 ,则成为全家的 。这前后反差形成鲜明的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 的性格特征。
10、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不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 。
11、文段主要从 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12、文段最后一句话在结构、内容上有何作用?[答] 。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
(二)
7、于勒叔叔对把自己应得的一份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
8、插叙
9、坏蛋、流氓、无赖;恐怖;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希望;对比;虚伪自私、惟利是图
10、于勒叔叔在信上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11、行动、语言
12、结构:呼应上文;内容:渲染菲利普热切盼望于勒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
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3、本文段属于故事情节的 部分,给它加一个小标题是 。
14、本文段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写父亲主要运用 描写;写母亲主要运用 描写;写于勒叔叔主要运用 描写;写“我”主要运用 描写。
15、为什么“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
16、从文段找出最能表现父亲恐慌心理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 。
17、“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一句中的“他们”在文中指代哪些人?为什么母亲不让“他们看出来”?
[答] 。
18、“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 。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
(三)
13、高潮;巧遇于勒
14、语言、神态;语言;外貌;心理
15、因为于勒的穷困击碎了母亲所有的希望,旧怨新恨一齐发作;自己冷酷
16、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狼狈;说话结巴、低声嘟哝。揭示了父亲从热望到失望的狼狈相,暴露了父亲自私虚伪的嘴脸
17、“我”的大姐、二姐及姐夫;怕他们明白真相,尤其是怕女婿知道于勒是个穷水手,不愿意与二姐结婚,而影响二姐的婚姻大事
18、反复;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9—24题。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9、本文段属于小说情节的 部分。
20、上文段中,“我”对于勒叔叔表示同情的行为是 。
21、母亲骂“我”“疯了”的一番话,表现母亲 。
22、本文段有一处文字属于环境描写,请用横线在原文中划出,并指出它的作用。[答] 。
23、文段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 。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答] 。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
(四)
19、结局
20、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1、不仅痛惜钱财,而且冷酷无情
22、衬托菲利普一家失落、沮丧的心情
23、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4、躲避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