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推荐17篇)

2023-04-12 06:11: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推荐1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2

解题: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昳(yì)丽时时而间(jiān)进臣妾(qiè)

b.窥(kuī)镜期(jī)年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孰(shú)与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②能讥谤于市朝()

皆朝于齐()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3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5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与 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有

(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6、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1、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2、学习字词、句式(重点字词写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2、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3、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 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5、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6、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7、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8、朗读全文。

六、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营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6

【导学新概念】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该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让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精品,是课本编写者的愿望,也是大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处理本课文的学习时,应将本文与上篇课文对比着来进行。无论是出处还是内容,都很有对比的必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让学生写写赏析文章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资料显示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裴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Ⅰ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看课文。

导语设计Ⅱ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解决。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放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应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的效果。具体步骤为: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好文言文,认读、读准是首要的一步。学生通过接触课文,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明。如:×(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窥(kuīi)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时时而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准确,教师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的或易读错的句子让学生适当做一些针对性练习,这样更会有的放矢,达到训练效果。如:辨析下面两句话朗读时语气的停顿:A 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此 所谓战胜于朝廷。B 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此 所谓战胜于朝廷。C 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D 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像这样的训练多设计几个,学生不仅有了强烈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三)三读课文,赏析品味。阅读文言、学习文言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本文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应及时引导学生玩味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引导过程应抓住课文标题中的“讽”,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

(四)反复朗读,归纳整理。这是学习文言文、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学习重点加以整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达到厚积薄发之效。另外,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词类活用例子。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左右莫不私王(“左右”也是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如: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五)强化背诵,增加积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层级,也是最高境界,更是增加文化积淀的有效措施。学生学习文言文若能朗朗于口,那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和熏陶,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7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8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0

学目的: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节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 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 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1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对此,我总有一个疑问:在这一次进谏中,讽谏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吗?在《战国策》中有庞葱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辱亡齿寒”的进谏,这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却失败了;而在唐代的魏征身上我们找不出一丝的“讽谏”艺术,可他却每每获得成功。对比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我们对“谏”这一问题往往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要点:君王——谏的对象。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了君主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对错君主说了算。而臣下这一过程中可说是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诛连族人,因而在中国又有“犯天颜”“逆龙鳞”之说。这样说来,关键应该在于君主。所以,应该这么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同时比较一下邹忌与威王的所得,我们可以发现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同时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五、联系高考2003年高考作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2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授课时间3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学习目标2:通过大量的朗读点拨与指导,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目标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学习重难点疏通文意,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一)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熟读课文,对照注释能大概地读懂全文,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2、借助工具:再读课文,借助古汉语词典、学习资料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句再次进行研究,能准确地翻译全文。3、小组交流:三读课文,形成共识,能流利地翻译全文。(二)词句过关1、自由背诵:自由识记、背诵重要的文言词汇或句子翻译。2、检测过关:对照本课文言学案,自测过关(三)自编练习(仅限a组同学编题,编好后要附上答案;b、c组只负责做题)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的词7、提出两个疑问

第二、三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词二、质疑点拨1、在邹忌“闺中比美”的过程中,其妻、妾、客人回答有什么异同?请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并比较分析一下。2、 邹忌就“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先是三问(问妻、问妾、问客人),再是亲自比对(“孰视之”“窥镜而自视”),然后又“暮寝而思之”,最后恍悟大家都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说了假话。由引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 想一想,假如邹忌直接跑去对齐王说:“王之蔽甚矣”,然后再阐明理由,好吗?为什么?他是怎样做的?4、 邹忌进谏的效果如何?你从哪里看出的?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读文,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便可回答。三、合作交流1、文章标题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却写邹忌比美的事情,这是不是跑题了?如果不是,那有何作用?2、 文章最后一段写齐王肯定了邹忌的进谏。按理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就可以告以段落了。可为什么文章还详写了齐王下令和下令后的效果?此二问,意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构思的巧妙。学生思考作答,教师予以点拨。四、 学以致用1、 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劝说别人有什么启示?2、 学习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 当堂训练

课外文言文:《成侯邹忌为齐相》

我的成功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4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二、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复习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昳丽( ) (2)窥镜( ) (3)寡人( ) (4)纳谏( )

(5)谤讥( ) (6)期年( ) (7)暮寝( ) (8)妻妾(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 ( ) (2)吾孰与徐公美(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暮寝而思之 (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期年之后 ( )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5分)

(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a、邹忌

b、齐威王

6、重点问题探究。(10分)

(1)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

(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5分)

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b 综合提升卷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 ) (2)与( )

( ) ( )

(3)观( ) (4)燕( )

( )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 )

(3)旦日,客从外来( ) (4)徐公来,孰视之 ( )

(5)王之蔽甚矣 ( )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7)能谤讥于市朝 ( )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朝于齐

c、能谤议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 )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 )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6、问题探究。(3分)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27分)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本语段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的意思是 。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分)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9、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10、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14、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2分)

a、门庭若市 b、犹不失下曹从事 c、毕礼而归之 d、忌不自信

16、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7、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冠( ) (2)廷( )

寇( ) 延( )

(3)蔽( ) (4)纳( )

弊( ) 枘(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 (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是入朝见威王( ) 皆朝于齐 ( )

(3)皆以美于徐公 ( ) 必以情 ( )

(4)时时而间进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艳美丽(2)与……相比,哪一个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实在知道,确实知道(6)满一年 3、略(参见课文) 4、(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1)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2)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3)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6、(1)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2)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7、《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b 综合提升卷

1、(1)zhāo,朝霞;cháo,朝廷(2)yǔ,与人为善;yù,参与(3)guān,观察;guàn,道观(4)yàn,燕子;yān,燕山 2、(1)长,指身高(2)比得上,赶得上(3)第二天(4)同“熟”,仔细(5)受蒙蔽(6)错处(7)指公共场所(8)没有 3、(1)指代客人(2)指代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的原因(3)指代前面说的威王受蒙蔽的情况(4)指代齐王纳谏除弊这件事 4、c 5、(1)外貌(2)语言(3)心理(4)神态 6、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7、讽谏,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接受;刘向;《战国策》 8、b 9、d 10、d 11、c 12、(1)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漂亮些?(2)我的妻子称赞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13、(1)名词作状语;当面(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4、c 15、b 16、d 17、a(的人)18、(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19、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guàn,冠军;kòu,贼寇(2)tíng,朝廷;yán,延安(3)bì,蒙蔽;bì,弊端(4)nà,采纳;ruì,枘凿 2、(1)对;说(2)朝廷;朝贺,拜见(3)认为;凭借,按照(4)间或,偶然;夹杂 3、(1)用作动词;穿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4、(1)省略句;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2)判断句,“也”是标志;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3)状语后置句;这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1)古义:第二天;今义:指今天的下一天(2)古义:地方方圆;今义:区域(3)古义:身边的侍臣;今义:表示方位(4)古义:批评指责;今义:诽谤讥讽 6、(1)再借(2)因此(3)芳香(4)如果(5)答应(6)捉住 7、(1)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8、(1)先陈述形势。(2)再揭露晋的无情。(3)最后论述修德重民的道理。9、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这两个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0、迷信宗教关系;相信神权。11、第一:两国联合力量强大,晋国也不敢侵犯,两国都能保存下来,对其他小国也能起到示范作用。第二:也有可能在晋国的恼怒下,首先被吞并。因为双方的力量毕竟差别太大。12、①不能相信神灵庇佑,全是假话;②要善于听从他人的劝告,不可一意孤行;③不能盲目相信盟约。对于不讲诚信的人,那不过是一纸空文;④要善于识破他人的伪装,了解其真实用心……13、(1)到(2)大户人家(3)以为奇怪(4)希望 14、d 15、c 16、开放性题。只要观点明确,有例子证明即可。17、答案不统一。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说出两个即可。

四、训练、巩固:

学生完成训练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五、选择重点评讲,学生记忆巩固。

六、小结

教后小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6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指导思想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三、学习策略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五、教学时数:一教时六、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媒体投影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老师评价。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三)导编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媒体投影4】(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3)思美:邹忌个人戏;(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问美”(重点)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四)导演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五)导评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 )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评价。(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七)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设计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主要体现: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篇17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梅洪建anli(网友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