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推荐4篇)

2023-04-19 16:07: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推荐4篇)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 篇1

??学生(下文简称S):老师,我在预习《杜鹃枝上杜鹃啼》时看到提示上说,《杜鹃枝上杜鹃啼》表达了一种“愉悦的感情”。可是,文本中充斥的却是“啼血”、“啼瘦”、“其悲哀可知”的字眼,能传达愉悦情感的词语很少。请问,这两者是怎么统一起来的?老师(下文简称T):没有办法统一,除非你信口雌黄。我不是告诉过你吗?要想创新,一定不要迷信;不迷信课本,也不迷信权威,同样也不要迷信老师,还包括不迷信自己;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S:那么,您认为“愉悦的情感”是欠妥了?

??T:我认为是。你看呢?

??S:我现在看也是。

??T:到底是不是,我想还是让文本说话。你先把第一段分析一下。

??S:行文伊始,作者交代了自己的名号“瘦鹃”的来历。接着就讲“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

??T:注意了,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和杜鹃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你可以联系作者写“哀情小说”的主张和实践来考虑。

??S:是的,老师。作者自名为瘦鹃,而且以写作哀情小说为己任,这和杜鹃“惯作悲啼”、“啼血”、“啼瘦”是多么地相似啊!这是不是在暗示——我周瘦鹃何尝不是一只“啼瘦的鹃”呢?

T:我想应该是吧。这种手法其实很平常,叫做托物言志。你注意到没有,文章在叙述了中国杜鹃的悲哀之后,也有两处提到西方人对杜鹃叫声的完全不同的感受。

??S:是的,老师。其一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另一处是行文快要终了,作者再一次说“西欧各国还有一种杜鹃钟,每到一点钟有一头杜鹃跳出来报时,作‘克谷’之声,正与杜鹃的英国名称‘Cuckoo’相同,十分有趣。”

T:你看这两处内容和对中国杜鹃的叙写有什么不同?

??S:我看它的用意是在说明西方人对杜鹃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看杜鹃是悲哀的,西方人眼中的杜鹃是欢愉的、有趣的。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文中说“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这一句好像不通,作者自己说不知道《小杜鹃》的词儿,却“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是不是太主观了?

T: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小”字。“小”总是能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的。很多词语加上“小”字,整个词的感情色彩就变了。如“姑娘”二字,让人感到的是娇羞端庄;而“小姑娘”,给人的感觉是欢快活泼。同样,概念的“鸟”给人的印象是抽象呆板的,而“小鸟”给人的印象是活泼生动的。“小鸟”这两个字会让你想到雏鸟新飞,想到好奇、欢乐、轻捷的飞翔,想到清脆、悦耳、欢愉的鸣叫。所以《小杜鹃》三个字,就使作者“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S:明白了。老师,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杜鹃在西方是惹人喜爱的,在中国是引人愁绪的。是不是西方的杜鹃和中国的杜鹃叫声本来就不一样呢?

??T:你说是不是呢?

??S:不可能不一样。我想西方的杜鹃完全可能飞到中国,而中国的杜鹃也完全可能飞到西方,而它们的叫声应该不会变化。

??T:是的。在文章末尾,作者直接说明“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看来,作者也认为,对杜鹃声的不同感受主要在于中西方人的心态不同。在这里,作者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古人”听了杜鹃声觉得悲哀,并不是因为杜鹃声怎样悲哀,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悲哀,所以听了杜鹃声才倍感悲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讨论本文的情感基质是不是“愉悦的”这一问题了。在这里,我们很容易会有一问以及之后的一串问:周瘦鹃,你说“古人”听了杜鹃声觉得悲哀,那么你呢?你又为什么自称“周瘦鹃”呢,而且这个笔名一用就是几十年?时代都改变了,你这笔名为什么一直没变呢?今人和古人有什么不同吗?你周瘦鹃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吗?你不是就想说我们中国充满“悲情”、“哀情”吗?这些问题在今天当然不算什么。可是,在需要粉饰的时代,在愚妄者当权,而当权者杀人如嬉的时代几乎会要了周瘦娟的命。

??更要命的是,这并不是诬陷;这正是周瘦鹃想说却不敢说,不说又不甘心,所以曲曲折折隐隐晦晦遮遮掩掩地表达的真意所在。所谓的杜鹃就是周瘦鹃自身的隐喻而已。

??S:怪不得曹雪芹要在《红楼梦》中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看来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T:你也有此感?我觉得,把《杜鹃枝上杜鹃啼》的情感基质定为“愉悦”真是一种极端的肤浅,也是对周瘦鹃的极大的歪确。我想周瘦鹃当时若是听到,可能只会苦笑,因为这种误解有助于他苟全性命,但是和他的本意正好是背道而驰——他本要揭破某些反常,但是他的努力反倒变成了对这些反常的认证和粉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作家感到痛苦和悲哀的呢?若他能活到可以自由表达的今天,就一定会哭死。这话听起来有点刻薄,可是,把伤心欲绝的悲歌歪解为愉悦平和的小调,那对作者意味着什么?篡改?讽刺?挖苦?玩弄??都不是,似乎又都是。在我看来,《杜鹃枝上杜鹃啼》是周瘦鹃为哀情小说和自己所写的一篇声泪俱下哀婉不已的辩诉状。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杜鹃枝上杜鹃啼》。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是自读课文。语文教改春风的吹拂下,这一套新教材成功推出,它对原有教材的一些篇章、要求、流程体系等做一定的删除、调整,特别重要的是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那随之而来的是教与学的观念、方法、要求等的转变。语文教学大纲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特别注重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即放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我们分析《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文章,挖掘它的可教性、可学性:

(1)、本课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整体感知是学生对一篇文章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本篇的描摹侧重点、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学象征意义、其与外国的不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等等都值得师生去细加感知、揣摩。

(2)、本文笔底含情,涉笔成趣,其语言值得细加揣摩。作为学生,深入文本尤其重要,揣摩语言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位。而且,对语言的揣摩,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教、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对语言内涵和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2、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又必须在高中阶段获得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位,设计好教学目标,多引导,多放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课内自读课文,由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各种感知器官,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培养他们把握重点、分析归纳、对照对比、理解感悟的能力,因此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法。

利用多媒体放录音(要求①:学生于听录音的过程中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对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联想开来,想些涉及杜鹃的知识,如成语典故、动植物学知识、典籍传说、诗词曲赋等(要求②:试着理解杜鹃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课堂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2、设疑讨论、点拨总结法。

自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教师充当引导、点拨的角色,陶行知先生注重“教学做合一”,学生自读、自做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如是设疑,让其自读:①体会古今人(中国古人、外国人、)赋予杜鹃的文化内涵,做对比、理解;②感知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有自己什么不同的理解;③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归纳、总结。如此设计,让学生学得有目的,学得有方法,学得有成效。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口才水平;教师通过点拨,学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透;师生共同总结,既总结思想内容,又总结学习技巧。(要点见教案)

3、文段阅读、知识迁移法。

学生的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要获得提高,就必须多参与、多感受、多实践,把能力用于具体的文段的阅读理解分析上,因此我选择名篇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设置经典问题,让他们自读完成,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学能力。(具体文段及问题见教案)

三、说学法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的特色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以为学生学习此文,应进入情境,联想开来,进入语境,细加揣摩,理解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1、 听朗读,画关键句,整体感知、对比中外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联想开来,更为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杜鹃的象征意。

3、 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自圆其说。

4、 学以致用,对具体文段进行阅读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以望帝死后魂化为鸟的传说导 创设情境入新课 活跃气氛听录音 学生听录音,画出作者在文中画关键句 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展开联想 之后展开联想,说杜鹃花、杜 活跃气氛,初步理解鹃鸟及有关杜鹃的诗词曲赋、 杜鹃的文化内涵典籍传说等。

(插入作者、小品文简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读思考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上文①② 能动性,初步揣摩、③) 理解作者的态度、感情展开讨论 主要讨论的是作者对古人、外 有利于学生展示能力,教师点拨 国人对杜鹃的理解的理解及自 活跃思维,理清思路, 师生总结 己的看法,揣摩语句,把握作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引 构思及语言技巧导。师生共同总结思想内容、 学习技巧阅读郭沫若的《杜鹃》,做比较 开拓思维,巩固能力,以致用 阅读,于实践中检验自学的能 提高自学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 篇3

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整个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文是篇小品文。编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一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本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重点研究了如何整体把握课文主题、作者情感和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揣摩。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客观全面的辩证视角,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 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在生活中联想运用;

4,在自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主观看法,锻炼从客观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整体感知所决定的。文章写得轻巧俏丽,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的自由挥洒。在体会作者观点时对作者融会其中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成了客观看待事物的关键,因此,本课的难点定为: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按照教材对自读课的要求,本课一课时完成,主要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的看法,从而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抛开感情色彩、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视角,在此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的教学原则是:在课前广泛找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点拨的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读、讨论、启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辨析问题本质,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创新思维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视角来发现问题、辨析问题,并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效率。通过师生多向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共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导语设计:⑴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课前查阅的古人有关杜鹃的诗文;

⑵纵观古诗文,同学们对杜鹃有什么印象?(可以发现,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学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而悲苦多由杜鹃啼名引起的。)

⑶那么周瘦鹃到底是怎么看杜鹃和它的啼叫呢?(引出课题同时为感知作者情感差异性和独特视角打下伏笔)

第二步:点拨自读。

(通过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高自学能力并为创新思维和辩证视角的调动、开发创造条件)

⒈文中写了对杜鹃的几种看法?其中作者是什么看法?

(从课文中找出不同看法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中很快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内容对比,就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甚至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主观看法,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学生回答后明确:两种看法,即中国人写悲,外国人写乐。而作者对传统并不是十分反对,但也不是十分赞同。

(分析作者的看法时必然要涉及个人的感情态度,难点就在课文语句的分析中解决了)

⒉请同学们一起听听杜鹃声到底什么样,谈各自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既调动个性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又可以引导主题)

⒊为什么一样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受?

心理作用。(此时文章的主题呼之欲出了)

第三步:知识能力拓展。

⑴可以看出,由于思维定式和主观情感倾向的影响,对同一事物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式而忽视了换角度看问题,从而错过了看清问题,学习、感悟的机会。

比如,老鼠就一定是让人厌恶的害虫的化身吗?从其身上能想象出什么?感悟出什么?(可以联想看过的影视文学,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可以跳出定式、创新思维了)

材料展示:《猫和老鼠》中老鼠就是智慧善良的化身

《星球大战》中的智者就是老鼠的化身

苏轼曾有《黠鼠赋》谈由老鼠而来的感悟

白居易《卜居》有“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⑵联系生活,看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多角度理解、对待和感悟呢?

(联系生活才会学有所用,才会真正把辩证的创新思维和视角变成能力指导学习和生活)

第四步: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将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不断应用它来发现问题、看清本质。

(总结突出教学要点,加深印象,进一步达到教学实际目标)

第五步:布置课外作业。

结合身边事务,从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质或发现新问题,写在周记本上。

(设计这个作业一是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思维训练和写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 篇4

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整个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文是篇小品文。编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一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本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重点研究了如何整体把握课文主题、作者情感和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揣摩。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客观全面的辩证视角,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 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在生活中联想运用;

4,在自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主观看法,锻炼从客观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整体感知所决定的。文章写得轻巧俏丽,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的自由挥洒。在体会作者观点时对作者融会其中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成了客观看待事物的关键,因此,本课的难点定为: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按照教材对自读课的要求,本课一课时完成,主要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的看法,从而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抛开感情色彩、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视角,在此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的教学原则是:在课前广泛找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点拨的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读、讨论、启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辨析问题本质,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创新思维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视角来发现问题、辨析问题,并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效率。通过师生多向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共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导语设计:⑴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课前查阅的古人有关杜鹃的诗文;

⑵纵观古诗文,同学们对杜鹃有什么印象?(可以发现,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学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而悲苦多由杜鹃啼名引起的。)

⑶那么周瘦鹃到底是怎么看杜鹃和它的啼叫呢?(引出课题同时为感知作者情感差异性和独特视角打下伏笔)

第二步:点拨自读。

(通过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高自学能力并为创新思维和辩证视角的调动、开发创造条件)

⒈文中写了对杜鹃的几种看法?其中作者是什么看法?

(从课文中找出不同看法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中很快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内容对比,就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甚至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主观看法,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学生回答后明确:两种看法,即中国人写悲,外国人写乐。而作者对传统并不是十分反对,但也不是十分赞同。

(分析作者的看法时必然要涉及个人的感情态度,难点就在课文语句的分析中解决了)

⒉请同学们一起听听杜鹃声到底什么样,谈各自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既调动个性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又可以引导主题)

⒊为什么一样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受?

心理作用。(此时文章的主题呼之欲出了)

第三步:知识能力拓展。

⑴可以看出,由于思维定式和主观情感倾向的影响,对同一事物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式而忽视了换角度看问题,从而错过了看清问题,学习、感悟的机会。

比如,老鼠就一定是让人厌恶的害虫的化身吗?从其身上能想象出什么?感悟出什么?(可以联想看过的影视文学,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可以跳出定式、创新思维了)

材料展示:《猫和老鼠》中老鼠就是智慧善良的化身

《星球大战》中的智者就是老鼠的化身

苏轼曾有《黠鼠赋》谈由老鼠而来的感悟

白居易《卜居》有“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⑵联系生活,看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多角度理解、对待和感悟呢?

(联系生活才会学有所用,才会真正把辩证的创新思维和视角变成能力指导学习和生活)

第四步: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将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不断应用它来发现问题、看清本质。

(总结突出教学要点,加深印象,进一步达到教学实际目标)

第五步:布置课外作业。

结合身边事务,从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质或发现新问题,写在周记本上。

(设计这个作业一是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思维训练和写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