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论美教案(推荐6篇)

2023-04-21 14:00: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论美教案(推荐6篇)

论美教案 篇1

执笔 刘红仙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学习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同学们,一个很有学问和智慧的人,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形貌出众,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品行高尚,你不觉得他很美吗?那么,外在美与内在美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

二、介绍培根。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培根的资料来介绍。)

三、阅读课文(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找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最看重的是什么美?学生讨论文后练习题一。

3、学生讨论形美与德行美的关系。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完成文后练习二。

五、自由阐发:

1、可以针对文中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2、每人拟一条自己关于美的格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很美的人多半无才能

(但不绝对,举例)

什么是美

怎样的美才是最美

论美 批驳生硬创造美的观念(按几何观念合成、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美的期望(希望“美放射真正的光辉” )

[1]

论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论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

2、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曾任掌玺大臣,升大法官,授子爵。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假相”说。认为经院哲学使人与自然隔绝,束缚于教条和权威之下,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打破“假相”,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还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以便征服自然。在教育方面,强调学校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二、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明确:“外形美”轻,“内在美”重。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美德最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理由是美德是最根本的美,再加上美形和美行,就能产生一种更能打动人心的美。文章以比喻和实例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然后分三层具体论述:(一)“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二)“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三)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最后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课文分析

1、理清全文条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一层(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5),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分析第一部分

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内在不同的美,突出了美的内在意义。

文章又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为例,说明了内在美德比外在“华贵”更有价值。

全面理解一个比喻、一个实例的意思,就是: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3、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一种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

另一种人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文章主要谈的是前一种人的情况,并且指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此”指代“容颜俊秀”;“彼”指代“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事理中间的某种“必然性”,并添加了讽刺意味。

后一种内外兼美的情况是辩正地补充前面而写的,并不表明人人都应该“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4、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意思是美不可能有统一的外在规范;

“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意思是个体(部分)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的场合中能够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5、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运用对比表明,“优雅”的“作风”、“优美的修养”胜过“美貌”;“不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某些虚有其表者的蔑视。

6、分析第三部分

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美“容易腐烂而难已保持”的特点,形容形体美难以永久保持,并以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为鉴,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出真正的光辉”,其含义是:只有具备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四、中心意思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论美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

“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板书设计:

一、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四、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五、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论美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三)研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1、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自己的容貌不够漂亮而苦恼,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2、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凡人论美。

1、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

2、四人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3、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三、巩固·延伸

比较阅读

论美

◎伏尔泰[法国]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他意识到不能说药是美好的,并意识到在你把美这个词运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悦的感情。他同意说那悲剧在他身上引起了这两种感情,并说这就是美。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就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

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2、与课文相比,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吗?

四、相关链接

(一)《论美》原文

ofbeauty

virtueislikearichstone,bestplainset;andsurelyvirtueisbest,inabodythatiscomely,thoughnotofdelicatefeatures;andthathathratherdignityofpresence,thanbeautyofaspect.neitherisitalmostseen,thatverybeautifulpersonsareotherwiseofgreatvirtue;asifnaturewereratherbusy,nottoerr,thaninlabortoproduceexcellency.

andthereforetheyproveaccomplished,butnotofgreatspirit;andstudyratherbehavior,thanvirtue.butthisholdsnotalways:foraugustuscaesar,titusvespasianus,philiplebelleoffrance,edwardthefourthofengland,alcibiadesofathens,ismaelthesophyofpersia,wereallhighandgreatspirits;andyetthemostbeautifulmenoftheirtimes.

inbeauty,thatoffavor,ismorethanthatofcolor;andthatofdecentandgraciousmotion,morethanthatoffavor.thatisthebestpartofbeauty,whichapicturecannotexpress;no,northefirstsightofthelife.

thereisnoexcellentbeauty,thathathnotsomestrangenessintheproportion.

amancannottellwhetherapelles,oralbertdurer,werethemoretrifler;whereoftheone,wouldmakeapersonagebygeometricalproportions;theother,bytakingthebestpartsoutofdiversfaces,tomakeoneexcellent.suchpersonages,ithink,wouldpleasenobody,butthepainterthatmadethem.notbutithinkapaintermaymakeabetterfacethaneverwas;buthemustdoitbyakindoffelicity(asamusicianthatmakethanexcellentairinmusic),andnotbyrule.

amanshallseefaces,thatifyouexaminethempartbypart,youshallfindneveragood;andyetaltogetherdowell.ifitbetruethattheprincipalpartofbeautyisindecentmotion,certainlyitisnomarvel,thoughpersonsinyearsseemmanytimesmoreamiable;pulchrorumautumnuspulcher;fornoyouthcanbecomelybutbypardon,andconsideringtheyouth,astomakeupthecomeliness.

beautyisassummerfruits,whichareeasytocorrupt,andcannotlast;andforthemostpartitmakesadissoluteyouth,andanagealittleoutofcountenance;butyetcertainlyagain,ifitlightwell,itmakethvirtueshine,andvicesblush.

(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论美教案 篇6

《论美》,弗兰西斯培根的著名议论文。主要论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下面是文秘帮小编为你带来《论美》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论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 。

检查字词:

肃然起敬( ) 吝啬( )( ) 滑稽( )

摄取( ) 谚语 ( ) 愧悔( )

问题设置:

1. 作者谈论了哪几种美,这几种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 文章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出怎样的勉励和希望?

品味语句:

例:美言: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美言:

赏析:

拓展延伸:

用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美。

作业布置: 以“论不美”为题写一篇小随笔。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反思

《论美》是一篇杂感,可以理解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并就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见解。在本文的教学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

一、教学目标明确,目标达成较好。我们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的读、写、感受、说、听的训练很扎实,很好的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这节课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很充分。这节课根据需要安排了几次讨论,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准备,然后讨论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话说,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能够选出中心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其他组成员能认真倾听,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但是对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如设计的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能使学生对美有本质的认识,也不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组讨论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