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德育论文 (篇1)
一、创设“爱”的环境,让留守儿童敢于交往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胆怯,因此,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纳每个留守儿童,以母亲般的胸怀关爱每个留守儿童,善于走近他们,每天与他们谈心、对话,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像妈妈,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对于一些特不愿意、不敢与人交往的留守儿童,教师应主动地给予他们信任与温暖,让他们渐渐地由接受成人到接受同伴。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当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愉悦、充满友爱的环境里时,他们自然会高高兴兴地接受成人和同伴的邀请。
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熟悉温馨的环境会让人有亲切的感觉。我将小班幼儿集体活动长廊的门头做成城堡的样式,在长廊顶上挂满许多漂亮的红纱,将每个活动室的门头都装饰成各种各样的城堡,如开心城堡、温馨城堡等,然后请留守儿童从家里带来一张全家福张贴在活动室一角;或者让他们带来喜欢的玩具、图书等。这样,孩子一进活动室,就如置身在神秘的王国里,可以无拘无束,心情放松,他们自然会自由自在地交往。
3.采用恰当的方法,给留守儿童充分的自由。我力求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让留守儿童自由结伴、自由玩耍、自由合作。如,本学期我尝试让留守儿童自由选组别、选座位,即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组别和同桌,如让他们自主选择加入苹果组、草莓组等。还有,就是根据家长的建议以及留守儿童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和熟悉的邻居坐在一起,渐渐地他们会选择有共同爱好的同伴、朋友多的同伴、会帮助自己的同伴坐在一起。这些活动无形中可让留守儿童体验到交往能力的乐趣,从而想交往、敢交往、学会了与别人交往。
二、开展各种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交往
1.组织分享活动,教给留守儿童交往能力的基本方法。分享合作是学习交往能力的重要步骤。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请他们带上心爱的玩具或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还要仔细观察留守儿童的表现,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在活动后,还可请留守儿童讲述自己的交往能力过程,如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东西给谁吃了、为什么,等等,让留守儿童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能力的乐趣。
2.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让留守儿童自信起来。如,我班就开展了“宝宝交友会”的活动,通过每个班幼儿、教师的热情表演,让留守儿童和其他班的小朋友认识并交往。还有,我们还让留守儿童经常和中班的小哥哥、小姐姐联谊,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通过多种活动,不断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能够和同伴、成人主动交往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三、家园同步,不断强化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
1.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分享有关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和信息。我们会定期张贴家教文章供家长参考;在游戏活动中,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流;会不定期地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们共同交流、讨论,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此外,我们还开通了“校信通”,虽然家长不能经常照顾到家里的孩子,但是我们会经常发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在园表现、学习情况等,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
2.扩大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我们经常会请家长带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家长鼓励留守儿童大胆与身边的人乃至陌生人交往;还会鼓励家长们主动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孩子一起与小朋友交往,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孩子。例如,鼓励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休闲广场玩或到同住一个小区的孩子家串门等,扩大孩子的交际圈。
留守儿童德育论文 (篇2)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长常年都在外打工,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学校。所有班级都是留守儿童班级。
我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 有一些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舅等监护。监护者多采用溺爱或放任的管教方式。多给物质上的满足,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束缚和引导。监护者和留守儿童之间很少沟通。使得儿童容易养成任性、孤僻、内向等不良的心理行为。
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一般或较差。由于监护人重养轻教,大多数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
2道德品质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监管和教育,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又易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如:爱说谎,不讲卫生,不讲文明,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通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共勉:
1. 充分了解学生。
只有对学生性格、品质等各方面充分了解,才能懂得如何教育、引导。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了解学生:
(1)通过父母或以前的老师了解。一接手这个班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了解到的情况我会及时、详细地记录好:班上有几个单亲或重组家庭,有哪些父母身有残疾或体弱多病等等。
(2)通过同学生本人谈心了解。
(3)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逐步了解学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时更需要点滴记录。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高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都很大,只有平时多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及时并更好地对症下药。
2. 充满爱心。
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对班上的学生充满爱。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我们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入到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后进生。我平时经常对我班上的学生说,你们父母不在身边,我班主任就像你们父母一样,有困难和困惑尽管来找我,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要把问题放在心里。平时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能盲目批评。平时观察要细致,发现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特别当学生生病时,我一般都会亲自带学生去医院看病。看完后我都会把他们带到我房间,并亲自倒水给他们服药,并常询问病情,看是否好转。长此以往,不仅当事人会对你心存感激,其他同学也会切实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心,逐渐对你产生信任感,觉得你言行一致,的确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有什么心理话也愿意同你说,也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我班曾有这样一位女生,对学习不大感兴趣,平时经常范一些小错误,时常会受到我的批评教育。因此在她心里觉得我有些不近人情。但有一件小事却让她彻底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有一次她自习课随意讲话被我发现后,我把她叫到我房间来谈心,了解她为什么喜欢讲话。恰好这时有一位生病的同学来我这儿要些开水服药,我亲自为这位同学清洗了杯子,并倒好开水递到他手上,还询问了他的病情。这位同学走后,我继续与她交流,并要求她写一份心得体会。在她写来的体会中,我看到了这样两句话:“我原以为你是一个冷血动物,可现在我才发现你是一位多么有爱心的班主任。” 从此以后她的不良习惯慢慢改变,思想和学习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爱中有严。
班主任不仅要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帮助、鼓励,而且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只要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或有不良习气,就要及时加以批评教育,正确引导,要从小事抓起,不能认为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种小事就可以不管。
同时要做到严而有度。“度”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错误---作业未能及时完成,一贯表现好的学生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地批评完事,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度。如果班主任严而无度,乱严一气,势必会有不好的效果。唯有做到宽严适度,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4. 勤字当先。
为了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平时我做到“三勤”。即眼勤、腿勤、嘴勤。眼勤、腿勤就是常去教室、寝室看看、转转。我每天只要没有课,都要去教室外看看,观察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嘴勤就是要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和学生接触多了,师生之间会渐渐产生浓厚的亲情。
5. 多与家长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加强交流,才能教育好留守儿童。同家长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面谈。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前才回家。,我主要利用这一宝贵时机,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家长面谈。把他小孩前一学期的表现如实告诉家长,特别是对于小孩发生的性格和心理上一些变化及时和家长沟通。希望能找出原因,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还有少数家长平时也会回家一两趟,只有我发现我们班有家长中途回家了,我都会及时同他们联系,要求面谈。二是通过电话交流。每学期同每位家长不少于一次电话沟通。特别是那些平时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有的甚至每周都会与其家长联系,及时告诉家长一周以来他小孩的表现情况,逐步校正他的一些不良习气和性格缺陷。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对于我们所有班主任来说是一种困难,但更是一种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勇于拼搏的精神,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路。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加上在农村缺乏管理和控制,所以他们会离开家,想在城市找到父母,却失去了他们,从而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留守儿童德育论文 (篇3)
(1)心理健康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的关心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沟通,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产生于人际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夜以继日,有的人关心爱护,但他们却没有,相反,难免会感到沮丧和自卑,不喜欢说话,不爱与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第二个是反转。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敏感。他们更有可能抗拒老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欺负他们,让他们感到沮丧。这种消极情绪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正确的纪律,面对老师和监护人。第三,任性。任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一种心理特征,当别人盲目地满足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时。这主要是由于祖父母的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孙辈的需要和过分溺爱。
(2)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照顾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孩子有强烈的负罪感。因此,他们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缺少孩子的家庭。孩子很容易滋生休闲、厌工、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爱,不知道去爱,对家庭成员、老师、邻居和朋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忙于农业工作,精力有限,他们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关怀,破坏更多的道德和指导较少的教育。他们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这是放手。这样一个长期缺乏有效的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的自然自由放任,缺乏必要的自律和意识、道德意志薄弱、接触一些不好的青少年,形成一些坏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于互联网,有些人甚至违反了法律。
(3)安全问题
有很多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孩子有吃有穿,他们就会履行自己的责任。此外,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真空”,留守儿童可以在校外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因为孩子本身缺乏预防的心理意识,所以他们在身体上也是自由的。由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这些儿童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据姚云了解,在全国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位居第二。据公安部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犯罪的高危群体。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的目标,留守女童在面对性侵时更加无助,犯罪分子往往更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事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这些外部伤害,一些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个安全问题,那就是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