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称象》教案(推荐17篇)

2023-02-28 10:14: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称象》教案(推荐17篇)

《称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曹、操、秤、砍、割、线、量”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堵、宰、舷”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的办法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3、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很大,也非常重。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23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出示生字及生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曹:平舌音,读cáo。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3、练习把课文读熟练。

4、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样子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揩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

(二)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三)继续理解第3-5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幻灯出示句子:

(“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2、学习第4自然段。

(l)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太小了。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

(4)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5)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称象?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5、你向曹冲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四)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读准“秤、舷”的音。

2、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说话(造句),巩固字义。

(1)自由读生字,想一想,哪些字难记?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砍: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把“吹”字的口字旁换成石字旁。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线”要注意笔画笔顺:

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线:左边是“纟”,右边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量、割、秤、砍”可利用熟字识记。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曹、操、割、线、量”等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笔顺是:一曹,共11画。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扌”,右边是,写时要把最上边的口字写得大一些,两部分的结构要紧凑。

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纟”,右边的写法跟“钱”字的右边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割: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中间的“丰”,笔顺是:三丰。

(五)扩展练习

1、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2、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3、用下面的词语练习说话。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1、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给同学每讲一讲。

2、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3、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曹冲称象的过程为重点。启发学生学习曹冲善于动脑想办法的精神为难点。

三、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 生字侦测,谈话导入:

(1) 出示卡片,以“瞬间识字法”对上节课所学生字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个别生字进行组词,造句。(学生评议订正)

(2) 谈话导入:

1.同学们想知道东西有多重怎么办?(称)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关于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书空,强调“象”的写法)

(3). 课题质疑:针对课题“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 怎样的象?怎样称象?)(在副板上出示问题)

(二).初读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出示要求:1. 标出自然段2 .思考质疑问题(多媒体)

2. 自由朗读,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3. 引导评议(就问题所涉及的段落进行指名朗读,加深理解)

(三)精读感悟:

都有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小组交流讨论)

班内交流汇报

1> 官员们(板书)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齐读的方式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宰大象)体会“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并对这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气氛,理解词语“反驳”并造句。

2> 博学的官员都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仅七岁的曹冲呢?

1. 生生合作讨论称象的方法,交流汇报。(引导评议)

2. 出示课件:演示称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

3.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并标注表示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把……然后……再把……再……”)用顺序词口头造句,练习学生的口语能力。(板书称象的过程)

4 .结合课件演示及理解称象过程后,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实验感悟,学生评议)

5. 组织复述称象过程,做评价。

3> 对比官员和曹冲称象办法的优劣。谁的好?好在哪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曹操:直摇头,点头微笑)(板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扩展延伸:

1.曹冲比官员的办法好,说明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引导总结本文中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2.放到现在你会如何称大象?(启发学生从现代社会去思考)

总结:经过本课对曹冲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去解决称象问题的学习,教育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勤于观察,积极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称象

谁称象?官员曹冲

↓↓

怎么称象?造大秤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怎样的象?宰大象石头=大象

↓↓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

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这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3、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3、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2、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5个,积累句子1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后)

2、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明白曹冲称象办法的基础上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优)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出示:曹冲有谁能介绍一下曹冲?

2、师介绍曹操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小时候的一件事。

3、出示课题:称象

4、读题后你有什么问题?

二、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自学反馈:

1)出示词语:官员议论秤杆宰船舷注意“船舷”的读音。查字典理解“秤杆”。

2)齐读,开火车读。

(二)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1、为什么要称象呢?出示有关语句,读好疑问句。

2、可是在古代大磅秤还未发明,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怎么办?

课文中有哪些人在称象?

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曹操为什么只摇头?

当曹操看了曹冲的办法后是点头微笑,为什么呢?

3、重点学习第4节。

(1)默读第四节,想一想曹冲的称象办法是什么?

(2)称象的步骤你了解了吗?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曹操看到曹冲的称象办法是微笑点头呢?

三、实践运用

1、认读生字

2、积累词语

3、听写句子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儿童的故事?

在小组里交流。

教学随笔:

《称象》教案 篇5

称象第二课时:

导学流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昨天我们上课时同学们都做了实验,很多同学都能想出曹冲的这个办法,用它来用小秤称大物件。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读这个故事,争取能讲给别人听。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一边听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讲,指名讲主要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把你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组织学生反复读,弄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4、学生再读三、四自段,比较一下,官员们提出的方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5、在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其余的四个二类字,“倒、艘、沉、止、微”。使学生结合课文理解。

三、实践创新。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学习讲这个故事,讲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第三课时导学流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我们不但要读故事,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会认字,那么上节课小朋友们们学的字都还记得吗?出示生字,如果大家全部认识,老师会奖给大家一个故事。

2、师讲故事:聪明的徐文长。

3、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启发学生遇事要动脑子。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已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已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称象》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曹冲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呀?(他很聪明,只活了13岁)

师:你们看他了解的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些知识呀?(书中)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曹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标好自然段。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出示:称象 秤杆

师:秤和称有什么不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杆秤,你们见过么,在哪见过?(中药房)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那你还知道那些秤啊?(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知道那里是秤杆吗?当秤杆保持水平时,这个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杆上的标度就是你称得懂戏的重量了。

师:有一个字老师给描成兰色了,为什么呀?那这个字还读什么呀?你能组一个词语么?(栏杆、旗杆)

师:你知道船舷是哪么?谁来指指?(学生指)

出示:又高又大 又又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呀?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么?(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细又长)

评: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师:我如果说“又胖又瘦”行么?意思是不能矛盾的。

出示:一墙 一秤 四柱子 一大象 一船

师:很好,课文中的细节你们都注意到了,老师想告诉你们括号里的词语叫量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比如,一双鞋,一张桌子。希望你们能用心记住他们。谁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要把括号里的词语读清楚。

三、细读课文:

质疑

师:看来,字词你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那么,请你再读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用的什么办法?为什么称象?)

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听讲,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一)什么样、哪来的:师:谁来说说?

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过度:看来,一千多年前,要想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称象方法,快看看课文,找找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

(官员们、曹冲)

(二)官员的办法:

师: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师: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师: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师: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同意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你能加上动作么?(自己练习一下)

师:谁来读读?

评:我仿佛看到了曹操摇头表示不赞成的样子。

(三)曹冲的办法:

师:看来,官员们没能想出好办法来,那曹冲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呀?自己读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画下来。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4个)

师:曹冲称象的办法你读懂了么?结合课文中的图看看,想想他的办法可以分成几步,在书上标出序号。

师:你能用第一步是、第二步是---这样的句式说说么?小组之间先说说。

师:谁来说一说。(同时放课件)

师:你们看明白了么?你们看,这个孩子只有七岁,却把话说得这么有条理,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么?

师:曹冲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你们知道石头的重量为什么等于大象的重量么?(讨论一下)

师:是的,大象是个庞然大物,我们无法称出它的重量,但是我们如果把大象换成一块一块的石头,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看,曹冲多聪明呀?那么,你们知道曹冲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么?(讨论一下)

师:他受到官员的哪些启发了?船当大秤,水当人,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块块的大象)

师:看来,他认真思考了。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呀?(聪明、爱动脑筋)

师:你们说的很对,那他的年龄呢?(很小)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

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改,你们看好么,为什么?

(才七岁说明他的年龄特别的小,但很聪明。)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四)结果

师:用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么?从哪看出来的?(5段)我们一起读读。

三、拓展

师:曹冲受官员们的启发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那你们如果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又能想出怎样的办法呢?你的办法好在哪呀?

(可以不费人力,计算起来更方便。)

评:看来你们也很聪明。

师:科技发展到今天,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那现在我们想想曹冲称象这件事,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师: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曹冲一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下有关曹冲的小故事。

《称象》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 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 造秤 称象

秤 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 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 船 称石头 石头多重 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称象》教案 篇8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遇事要动脑筋的习惯。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难点:1、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2、培养遇事要动脑筋的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上课的头一天布置)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至少读两遍,不认识的字在文中写上拼音。

2、在文中勾出带生字的词语。

3、读课后的生字。

4、查字典把课后生字的部(bù)首写在生字旁边。

5、田子格中每个生字至少组三个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见过大象吗?什么样子的?如果叫你称大象的体重,你会怎样称?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称象并不难,但对于1800年前的人们来说,称象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1800年前的一个7岁的小孩子称象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有几段?

(2)分段抽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 不认识的字写上拼音。

2、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官员 一堵墙 就得 秤杆 砍树 反驳 割草 一艘 沿着 称象 曹操 议论 立刻

冲洗 装石头 至今

认识秤

区别:杆 竿

口头填空:秤( ) 竹( ) 旗( )

一墙 一秤 四柱子 一大象 一船

三、细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质疑

1、什么样、哪来的:

①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②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③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④口头填空: 又高又大 又又

⑤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2、称象的办法

官员的办法:

①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②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③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④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⑤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⑥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你能加上动作么?(自己练习一下)

谁来读读? (学生评议)

曹冲的办法:

①看来,官员们没能想出好办法来,那曹冲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呀?自己读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画下来。

②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4个)

③你知道船舷是哪么?谁来指指?

④曹冲称象的办法你读懂了么?结合课文中的图看看,想想他的办法可以分成几步,在书上标出序号。

⑤同桌合作学习:你能用第一步是、第二步是---这样的句式说说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放课件)

⑥你们看明白了么?你们看,这个孩子只有七岁,却把话说得这么有条理,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么?

⑦曹冲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你们知道石头的重量为什么等于大象的重量么?

⑧小小组讨论:那么,你们知道曹冲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么?(他受到官员的哪些启发了?船当大秤,水当人,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块块的大象)

⑨看来,他认真思考了。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呀?(聪明、爱动脑筋)

⑩那他的年龄呢?(很小)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

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哪一句好,为什么?

(才七岁说明他的年龄特别的小,但很聪明。)

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3、结果 :用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么?从哪看出来的?(5段)我们一起读读。

三、拓展:齐读课文,想想曹冲称象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四、作业:搜集有关曹冲的小故事。

板书: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爱动脑筋)

造大秤∣ ∣ 先: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宰象∣ ∣ 再:装石头

∣ ∣ 然后:称石头

↓ ↓ 最后: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直摇头↘ ↙ 点头微笑

曹操

《称象》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七步诗》(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国时候曹操的儿子曹植做的,你们知道吗,曹操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名叫曹冲,他和你们现在一样大的时候,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读了课文里的故事,你们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 学习生字“称”、“象” 集体书空“象”的笔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做到“五不”,不加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不断句。

2、检查读书:开火车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纠正读音,注意“称”、“秤”读后鼻音,“沉”读前鼻音。

3、分小组学习生字,每人学一个字,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学的,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师指导“艘”、“微”的写法。表扬按照识字方法或有独到办法记字的同学。

5、小组开火车组词比赛。

6、去掉拼音,再读,看看谁记得牢。

7、把生字朋友带回家,放到课文中再读读。要求:读通顺、流利,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8、指导描红。师巡视检查。

三、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能开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来记住生字,现在我们已经和它们成了好朋友了,你们瞧,它们都在夸你们是聪明的孩子呢!

第二课时

一、课题质疑:

1、我们继续学习《称象》这篇课文。读课题,复习“称象”生字。

2、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1、为什么要称象?

2、用什么办法称象?

3、象到底有多大?

4、是谁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5、称出象的体重了吗?

……师简单板书)

3、小朋友们真爱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相信,你们会提问题,更会解答问题,对吗?其实啊,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多读几遍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读书讨论:

1、今天我们来展开一个竞赛,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会读书,小嘴巴最会说,我们来为自己的小队加星,最后评出优胜小队,你们愿意吗?

2、竞赛规则:请四人小组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互相交流,然后派一名代表回答,如果答得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回答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来黑板上画,可以表演,可以找到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来读,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鼓励孩子用灵活的方法解答问题,如读、说、演、画等。

4、汇报比赛,师生评议,借助图画、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解决提出的问题,相应指导朗读有关段落。理解“一边——一边”所表达的意思。

5、小结竞赛结果,肯定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方法,大胆的思考。

三、扩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可以联系前面两篇课文或生活实际。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师总结。

《称象》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冲、再、岁”等8个生字和2个新部首,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四幅图、实验物品。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2、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3、“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的称出来了吗?)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爱动脑筋的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你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3、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补充课题,曹冲是曹冲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这员们表现怎样?

(5)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6)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7、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

4、学习第4自然段

(1)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一幅图的意思。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2)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3)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4)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的东西?交流出示:船、石。

(5)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6)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办法称出了大象重量?理解“果然”一词,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四、精读对比,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种方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 ,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哪,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五、拓展练习

想一想,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板书:

曹冲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赶象上船

画线上船

宰象称肉 称石头

《称象》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的道理。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理解课文,解决不懂的问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一段话用上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了解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知道这个方法好在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5课《曹冲称象》,谁来说说通过上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2~4自然段

(一)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师:同学们先来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官员们送给曹操一头什么样的大象?

(又高又大,身子像者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说的非常好,就是因为这个大象太大了,才引起了官员们的疑问,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于是曹操就向官员们询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官员们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好,现在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3自然段把官员们说的话画一画

(学生读书画批)

师:谁来说说官员们是怎么说的?(汇报)

生1:有的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生2:还有的人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他们说的办法可行吗?谁来说说。

生:不可行。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3: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从“曹操直摇头”这儿可以看出不可行。

师:谁能说说“直摇头”是什么意思?或者你用一个别的词说一说。

生:“直摇头”就是一个劲儿地摇,连续不断的摇。

师:你能给我们表演一下曹操听了官员们说的办法后的表现吗?

(生表演)

师:曹操听了意见“直摇头”表示什么呀?

生:很不满意。

师:就在这个时候站出了一个才七岁的小男孩,谁呀?

生:曹冲

(二)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

师:大家快来看看这个才七岁的小孩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把曹冲的办法画在书上。

(生读书画批)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师:假如你在场你对曹冲的办法有什么疑问吗?

生1:把大象赶上船,船会不会下沉呀?

师:提的非常好,咱们同学也来想一想,谁能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刚才说找来一艘大船,也就是能够承受住大象。

师:嗯!书看的非常仔细。 我们既然要想用船称象得找一条足够大的船。还有吗?

生3:大象的重量怎么就是石头的重量呢?

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4:大象下沉的深度和石头下沉的深度相同说明他们的重量相同。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师:我们再来读读曹冲称象的方法,看看可以分成几步?

生:四步。一是,象上船,沿水面画线。二是,象上岸,船装石头。三是,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四是,计算石头总重量。

师:按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

生5:不用砍树做大称。

生6:不用宰象。

师:快来看看曹操听了儿子说的方法是什么表情?

生:点头微笑。

师:曹操的微笑表示什么?

生:很满意。

三、激发情感

师:曹冲只是一个才7岁的孩子,一个“才”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曹冲当时很小

师:如果让你换个词你会用什么?

生:“刚刚”、“只有”

师:就是这么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却想出了大人们都想不出的好办法。如果你是曹操你会对曹冲说点什么?

生1:儿子你真聪明

……

师:如果你是在场的官员你又会怎么说?

生2:这个小孩子真聪明,比我们都强。

……

师:如果曹冲来到这儿,你想对曹冲说点什么?

生3:你真棒,我真佩服你!

生4:你真聪明。

生5:你太聪明了。

生6:你怎么那么聪明呀!

生7: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应该向你学习。

……

四、升华

师:你们今年几岁了?

师:和曹冲差不多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师:〔提示〕石头搬来搬去的多麻烦呀?要是换成什么就好了?

生1:人

生2:士兵

……

师:说的真好!你比曹冲还聪明,同学们下课还可以再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和同学比一比谁的办法好。

五、板书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称

1、象上船,沿水面画线。

2、象上岸,船装石头。

3、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

4、计算石头总重量。

宰大象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教案 篇12

《称象》一文记叙的是一个传说故事。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词句的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体会到小曹冲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员们更好的办法,是因为他能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该怎么称,重点段是小曹冲想出的好办法,共4句话,其思维规律是由单向思维变成多向思维。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可以这样安排: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 官员们 曹冲称—称大象 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何景升)

《称象》教案 篇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2003年9月5日]

《称象》教案 篇14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 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 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 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 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称象》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的由来。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联想,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称象》教案 篇16

一、读读下面的拼音,再填空。

ch?ng xi?ng c?o c?o y? l?n xi? ch?n

( ) ( ) ( ) ( )

zh?ng li?ng y?o t?u gu? r?n hu? xi?n

( ) ( ) ( ) ( )

二、写出下面字的形近字,再分别组词。

____( ) 提 ( ) 线( ) 竿 ( )

称( )____( )____ ( )____( )

____( ) 象 ( ) 块( )

吹( )____( )____ ( )

三、用“称”字的不同读音写三个句子。

分析:先弄清“称”的三个读音,根据读音组词,最后用词造句。

① 读 “ch?ng”时为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特指杆称;

② 读“ch?n”时为适合、相当称心;

③ 读“ch?ng”时赋予某人、某单位或某事物的名称。

四、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秤 一( )大象 一( )大船

一( )线 一( )墙 一( )鱼

一( )大树 一( )柱子 一( )帽子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把大象赶到船 上,看船 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 上装石头。

(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

【答案】

一、

称象 曹操 议论 下沉 画线 重量 摇头 果然

二、

称(称象) 提(提问) 线(电线) 竿(竹竿)

秤(秤杆) 题(问题) 浅(很浅) 杆(栏杆)

砍(砍树) 象(大象) 块(石块)

吹(吹牛) 像(好像) 快(快乐)

三、

称(ch?ng):他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称(ch?ng):称砣是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物体。

称(ch?n):他的出色表现,我称心如意。

四、

一(杆)秤 一(头)大象 一(艘)大船

一(条)线 一(堵)墙 一(条)鱼

一(棵)大树 一(根)柱子 一(顶)帽子

五、

⒉ ⒊ ⒋ ⒈

《称象》教案 篇17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的由来。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联想,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