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大禹治水》教学案(推荐15篇)

2023-03-10 15:48: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大禹治水》教学案(推荐15篇)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

课题 大禹治水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大禹画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的 教 学 生 的 学 设计意图 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 3、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洪水带来的危害的资料。 小结导入:面对洪水,人们过的是悲惨的生活,此时,没人管吗?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 1、学生按老师指定的课文进行朗读。 2、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学生生字词朗读掌握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理解课文 1、这部分,看看都有谁来治理洪水?他们各是如何做的?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开凿挖通引水(聪明) (一) 他们治理洪水是很艰难的,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最让你感动学习第2-4段 3、自由读的是什么? 4、指名说,并相机板书:才仅仅就却(奉献) 1、学生分组讨论。 2、回答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3、学生说对大禹的印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通过讨论理解课文。 围绕“治水"学习课文. 1.他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 2.他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3.哪些词语告诉我们他止水很辛苦? 4.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集体交流 解释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集体交流。互相补充。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大禹治水的伟辛苦。 1指导学习第四自然段。 2.学生齐读课文。 3.为什么大禹是英雄? 4.老百姓是怎样感谢大禹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集体交流。互相补充。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大禹治水的伟大。 总结补充 1.治水英雄古有大禹外,你还了解了哪些这类英雄?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可结合1998年的长江洪水。 2.生活中,在你身边有奉献精神的人吗?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树立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板书设计 开凿挖通引水(聪明) 大禹治水 制服洪水 世代相传 才 仅仅 就 却(奉献)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2

课题 大禹治水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能熟读课文,学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熟读课文,生字的书写,注重对育人道理的渗透。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大禹治水图、大禹的画像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的 教 学 生 的 学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1、讲故事激发趣味导入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指导学生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4、教师介绍大禹及课文背景。 1、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个小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尊敬。 初读课 文 学生自读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提问: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本环节主要查看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生字读音的掌握程度。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4.出示口头填空题: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思考后认真完成填空练习题。 细读课文 1、指名请学生读课文。 2、学生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4.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导学生朗读,读好后鼻音。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1.朗读课文,听教师评议。 2.结合想象,学生回答。 3.以多种形式朗读,加深记忆。3 4.认识了哪些生字, 学生谈识记汉字的好办法。 旨在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巩固练习. 1、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1.学生认读生字,辨别生字。 2.听教师讲字型记忆法,试着运用。 3.学生读课文。 旨在加深对生字的认读和记忆 指导写字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4、学生练写两个,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学生说出识记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学生练习写字。 作业设计 1.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2. 在习字册练习描红。 学生回家把故事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3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本课时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联系重点词句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和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每一篇课文都会留给读者一定的阅读空间,课文中滔滔的洪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这里我链接了一段视频,形象的画面,涛涛的水声给了孩子最直观形象的印象;在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时”我带领孩子进行了想象:也许他路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刚刚出生,他多想回去抱抱孩子呀,可是他要去——等,。这些环节的设计对于更好地指导朗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课堂中学生既有自己收集资料的汇报总结,又有故事的穿插,因此,这样很好地渲染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以及朗读的气氛。更重要的是更好地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这样本节课中的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教学目标

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大禹那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从而体会大禹顽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师:这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到四千多年前去看一看,走一走。当时,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能说出大概即可)

师:这水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101页的插图)指名说。

生:这水好大好大。

生:这水汹涌澎湃。

自由说。

……

有感情朗读“滔滔的洪水”这个词组

师:引读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冲倒了——这样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指名说,学生可围绕问题自由说。

师:是呀,老百姓们又怎样呢?点出无家可归

师:洪水如猛兽一般,摧毁了老百姓的家园,使老百姓无家可归,此时,老师仿佛看到了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让我们满怀对洪水的憎恨和对百姓的同情,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师: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能让老百姓的苦日子继续下去吗?于是禹怎样——出示第二段的第一句。(句卡)

师:小朋友们想想,禹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那时没有现代化的车子,也没有高级的机器,有的只是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你们觉得大禹治水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请自由的读读第二小节,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们拿起笔,边读边找找哪些词或是哪些句子最能让你感受禹治水的不容易

生1: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可以看出治水很艰难。

生2:大禹带领老百性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一条就不容易,不要说九条了。劈开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说九座大山了。

师点出千、万小朋友们,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下面,小朋友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1、干粮吃完了……

2、来到悬崖边……

3、遇到猛兽……

老师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想得好,就不须提示了

师:大禹为何要走遍千山万水呢?为了什么?

生: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

生:大禹的父亲曾经治水不成功,他想堵住水,结果越堵越糟。而禹确是顺水而下

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太多艰苦的劳动。谁来读这句话指导朗读。(突出千万)

学生如果说到第三句,出示第三句(句卡)这两句的句卡可贴于黑板,让学生朗读。

师:点出“九”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的身体会怎样?指名说

师:据说,大禹由于长期泡在洪水中,他的脚跟烂了,脚趾甲脱落了,腿上的皮磨破了,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长期的劳动使他手上长满了水泡,起了老茧,他这么辛苦为了谁?(齐说)

师:是呀,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得苦太多太多,师:小朋友们,从这里你感受到大禹是个——的人。

……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拼读比较,书写,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正确,流利的拼读,指名读,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并学会书写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设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学习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教具准备

教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0.大禹治水.

2.学生质疑课题.

3.教师简介故事梗概.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全班齐读课题.

2.录音范读.

3.反馈听的信息.你听懂了什么

4.学生自由轻声拼读课文.

5.小组内互相拼读,互相评价,互相正音.

6.指名分段朗读,其余圈画出本文的生字.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三,认读本课生字

1.反馈圈画生字情况.

2.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hónɡ yān nónɡ chōnɡ bǎixìnɡ fù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 姓 父亲

xiū cái zhìfú wā shì xīnkǔ rù

修筑 才 制伏 挖水 势 辛 苦 入

3.指名认读生字.

4.全班齐读本课生字.

5.抽读生字词语卡片.(轮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文悟理,激发情感

1.轻声自由读课文.

2.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3.反馈画句情况.

4.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

5.反馈质疑情况,师适时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农房自百父才人"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全班抽读生字卡片.

2.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轮读比赛.

3.指名抽读生字卡片,并组词开花.

二,理清内容,情感升华

1.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评价,互相正音.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赞扬大禹.)

5.大禹治水共花了几年,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6.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大禹学习,学习他一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吃苦耐劳,做事有始有终.

三,指导书写

1.幻灯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

2.全班齐读这6个生字.

3.指名认读,并组开花词.

4.学生自悟生字书写笔画笔顺.

5.课件演示生字书写笔画笔顺.

6.教师范写,生观察并书空.

7.引导学生记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8.生练习书写,师巡视辅导并纠正双姿.

9.展示部分学生书写作品.

10.师生共同评价并纠正.

11.生继续练习.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5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国标第三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这一课,我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好每一自然段,初步感知大禹是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捕捉关键数量词,从中感悟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说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②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 ,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 你又会怎么想?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儿子,大禹是狠心的父亲吗?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③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qing,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④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6

作者:沈红英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18

作者:沈红英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1、2两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4、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板书课题,谁来读题。

5、简介大禹:禹,传说中夏的最后一个部落首领,是造福民族的英雄。

二、检查生字新词。

1、课文已经叫小朋友预习过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的生字词是否掌握了。

2、出示:治 洪 害 姓 理 形 通 被 制 伟

生字谁能来读?指名读,齐读。

3、生字会读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词语你读准确了吗?

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制服 感激 英雄

治理 洪水 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伟大

自由读,指名领读。

三、指导理解课文一、二两段。

1、小朋友,我们来看课题:大禹治水,你知道治的是什么水吗?(洪水)

2、是的,洪水,你见过吗?

3、不要紧,我们来边看图,边读课文第一段,你觉得洪水怎样?

4、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范读。

5、交流:你觉得洪水怎样?(洪水来得非常快,人们都来不及搬家,一下子就把房屋冲倒了。洪水非常凶猛,让老百姓们无家可归,有的只好住在山上,有的爬在树上。洪水非常可怕,人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6、是呀,洪水似猛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大地洪水泛滥,一连9年都没有治理好,人们的日子过得悲惨极了。你能把洪水对人们造成的危害读出来吗?

7、指导朗读。

8、当时,大禹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怎样想呢?指名说。(我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我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9、是的,这就是决心。谁来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他的决心还不够大,谁再来?一起读。

10、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接着往下读。自由读,指名读。

11、小朋友,禹在治水的时候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大禹先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再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板书:走遍

千山万水 察看 水流地形 挖通 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12、读一读,有疑问吗?(为什么要先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3、是呀,谁能来说一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洪水的真实情况,可以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更为有效。走哪一条路更近。)

14、啊,原来治水也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方法的,大禹真(聪明)。板书:聪明

15、让我们再看一看大禹做的事:走遍千山万水,察看水流地形,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你觉得这项工程怎么样?(工程巨大,很难。)

16、在拥有现代化的今天,这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何况是在原始部落时期呢?请小朋友想象一下,大禹在完成这项工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17、交流:

在走遍千山万水察看水流和地形的时候,大禹可能会遇上猛兽的偷袭,可能会从山上跌落下来,他的脚上磨出了血泡,他没有食物,饿着肚子,昏倒在路边。

在挖河劈山的时候,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大禹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凿下来,搬进箩筐倒掉,一不小心,,大石头压在了脚背上,血流不止。他的手指出血了,手臂划破了。

18、挖通一条河、劈开一座山已经是那么艰难,何况是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呢,古时候用九表示多的意思……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板书:吃尽千辛万苦

19、你能把大禹吃的苦多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20、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禹前后治水一共用了XX年,一年365天,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呀,读到这里,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吗?(大禹,你真了不起。你能坚持到底,不怕苦,我要向你学习。)板书:坚强不怕苦

让我们带着佩服再来读一读第二段吧!齐读。

21、发生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的故事许许多多,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数字故事,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学习生字

治 洪 害 姓

1、认读,你觉得最难记的是哪一个?

2、组词。

3、按笔顺描红。

4、完成习字册。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7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

课文虽然只有短短四百来字,但由于语言极其简练,并善于选取几个典型细节和有代表性的数字,把上古时代发生的一件大事、父子两代人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而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会有思。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的设计主要以“质疑——解疑”主线,通过对课题的质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梳理出学习课文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质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伟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课题和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3、使学生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神话故事,题目是《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禹”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既然是神话故事,那课文中提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都有哪些?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勾画出他们的名字并记在心中,想想他们“神”在何处。(生自由读书,思考,勾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提到的神的名字?

生:课文中讲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有鲧、天帝、火神、禹、息壤。

师:(课件出示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名字。(生齐读)。

鲧、禹、天帝、火神、息壤

师:谁来说说他们“神”在何处?

生:鲧可以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洪水,我觉得很神。

生:息壤这种土能自生自长,永远也用不完,也很神。

师: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简单说说?

生:(略)

【点评:上课伊始,胡老师抓住文体特点提出初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勾画的过程中,很快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为下面环节学生的质疑活动作了铺垫。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没有过多的铺排,似乎显得平淡了些,但是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真可谓是自然而然,不露痕迹。】

二、质疑课题,聚焦问题。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初步体会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请大家再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原因。

生:他治水成功没有?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

生: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你想知道事情的经过。

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师:你关注的是大禹怎样克服困难的,也算是事情的经过。

生:课文中都是说的“禹”,题目为什么要叫他“大禹”?

师:你注意了同一个人物在题目和课文中的称呼的不同,很会思考哟,厉害!你其实想问的问题是:大禹的“大”大在何处?是吗?

生:……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选择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根据题目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再想想,哪些问题可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生: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生:大禹的“大”大在何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师:很好。那就把你们自己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生齐读)。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点评::质疑问难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法。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基本的常见的途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归并问题,从而聚焦了学习本课的四个重点问题,揭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学会了怎样提问,而且学会了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层层探究,多元释疑。

(一)探究问题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读懂这些问题。(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治水的原因?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原因。

师:大禹治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这是由于自然灾害的暴发,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所以大禹要治水。请跟老师的提示读这一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生: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生:倒塌了),牲畜(生:被冲走了),庄稼(生:也被冲毁了),人们(生:只好四处逃荒)。

师:你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人们都无家可归。

生:我还听到有人喊救命,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

生:……

师:所以有洪水猛兽的说法。你们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你多么希望这洪水变得温柔一些啊!谁再来读一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大禹要治水呢?

生:因为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临终时嘱托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点评::胡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的洪水泛滥成灾的场面,引发想象,激起共鸣,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危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探究问题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理洪水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生小声读书、勾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课件出示此句,学生齐读)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生看书,边读边画。)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找得又快又好。现在,谁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一个是“垒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还有哪些疑问吗?(生思考)

生:禹垒起堤坝,那不是反而把洪水挡住了吗?

师:是吗?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禹垒起堤坝,是为了不让洪水四处乱流,他要让洪水朝着一定的方向流到大海。

生:禹刚好只挖了九条河吗?

师:古代的数字“三、九”都不是确定的数量,是用来代表很多的意思。

生:“龙门”是什么地方?是“鲤鱼跳龙门”中那个龙门吗?

师:这个问题可以课后去查一查。

生: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请问父亲的做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改变?

师:问得好!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那父亲的做法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生读书、思考)

师:禹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

生: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师:(课件出示此句)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生:鲧是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而禹则是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用二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呢?

生:用一个字,那就是堵和引。

生:用两个字,可以用堵塞和引到。

师:与“堵塞”相反的词语还有疏导、疏通等。

生:还可以用三个字,堵洪水、引洪水。

生:用四个字也可以,堵塞洪水、引到大海。

师:(课件出示治水方法,对比引读,积累词语)

鲧:堵堵塞堵洪水堵塞洪水

禹:引引到引导疏导疏通引洪水引到大海

师: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洪水为引水入海。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引水入海、智慧)

【点评::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胡老师巧妙地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住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明白大禹的治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抓住关键句子定向质疑,再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的智慧。】

师:要想成功制服洪水,除了要有智慧,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请大家再读三、四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禹在治水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生:禹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使我很感动。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

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

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

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两眼含着泪花,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见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热泪盈眶,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他心里一酸,让儿子告诉奶奶,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然后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

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吃了许多苦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为了治水,禹常常是风餐露宿,早出晚归。

生: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拐杖走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

师:这么大的工程,在漫长的十年中,禹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你们想一想:他可能还吃了哪些苦?

生:……

师: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师板书:历经千辛万苦、无畏)

【点评::胡老师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抓住“才、仅仅、就”等词语,品词析句,链接资源,展开想象,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禹的无私与无畏。】

(三)探究问题3——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师:治水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齐读最后自然段。(课件出示,生齐读)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与第一段对比思考,你能想象洪水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村庄、房屋、田野是怎样的景象?人们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生练笔后交流)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庄里,人们又修起了漂亮的房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草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地里长满了庄稼,人们快乐地劳动着。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田野里,大人们在辛勤地劳动着;树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鸟儿唱歌的声音。

生:……

师:面对今天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安居乐业的幸福场面,我们不要忘记,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大地重焕生机,让人间充满朝气。他不愧是我们尊重和爱戴的英雄。让我们亲切地呼喊英雄的名字,牢记英雄的事迹。

生:(齐呼喊、齐读)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同学们看,谁会把这句话说完整?(课件出示)

因为大禹,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不顾自己,为民造福,为大家治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心里只想着帮助别人,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因为大禹为了治水,吃了很多苦,终于治好了洪水,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生:……

【点评::在这一环节,词句训练进一步得到了落实。通过与课文开头的对比,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练笔,训练用关联词说话,使学生既了解事情的结果,也初步感受到禹的伟大。】

(四)探究问题4——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根据课题提出了四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高大,是说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指着板书)如果请你在这些词语中加上一个“大”字,你会怎么加?

生:大智慧。

生:大公无私。

师:很不错,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大无畏、大智大勇,或者这样说:大爱、大爱无疆。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最后自然段)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你认为鲧奉献了什么?大禹又奉献了什么?

生:鲧奉献的是生命。

师:也就是说,大禹能治水成功,其中也有鲧的一份功劳。

生:大禹奉献的是智慧,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对老百姓的爱心。

师:是的,因为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所以才被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流传了千百年,而今已家喻户晓。(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

师:有两句名言正好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情(课件出示两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法很精妙。胡老师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大”字的情味感和意蕴感,将课文的人文性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地凸显出文章的主题。再加上大禹塑像的出示,名言的恰当运用,大禹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体鲜活地树立了起来,情感得到升华。】

四、回归整体,开放存疑。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看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课件出示四个问题)

生:解决了。

生:我还有问题不明白。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有那些感人的故事?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鲧禹治水”?

生:天帝为什么不自己处死鲧,而要火神去处死鲧?

生:课外书讲的大禹治水的,为什么有些与课文中讲的内容不一样?

生:……

师:你看,这节课我们虽然解决了一些重点问题,但现在大家又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读书就要这样,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认识。相信同学们在课后会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弄懂这些的问题的,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点评:胡老师引导学生紧扣课始提出的问题,在回归整体的同时,再次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引水入海历经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智慧、大无畏、大公无私)

探究•互动•自主——《大禹治水》课堂实录与评析来自文秘帮。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8

教学目的: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1、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2、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c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3、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

(四)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9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1

《大禹治水》教学偶得

(许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对课文的背诵,显然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背诵,尤其是离学生很“遥远”的文字,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背诵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前一段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我使用“激将法”来激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学完了课文,老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它背会,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细细品味。可是文章比较长,我担心背不会,毕竟我不比你们,你们这“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谁来帮帮我,怎样才能快速地把它背会。

生:可以一段一段地背。

生:要边背边想。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是:www.wenmibang.com

生:如果背到哪个地方忘了,可以打开书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他们竟然把平时我教给他们的方法一一反馈给我了!)

师: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好主意,在这儿谢谢大家了。不过,我听别人说,如果背书的时候和别人进行比赛,可以加快背诵的速度。你们愿和我比着背吗?我想这么长的文章,一定有同学被吓怕了,要打退堂鼓的吧。(今天我故意耍了一招,瞧他们中计了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没有一个愿意服输的!

在这堂平常的课上,我有两点与大家分享: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比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方法可能更有效,何况很多时候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他们早已知晓。比如背诵的方法,我不知道还能教他们什么“高招”,真要让我教,可能也只能是一些“陈词滥调”,如果我在课堂上把这些“方法”再重复一遍,那可真是“无效教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呀,更何况,我们教的那些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高招”呀。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穷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方法。只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还愁“四十分钟”不够用吗?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是: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0

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二、说学情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1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三次想象都是有联系的。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部分:积累与拓展: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实实在在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2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附:《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0

结合《大禹治水》一文来谈“八荣、八耻”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艰难治水的经过,从全文来看,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大禹身上体现了“八荣、八耻”。这里主要结合大禹身上的优秀品质来谈谈八荣。

一、 以热爱祖国为荣。虽然在大禹那时候没有国家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心为公就是爱国的雏形,是原始爱国主义的表现。

二、 以服务人民为荣。。很明显,大大禹治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有一个安定免受水患的生活环境。

三、 以崇尚科学为荣。从鲧与禹结果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我们是有多重要。其实鲧治水的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只知道水来土淹的道理,却不懂得一旦水势高了,堤坝筑再高也是会被冲毁的。而禹却能因势利导,率领人们打开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筑起堤坝把洪水引向大海。这说明他治水成功是有科学依据的。

四、 以辛勤劳动为荣。我们可以看到治水的成功是大禹与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五、 至于以诚实守信为荣在本文体现不是很明显,这里不再多讲。

六、 以团结互助为荣,其实大禹治水的成功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在全体劳动人民的协作下完成了,这也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

七、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据史书记载,大禹曾杀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等,从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出来。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大禹在治水时的艰苦历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在我国古代早已经有了,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要坚持继承下去,为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奋斗。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是: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3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大禹治水

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

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

2通过课文留白处理、角色换位等方法,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感悟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小老师带读)

2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有个人教“大禹”,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治水)。关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上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治水的原因、方法、结果。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精读课文

分析原因:

1首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哪一小节是说大禹治水的原因的?(第一小节,指读)

2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水很多,很大,到处弥漫,这样的洪水我们说是“滔滔”,你能读出洪水的汹涌吗。(指读)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之前啊真的是很久很久啊 ~(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会有什么后果?大水把房屋也冲到了会有什么后果?

凶猛的洪水袭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没有家住了,这就叫无家可归。(指导朗读)

可恶的洪水,是人们失去了生命,人们只好过着痛苦的无家可归的生活,现在你再用心读读,把你的感受都都出来。(指读)

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来读读。(齐读)

了解方法:

1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这滔滔的洪水中,看着人们随时会被大水夺取生命,你会怎么想。

2是啊, 禹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引读

指导朗读。

大禹治水的决心就是这么大,可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怎么治理的呢?请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3(1)出示填空题:大禹治水,它先是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

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千山万水)只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每座山都翻过,每条河都游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2)大禹治水的过程可真是复杂啊,那么你能想象出他在治水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

路过山崖他可能………...会山洪暴发他可能会…………..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夜晚,他……………..

走了太多的路,脚都磨破了,露出了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着。终于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3)指导朗读

(4)吃了那么多苦,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了,然后他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讨论:①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真的只是九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四千多年前,人们有起重机吗?有挖土机吗?就连铁锤、斧头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刀、石斧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来完成。

③人们在开山挖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啊,但是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最后(引读)

④指导朗读。

故事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

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2填空

3十三年多长啊?4700多天啊,他回过家吗?至少路过家门时也要看一看啊,但他……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吗?

如果你是大禹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治水结果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结果怎么样啊?齐读第三段

这时人们会对大禹说写什么?

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后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齐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共鸣

今天,上了这节《大禹治水》。总的来说一节课比较完整,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洪水的严峻,人们的生活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过度到大禹治水的必要性。又通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辛的情感。现在玄武区正在推进“三全”、“五优化”的课堂实践和探究。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要优化学习目标,这里就要求在提出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具体、明确以及可测性。所以在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时,在表述时一定要很细致,起初我的目标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比较模糊,在大家的评课中我们将其改为“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千辛万苦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在课堂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标的达成度。

这一节课另一重点是体会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这里可以从两个地方体会,一个是大禹治水走进千山万水,一个是故事“三国家门不入”。在这里孩子虽然体会到了,但是自主体验还不太深刻。究其原因,我想是故事背景比较远,孩子无法得到情感共鸣。那么怎么合理设计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在随后的评课上,何校长对这一难点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千山万水”可以与平时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游山玩水联系在一起,产生矛盾,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好的?从而得出大禹走遍千山万水是为了治水,他的肩头是有沉重的任务。在感叹何校长批文入情如此精妙的同时,我也反躬自省,只有联系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与文本发生共鸣获得更深刻得体验。

明确目标,敲出语文课堂的重音

朱晓菲

在我们玄武区大力推进“三全”、“五优化”的大背景下,朱晓琳老师紧承何校长、杨主任接下了“相约星期一”的第三棒,为我们呈现了《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朱老师是位年轻教师,可每次听朱老师的课都能深刻感觉到朱老师的进步和飞跃。上课伊始,学生良好的课堂风貌、准确的吐字发音,无不显示了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和扎实。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朱老师紧紧抓住每小节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朗读再到升华内容,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应该说,朱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诸多,结合我区“三全”“五优化”中“优化学习目标”来谈谈一点想法。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备课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离不开“老三样”: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了我区 “优化学习目标”的要求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说的“理解生字词”到底理解哪些词语?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底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走进朱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朱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抓住了每一小节的重点词语如“滔滔、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13年、代代相传”把每个词语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中去,在课堂上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了这些词语,进而从词语入手去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如果朱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不明确到具体是哪些词语,不把教学的重音敲向这些词语,那么她的课堂很可能是面面俱到学生却无所得。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运用了图片、视频、问题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我看来,朱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已经很明确了,可是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何校长的点评又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到底要更加优化哪一个?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辛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更要侧重体会哪个词语呢?何校长以为“千山万水”是具象的,“千辛万苦”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理解什么叫“千山万水”,大禹可能会翻越哪些山?怎样翻越?会遇到哪些困难?大禹会渡过哪些水?夏季涉水会怎样?冬季呢?当学生对“千山万水”一词有了深入了解后,“千辛万苦”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比先讲解“千山万水”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再讲解“千辛万苦”再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要高效的多。

都说成熟型教师的一句点拨往往会让年轻教师收益匪浅,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像何校长这样去反复揣摩教学目标的设定、去揣摩高效地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那么学生习得的课堂将像鼓点敲出的节奏那样重点突出、轻重缓急了然于胸。

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兼评朱晓琳老师《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今天再听朱老师的公开教学《大禹治水》,我觉得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学校的校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进步,看到教师成长了。

朱老师的课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课堂节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这是一位老师“课感”的成熟,有了上课的感觉,进入了游历课堂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

除了“课感”,朱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以下几点足以证明:

一、理解词语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朱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太极式理解”,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说词语语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予以巧妙点拨,让学生明了词语的意思,犹如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如理解第一自然段“无家可归”一词,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想象“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的情景,想象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然后,老师巧妙点拨:“滔滔洪水,使老百姓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农田,没有房子住,没有田地种,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情感悠然而现,可谓大道无形,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二、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老师以“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由学生生发的问题切入教学,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脉,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层层推进,最后总体回顾故事,从整个故事中领悟大禹这样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

从局部处理来看,对于段的教学朱老师依然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课堂基本结构。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大禹怎样治水”,老师首先出示一道填空“大禹先是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学生初读之后很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语)然后分别品读“如何吃尽千辛万苦察看地形”“如何带领百姓开山挖河”“最后将洪水引入大海”的,再整体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听朱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对于我区本学期推出的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1、问题由学生生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和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学生读题质疑的环节,老师又以学生生成的“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架构全文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提的,阅读当中当然更为主动地去探究,阅读的指向当然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效率当然有所提高。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生成,对于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2、问题从文眼中生成。

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是“语文的”,它不能离开语文的文本,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目的是“学习语文”,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的问题一定要从语言文字中来。一篇文章那么多语言文字,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来才合适呢?沙里淘金,寻找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能够带动整个章节、整篇文章阅读的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张庆老师讲的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效果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语言文字就是“文眼”,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它能够窥其全貌,能够探其本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现代故事小诗,这首诗的眼睛在哪里?就在一个“送”字:谁送?为什么送?怎样送?送的结果怎样?围绕一个“送”字,我们能够了解故事的全部线索和情节;围绕一个“送”字,我们更能直逼诗歌的思想内核。第三小节学完,老师问:送蝈蝈,仅仅是为了送歌声吗?更是送什么?学生在前面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送蝈蝈,是为了送歌声,更是为了送快乐,送爱心。

3、问题从互动中生成。

《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百姓,心中藏着大爱英雄主义情感是二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的。课堂上,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老师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为什么不回去呢?”学生回答:“大雨路过家门不回去,是因为他有急事要做?”老师很快意识到这个课堂生成的价值,老师连续追问:“是啊!他有急事啊!家里13年没有见面的老母亲在日日夜夜牵挂着他,期盼着他平安回来呀!13年没看到老人家了,还让她天天担心自己,思念自己,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对大雨来说还有比这更急的是吗?”“家里辛劳的妻子啊,大禹13年没有回家,你又种地,又织布,上有老,下有小,多么不容易啊!进门问候一下妻子,帮他减轻的负担,就不是急事吗?”“可怜的儿子啊!十几岁了,父亲也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呢!身体结实吗?个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看看自己十几年没有见过的儿子,这不是急事吗?”学生默默颔首,进入情景。老师进一步启发提问: “是啊,这些对大禹来说都是急事,但是他还有更急的是啊!一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他更为什么事急啊?他更为谁急啊?”大禹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执教的老师以课表述思想,表现成长,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思想,在听课中成长,“相约星期一”,生长思想,收获成长的地方。

谢谢朱晓琳老师!

何义田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情境教学 杨赟

创设情境教学法这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出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首先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该情境中,然后通过情绪的感染、移情作用,使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该情境中,让他们暂时“变成”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接受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就必然与该情境中的节奏相吻合,思维也会更积极、主动、独立,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在朱老师的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吃尽千山万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说大禹在那些情境下会怎样,这个设计很好,也说明老师是动了脑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怎样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说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1)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情趣、积累经验,此法适合于生活情趣较浓的文章教学。(2)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睹物思人进入情境。(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4)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种方法适合于游记或其它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5)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或歌曲,用来揭题激趣、总结点题、伴乐朗读渲染情境等。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独立地

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听朱老师的《大禹治水》有感

王江

之前就听过朱老师的课,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上课是潇洒自如。

而今,再看她上课,多了几分睿智,几分成熟,几分洒脱。

对于优化教学目标,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她还是做的很不错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复习读词语,到接下来的围绕“为什么大禹治水”“怎么样”“结果”出发,一环接一环,过度自然,有感情的朗读词语,感情读到位了,个人觉得,学生的体会自然也就深入了。

鸡蛋里挑个小小的骨头,对于朗读,我个人觉得,既然老师说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那老师可以增加一个小小的环节,“想听朱老师读读这段话吗?”老师示范读,读完之后,学生再读。我清楚地记得于永正老师上《梅兰芳学艺》,就多次示范读书,效果很好。

以上只是我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王江)

课 堂 中 的 书 声 琅 琅———朱晓琳《大禹治水》听课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直谨记在课堂中要书声琅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更要牢记在课堂中渗透点滴的素质教育。

朱晓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台风很好,普通话标准清晰,赏心悦目。朱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小朋友深刻的理解“滔滔”,“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等词语。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却能朗读的如此之好,可见,朱老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培养这些孩子。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作为一年级老师的我,也要课堂中更多的渗透朗读。虽然现在只是拼音学习,但也涉及到不少词语以及初步涉及到句子学习。在上面的一节课中,学到“大刀”,“小桥”,“流水”等词汇,威风凛凛的朗读“大刀”,在朗读“小桥流水”的时候能让老师和孩子都体验美好的画面,已经起到初步的成效,但是我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多的渗透朗读以及素质教育的点点滴滴。

一、二年级的老师多多培养孩子,不仅能为孩子在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更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作为北小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15

课题 大禹治水 时间 2011年5月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人 吴凤芹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公而忘乐的奉献精神。 导学过程 相关知识及要求 第一课时 一、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读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词圈起来。 2、互相交流识字,查字典识字。 3、小组内互相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二、借助有关书籍学习词语 1、自学(结合字、词典解释) 2、利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老师总结交流结果。 三、反馈(展示) <1>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倒塌、堵塞、临死、叮嘱、开凿、垒、长年、 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 <2>根据课文理解句子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三次经过家门口,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3>通过朗读。积累知识 背诵你感兴趣的句子 本文介绍: 1、 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它是人类早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词。 2、大禹治水的事迹 大禹治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携带自己发明的原始的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朗读要求: 1、 读音、朗读正确 2、 吐字清晰 3、 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要求 1、 吐字清楚、无错别字 2、 有感情地背诵 3、 大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