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推荐16篇)

2023-03-10 19:00: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推荐16篇)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3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大家一起读一下课题,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能不能不拖音?干脆一点?

生:能

师:嗯,不拖泥带水,不拖腔拉调,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预备——读!

生:25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师:很好很好,你知道这首诗谁写的吗?

生:贺知章

师:对,贺知章他是659年出生的,744年告别这个世界的。告别世界懂吗?什么意思?

生:(指名)就是那个人已经死了。

师:哦,这个字很沉重,死,刘老师不愿意说的,你说的,行了,是这个意思!注意,小朋友,刘老师教你一个常识,很多文章,在作者的旁边,写上这两个数,就是告诉大家是这年出生的,这年死去的,贺知章活了多少年?知道吗?不知道,你们还没有学到百位数的加减法。那么他活到多少岁,就是用死去这一年的这个数字减去他出生那一年的数字,就等于多少年呢?

生:85年师:对,他活了85岁,贺知章,他是什么地方人呢?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学习古诗要过4关,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在黑板左侧出示第一个卡片:我会认)

生:我会认

师:第二关

(在第一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解)

生:我会解

师:第三关

(在第二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读)

生:我会读

师:第四关

(在第三个卡片下方出示卡片:我会想)

生:我会想

师:好,很好,刘老师解释,解释认、解、读、讲,解释认,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想,要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好,跟刘老师再读一下。

生: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

师:刘老师提一个小问题,这个我是指谁啊?

生:自己!

师:是我,老师这个自己呢还是你们这个自己呢?

生:我们这个自己!

师:对,要搞清楚,这里出现的我,不是刘老师,是你们,你们要努力!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把书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把生字读一遍,自由的,准确的!

生:自由读!

师:好!好!考一考大家,看看生字你认识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

生:齐读生字!

师:单独站起来读的,赶快举手!我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学习状态很好,读书时候声音比较洪亮,拖拉的少,姿势比较端正,我很高兴。

(指名2名同学认读生字卡)

师:同学们,有一个字的笔画最多,你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鬓!

师:看刘老师写,你们拿出手来,跟着刘老师写,我把它放大,做比较!看——

(板书大大的鬓字)

师:这个字,古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同学们,非常有趣!这边(指鬓字左上角镸部分),古人写的长字,学过这个长字吗?它的繁体字就是这样写(板书镸),这三撇是什么(指彡部分)?知道吗?头发!三根很长的头发!古代的人头发是很长的,男人女人都是不理发的!刘老师理发了吗?

生:理了!

师:对,现在的男人是要理发的,大家都要理发。这是表示它的形状。(指下面的宾部分)读音!现在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生:宾——

师:但是在这里读几声啊?读四声,我们的古人太有才了,太聪明了,太伟大了,造出那么好的字,我们要不要好好学习啊?小朋友,记住刘老师的话,我们学习生字,记住生字,靠什么?就是经常见面,与生字交朋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对,认字的这一关过了,过一关,拿下!(从大黑板上取下我会认的卡片)

好,我们开始过第二关了,小朋友,这一关很重要!我们的诗句,古人的诗句,古人的诗和我们现代的诗,白话的诗不一样,比较难懂,刘老师教你怎么理解!好!小朋友,会扩词吗?好,扩扩词看!知道扩词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呵!都会!来,扩词,(指课题回乡偶书里的回字)回字,怎么扩?

生:(指名)回家!

生:回避

生:回来

生:回去

师:还有什么呢?刘老师扩一个词好不好?回到!(指乡字)乡,谁会扩?

生:乡亲

生:家乡

生:故乡

师:嗯,很多,刘老师赞成在这里扩成家乡!(指偶字)偶,谁会扩?

生:木偶

生:偶然

生:木偶戏

师:小朋友,看看,按照刘老师扩词的办法,书就是我们这个书,是不是?

生:不是

师:就按照这个来,听刘老师的!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行吗?行不行?

生:行——

师:错!小朋友,记住了!回到家乡扩词是对的,偶,这里不能扩了,这里要用换,偶不是偶尔,是随意,随便,书,什么意思,换,就是写,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理解了吗?跟着刘老师念,念这个解释过来的句子,预备——读!

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

师:好!小朋友,来看刘老师教你的办法会了没有?把这种办法归纳一下,小朋友,掌握了这种办法以后所有的古诗你都会读了!第一个办法是,扩,第二个办法就是,换,古代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有所不同就要怎么样?换!诶,刘老师,刚才你说回到家乡随意得写了一首诗,一首诗这里没有啊,这里就是采取一个办法,补!知道吧!这里我们解释课文的标题就用了几个办法啊,就用了3个办法,

生:扩,换,补

师:很好,在读一遍,回乡偶书

生:回乡偶书

师:回到家乡随意写了这首诗(老师大声,孩子轻声,一起读)

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还有四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的,我们先来扩吧小朋友,我们先找最容易的,离,离开,家,家乡,离开家乡,回——

生:回去

师:在这里应该是回来。好,看刘老师是不是解释对了,听好,听清楚,看谁的耳朵尖,能够听出问题来。小儿子离开家了,大儿子回来了,他家里住房比较紧张,两个儿子在家里没有地方住。一个走,一个回来,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不对了要怎么弄呢?看看——谁来说说看,刘老师在解释这个句子的时候错,错在哪里?他把所有的词都是用扩的办法,是不是?而实际上,有两个地方是要换,对不对?哪个地方要换?错在什么地方?

生:(指名)错在有两个地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很小的时候离家,等到大了的时候才回来。

师:哦,你意思懂了,很好,表扬一下,了不起!好,听刘老师的,少小就是小时候,那个同学讲很小的时候,也行,老大,解释成什么?年老了!年老了才回来!他多少岁回来的?

生:85

师:好,少小离家老大回,跟老师读诗句,然后再读解释的句子。

师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回来。

师:好不好啊,理解不理解?好我们自己来,再来看第二句,小朋友,我们同样用这个办法,用扩,换,该补的地方就补,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从这里开始,乡怎么扩啊,家乡

生:乡下

师:

生:乡亲

师:这里可以扩成——,当然,这个字可以扩成很多词,但根据这首诗,这里只能扩成——家乡!音?

生:声音

生:音乐

生:音量

师:在这里都不对,在这里要扩成口音!南昌的话你们会说吗?

生:我会一点点。

师:做什么,南昌是怎么说?

生:做西里(南昌口音做什么)

师:嗯,吉安话是做咋个(吉安口音做什么),我的家乡是永新的,永新的话就更难懂,做古拉(永新口音做什么),这就叫做口音,做西里就是南昌话,做咋个就是吉安话,做古拉就是永新话。小朋友,不要笑,不是搞笑!乡,家乡口音,无是什么?

生:没有!

师:对了,家乡的口音没有,没有采用的什么?对!换!这个改,扩成——改变!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鬓毛,鬓毛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小朋友指头顶)不是在那里,鬓毛是指耳朵旁边的头发,两个耳朵边上,鬓毛,在这里仅仅是解释成鬓毛吗?指满头的白发,他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衰,看到这个衰了吗?衰,什么意思?衰败,稀稀落落,又白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做白发苍苍,白发飘飘,白发稀稀疏疏。你看刘老师的头发多吗?

生:一般般

师:我现在58岁,到了85岁,我也会掉头发,现在我的头发白了吗?

生:没有

师:做了假,染了。好!这句话怎么理解?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生一起:满头白发苍苍。

师:头发又白又少,都行,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还有两句就过关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看看哪个小朋友能解释?

生:就是儿童见到一个人,见到了不认识。

师:诶,你这个意思对了,但我们要一个一个落实,你的意思是对的。儿童——我们现在交儿童叫什么?小孩子,小朋友,对吧,也有讲儿童的,但讲小孩子小朋友就更现代了,这里用换,换成什么?小朋友,小孩子,相见,看见我,对,而且要补我,小孩子见到我不认识我,这个不,今天有没有用不啊?这个字还会用吗?不要,不去,不行,不字有没有用?

生:用

师:保留!对,古代的用法与我们今天的用法相同,怎么样?保留!好,看,小孩子见到我都不认识我。(指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指名)问他从哪里来

师:一个一个来,一个笑字,扩扩词看,笑嘻嘻,笑眯眯

生:笑哈哈

师:笑哈哈,小孩子会笑哈哈吗?老头子,大人会笑哈哈,哈哈哈哈,小孩子不会这样笑,笑眯眯的,笑嘻嘻的问,问什么呢?这个客人是谁呢?

生:我

师:我是谁呢?

生:贺知章!

师:对,笑嘻嘻的问我从,保留,今天也用从,从哪里来,从什么地方来的呀?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跟着刘老师来,先读诗,再把解释一起读,刘老师大声一点,你们小声一点。

师生:回到家乡随便写了这首诗,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满头白发苍苍,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笑嘻嘻的问,你这位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师:理解了吗?理解了!过关了,拿掉!(拿掉第二个,我会解的卡片)我们过4关,已经过两关了,同学们精神非常好,精神饱满,好,我们来过第三关——

生:我会读

师:好,我们来读读看,看看你们会不会读?读书要读出感情,读得有节奏,读得字正腔圆,好多小朋友对我有感情的,一直看着我,现在我要你看书,好,把书拿好,这个班的小朋友平时读书都很认真的,把书拿起来,一起朗读一下,不要拖音!45度角,跟桌子的角度45度角。好,回乡偶书贺知章 预备读

生:齐读

师:会读吗?

生:会!

师:吹牛,还差得远!刚才刘老师说了,什么叫会读?要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要读得字正腔圆。那么,怎么做到会读?刘老师又教教你,又教教你,小朋友!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他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啊?大声说,要让老师听见!

生:高兴!

师:高兴吗?不高兴?高兴还是难过?有说难过的吗?

生:没有

师:错!高兴还是难过?

生:难过!

师:难过吗?诗人的心情难过吗?

生:难过!

师:又高兴又难过,高兴少,难过多,口说无凭,以诗为证,要拿出证据来,你刘老师说他又高兴又难过,我们来看看诗,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个高兴的想法,我们来看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兴吗?离开家乡五十年了。你们有没有老家不是南昌的?

生:我家在深圳

师:深圳啊,你回深圳的时候高兴吗?

生:高兴

师:对,高兴。难过,为什么难过?哪里找找证据看?

生:(指名)因为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

师:对!不认识!看这里(指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是这里的主人啊,什么时候变成客人了?难过,悲哀,看起来这里有个笑字,同学们,你不要被这个笑字所迷惑,这个笑是贺知章笑吗?

生:不是,是儿童在笑

师:对,是儿童在笑,诗人的心里在哭,要理解,怎么是客人呢?我是这里的主人啊,还有什么地方说明他难过?

生:儿童见到他,都不认识他。

师:这里我们已经理解了,已经理解的地方不重复!

生:他原来有很多朋友的,现在都没了

师:哦,这个诗里面看不到。诗以外的我们看不到。同学们你们看,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爱不爱家乡啊?非常爱,50年,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鬓毛衰,老了,离开家乡的时候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现在回来的时候白发苍苍,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天啊,果然哦,他回来以后,85岁回来,不久就死了。高兴一条,难过两条,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高兴要读出来,更要把诗人难过的心情读出来。先听听刘老师朗读好不好?大家看书!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有难过吗?要不要表扬我一下啊?刘老师也需要表扬,用什么方式表扬?鼓鼓掌!好,小朋友读一读!

生:齐读.

师:哦,有的同学读的时候脑袋在晃,把这个味道读出来,但是还不够!小朋友,要读好这首诗,不仅是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老师还要教你一招朗读的技巧,轻重快慢升与降。看清楚,什么地方停顿短,什么地方停顿要稍微长一点,拿出笔来画,学习不是看戏,要辛苦,一起画。画/表示停顿时间短,画//表示停顿时间长。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一起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

师:很好,光是停顿还不够,还要注意延长,刘老师教你三个字要延长,一个这个家,注意画,用~画。少小离家~ 注意要拖音,离家50年呢,当然,不能拖音50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个字拖音,要注意快慢,一起读一遍,读拖音的地方。

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教你两招了,再教你一招,我们有两个字的音要读重音,无,用△画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爱家乡,50年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字,不,用△画出来,儿童相见不相识,感到很难过,不认识他,跟刘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师:好,还要教你们一招,有一个地方要升,有一个地方要降,儿童相见不相识,又要拖音,又要升调,用↑画出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要降调,用↓画出来,很难过。听懂了吗?该升的地方升,该降的地方降,好!把诗人的心情和所有朗读的技巧汇合起来,跟着老师来朗读。

师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站起来,我们配一下动作好不好,配一下动作朗读,看刘老师拿两个手,主要是用右手,跟老师读。伸出去的手要大方。

师生:配动作朗读。

师:好,这一关过了吗?

生:过了

师:小朋友,三关过了,最后一关了,小朋友,我们看图,我们动脑筋,看看图,动动脑筋,小朋友注意了,这幅图画了什么内容啊,谁和谁见面啊?

生:贺知章和小朋友。

师:谁是贺知章啊

生:就是那个骑马的

师:他哪里骑马了?

生:在马旁边的

师:诶,贺知章是养马的?马夫啊?

生:不是

师:那他怎么牵了匹马啊,放马的?

生:他脚走路累了,总要坐一会儿吧

师:他累了坐地上,坐凳子上,要坐马上?还有谁说?

生:他骑马回来的。

师:贺知章他傻呀?骑马?不坐飞机?不坐汽车?

生:古代没有飞机和汽车。

师:对,古时候比较落后,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马

师:对,除了马呢?

生:牛

师:牛不会坐,牛是耕田的。

生:骆驼

师:骆驼是在沙漠里的,一般地方不会,我们这里就不会。你们没有想到,从水上走,是要坐什么?

生:船。

师:一是马,二是船。大象,骆驼,驴子,是个别很少的地方用的,大部分地方用驴子。好,小朋友,你们琢磨一下看看,这是几个小朋友啊?

生:4个

师:对,你们想想看,这4个小朋友会对贺知章提什么问题?能不能够到前面来,我就是贺知章,(请4个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朋友),现在我是贺知章,你要注意礼貌,看看怎么称呼?

生:爷爷!

师:诶,还要加个老,老爷爷。

生: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师:我是从京城来的,我在皇帝老子身边做事,从京城回来的。

生:(提示:想想看,你知道我是不是这里人啊?)老爷爷,您是这里人吗?

师:我是这里人,我离开这里很多年了,50年。

生:老爷爷,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刚才告诉你了,我从北京来

生:那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就要到这里住,我跟皇帝请假了,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要回来养老。好,现在我向你们提问,提问很难的,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难,所以我让你们回答问题,我提几个问题。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生:我的爸爸叫邓。

师:姓什么?

生:姓邓。

师:邓,哦,不认识,我离开家乡50年了,你爸爸还没出生呢,你爷爷叫什么?

生:爷爷已经死去了。

生:我爷爷没有死。

师:不可能每个人的爷爷都死去了。你爷爷叫什么?

生:万.。

师:哦,想起来了,姓万的,开豆腐店的,我离开的时候,你爸爸经常给我们家里送豆腐,还只有七八岁。(指另一小朋友问)小朋友,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陶。

师:陶渊明的陶?

生:嗯。

师:陶渊明的陶,我离开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姓陶的,可能是陶渊明不做官了,到这里了,你可以回去问问他,是不是陶渊明的后代。(指另一个小朋友问)你家里姓什么?

生:我家里姓邹。

师:你爷叫什么?

生:邹

师:邹?哦,想起来了,你爷爷当年很会爬树抓鸟,到河里摸鱼,很调皮的。你们读书了吗?

生:读书了。

师:不是说你们现在,我是问你唐朝的时候,没有学校,你们读书了吗?

生:当时我还没出生呢!

师:现在假设的,假设你们是1000多年前的小朋友,我们要回到1000多年去,我们在演戏,在表演,在想问题。

生:没有读书呢。

师:没有读书啊,好,以后,我贺爷爷教你们读书,教你们写诗,我是个诗人,以后你们都要成为诗人,愿不愿意啊?好,回位子。小朋友,会想问题吗?

生:会!

师:好,我会想,四关过了没有啊?

生:过了

师:(拿下第四张我会想的卡片)今天这堂课我很高兴,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学了这首诗,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运用这些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去完善,我们小朋友都会自己读古诗了,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有趣,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

(2)读作者。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

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偶然 木偶 鬓毛 两鬓 衰老 衰落】

3.出示生字:【音 何 客】

(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

(2)组词,给“何”字扩词。

[“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

(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并改进。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

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

◆ “。”——“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

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2.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4.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1、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周老师知道201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3、师:201班的小朋友果然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周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周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4、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在湖州,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师:是啊,周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7、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周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周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1、《回乡偶书》的创作经过及背景,参照《唐诗鉴赏辞典》。

2、了解作者贺知章的有关背景,出生地、求学地及生平。

3、准备古韵浓厚的古筝曲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品味蓝山的《回乡偶书》

孩子们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孩子们讨论交流的兴趣很浓厚,我在小组中也听到了许多读诗后的体会和感想,汇报反馈时,一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了,最后说了诗人高兴的回到了自已的家乡。于是我问(以下是一段当时的教学实录)

师问:贺知章回到家乡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

师:那你们带这种心情读读诗歌

(孩子们又读了一遍)

师:你们还有什么体会吗?(生摇头)

师:我也来读读古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师读的时侯生已举手)

生:我感受到诗人回到家乡时也很伤感

师:为什么伤感,这样读行吗?

生踴跃举手谈体会

正如上面的这首古诗中,诗人少小离家,老而归的伤感学生无法体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做了这一段引入,且不论这样的辅垫引入是否有违自主性学习的理念,但对于体会诗的中心蕴味效果却是很明显的,课堂上的很多问题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这就要靠教师的生成机智了。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8

<回乡偶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是贺知章在回到故乡是偶尔写下的一首诗。在古诗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诗中的“客”字展开教学。

师:请学生自由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

师:古诗中有一个我们刚才写的“客”字,请大家找一找

生找

师:请你读古诗,想一想,贺知章是不是“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是客,因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我觉得不是客,因为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是“回”,请你把回乡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学生齐读

师:介绍作者:36岁离开家乡一直到85岁才有机会回家乡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句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鬓“是什么意思?

师:当我们不明白字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生:查字典

生:“鬓”是指耳朵前边长头发的部位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年纪大了,两鬓的头发也白了

生:作者很爱自己的家乡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作者的家乡口音没变

师: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指导学生朗读整首古诗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 “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5、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三、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四、自选作业,提高能力: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指名读。

⑵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师归纳,生质疑。

⑸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诗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诗文,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回乡情境图,老师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配乐古诗朗读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通了。

3.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4.理解诗文: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乡之久,回乡之晚。(语速放慢)“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比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读出儿童的天真浪漫来。)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2.指名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5.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6.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7.这么美的是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a)自由背。

b)同桌互背。

c)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d)配乐有感情地诵读。

8.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9.再背一遍。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再用游戏形式巩固认记这些生字。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音 客 何”

先认读,再交流记字方法,最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

客: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何: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可以评议写字情况。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 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齐读。

3.同桌互相读全文。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理解诗文。

(1)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谁来送行了?

李白心情怎么样?

比较:“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和“又”?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惊喜“忽闻)

(2)第二句: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有多深?

4.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欣赏,再谈谈你的感受。

6.表演: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7.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8.学生自由背诵。

9.学生自荐背诵本课的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读一读。出示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舟 乘 汪

2.指名读。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3.教师范写“舟”,注意提示笔顺。再范写“乘”,的撇捺要伸展开。注意指导把字写美观。

4.练习写字。老师检查写字情况。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出。

七、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村居》、《所见》、《小池》诗歌的图片。

师: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潘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潘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生字的卡片)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那现在潘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 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4、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在长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师:是啊,潘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7、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潘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潘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回乡偶书

客? 何处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难点1.正确书写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正确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案导案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吧,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教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教师板书课题,范读古诗。

简介作者及背景。

解释“偶书”:类似随笔。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第一首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自主认读《回乡偶书》“我会认”中的生字并组词,想想怎样记住它们。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1、小组内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

2、小组轮流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重点交流难认字的识记方法。(鬓 衰 偶)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课件,认字扩词。

2.小组开火车认读词语。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回乡偶书》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借助工具,理解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3.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学生回答。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点名回答。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七、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指名读准:客 、 何这2个字的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仔细观察,并书空练习。

4.描红仿写。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六、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检测案1.我会填。

儿童( ),

笑问( )。

2.点名背诵古诗。

3.语文练习册。

课堂小结《回乡偶书》仅用了28个字,就把诗人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了。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4

导入:出示柳树、白鹅图片,看到图片你能背诵出我们学习的哪首古诗?

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古代的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为我们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刚才那首咏柳的作者是谁呀?

贺知章老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了,虽然有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终做了大官。在他83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他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一、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写下来)现在咱们来看看诗人回到家乡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想想读古诗应该怎么读?出示成语"抑扬顿挫"解释词义.

用这样的方法读,那么遇到读不懂的怎么办呢?

好了,有了这些好办法,那咱们就一起学习吧,比比谁的收获多。

老师刚才也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方法学习,现在我先汇报一下。同学们可以汇报你的朗读成果也可以是你读懂的内容。

二.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教给同学们一个新字“客”。古诗中也有一个带有“客”字的句子,谁能读一读。书写“何”字,解释字义。

那么“客”指的是谁呀?他真的是“客”吗?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来他不是客人,也不是来,而是回到家乡呀。

三、贺知章老爷爷几十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当他回来的时候,老朋友没有了,亲人也去世了,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难怪家乡的小孩子都拿他当客人,笑着问他从哪里来?那咱们同学看看这幅图,想像一下,当时几个小朋友会围着诗人说些什么呢?

四.一首诗就像一首好听的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一首快乐的诗还是一首忧伤的诗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五、同学们读出了诗的韵味,看来是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还知道哪首诗是写思念家乡的。

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体会不到离开家乡的心情,等你长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深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读一遍。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传统语文教学,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往往是:教师唾沫横飞的讲,学生兴味索然的听;教师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绝点燃的心灵,教师的真诚疑惑如何试亮蒙尘的眼睛?

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刚学走路的孩子,他没有掌握走路的方法,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全新的课程,他需要母亲的帮助,那位年轻的妈妈就帮助自己的儿子学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要试一试。探索是难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试着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亲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宝宝,你真棒!”孩子回过头来,如水清澈的双眸里尽是成功的喜悦,孩子转身朝母亲走过来,母亲给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动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没有一点迟疑和哭泣,爬起来接着朝母亲走去。我感叹于聪明母亲坚信他的儿子能行,所以选择放手;,我感动于孩子主动,独立,执著,自信的学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种精彩!

在执教《回乡偶书》这篇古诗时,我也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单,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参照注释,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我要求学生们四人一组,汇报诗的意思,然后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间,明显的出现了一个个 “编剧”、“导演”、“演员”、“道剧”。第一组粉墨登场了,这个身兼“编剧”、“导演”二职的小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中间,这时有一个“苍老” 得稚嫩的声音开始说话:“我,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故乡……”呵,还有背景旁白。只见这个“贺知章”驼着背,拄着小木棍,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 “贺知章”走近两个的小女孩,小女孩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 “贺知章”说:“我从京城回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 “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贺知章”笑而无语,那笑声里有很沧桑的味道,我真是诧异,随后“贺知章”呤起了这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那边两孩童嬉戏依旧,笑声如流……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写字:客、何、音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篇16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