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亲人》教学设计(推荐10篇)

2023-03-14 07:45: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亲人》教学设计(推荐10篇)

《亲人》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亲人》教学设计 篇2

之一

编辑:廖宜峰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 篇3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 篇4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有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称“亲人”。)

说起亲人,大家被亲情所感动着。然而在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候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武警官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2、介绍背景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支援朝鲜,先后出兵30余万人,却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知道哪些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3、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4、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把不同国度的人是称为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朝鲜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学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交流: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3、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1) 大娘 : 送打糕,昏倒路边;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 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腿

三、走入情境,研读分享

教师范读大娘的故事,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交流讨论: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从“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从“唯一”这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研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板书)

四、分层应用,情感升华

1、在朝鲜战场上, 为了 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

浴血奋战。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 。

2、在分别之际,这位朝鲜的阿妈妮怎么舍得志愿军离开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以大娘的口气描述一下送别的场面。

五、交流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阅读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他还有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大家可以找来阅读。

不是亲人

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亲人》教学设计 篇6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揭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亲人》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并积累语言。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幻灯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幻灯显示词语。

(1)、齐读。

(2)、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过度导入:学习课文要解决三个问题,请问是哪三个问题?

板书: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追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课文描写了:

2、组织学生自读感悟。

(1)、明确学习目标:分组自由读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依依惜别深情厚谊

3、组织学生品读课文。

(1)、要求: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那一部分或那一个人最令你感动,把它们画下来,好好读一读,看看你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

4、归纳、总结、升华

(1)、显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谁来读?

问:“您”指谁?“这样高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有多高?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引导:纵观全文,“您”仅代表了大嫂吗?还有谁/

板书:大娘小金花(朝鲜人民)

追问:她们又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哪些代价?

朗读感悟

(3)、追问:你们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如何?用问中的语句来概括(比山高,比海深)

读“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4)、是东华门原因使朝鲜人民甘愿为志愿军付出这样打的牺牲?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

(5)过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5、小结:课文表现了赞扬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自主练笔。

1、对比阅读课文钱三个自然段,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归纳。

3、教师小结。

4、组织学生练笔。

5、组织学生交流。

《亲人》教学设计 篇8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 篇9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亲人》教学设计 篇10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