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推荐16篇)

2023-03-17 13:49: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推荐1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备: 共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学习重点、难点:1.在本文学习中,同学们要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了解从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三、课前助学提示: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 预习导学:

1.我要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助学提示”。

2.我读了( )遍课文,已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

3.我要参见学习目标1画出本课的新词,读一读,并根据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4.本课中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例) “簇、臀、擦”这几个字笔画较多,要识记字形。

5.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生字找伙伴。(至少完成组内所分学习任务)

6.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家长检查评价:

第一学时

一、教师导学:欣赏视频,了解认识“溶洞、石钟乳、石笋”。

二、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补充完成生字预习,读一读生词,声音洪亮,读正确。

(教师抽查小组自读生词情况)

2.朗读情况检测评价。

(1)组内评价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教师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 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1.默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洞;最后写( )。

2. 集体交流,并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的段落。(在书上作批注)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游览路线图。

1.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金华→( )→入山→( )→外洞→( )→内洞→出洞

五、小组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哪句话能概括沿途景物的特点?边读边做批注。(小组探究后集体交流)

导学提示:重点感悟的句子,注意体会带点的部分。

a.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2.我要想象着沿途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并试着背诵下来。

3.集体交流,诵读展示。

第 二 学 时

一、教师导学: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熟读课文3—7自然段。(组长组织)

2.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下列景点的特点。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a.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二、争当优秀小导游。(小组练习,选代表参加集体展示)

提示: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三、质疑:提出自己在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问,集体交流。

四、拓展阅读空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冯君莉(此文荣获中国文化旅游金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1.短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在文中用笔画下来)

2.读画线的句子,作者把青海和 、 、 、

、 、 比较,突出了青海湖

的 。

课 堂 达 标 检 测

班级 姓名

一、读一读,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系( )着绳子 好( )奇 转( )圈

臀( )部 石笋 ( ) 一簇 ( )

二、快乐阅读,轻松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 、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的 “奇”。一是形奇,表现为 的

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 ;三是洞中的双龙,

一条 ,一条 。

2.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3

1、课前教师可作些调查,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有些什么了解等。

2、课始,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3、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5、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6、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7、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指名说)

2、有什么收获吗?

3、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4、板书课题4 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多媒体显示)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

(2)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读好了?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出示生字词(多媒体显示)指名读,齐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蜿蜒

(2)记住字形,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这些词语会写吗?

(3)听写词语。

(4)对照屏幕或课本,批改一下。(全对的请举手)

4、多媒体显示: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4月份正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联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艳”的意思。

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

师:“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多像溪流的欢歌,谁来再读读?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来模拟一下,变换什么调子?

师: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啊。通过刚才的学习,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是强。

过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三、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题目。

1、交流,(找出一些关键句、关键词)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2、多媒体显示: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5)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指名读,相机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师: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且走且看,每到一处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写的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板书)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我们读起来就好像跟随作者一起去游历。我们以后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移步换景

四、学习“孔隙”部分(第5自然段)

1、过渡: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惊险的部分是哪一处?指名说。

2、小声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3、交流,板书:窄小

4、师: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一特点,但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让我们来读一读。谁来和老师合作一下?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是怎样小的小船呢?(指名读 齐读)

5、作者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生:孔隙的窄小)

6、谁来读读这一句?(多媒体显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7、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师:双龙洞的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是它的魅力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玩。谁能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怎样进出?(指名答)

8、为什么不直接划着进去呢?(交流)再次体会“孔隙”的窄小。

9、师总结:作者寥寥数语,不仅向我们介绍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而且再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生齐语:窄小)也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地进出。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板书 齐读)

同学们,据说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晚年由于发福,被卡在中间,没能进入内洞游玩而留下遗憾。看来,游金华双龙洞,想进入内洞,还不能太胖哦。

10、我真不知道,躺在这样小的小船里,被拉进去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让我们聚焦这一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擦伤鼻子”)

师:这样的文字在朗读时可不能着急,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哪些词语让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别放过它,划下来,读一读、品一品。 交流:

(1)“贴着”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相关句子。

是怎样“贴” 的?直接说“全身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就行了,这句话不罗嗦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姿势是低得没法再低了)这说明孔隙是多么的——(生齐:窄小)

(2)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是叶老先生当时的真实感受啊!读起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我们也亲历了一次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同学们,我们今后写作文时,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进去。板书:真实感受

11、齐读第5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了孔隙的窄小,还知道了进出孔隙的独特的方式。

2、另外我们今后在写游记的时候,有2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移步换景和真实感受”。

3、这篇课文写作上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那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以及进入内洞后又见到了什么呢?留到下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移步换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真实感受 (窄小)

详略得当

(此教案为“区百优课”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5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一篇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一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二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习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7

《记金华的双龙洞》《分清文章的主次》 积累·运用四二. 本周教学要点1. 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浙江、森郁、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颜色各异”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三. 教学的重难点1. 通过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 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3. 介绍对联的有关知识。4. 自由选材写一篇习作。四. 请跟老师一起学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 小资料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积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中,水从石洞顶上滴落下来,水中的石灰质就一点一滴地聚积起来,从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样子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堆积起来,越堆越高,最后形成一个直立的笋状柱体,叫做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有各种形状,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等。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上,是北山三个洞中的一个。因为有像龙头一样的钟乳石悬在洞口的两侧,所以叫双龙洞。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约1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常年洞内的温度在摄氏15度左右。内洞约2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双龙洞今天已焕然一新。它被辟为旅游地,每天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由金华城通双龙洞有新改建的柏油马路。在通往内洞的孔隙附近扩大了一处孔隙,增设了一对能来往的电缆船。内洞里不但安装了电灯,还配上了各种颜色的灯泡,使洞内景致格外壮观。2. 应读准下列带点字的音浙江:应读(zhè),不能读成zhé突兀森郁:应读(yù),不能读成yǒu臀部:应读(tún),不能读成diàn即使:应读(jí),不能读成jì合适:应读(shì),是翘舌音稍微:应读(shāo ),也是翘舌音3. 应正确书写下列生字浙江(zhè):左中右结构“氵”部,书写时要注意记住部首是“氵”,右边是个“折”字,不要把 “氵”和“扌”颠倒。突兀森郁(yù):左右结构,“阝”部,书写时也是要注意左右两部分不能颠倒。臀部(tún):上下结构,“月”部,这个字上半部的左边是“ ”,不要写成“ ”,右边是“ ”,注意“ ”不带钩,下半部的“月”第一笔要写成“丨”。昏暗(hūn ):上下结构,“日”部,书写时要注意上半部的第四笔是“ ”,不能写成“ ”。稍微(shāo ):左右结构,“禾”部,书写时要记住“稍”的部首是“禾”与“树梢”的“梢”区别开。额头(é):左右结构,“页”部,书写时,左边的“客”字第6笔由原来的“ ”,变成“丶”,这个字的最后一笔也是“丶”。即使(jí):左右结构,“卩”部,书写时,首先要注意左边“ ”共五笔,不要多加一笔写成“ ”,右边是“卩”,不能写成“阝”,同时要与“既”区分开。水源(yuán):左右结构,“氵”部,书写时要和原来的原在用法上要区别开。4. 应重点理解以下词语盘曲而上:盘曲,盘旋曲折,词的意思是曲折环绕地向上走,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地绕着圈儿通到山顶。映山红:又称杜鹃花,半常绿或落叶灌木。多为红色花朵花冠阔,漏斗形。明艳:明净鲜艳。在课文里反映出山上景物的特点。山势:山起伏不平的样子。突兀:一般指山高高耸立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时而:有时候。蜿蜒: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指洞顶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名目:事物的名称。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观赏:观看欣赏。一团漆黑:形容光线非常晴,又作“漆黑一团”。气势:人或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本课形容山高大雄伟的样子。或浓或淡:或,有的。有的浓有的淡。新绿:植物刚长出的新叶。5. 近、反义词近义词:明艳——鲜艳 蜿蜒——曲折 观赏——观看 稍微——略微宽广——宽敞反义词:明艳——暗淡 蜿蜒——笔直 漆黑——明亮(二)答疑解难1. 问:《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 问:《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答:这篇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作者具体描写的有:① 入山看到的景色“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的洞里出来的” ②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作者先描写了小船的小再描写坐小船的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自以为从脑后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子,才说一声‘行了’”,从中可以体验到作者意识到空隙的窄小及以后的小心谨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着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作者这些独特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从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非常狭窄。 ③ 还具体地写了内洞的景物。3. 问: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试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请说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答:游览示意图是:金华城→罗甸→入山→双龙洞口→孔洞→孔隙→内洞。孔隙和内洞是作者主要写的景点。4. 问: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到内洞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答:作者主要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来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清楚的。“两个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说明了小船的小;“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感觉……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也说明空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5. 问:阅读时,应该怎样分清课文的主次?答:分清课文的主次一是看每部分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关系,联系紧密的就是主要的,否则就是次要的;二是看记叙的详细程度,一般来说,哪部分写得具体,就是主要的,否则也就是次要的。6. 积累运用四中的读读背背是四副对联,请问什么是对联?答:对联,俗称对子,长短不拘,长一点的也可以算作一篇文章,古时侯对对联有如下讲究;① 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似;② 上、下联的意思相对,合起来又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③ 读起来音调和谐,悦耳动听。7. 问:如何写好自由作文?答: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由写,你想写大自然秀美的山川,变幻的风云雨雾;想写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想写自己的爱和恨,快乐和烦恼,想写自己的幻想、梦想、理想都可以。动笔前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写完后加个题目,有不满意的地方修改一下,本次作文应注意:① 不管写景、物、人、事等内容,均应精选题材,不能“老调重弹”;② 作文讲究真实,应具有真情实感。③ 要说的意思写具体,写清楚,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 读拼音,写词语:zhè jiān g dù juān míng yàn wān yán kǒn g xì( ) ( ) ( ) ( ) ( )qī hēitún bù jù jí shāo wēi( ) ( ) ( ) ( )jí shǐ yī jù shàng yuán é jiǎo( ) ( ) ( ) ( )二.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三.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盘( )而上 变化多( ) 突兀森( ) ( )着山势 颜色各( ) 四.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1. 近义词:明艳——( ) 依据——( ) 观赏——( ) 稍微——( )2. 反义词:明艳——( ) 漆黑——( )五. 选词填空:山势 气势 形势1. 随着(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2.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3. 我们国家的经济( )越来越好。一块 一团 一圈1. 内洞( )漆黑,什么都看不见。2. 燕子的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 )地荡漾开去。六. 选择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无论……都…… 即使……也……1. 小明意志坚强,( )困难在大,他( )能克服。2.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 )遇到什么天气,( )要参加。七. 读课文,按要求填空:1. 作者在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听到了 ,外洞的特点是 ,内洞 。2. 作者游览的顺序是: 八. 修改病句:1. 在联欢会上,小红表演了动听的歌。2. 他被评为“优秀队员”的光荣称号。3. 他对打足球特别有兴趣和爱好。九. 判断下面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在括号里填入序号。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反问1. 观潮的人真是人山人海。( )2. 去就去,你不怕,我还能怕?( )3. 冬天,我们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 )4. 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风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shuò)风。( )它们都是风,( )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有点风,( )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摇摆着。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1. 请用“√”选择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并用另一种读音组词。闷 号 2.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括号里。……是因为…… 虽然……但是…… 即使……也……3. 这篇文章的段落关系是 ,因此,本文可分为 段,请用“‖”在文中标明。4. 按要求填下表。 季节 风的名称 不同季节风的特点 春 夏 秋 冬 5.“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答案】一. 读拼音,写词语:zhè jiān g dù juān míng yàn wān yán kǒn g xì(浙江 ) ( 杜鹃 ) ( 明艳 ) ( 蜿蜒 ) ( 孔隙 )qī hēi tún bù jù jí shāo wēi( 漆黑 ) ( 臀部 ) ( 聚集 ) ( 稍微 )jí shǐ yī jù shàng yuán é jiǎo( 即使 ) ( 依据 ) ( 上源 ) ( 额角 )二.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三.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盘( 曲 )而上 弯曲 变化多( 端 ) 项目 突兀森( 郁 ) 草木茂盛 ( 随 )着山势 顺 颜色各( 异 ) 不同 四.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1. 近义词:明艳——( 鲜艳 ) 依据——( 根据 ) 观赏——( 观看 ) 稍微——( 略微 )2. 反义词:明艳——( 暗淡 ) 漆黑——( 光明 )五. 选词填空:山势 气势 形势1. 随着( 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2.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气势 )。3. 我们国家的经济( 形势 )越来越好。一块 一团 一圈1. 内洞( 一团 )漆黑,什么都看不见。2. 燕子的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 一圈圈 )地荡漾开去。六. 选择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无论……都…… 即使……也……1. 小明意志坚强,( 即使 )困难在大,他( 也 )能克服。2.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 无论 )遇到什么天气,( 都 )要参加。七. 读课文,按要求填空:1. 作者在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 山盘曲而上的公路,秀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溪流,听到了 溪水声,外洞的特点是 走进去,仿佛进了大会堂,内洞 一团漆黑,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内洞也很大。2. 作者游览的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八. 修改病句:1. 在联欢会上,小红表演了动听的歌。把“表演”改为“演唱”为:在联欢会上,小红演唱了动听的歌。2. 他被评为“优秀队员”的光荣称号。把“评为”改为“授予”为:他被授予“优秀队员”的光荣称号。3. 他对打足球特别有兴趣和爱好。把“打”改为“踢”为:他对踢足球特别有兴趣和爱好。九. 判断下面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在括号里填入序号。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反问1. 观潮的人真是人山人海。( c )2. 去就去,你不怕,我还能怕?( d )3. 冬天,我们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 a )4. 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b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风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shuò)风。( 虽然 )它们都是风,( 但是 )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即使 )有点风,( 也 )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摇摆着。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 是因为 )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1. 请用“√”选择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并用另一种读音组词。闷 号 2.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括号里。……是因为…… 虽然……但是…… 即使……也……3. 这篇文章的段落关系是 总分总 ,因此,本文可分为 3 段,请用“‖”在文中标明。4. 按要求填下表。 季节 风的名称 不同季节风的特点 春 和风 温暖的(唤醒了万物,带来了欢乐) 夏 熏风 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 秋 金风 凉丝丝的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冬 朔风 怒号着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5.“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8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0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什么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什么?(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方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与评析

执教者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什么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什么?(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方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1

【重点语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节)

【教学设计】

1、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内容是什么?

2、这几句话可以归并为三层,谁来试试看?

3、在分层的基础上,请再仔细读书,给这段话编拟一个“阅读提纲”:

4、指导阅读;并以“阅读提纲”为背诵思路指导背诵。

【训练目的】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从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努力地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反映这种联系的根据,以发展语言和思维。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外洞宽孔隙窄内洞大出洞

大矮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3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ùjí kǒnɡxì wān yán pánqú érshànɡ

()() () ()

tún bù mínɡ yàn qī hēi biànhuà duōduān

()() () ()

二、给下面的字按不同读音组成词语。

三、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昏暗溪流盘曲

观赏宽广蜿蜒

四、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使它们的意思不发生变化。

1.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

2.市区和海滨疗养院相距大约8公里。

五、按照例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刘洋天天早晨坚持跑步,所以她的身体很健康。

改为:刘洋的身体很健康,是因为她天天早晨坚持跑步。

1.内洞一团漆黑,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2.街道主任对居民很关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六、从课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再依照这几个句子从课言语中找出两句来。

1.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2.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3.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它们的作用是:

(1)

(2)

七、修改病句。

1.小明端着一个脸盆,一条毛巾,走进屋来。

2.我已经完成了语文作业和各科作业。

3.楠楠学习认真刻苦,这次考试却又得了满分。

4.经过李老师的帮助,我改进了缺点。

八、按课文的顺序,在括号里写上序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按这个顺序在下面的括号中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来。

( )游览外洞的情景。

( )游览内洞的情景。

( )在路上的见闻。

(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 )乘船出洞。

按《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填空:

金华→→→→→→出洞。

九、按课文原句填空。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流出。虽说是,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刚合适,再设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我怀着的心情独个儿在小船里,自以为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奇异的岩洞

岩洞,可有趣了!在我国桂林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岩洞:象山的水月洞最宽,洞内全是水,可以荡舟划船;七星岩最深,可容纳一万人,岩里还有一条地下河,据说放一只鸭子下河,半个月后,可在几百里外的梧州鸳鸯江冒出来;芦笛岩是所有岩洞中最大的一个,洞里的广场比上海的万人体育馆还高大。岩洞里还有五彩缤纷的钟乳石,有的像鸟、像鱼、像龙、像海蚌、像珍珠;有的如猿猴戏耍;有的像神仙聚会……走进岩洞就像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1.这篇短文介绍了哪几个岩洞?各个岩洞有什么特点?

2.短文是怎样描写岩洞里的钟乳石的?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4

【挤压拥挤】

这两个词都可以作动词用,都有“向着某个方面用力、集中”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挤压”是指人或事物朝着某一个方向集中,使人产生一种压迫感。

“拥挤”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时,多用于人,指“挤在一起”。如“大家不要拥挤”;也可用于船只、车辆能够流动的东西。作形容词时,指“地方小而人或车船相对地多”,适用对象跟动词用法相同。

【大约大概】

这两个词都表示“约略的估计”。主要区别是:

“大约”表示估计得不十分精确,多用于对时间、数量的估计,也可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如:妹妹怎么还不回来?大约在路上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了吧。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多用于对情况的估计、推测,有时也用于时间、数量。

【气势气焰】

这两个词都表示威势。主要区别是:

“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或形势,是中性词。

“气焰”指人的威风气势,是贬义词,带有明显的贬斥的感情色彩。

另外,“气势”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事物。它用在好的方面,常跟“磅礴”、“豪迈”搭配;用在坏的方面,常跟“汹汹”搭配。“气势”用于事物的更多。“气焰”主要是用于人。它常跟“反动”、“嚣张”之类的词语搭配,如说“反动气焰当场被打了下去”。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5

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称赞:"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6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qing,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