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推荐15篇)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佚名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2
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最主要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直奔难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等一会儿,把你觉得在学习上有困难的自然段提出来。
生:我第三、四自然段不好理解。
生:……
二、方法指导,引导自学
师: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学习的难点,这很好。那么以小组为单位,读读二、三、四、五自然段,然后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读懂这几个自然段呢?
生:我们可以用画图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生:我们也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讲述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我想用读课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表演来帮助我学习课文。
生:可以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
生:……
师:同学们的建议的确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学你认为比较难读懂的自然段。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在小组内提出来,进行交流。开始吧!
(生自学)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讲你怎么学习第二自然段的?
生:我用画图画来学习这一自然段。
师: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一自然段吧。
师:画得好,也讲得清楚,不错。给他一点掌声吧。同学们也来读读第二自段吧。
师: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谁能来讲?
生:……
师:老师这里也画了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画出第三自然段中有关爬山虎脚的句子,边读边想:这幅画画得对不对?
师:谁来评呢?
生:画得对。
师: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生讲解)
师:讲得不错。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脚的哪些方面?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爬山虎脚的样子呢?
(生回答,师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师:同学们都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这几句话,一边读一边在你的脑海里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脚的样子写清楚呢?
生:注意观察。
师:你是怎么知道作者注意观察的。
生:……
师:注意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写好作文,回去以后同学们也去仔细地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把观察到的写在日记上。
师:自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现在我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样自学第四自然段的?谁来说?
生:我用画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师:你画了哪些关键词呢?
生:变、巴、弯曲、拉、爬
师:能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非常好。同学也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动作比划比划,试着真正地读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生读课文做动作。)
师:谁来做一做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呢?其他同学注意看,待会请你们来评一评。
(指名来做动作)
师:能根据课文表演,不错的。许老师也想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看画面。
师:真正读懂第四自然段的同学看着大屏幕,自己给自己讲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没能真正读懂的同学,用心地把这一段再多读几遍,你会弄明白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哪个同学觉得第五自然段比较难学?现在你学会了吗?好,老师来考考你。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
师:真不错,能自己读懂。你把这一自然段给同学们读一读吧。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好的。刚才,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了解爬山虎的脚,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欣赏一下吧!
(播放录像。)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师: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其他植物也很奇妙,请同学们读读这些片段。
(生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些片段中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秘密呢?
生:我知道……
师:大自然可真奇妙,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植物的奥秘,那么,回家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然后利用星期六,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成一篇短文,下星期的作文课我们进行交流。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重点】
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
实物爬山虎、小黑板、学生用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习自读,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
3、小结
四、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
1、点读本段,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5、小结。
五、独立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脚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触着墙──触、巴、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观察细致。
⑵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7
学习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老师:优优好!你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吗?
优优:在我们学校教学楼的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老师: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介绍,将这一植物的特点写了出来。优优,先请你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生字的预习吧!
<学习生字>
优优:这篇课文共有生字8个。在这8个生字中,易读错音的有隙xì,茎jīng,不能读成jìng。易写错的字形有隙,右边上边是小,逐的右边是 。
老师:是的,现在请你完成下列的组词。
优优:
站(站岗) 隙(缝隙) 经(经常)
占(占位) 痕(痕迹) 茎(嫩茎)
曲(弯曲) 逐(追逐) 焦(焦急)
由(理由) 遂(未遂) 瞧(瞧一瞧)
除此之外,我还查了一些词义,老师请看:
<理解、积累词语>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均匀:指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积。本课指爬山虎的叶子分布均匀,没有重叠。
休想:别想,或不要想。
牢固:坚固,结实。
萎:干枯,衰落。
<段落与中心>
老师:本文具体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
全文5节,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讲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第二段(第2节):讲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3-5节):讲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请优优谈谈对下面这一重点句的理解。
<重点句解析>
优优:
1.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一句先写叶子的颜色,“绿得那么新鲜。”接着具体写出了这些叶子使人看了非常舒服:“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不“重叠”,也不留“空隙”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的特点和人们看后的感受。
老师:再请优优谈谈对课后作业3的理解。
<课后难题解答>
优优:
思考练习3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在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那便是爬山虎的脚。它触着墙,那细丝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原先是直的细丝现在弯曲了,拉着爬山虎的茎。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先巴住墙,再变成吸盘,之后变弯,以此来将茎向上拉,因此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hén jì yè bǐng zhú jiàn jūn yún
( ) ( ) ( ) ( )
二. 多音字组词。
三. 选字填空。
变 拉 爬 巴 贴 触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四. 按课文原文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爬山虎的叶不大( ),( )的是( )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非常( ),叶尖(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叶子就( ),好看得很。
五.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怪人”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圣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哪里拿来,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迪文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确实( ) 考究( ) 思索( )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前后词语能搭配。
珍爱( ) 办理( ) 珍惜( ) 思索( )
3. 短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开文迪许的“怪”的。
4. 读短文后回答: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看拼音写词语。
hén jì yè bǐng zhú jiàn jūn yún
(痕 迹) (叶 柄) (逐 渐) (均 匀)
二. 多音字组词。
三. 选字填空。
变 拉 爬 巴 贴 触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四. 按课文原文填空。(略)
五.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略)
六.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略)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怪人”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圣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哪里拿来,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迪文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确实(的确) 考究(讲究) 思索(思考)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前后词语能搭配。
珍爱(生命) 办理(手续) 珍惜(时光) 思索(问题)
3. 短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开文迪许的“怪”的。
短文是从三方面写开文迪许“怪”的:
(1)开文迪许穿过时衣服,很少有纽扣是全的;
(2)客厅做实验室,卧室也堆满了仪器;
(3)不喜欢慕名采访的人来打扰他的工作。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
【小资料】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蜗牛: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式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危害植物。有的地区叫水牛儿。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á shān hǔ jūn yún chónɡ dié chù jiǎo
( ) ( ) ( ) ( )
nèn jīnɡ yè bǐnɡ hén jì zhú jiàn
( ) ( ) ( ) ( )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 )子。(zhǎo zhuǎ )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 )得那么均匀,没有重( )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 )隙。(pù pū ) (chónɡ zhònɡ) (kōnɡ kònɡ )
三、在加点词的近义词下面画“○”反义词下面画“△”
1、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漾起波纹”形容爬山虎叶子在水面上轻轻动荡。 ( )
2“漾起波纹”形容满墙绿叶子在水面上轻轻动荡。 ( )
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爬山虎的脚”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
2“爬山虎的脚”就是像蜗牛触角的“细丝”。 ( )
四、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断定 肯定
1、虽然雨下得很大,但我不敢( )他就不来了。
2、这场足球比赛,我( )中国队会踢出好成绩。
佩着 佩戴
3、小男孩的头上( )一顶帽子。
4、姑娘的胸前( )一朵漂亮的玫瑰花。
重叠 重复
5、“过马路小心点儿”妈妈把这句话又( )了一遍。
6、他把自己的画一张一张贴在墙上,没有( )。
波汶 波浪
7、刮风了,江面上( )滚滚。
8、在微风的吹拂下,湖面上泛起了( )。
五、给多音字组词。
( ) ( ) ( )
空 重 更
( ) ( ) ( )
六、认真读课文然后填空。
1、《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 写的。
2、作者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是从叶子的 、 、 几个方面讲的。
3、作者在介绍爬山虎的时候,先计爬山虎脚的 和 。再讲爬山虎是 ,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 。
七、用“√”选出对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漾起波纹”形容爬山虎叶子在水面上轻轻动荡。 ( )
②“漾起波纹”形容满墙绿叶如同水面轻轻泛起的波浪。 ( )
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①“爬山虎的脚”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
②“爬山虎的脚”就是像蜗牛触角的“细丝”。 ( )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峡中秋夜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yùn),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 )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上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 )地摇曳。(yè)
也许由于这的山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侯,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hè),把它那清冽的 ( ),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练,从山上挂起。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短文的空白处。
经常 偶尔 悄悄 轻轻 明显 明亮 光芒 光辉
2、山峡中秋夜有什么特点?
3、作者把什么比作“云母石”?把什么比作“一道道瀑布”?
九、下面是一些两字重叠的成语,你会填吗?
( )( )有条 ( )( )皆是 ( )( )是道
( )( )大方 逃之( )( ) 忠心( )( )
忧心( )( ) 小心( )( ) ( )( )业业
熙熙( )( ) ( )( )本本 形形 ( )( )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0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2、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第2至4自然段。理清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4、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彩笔。
【说学生】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⑴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先自主读文解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集体交流:
⑴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刚长出,长大后各有什么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怎样?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学生练读、评议,读出美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⑴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
(触、巴、拉、贴)
⑵演一演:
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⑶议一议:
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交流。通过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吧。(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佳作。
(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诵”、“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诵”指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1
时间
月日
教材第页
总序第节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导学策略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师小结
教学后记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2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
⑴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⑶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⑷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⑸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如,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准字音上,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 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 zhe,应读 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提高鉴赏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
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3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 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 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 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2、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3、 生读课文。
4、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4
甘肃兰州市兰飞小学张莉
课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25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民主路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生:我想读第四段,
生:我想读第五段,
生:我想读第三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投影
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
(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读。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
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这小组理解的不错。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
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
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
生:能。
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
生背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利用评价表评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请各小组公布一下。
学生评。
师:我们请已经评出来的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我们小组评出来的是,他表现得非常好。
师:得了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你们小组呢?
生:,他表现得最好,得了三颗星。
师: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都非常好,大多数都得了五颗星。
生:我们小组平均得四颗星。
……
师:真不错,各组都得到四颗星、五颗星。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篇15
之四
作者:吴秋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