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推荐16篇)

2023-03-18 18:40: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推荐16篇)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

作者:金丽娜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8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金丽娜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后,都会被阿联酋人民那种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阿联酋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在沙漠中建成了一片片的绿洲,这的确是个伟大的壮举。

怎样使学生学有所感呢?这一直是我脑海中思考的问题。其实,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感的教育,其效果胜过任何教育。

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从中感悟了许多,比如,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不可以比阿联酋更美呢?甚至,他们觉得向社会中不爱护环境的人们发出呼吁是他们心中发泄不平的有效途径。总之,他们畅所欲言,他们甚至有了忧患意识,他们担心也许我们的城市有一天也会被沙漠吞噬,这也不应该是我们所该担心的吗?然而,在担心多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也提出了好多有力的措施。在这一课中,语文与环保得到了最好的结合。正因为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正因为他们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才深深地理解阿联酋的人民,佩服和学习阿联酋的人民,语文与环保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我的课堂上,板书大多是随机的。可单单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个题目,我就用了白、蓝、绿三种颜色。其中“绿洲”两个字是绿色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去,善于思考的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遐想:绿洲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充满绿色吧!我的板书布局灵活而不死板。在引导学生思考“盐碱地、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时就先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在讲解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红色问号解答出来,适时添上“种植花、草、树,精心侍弄”。板书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儿则嫌多,少一点儿则嫌少,而且又是那么及时。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绿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3、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植树种花,精心护养,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沙漠再次感受它的恶劣。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在这片沙漠中建造了星罗棋布的绿洲!让我们到其中的一城市迪拜看一看!文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迪拜的美?“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出示课件)

(二)自学感悟,完成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重点词或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3、假如、有一天你见到了阿联酋人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三)讨论交流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内展示交流。

(四)点拨引导

正如同学们所说,摆在阿联酋人民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但他们没有屈服,没有动摇,他们用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改变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沙漠中建起了绿洲,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创造了奇迹!他们多么了不起啊!

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好好读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他们从……树木花草的根部。”

同学们,我们一般给花草树木浇水是为了让它们有足够的水分生长,不要枯死,而阿联酋人民给花草浇水是为了让他们更干净、更漂亮,真是“精心侍弄”啊!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活得更加美好。

请同学们把书中的这两句话再大声地读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生活在沙漠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正盲目无知地把绿洲毁坏成沙漠. 同学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我们能做些什么?让我们牢牢地记住阿联酋人民的这句话“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四、教学结束:

作业:收集有关环保的一些标语。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3

青口镇中心小学 吕继香

教材简析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文章。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自己去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在阅读、表达中获得自主发展。因此本课的教学重在以文章的重点句段为载体来加强训练,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真正地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进程:

一、看图说话

1.仔细观察画面,用你积累的词语或优美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风光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阿联酋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说到沙漠,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展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说一说这里沙漠的特点。

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语言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本次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二、感悟壮举

1.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在阿联酋听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书,画出最让你惊讶的句子。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提纲挈领,强调整体把握,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2)汇报交流,点拨重点部分。

句1: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低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老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我们这里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五万元,照这样计算,建造一个公园需要多少钱呢?我们先数一数这里的树,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再一起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1)此时,你想说什么?相机理解“代价”的意思。

(2)这么多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你能通过读书来告诉我吗?

①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水、花草树木。

②挖去原来的砂石,换上新的泥土。

③还在地下埋上自来水管。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一根自来水管能花多少钱?引导学生找出“纵横交错”一词,到黑板上画出“纵横交错”。说出哪些线是“纵”,哪些线是“横”?

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我终于相信了,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的确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真叫人惊叹!我觉得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应当改一下,想一想:怎么改?改后读一读。

(3)说说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朗读:正如阿拉伯朋友说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讨论:为什么说阿联酋人民爱花草就是爱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植树造林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在迪拜游览,作者看到了什么?

句2: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读了这句话,你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他们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句3: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们就是小草、小花、小树,忽的一阵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小草、小花、小树满身,满脸都是尘土,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师:园林工人从路边的水箱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小花、小树脸上,身上的尘土都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此时,你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什么?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3)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设计意图】再次创设交流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朗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和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达到“我口”说“我心”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或图片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创造性地整理资料,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运用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兴味盎然。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阿联酋现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一脸灿烂。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然后我又出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里沙漠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太阳都被遮住了。”有的说:“到处是一片昏暗,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看到同学们满脸忧虑,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块不毛之地变得这么美丽的?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味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

三、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注意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假如你是那里的小草、小花活小树,你会对游客说什么?”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实践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4

抓住段落前后之照应体会营造环境之壮举——《沙漠中的绿洲》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7

抓住段落前后之照应体会营造环境之壮举——《沙漠里的绿洲》

师: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从那些句子看出当地的环境十分恶劣?

生: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从这句话看出那里的土壤不适合任何植物的生长。

生: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我从“不毛之地”体会到环境相当恶劣。

师:阿联酋人民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植树种花,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再读课文,找出他们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生轻声读课文)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生: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生:地底下的自来水管纵横交错,由总水塔输出淡水,并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跟部。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建设绿洲真是一个壮举!

生:他们所花的代价是巨大的!

生: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是坚决的!

师:是啊,这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课文中也这么说。联系前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生:因为那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代价培植的。

生:因为在那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而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使生活更加美丽!

(出示句子,齐读: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评析]

本教学片段,借助阿联酋人民植树栽花的经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前后照应,进一步感受沙漠中的人们为了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顽强地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更深到了解了课文内容。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一支旅行队到陌生的风景区观光、玩赏、考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就相当于导游。导游恰到好处的讲解、启发,能诱导游客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之旅游活动成为获取、创造、审美的过程。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当地恶劣的环境,理解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充分发挥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少走弯路和错路;学生能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采用“读”“思”“议”结合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自己的思考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白花花的盐碱”“好像……“不毛之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沙漠环境的恶劣,建设绿洲的困难之巨大。再抓住“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建设绿洲是一个壮举,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是坚决的,而这一切是为了使“生活更加美丽”。通过体会、朗读,将人文的熏陶融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之中。学生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其情感自然会喷发而出,对“绿洲”的感慨就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转载自妙桥小学博客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80

苏教版八册语文《沙漠中的绿洲》(课堂实录)

师:课前课文读几遍了?

生1:八遍。

师:了不起!

生2(迫不及待):十二遍!

师:真不简单!(小声地)课前,课文老师只读了一遍。(生笑)课文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知道的一定比老师多,这节课愿意做我的老师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愿意。

师:不愿意就算!

生(声音响亮地):愿意!

师:做老师的老师,有信心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有。

师:信心不足。

生(声音响亮地):有!

(微笑地以“书读几遍了”一个轻松的话题,与学生拉家常似的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心理放松,为学习新知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成果并不只以“真不简单”一句表扬结束,而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老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所得。这一要求激起所有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轻声读课文2——6节。边读边想象: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阿联酋旅行过的人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乔羽同学就很会读书,她一边读一边还划着什么写着什么。

(通过榜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既表扬了会读书的同学,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其他学生读书方法。)

(其余生有所悟,边读书边动笔。)

师:谁来说说老师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不知道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出示“阿联酋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老师粗略地计算一下,在我们农村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两万元。照这样算,建造一个中心公园需要多少钱呢?(彩图出示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下面大家一起来算一下,我数树,大家计算钱。

师:一棵。

生:两万。

师;两棵。

生:四万。

师;三棵。

生:六万。

师:四棵。

生:八万。

师:五棵。

生:十万。

……

师;大家看,中心公园中的树还有很多。你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生1:一百五十万!

师:才七十五棵树。

生2:二百五十万!

师:才一百二十五棵树。

生3(鼓足气):一千万!

生4:一亿美元!

(引导学生通过数树算钱,将“培育一棵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教学富有情趣。)

师:需要这么多钱,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就不信,建造一个公园需要这么多钱,都花什么地方去了?能告诉我吗?

(生再次读2节。)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什么?泥土也要买?

生:因为土是咸的。

师:水也要买?

生:水也是咸的。

师:原来如此,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都需要花钱买来。

生: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

师:什么,挖沙石也要钱?

生:工钱。

师:老师有点相信了。

生:他们还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一根自来水管值不了多少钱。

生:是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

师:你来在黑板上画给老师看一看。

(生在黑板上画数不清的交错的“水管”)

师:原来那么多的水管,老师现在相信了。

(通过画画,理解“纵横交错”,加深学生对自来水管多的认识。)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半信半疑。

(另一生读)

师:老师相信了。老师觉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句号可以改一下。

(生试读后,争先恐后举起了手。)

生:句号可以改成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1:建一个公园需要花很多钱!

生2:建造一个公园是多么得不容易!

师:读一读。

(生大声读)

师:老师知道了,你没有吹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而不应枯燥乏味地讲解。)

请再把三节读一读,告诉老师,阿拉伯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热爱生命。

生2:爱护生存环境。

生3:吃苦耐劳。

师: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过阿联酋的人还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不知道没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师: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生吱唔说不出。)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节,谁能知道他想告诉老师什么?

(生自由读二节。)

生: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生2:迪拜很美。

师:能通过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二节。)

生1:读2节。

师:迪拜很干净!

生2:读2节。

师:迪拜不但很干净,而且很美。

师:像老师这样还会不知道什么?

生: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很精心。

师:从哪儿看的出?

( 生读6节。)

(师出示6节,生自由读6节。)

师;现在大家就是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小花、小树,请你们闭上眼睛……“忽——忽——”一阵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小树呀的脸上、身子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这时,你们有何感受?

生:很沉重。

生:很不舒服。

师:你最想干什么?

生(齐答):洗澡!

师: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树呀、小花呀(边说边指着孩子们)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

生1:不在沉重了。

生2:很舒服。

师: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吗?

生1:谢谢你园林工人,帮我洗干净了身上的泥土。

师: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生2:谢谢你对我们的关心。

师: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你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希望。

师:能通过读6节,把你们内心的感受告诉我们吗?

(生自由练读。)

生1读6节。

师:老师听出来了,洗过澡后很舒服。

生2读6节。

师:刚才洗得不是很干净,坐下去再读一读。

(语言描述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加深阿联酋人民像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情感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边读边体会:阿联酋人民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自由读全文。)

生:阿联酋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树木。

生: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师: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

生:也很爱护。

师:从哪儿看出的?

生:给小花浇水。

师:有没有不爱护花草树木的?

生:有。

师;从哪儿看出?

生:有的同学走草坪。

生:有的同学攀小树。

师:怎么办呢?

生:让他们的老师也给他们上《沙漠中的绿洲》这课。

师:这个办法不太可行。

生:学校用广播通知。

师:这个办法不错。

生:在花园中、草坪里竖一个个小木牌。

师:这个办法很好,可是上面写些什么呢?

生:禁止走草坪!

师:这样的话,同学们读了不舒服。

师:老师这儿征集了几句话,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 草宝宝渴望回到春妈妈的怀抱。 饶了我吧,请别再折腾我了!——小水杉 咦,太阳公公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光秃秃的冬青树)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1:好痛呀,别再拽我的长发了!——垂柳姑娘

生2:请别再踩我了,再踩,我就成浆糊了! ——小草

生3:我愿为你送去一片绿荫。——小梧桐

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

生:愿意。

师:下课!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综观这一环节的教学,“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编者意图、文本的价值取向。“小木版上写些什么?”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6

苏教版四下《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一上课,我就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然后,我又板书“绿洲”,问学生:绿洲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同样地,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旅行归来向人们介绍“沙漠中的绿洲”,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课文重点“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作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难点“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认识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突破。

上完课后我细心体会,总得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能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接着,就自然地引出了重点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和怎样爱护它们的。在这一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圈划动作词并配合动作体会他们的付出;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时就让学生把看到的演出来,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就是学生读的机会和演的机会还不够多,指导学生在朗读阿联酋人下决心改造环境时那种语气不够到位,学生品词品句还不够深入。

最后,指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我们的实际谈谈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看法和做法,这个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他们也就有东西可讲,所以同学们都很踊跃发言,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定的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这节课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稍微少了一些。时间的安排有些前松后紧,课堂上的练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的课堂小结还做得不够,没能很好地总结全文,学生在整体认识上就没有梳理好,还有就是在布置作业“续写爱的故事----迪拜街头风光”时为了简化难度本来是想让学生先说的,但还是时间的不允许就匆匆收场了。这也使我认识到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控,不断在一节课中完善,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现代名言,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让我在今后做得更好。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拉伯人民是怎样建成绿洲的,并了解他们是怎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白茫茫 盐碱 咸而板结 恶劣

不毛之地 白花花 沙漠

师:好,读得很正确。那你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再指名1人读。

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谁能把句子读好?很好,你能把句子读得很正确、很流利。那你能通过朗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2、出示句子: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沙漠的荒凉和贫瘠,我们一起来读,齐读句子

3、(出示句子)然而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出示图片)沙漠和绿洲的对比图,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疑问?

二、品味语言,体会阿联酋人民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既然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为什么白茫茫的沙漠上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呢?或者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成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深有感触。

师:同学们,老师看到大家很会读书,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圈画,有的同学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甚至读了三遍、四遍,读完,都能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的习惯非常好。谁愿意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引导学生感受到培育一棵树的代价之大,我们的父母为了培养我们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而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代价相当于培养一个孩子。每一棵树都倾注了阿联酋人的心血,真不容易!谁来读读这一句

评价语:读得真好,能让我们感受到阿联酋人对花草树木所倾注的无限的心血和爱。我们一起来读。

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在阿联酋培育花草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从这段话中找出句子自己读一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土地板结,根本不适宜植物的生长;阿联酋人培育一株植物是多么不容易啊!阿联酋人培育植物就好比培养孩子,需要花费多么大的精力和心血啊!阿联酋人多么不简单啊,她们对美好生活有着不懈、执著的追求。

是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先自由练习一下。谁来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恶劣。谁再来读,大家能对他的朗读作个简要的点评吗?那你来读一读。

读得真好,“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请同学们关注这句话。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也称“过渡句”,过渡句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或者是另起一段,而这里却放在段落的中间,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看来,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是这样的紧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那阿联酋人民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说明阿联酋人花的代价之大。是呀,为了美好的生活环境,阿联酋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砂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这句话说明为了培育花草,阿联酋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板书:挖去、填上、埋下

△“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阿联酋人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来培育花草的。阿联酋人真了不起,他们用心血、用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培植出这样美丽的花草,让茫茫沙漠遍布绿洲,他们创造了美,也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感受阿联酋人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请大家细细品读这句话,体会阿拉伯朋友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阿拉伯朋友是很自豪的,因为是他们用双手、智慧培育出这绿树、鲜花和小草的。

阿拉伯朋友是非常兴奋和喜悦的,因为是他们扮美了生活。

阿拉伯朋友说这话时充满了幸福感,因为是他们让绿洲遍布“不毛之地”,让生活更美丽。

师:是啊,我们可以感受到阿拉伯朋友说这句话时是多么的自豪、兴奋、幸福。让我们读好这一句,分享阿拉伯朋友的幸福吧!谁来读?我们听出来了,阿拉伯朋友是多么自豪。是呀,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谁能不感到自豪、幸福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代价之大

决心之大{ 买来……买来……买来……

困难之大{

挖去……填上……埋下……输出……

过渡:尽管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建绿洲代价之大,困难之大,但从阿拉伯朋友告诉我的话语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决心之大(板书),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这是阿拉伯朋友告诉我的,那我们亲眼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根据学生的朗读出示第二自然段,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触呢?

生活在沙漠中的城市里,人们非常珍惜花草树木,不忍心去伤害它们,联系第三自然段,种植花草树木,在阿联酋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和艰辛的劳动,创建绿洲,改造沙漠环境的代价之大、困难之大来理解,更能理解人们对花草树木倍加爱护和珍惜。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人们对好不容易建成的绿洲倍加珍惜。

过渡,人们不仅倍加珍惜花草树木,还对花草树木倍加呵护,自己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

师:我们总以为这树和草皮的下面都有自来水管,是用不着浇水了,可那天清晨,我们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正巧碰上一个穿黄马甲的园林工人在浇水。所以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生问“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地下都有自来水管,就不需要浇水了。)园林工人是怎样回答的出示“不,不!”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否定了问句中的意思,地下尽管都有自来水管,但还是需要浇水的,“地下都有自来水管,就不需要浇水了。”这是不对的,沙漠环境的恶劣,树叶、草和花上尘土较多,他是怎么做的?读句子,他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齐读句子“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一起走上迪拜的街头,去欣赏一下美丽的风光。欣赏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沙漠中的绿洲迪拜。同学们,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是呀,学了课文,阿联酋人民改造生存环境的决心之大,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情景,将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沙漠中的绿洲

代价之大

决心之大{ 买来……买来……买来……

困难之大{

挖……填……埋……输……

成效之大:干干净净、更绿、更翠、更艳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读好课题。沙漠中竟然建起了绿洲,真让人不可思议,更令人赞叹,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二、沙漠与绿洲的对比

1、出示图片,这就是阿联酋所处的沙漠,出示词卡:白茫茫的一片

2、了解阿联酋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阿联酋地处海边,地面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咸而板结,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真是块——不毛之地。

什么叫不毛之地?(寸草不生,贫瘠、荒芜)

3、课文中的描写出示,体会朗读:

(1)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2)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是啊,阿联酋所处的沙漠是盐碱地,跟我们这边的酸性土壤截然不同,一般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所以称为不毛之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环境的恶劣吗?

4、过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阿联酋人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建立了一座座绿洲,指名读句子,阿联酋绿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体会朗读: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星罗棋布

三、紧扣中心,自主感悟

(一)抓住中心,整体感受

1、过渡:这么多、这么美的绿洲全靠有绿树和鲜花,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对待花草树木的?请大家自由读2-7小节,找出这句话并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理解“精心侍弄”,读好这句话。

过渡:快速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的?请你划出相关句子,还可以写上你的感受。

(二)体悟中心——耳闻

1、交流一,读读,谈谈感受。

(1)出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从三个“买来”体会,投入很大的财力。我们这边种树只需要买花草树苗,江阴投资10亿元打造国家园林城市,而在阿联酋,除了买花草树苗,淡水需要买,连泥土都需要买,要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更加昂贵。

除了要花费昂贵的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精力,还要做什么呢?

(2)出示:接着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他们怎么做的吗?

为什么作者不这样简洁地写,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从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和“纵横交错、源源不断”体会所付出的人力、物力。

·从修饰词体会用词的恰当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纵横交错”的水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比划比划看(板画)

这些具体的描写不就更能看出他们侍弄花草的精心,指名读这句话。

(3)设计并建造这样的工程是多么浩大,要付出多少精力、财力、物力啊。难怪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

出示: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算算花费,感受代价的无法估量。

我们这里培育一棵树不是很困难,但是他们那边培育一棵树相当于培育一个孩子。老师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农村培养一个孩子成才至少需要五万元,请大家算一算,他们培育一棵树就要五万元,那一百棵树呢,就需要五百万,一个中心公园少说约有一千棵树,造一个公园就至少需要五千万。一个国家该有多少个这样的公园啊!花费的代价简直是无法估量的!

阿联酋人民真了不起,带着敬佩一起读好第三小节。

2、再读中心: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三)体悟中心——目睹

1、交流二, 读读,谈谈感受。

(1)出示:“不,不!”园林工人竖起一个手指头连连摇着,又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

(2)老师质疑园林工人为何还要浇水来理解、朗读这段话。

2、创设情境:现在大家就是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小花、小树。请你们闭上眼睛——“忽——忽——”一阵阵狂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中心公园的小草、小花、小树的脸上、身子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这时,你们有何感受?

此时你最想干什么?(洗澡!)行。

水来啦,“哗——哗——”,睁开眼睛吧,

这时小草、小花、小树们又有什么感受啊

现场采访:这棵小草,你生活在这里,感觉——

这朵小花,你怎么开得这么艳——

小树,你愿意到别处去生活吗?——

你们在园林工人的侍弄下一定能茁壮成长,那你们最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吗?

3、在阿联酋,不仅园林工人,大家都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出示: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让我们一起夸夸他们。

4、再读中心: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

四、总结升华

1、作者到迪拜访问,不仅耳闻了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建设绿洲,还亲眼看到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此时,我们也忍不住要赞美他们:

·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与其说——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不如说——说话训练出示:正是因为阿联酋人民 ,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总结全课。

五、作业

观察语文书第107页题头图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用上积累的词句。

板书: 19、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白茫茫 像爱护孩子一样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精心侍弄 鲜花遍地

让语文味更浓些——《沙漠中的绿洲》教后反思

语文课必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字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概括能力的训练,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我抓住了文章的亮点来设计教学:沙漠和绿洲这两个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同时出现在课题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恰当的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衬托、比喻等。让学生在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通过感悟,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对比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关键词有白茫茫,恶劣,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等。我采用重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朗读体味。不过,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陪衬,主角是绿洲。学生初次感受到这里的美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谁又能想到,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沙漠,是勤劳的阿联酋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造出星罗棋布的绿洲。

抓主线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文中有一处比喻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可谓全文最精妙的一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这就和课后的习题不谋而合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品语言 在阿拉伯朋友介绍中了解建设绿洲的过程是的艰巨,这段文字是本课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的最好例子,也是感受作者具体描写和用词准确的最佳例子。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挖去沙石”“填上泥土”“埋下水管”,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最后学生体悟到就是有了“咸而板结”、“ 适宜种植”“纵横交错”“源源不断”这些具体修饰的词才能让感受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从中学到了概括的方法,也播下了要把句子写具体的种子。

创情境 “ 阿联酋人民精心管理花草树木”这个章节通俗易懂,我便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给花儿洗脸、洗澡。孩子们闭上眼睛,切身地感受到了被阿联酋人关爱的花和草是多么幸福,难怪小花、小草、小树们流露出这样的真情:“我要更加努力散发魅力,不辜负园林工人对我们的栽培”,“感谢园林工人给我们这样舒适的生活,我们会更加茁壮成长”……

审视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朗读、说话指导不到位。我对课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但给予学生练习朗读、说话思考的时间不多,指导也似“蜻蜓点水”,训练不够扎实,像赶场子似的,匆匆过场。

“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9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引读课题,读词——沙漠

师:谁来说说沙漠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一望无边

生:无边无际

生:荒凉。

师:是的,荒凉,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示句,指导朗读,体会。

师:那么绿洲呢?又是怎样的?书上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对它进行了概括。

学生交流。

生: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体会绿洲的特点。

师:迪拜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想看吗?

出示一组迪拜现状的图片。

师述:迪拜人民就是在这样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环境中生活着。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阴,鲜花夹道,芳草成坪,你已经完全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里了。

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围绕“沙漠”来说说它的特点,但是在课上学生就讲了三个词语,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课上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教学机智,只是草草过场,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这里,我若课前能适当搜集一些描写沙漠的词语,以推荐的形式让大家读一读,我想学生必是很喜欢的。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绿洲的样子,通过对比凸显绿洲的特点,这样再质疑阿联酋人们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0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教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这篇课文,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本中的“拦路虎”。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为了遵循这一特点,我充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教学结尾时,我通过设计“小木版上应写些什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这一环节,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将语文课本内容延伸开来,有机地生成很多的东西,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教学效果很好!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品读课文,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体会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说说“沙漠”感受恶劣、“绿洲”感受美好

1、教师:

▲“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无边无际、全是沙子、缺乏水分、环境恶劣……)

▲“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空气清新……)

2、课文中的“沙漠”指哪儿?(阿联酋)课文中的“绿洲”指什么呢?(阿联酋的城市)

教师: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文中的“沙漠”是怎样的情景?“绿洲”又是怎样的情景?圈圈画画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3、学生自己读全文,圈画相关词句。

3、交流“沙漠:课文中的“沙漠”是怎样的情景?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咸而板结

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用朗读体现出环境的恶劣

出示句子: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出示句子: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4、交流说说“绿洲”(第二自然段)

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美好)

指导朗读,用朗读体现环境的美。

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这环境恶劣的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感悟壮举。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根部。”

(1)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体会)

(2)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困难是巨大的;代价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培育一棵书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师:是啊,阿联酋人们真了不起,他们不怕困难,用巨大的代价和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让我们读好这一段文字,读出你敬佩之情。

齐读出示的文字。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感悟阿联酋人民怎样侍弄花草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指导读好句子。

五、总结课文。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因为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一位阿拉伯朋友

教师: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2000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3、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要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沙漠中的绿洲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

咸而板结鲜花遍地

环境恶劣良好环境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2.板书课题:7、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既然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绿洲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自读课文。

(1)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sh) 罗(lu) 劣(li) 适(sh)侍(sh)良(ling)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侍弄适宜培植纵横交错不毛之地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给带愕淖盅≡裾?返亩烈簟?br> 霎(s sh)时恶劣(l li) 良(ling ning)好侍(sh s)弄适(s sh)宜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引导用“星罗棋步”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2.细读第2~6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厂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③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同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朽“买来、挖去、填土、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②默读课文。在能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③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渎课文。

2.比一比,再组词。

浇( ) 漂( ) 侍( ) 宜( )

烧( ) 飘( ) 待( ) 宣( )

3.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 ( ) ( )

千干净净( ) ( ) ( )

4.写出近义词。

培植( ) 适宜( ) 美丽( ) 侍弄( )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3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课文读熟了没有?

2、生谈自己读书的感受。

3、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对课文已经读熟了?你感觉哪儿没读熟?(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4、 激趣:

老师对这篇课文还没有读熟,只读了一遍,对沙漠中的绿洲知之甚少。这节课,你愿意做我的老师吗?

二、 精读课文2—6自然段,感受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

1、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轻声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过阿联酋旅行过的人想知道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批注。

3、交流: 你认为像老师这样的人想知道些什么?

(这里将运用语言渲染、比较、简笔画、示范、以评促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过品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以学生的汇报交流的顺序为主线。)

4、读第3自然段的1—2句,抓“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引导学生算一算账,在农村培养一个孩子大约需要两万余元。按此计算,建造迪拜中心公园需要多少钱呢?出示彩图,师数树,生算钱,最后让学生估计一下需要多少钱。学生在计算、比较中真正体会到沙漠中植树种草投资巨大。引导学生将第2句后的句号改为感叹号。对比读体会建造的艰辛、投资的巨大。

5、 读第3自然段的6—8句,抓住“纵横交错”一词,让学生画画简笔画,体会工程的艰辛与繁杂。

6、自由读第3自然段,体会: 阿联酋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7、读第6自然段,师描述创设情境:

现在,大家就是迪拜中心公园的小草、小树、小花,请你们闭上眼睛(略停)。“呼——呼——”一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花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的脸上、身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略停)。这时你们有何感受,此时最想干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好吧,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花呀(边说边指着孩子)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略停)。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让学生谈谈感受),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

8、 范读第6自然段,现身说法,激发诵读兴趣:

师读到“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时,觉得自己身上也落满了尘土,感觉不舒服,不由读得重一些、慢一些。读到“草叶更绿、小树更翠、鲜花更艳”时,觉得自己身上也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不由读得轻一些、快一些了。

三、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感谢各位小老师告诉我这么多有关绿洲中的知识。老师觉得阿联酋人民对待花草树木真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你觉得在我们周围,人们是不是也像阿联酋人民那样爱护生活中的花草树木?

2、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谈谈自己的看法。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重点: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教师相机板书:不毛之地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交流说说“绿洲”

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迪拜生活环境的美好。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壮举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自己读四、五、六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7、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8、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相机板书:精心侍弄

9、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3)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三、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要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作业设计:(二选一)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或图片相互交流。

《沙漠中的绿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通榆镇中心小学 高阿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重点: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说说“沙漠”感受恶劣、“绿洲”感受美好

1、师: “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沙漠是无边无际的。

生:沙漠里全是沙子。

生:沙漠缺乏水分、环境恶劣……

师:“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应该是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师相机板书)

生:那儿空气是很清新的……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绿洲的,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知道没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师: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生吱唔说不出。)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节,谁能知道他想告诉老师什么?

(生自由读二节。)

生1: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生2:迪拜很美。

师:想看看迪拜的美景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老师听到你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了,能通过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二节。)

生1:读2节。

师:迪拜很干净!

生2:读2节。

师:迪拜不但很干净,而且很美。这么美的景色是在什么地方建起来的,阿联酋人民又是怎样建立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节,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3、交流“沙漠:课文中的“沙漠”是怎样的情景?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教师相机板书:不毛之地

(2)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环境的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用朗读体现出环境的恶劣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阿联酋人民有没有被这环境恶劣的沙漠环境吓倒呢?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大家再次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三、感悟壮举。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2、交流: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什么?泥土也要买?

生:因为土是咸的。

师:水也要买?

生:水也是咸的。

师:原来如此,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都需要花钱买来。

生: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

师:工程很复杂,也很艰巨。

生:他们还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一根自来水管值不了多少钱。

生:是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

师:你来在黑板上画给老师看一看。

(生在黑板上画数不清的交错的“水管”)

师:原来那么多的水管。

(通过画画,理解“纵横交错”,加深学生对自来水管多的认识。)

3、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体会)

4、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到:困难是巨大的;代价是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培育一棵书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师:是啊,阿联酋人们真了不起,他们不怕困难,用巨大的代价和艰辛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让我们读好这一段文字,读出你敬佩之情。

5、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感悟阿联酋人民怎样侍弄花草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指导读好句子。

园林工人从路边的水箱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小花、小树脸上,身上的尘土都洗得干干净净了。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

(1)谁能用朗读,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2)再次理解“代价”(不仅要花钱,还要花费精力),感悟园林工人“笑”的含义。

5、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五、总结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边读边体会:阿联酋人民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自由读全文。)

生:阿联酋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树木。

生: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生:因为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生: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花草树木来之不易,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建设的。

2、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有许多话想要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19、沙漠中的绿洲

不毛之地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花大代价培植

精心侍弄

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后的反思

通榆镇中心小学 高阿玲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兴味盎然。如何在导入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上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阿联酋现景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印象。学生们一看到这幅图,一脸灿烂。有的说:“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有的说:“这里草绿花红,天空一片纯净,碧蓝碧蓝。”然后我又出示阿联酋沙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里沙漠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黄沙,太阳都被遮住了。”有的说:“到处是一片昏暗,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看到同学们满脸忧虑,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阿联酋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味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

三、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我的教学过程来看,注意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的最后阶段,我问学生:“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可以联系我们的生活说一说。”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课堂上对学生放的还不够,感觉学生的思维总被我牵着,课堂上很少有出彩的地方,也就是课堂上的有效性还不到实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实践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语文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5

佚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2.板书课题:7、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既然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绿洲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自读课文。

(1)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sh) 罗(lu) 劣(li) 适(sh)侍(sh)良(ling)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 侍弄 适宜 培植 纵横交错 不毛之地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给带愕淖盅≡裾?返亩烈簟?br> 霎(s sh)时恶劣(l li) 良(ling ning)好侍(sh s)弄适(s sh)宜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l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引导用“星罗棋步”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2.细读第2~6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厂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③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同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朽“买来、挖去、填土、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②默读课文。在能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③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渎课文。

2.比一比,再组词。

浇( ) 漂( ) 侍( ) 宜( )

烧( ) 飘( ) 待( ) 宣( )

3.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 ) ( ) ( )

千干净净 ( ) ( ) ( )

4.写出近义词。

培植( ) 适宜( ) 美丽( ) 侍弄( )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篇16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8

《沙漠中的绿洲》听课随感: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和保护的课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了王老师的课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朗读充分、形式多样。

作为第一课时,本课以多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阿联尊人民为创建美好生活环境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对阿联酋人民产生的敬佩之情,形成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这一点教者做得很好。学生们在教者的引导下朗读充分,形式多样,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自由读,赛读、听课文录音等多种形式中朗读课文,孩子们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

朗读中有教者的指导,只是觉得指导得略显生硬,缺乏学法的指导。如在指导孩子们读描写沙漠的句子时,教者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词语要重读呢?”这样的问题来指导四年学生显得不到位,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恶劣?试着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或者说:“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沙漠里的环境怎样,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试着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我们理解课文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并通过突出相关的词读出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着读懂课文。

二、师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时充分注意了图片的使用。

教者准备了一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出示,让孩子们较好地了解了阿联酋这个国家。特别是自己介绍完后,让学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得很好,既检查了孩子们课前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相关资料,我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去找,不是只能从老师那里等、靠、要的。

(一)运用图片资料时,插入巧妙合理的过渡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老师的第一幅图出示得很好,一下子就让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到沙漠的环境恶劣,只是出示课题时,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这样导入:“沙漠中的环境如此恶劣,可是我们人类却在沙漠中营造了一个个绿洲(板书课题沙漠中的绿洲)”理解绿洲,这样就比较自然一些。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来读,也可以如此引入:“刚才我们看到了图片上沙漠的恶劣环境,那么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找出来好好读读。”这样由图导文,孩子们从图、文中充分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的恶劣,那么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面临的困难就非常大就很容易在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了,那么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的图、文、过渡紧密结合,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出示的资料图片,要讲究有效性

如王老师在引导孩子们了解阿联酋时,出示的是一个文字资料,然后让孩子们读得也是一个文字资料。这样就显得比较啰嗦,让人觉得孩子们收集的东西可有可无,因为老师都已经给了。

我以为上课前要了解或考虑到孩子会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教者要有意地避开它,让两者的内容互相补充,这样听的学生会更有兴趣,读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如这一课,教者可以出示阿拉伯半岛的地图,让孩子们从地图上去了解阿联酋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孩子读自己收集的相关文字资料,作为对图的补充,这样两方结合会更有效。

三、操之过急,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可能是想上第一课时,可是又想表现出别的内容,于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面面俱到,却都不够到位。

其实本课在教者的朗读指导完了以后,完全可以引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因为本课是通过耳闻目睹来写清课文内容的,在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时,可适当插入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解文章结构的方法。再适当进行本课的一些生字教学,或者跟孩子们共学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读透彻,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为下一课时的教学:体会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环境的壮举,打下感情基础,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提出来为时过早,孩子们的回答肯定也是流于形式,再看图写话,就显得更为心急了点,这些放到第二课时中穿插进行,或在结束时,再来完成,效果会更好。

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包涵。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