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推荐16篇)

2023-03-21 01:46: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推荐16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

一、发现风景

1.师:都知《二泉映月》是经典的二胡曲,其实,它还是无锡惠山一道著名的风景。文中不少地方写到“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请翻开书,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句子,画下来,轻声读一读。

2.交流找到的句子,师适当点拨:要用心寻找。

3.师:老师结合你们的回答,从文中摘录了四组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

(屏幕显示: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1)自由读,再指名读。(要把字和画,读到心里去。)

(2)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仅是词语,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来,让我们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

(3)师:什么感觉?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

可是,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他能看见吗?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体验人生

1.师:他什么也看不见。在他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二泉。孩子们,默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个场景。这个时候,阿炳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画下来,再用心读一读。

2.交流。指名读句子。

3.引读:月光似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师:长长的句子中有一个词能最能概括这句话。是什么?(“坎坷”)

齐读:坎坷!再读!

4.师:文中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每说一处,都强调——你读的这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坎坷”!

5.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但一定写在我们心里。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要我们走进他的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我们照样可以走进七十多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段岁月。

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

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把你想象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说出来。

(学生说话训练。每交流一个,强调:这就是“坎坷”!)

6.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齐读)。

7.指名多个学生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三、感悟情怀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交流。

2.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

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指名读,齐读

师:乐曲的尾声部分,齐读——

3.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

齐读。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2

作者:卜海梅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9

作者:卜海梅

一、 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感人的曲子,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着优美又激昂的旋律,学生很快被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的乐声所吸引。接着教师用饱含深情地谈话导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时,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再次播放音乐。

这样从音乐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同时,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首乐曲还想了解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产生强烈的感知期待。

二、 音像结合,感悟文本。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学《二泉映月》的第二段(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时,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录象(配有低沉、徐缓、真挚的解说。)。此时,学生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一)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听音乐起始部分,读语句,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二)出示:“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音乐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下来。”学生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琴声“委婉连绵”,

阿炳是在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情怀。引导学生读好这一段,读后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三)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

,表达出与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自己练习读。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然后再次朗读稳重描写的乐曲的第二部分,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朗读起来情真意切,入木三分。

三、 感情朗读,感悟内涵。

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他还是阿炳的一段人生经历,更是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学完课文后,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二泉映月》时,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练读,然后配上《二泉映月》的乐曲,让学生轻轻地读着课文。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学生用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再配乐齐读课文。这样既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又激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文本解读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文秘帮首页>>>>>>www.wenmibang.com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150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初步感知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2、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3、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二泉映月》是一曲二胡乐,有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

谁来说说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或者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再次来学习课文,再次走近《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解疑

1、回顾质疑: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一到四小节,探寻一下原因。

2、自主研读,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得尤其精彩:十多年前,阿炳只是用耳来听;十多年后,他却是用心来听的。)

3、教师小结: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饱经风霜的阿炳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内心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感受,这真是触景生情啊!(板书:触景生情)

4、鼓励质疑: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来写阿炳当时的心境的的。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到这儿你又想提什么问题?

5、小组讨论,共同解疑。

6、朗读深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真是阿炳的知音。你们愿意通过朗读,表达出对阿炳的理解吗?

三、精读品味

1、描述导入

这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在阿炳的胸中涌动,他多么想一吐为快呀!可是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苦无依的阿炳又能把满腹的心事说给谁来听呢?他只有通过伴随他多年的二胡,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板书:倾吐情怀)

2、教师范读:下面就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心来聆听阿炳通过琴声诉说的情怀。(多媒体同时播放音乐画面:起先,琴声悠扬哀怨,屏幕上则出现山泉汩汩,迂回蜿蜒;落叶石径,凉意逼人等画面,学生从中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随后,乐曲升腾跌宕,再配以惊涛拍岸的震撼画面,表现出阿炳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最后琴声回复平静,但更多了一份动人心弦的深沉,再加上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画面衬托,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阿炳内心对音乐,对家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爱。)

3、自读感悟

(1)听着《二泉映月》的动人旋律,想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你们愿意也来读一读课文,再次走入阿炳的内心世界吗?请同学们自读这一自然段,如果有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就尽情地多读几遍,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3)自由品读,交流感受。

4、合作朗读: 刚才同学们各自朗读了令自己最为感动的片段,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朗读整个小节,选择你们认为最有表现力的朗读方式,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学生分组自由练习)

5、汇报评析。

6、齐读升华: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齐读第五自然段,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全班配乐齐读)

四、总结激情

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阿炳触景生情,并通过琴声来倾吐情怀。就这样,《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作为一个无锡人,我们都为拥有《二泉映月》这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和阿炳这位民间音乐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触景生情

二泉映月

倾吐情怀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4

【教学片段】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目标预设】

师父在中秋之夜带少年阿炳到泉边赏月,听泉。虽然阿炳听不到奇妙的声音,我们可以理解为:师父在启迪阿炳必须经历沧桑,阅尽人世才能有所感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坎坷的人生经历是阿丙的一笔财富,也就是说让学生体验阿炳当时悲惨的生活遭遇,对理解整首曲子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很难体验阿炳当时的生活,因此我准备采用想象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学实录】

师:(引导学生读文解答)他想起了师傅跟他说过的话,师傅到底跟他说过什么?

生:(读相关句子)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师:阿炳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距离似乎太遥远了。但是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一下

(小组交流)

师:我看到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倾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的体验。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反馈)

生:贫困交加,阿炳最终病倒在床上,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妻子和挂在墙上的那把二胡。

生:阿炳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水果摊,老板揪住他让他赔钱,可是阿炳没有钱。老板一把抢走了他的二胡,还打阿炳。

生:老板向他怒吼:“你没长眼睛啊!快给我捡起来,否则我打断你的腿!阿炳伤心地不停地摸索着把掉在地上的水果一个一个捡起来,虽然他看不到卖主愤怒的声音,但是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师:他看不到卖主愤怒的脸,内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痛苦。你说,他摸索着捡起一个一个水果,我想,那不只是水果,他同时捡起的也是他的自尊哪!

生:外面喧闹嘈杂,小屋却连一扇完整的窗子都没有。阿炳吃不好,睡不着,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在这秋雨连绵的季节,陪伴他的只有孤独的琴声。

师:这样的雨,这样的夜,这样的琴声,怎能不让我们的心为之一动,思绪万千呢?

生:阿炳病倒在床上,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想到了自己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双目圆睁,不肯向命运低头!

师:从你的文字中,我读懂了阿炳的倔强。

生:有一天,大雪纷飞,阿炳蜷缩在墙角里演奏。可是有的人听完了竟然一个子儿也不给,扬长而去。阿炳只能叹了口气继续演奏。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炳过的就是这样破败辛酸的日子。当我们感受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是一种享受、一份恬静的时候,而阿炳的内心里却涌动着这样复杂的情感。

【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应该说教学预期的目标基本达成,但通过教学发现:

1、学生的体验过于理性,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总感觉学生剥离与文字之外,似乎阿丙着悲惨的人生并没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学生交流时的的表述过于琐碎,交流的面过于狭窄。

【原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1、对于学生的体验过于理性这一条,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整个教学中,我把想象当作达成目标的唯一策略,忽视了想象与其他体验方式的结合。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朗读的训练来解决。

2、对于学生交流时的体验过于琐碎,交流的面过于狭窄这一条。我觉得原因有两点。(1)学生由于时代的差异,很难进入想象的情境。(2)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时间,我可以这样改进我的教学

师:阿炳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距离似乎太遥远了。但是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画面,通过我们自己生活的一点积累,想见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看屏幕——(展示四幅图画,教师在乐曲声中叙述——可能是某一个秋雨连绵的早晨,也可能是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还可能蹒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一个水果摊,也可能贫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请你拿出笔,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受,写一写你心目当中的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 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 时间约为8分钟)

师:我看到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笔倾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请几位同学做代表读一读自己用心写就的文字。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反馈

【教学反思】

1、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正如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在进行体验教学时,一定要将其他的体验方式与朗读这种体验方式结合起来。

2、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学生虽然年幼,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播放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学生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

3、提笔写一写就是通过文字对文本的体验给予“定型”,通过写达到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借助评价、鉴赏的文字达到对文本准确深刻的把握。让学生提笔写一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就是让学生寻找到一个切入点,变说为写,以写促说,使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得到锤炼和提高。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51

听《二泉映月》有感

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几个语文老师讨论的话题。如今的语文课“百花八门”,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课堂。我认为只要完成执教者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一节课学到了一些知识那就是成功了。

文秘帮上教师的“导”是门艺术。人的嘴皮子上下两片嘴唇,不停地翻动,效果却不竟相同。一个能说会道的语文老师所上的课肯定是学生比较认同的,会导的老师能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个教学环节老师精彩的导可谓是有效的“调味剂”。

听了范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后,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范老师准备的非常充分,汲取了名师的教学精髓,在自己进行“加工改造”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设计。

由听《二泉映月》二胡曲导入课题,歌曲导入新课比较符合这篇课文。像今天我上了《大江保卫站》一课时的揭示课题就采用了故事导入,给学生讲述了1998年的夏天 ……不同题材的课文教师采用的导入也是因材而异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的“导”是非常重要的,导的出色,导的成功必能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

一节语文课学生到底收获有多少?考察的重要标准:朗读与说话。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很好的话,那么他的语感能力肯定很强。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多读、多看。范老师的课堂上就能很好的反映出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逐渐感悟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盲人阿炳苦难的一生,创作名曲的艰辛历程。范老师课堂上还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不同的情境练习说话,让学生体会到阿炳靠卖艺度日,再次体会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文秘帮首页>>>>>>www.wenmibang.com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6

作者:潘文娟转贴自:东方小学点击数:74

评《二泉映月》

东方小学 潘文娟

《二泉映月》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也是一首感人的二胡曲。今天,有幸听了解老师上的《二泉映月》,总得感觉就是觉得文美、曲美、课美。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导语美、过渡语美。

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条理清晰的结构、生动活泼的教法、优美动人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的同时,设计一些精美的语言,则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解老师就设计了精美的导语、过渡语。如在课堂伊始,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十几年以后的中秋夜,瞎子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美丽的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淙淙的流水声拨动了饱经穷苦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弦;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这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感。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又设计了非常美的过渡语,这些美的语言拨动了学生情感之弦,铸造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解老师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在教学第5自然段时,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抓住“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词语进行辨析、推敲、比较,通过课堂的交流理解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乐曲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乐曲所表现的阿炳的悲、恨、怒,表现的他对音乐、生活的爱。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阿炳那苦难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不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所能理解的,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绝非易事,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的感动还不够,我觉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放一段合适的录象,学生可能会更有感触一些。

常州市东方小学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文秘帮首页>>>>>>www.wenmibang.com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397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六

一、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阿炳的身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齐读课题。

3、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边听边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琴声的变化及内涵?(找出是第五自然段)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聆听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谁来读读?(读的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也再来读读这一段,看看你有哪些体会。)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二泉的景色?指导朗读。练说:无锡的惠山……每当月夜……

* 文中有些描写月光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试用这些词语说段描写月夜美景的话。

* 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你试着联系上下来理解“在怀念……在思索……”

学生交流,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a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b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总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3、练习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配合读)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琴弦就是心弦,琴声就是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在那深情的旋律中。读这一节。

2.出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此曲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这是小泽征尔跪崇拜阿炳那种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拓展练笔。

1、.像文学作品一样,同一首曲子,因为欣赏者的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所感受也会不同。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倾听,让感受从音乐里流淌出来。

2、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写一写。

3、交流。

板书:

走进二泉映月

赞叹怀念思索

表达抒发

爱……爱……爱……爱……

杜晴 发表于

;id=13970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文秘帮首页>>>>>>www.wenmibang.com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8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惜生命”主题下的第五篇文章。

看到文章题目《二泉映月》,由于对音乐的孤陋寡闻,我只知道这是一首二胡曲的名字,不了解曲作者,不了解乐曲的内涵,与二胡曲同名的这篇文章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内容呢?

一、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带着疑问,我开始读文章。初读课文之后,感觉文章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故事发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在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傅到泉边赏月,听泉时,身为孩童的阿炳难解饱经沧桑的师傅的话语。后来,师傅去世了,阿炳也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好靠卖艺度日。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经历了人生磨难的他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于是他拉弓抚弦,创作了一首二胡曲,阿炳用这首曲子表达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后来这首乐曲成了一支不朽的名曲。

文章描写了二泉的优美景色,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从文中我们能感受到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我禁不住想去倾听《二泉映月》动人心弦的旋律,想进一步了解阿炳……

我查找了有关阿炳身世的资料,让《二泉映月》凄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作者,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虽然本文作者无从知晓,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民间音乐家盲艺人阿炳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从网上也搜到了一些有关的散文和诗歌,那些作品更偏重于对阿炳的怀念和赞美,而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一股涓涓清泉”,这里是优美的风景胜地,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二自然段“有一年中秋夜”第四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第二自然段写师徒到泉边赏月,作者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写出了景色的优美,这些师徒都看在了眼里。小阿炳读懂了师傅“饱经沧桑”的脸,却听不出泉水中的特别之声,此时的阿炳可能无忧无虑,“似懂非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阿炳。没有介绍阿炳童年的生活,没有介绍阿炳幼年苦练琴法,这就是作者的选材技巧吧!

“十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这里作者用了高度凝练的语言介绍阿炳人生的变故,“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先是失去了师傅,失去了人生的依靠,他会痛心疾首!然而更大的打击是“双目失明”,想想看,眼前再也不见一丝光明,那该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我们简直不敢想象!阿炳坠入了生活的深渊,他会痛不欲生!回首上一段中的介绍,这是鲜明的对比呀!然而,阿炳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这对读者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阿炳落入了生活的最底层,他的温饱问题如何解决?因此作者先写他如何生活,“整天”留给我们的是想象的空间,“卖艺度日”该是何等艰辛!接下来作者直接用转折连词“但是”来发表议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展示给读者的一个不屈不挠的阿炳,一个顶天立地的阿炳!

“又是一个中秋夜”,虽然眼前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但阿炳心中有儿时的记忆呀!此时景色越美越反衬阿炳眼前的黑暗。我们越替阿炳难过,中秋节——团圆节,阿炳故地重游,身边没有了师傅,是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他心理感慨万千:对幼时欣赏到的美景的回忆,对师傅的思念,对自己命运的慨叹……这一段承接回应第二段,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边,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坎坷”一词跃入眼帘,读者会再一次回想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同他一起叹息、哭泣……

“颤抖、禁不住抓起、不停地滑动着、流泻”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巧妙地向人们介绍乐曲第一段的内容。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是作者的议论,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照应第三段中的“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这两句都是作者的议论。后一句总括了全段,写出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意图。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乐曲表现的是阿炳的悲与苦、愤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文章最后作者用破折号提醒读者阿炳创作的这首二胡曲的名字,回扣课题,照应开头,此段用简洁的笔墨总括全文,《二泉映月》诞生了,它为人们所喜爱。

本文篇幅不长,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 “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以阿炳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为主线,选材精当,句式工整,饱含深情。文章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所传递出的情感,使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二泉映月》这支曲子的创作经过和琴曲意境。作者向我们传达了阿炳创作的艰辛,赞扬了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作为教者,思考凭借这篇教材,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上也有,但无从知晓文章的作者,经过查阅,我发现课文内容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略有不同。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用全部身心谱写的最婉转的旋律,是最深沉的生命乐章。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他的经历,感受他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从他身上看到面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可供积累的词语,可供揣摩理解的语句,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也非常适于小学生学习。

依据课标中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做出思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虽然不到800字,但是句式杂陈,形式丰富,有许多词语的读音需要引起关注,学生要达到读正确、流利,要要借助字典正音,需要反复练习,这就需要布置学生在预习时读熟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例如,读好第二段中的师徒对话,读好第三自然段作者发出的议论,读出第五自然段乐曲表达的情感变化。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静下心来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本文有许多可供积累理解的词语:葱茏、摇曳、涓涓、淙淙、饱经沧桑、似懂非懂、操、泯灭、静影沉璧、萦绕、坎坷、倔强、呐喊、积淀、委婉连绵、蜿蜒、跌宕、高潮、势不可挡、动人心弦、熬、不朽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中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

(1)小阿炳望着师傅饱经沧桑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通过理解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两对反义词理解乐曲的特点: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体会排比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7)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记叙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时间线索明显,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有一年中秋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这些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们可以借助本文选择的材料、作者选择的用故事表达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故事,体会文章传达的阿炳创作的艰辛,以及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在本文的学习中有许多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如第四自然段“……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呐喊?领悟阿炳积淀已久的丰富的情怀,明白阿炳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再如,教师可以拓展介绍日本指挥家小征泽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感叹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文所叙故事学生容易概括。本文第五自然段浓墨重彩地写了《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和这支琴曲的意境,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是学生积累背诵的材料,教学中可依据此段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积累背诵。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可以借助本文,引导学生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如开篇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句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之间用的是逗号,而“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词语之间用的是顿号。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9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2.《二泉映月》是什么?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3)教师语言过渡;二泉是风景,非常的美。二泉是一首二胡曲,她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5.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给学生欣赏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而他现在能够看见吗?他只能看见什么?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3)和着音乐再读课文的四五小节,体会他的心境,看看你们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学生说自己的理由,音乐起伏

(5)指导学生进行描红(“腾”、“宕”)

(6)起初这一段,谁喜欢,请学生读。(教师点评:你读出了自己的美好感受,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7)阿炳想通过这个曲子什么呢?

(8)学生说:阿炳想告诉人们他爱那……

(9)学生齐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10.知道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曲子的呢?

(1)是阿炳的坎坷经历才创作出这样的曲子。

(2)还有他师傅告诉他的话,还有他自己坎坷的经历。

(3)你最喜欢读那一处的声音,就放开声音去好好地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11.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伤心的哭泣有人聆听吗?他只有将他的一腔感受倾诉给这个茫茫月夜。

(1)月光是如此美好,而他是穷困悲惨,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2)此时此刻,你觉得这首二胡曲仅仅是动人吗?

学生说;人人都会经历困难,只要克服就好

这个曲子仅仅是感人吗?

还有一点悲凉、伤心(教师板书)

12.二泉映月是一段坎坷的人生,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让我们再来听听这样的曲子

(1)播放音乐学生听

(2)学生读自己想读的句子

(3)教师随机点评

三、小结

时间虽然到了,但是我们对于阿炳的对于音乐的向往和追求却是难以忘怀的。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回响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乐》。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读读。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板书:琴声倾吐情怀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

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深腾跌宕表达抒发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第一自然段。

(1)播放慧山录象片段。

(2)交流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朗读。

3、第二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吐”、“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四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

5、第四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以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生动、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六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部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吐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四第五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

2、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3、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自由背诵。

二、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全文。

2、欣赏读。

三、总结全文

1、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总结: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板书:6、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情怀

动人心弦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他爱……他爱……

教学后记: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1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 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你读出了朦胧的美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你读出了灵动的美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你读出了宁静的美“泓”字可否改为“股”?联系静影沉璧。从“静影沉璧”你们联想到什么?再齐读。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月者寒也,泉者冷也。你读出了冷清的美

读书要字正腔圆,读词要做到声断而意不断。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连起来就像什么?(一首诗一幅画)对,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读—— 什么感觉? (美不胜收)

三、感受阿炳心。

师:这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使人陶醉,让人沉醉。但是,这样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三十五岁以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有什么?(一片黑暗)是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月,没有泉,没有一切景致。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孤独和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两段的内容中能读出“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什么吗?(指名读)

是啊,一样的中秋夜,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清泉,

不一样的是---人老了,那年是小阿炳,如今已成中年;

身边的人由师父换成了邻家少年,因为---师父已经去世了;

那年是来赏月,而今只能听听流水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那年小阿炳除了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告诉小阿炳,等你长大了,就一定会从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如今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想到了什么?他听到了什么?(出示文字一)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1.为什么会听到这些?是流水在叹息哭泣 倾诉 呐喊吗?(不是,是阿炳的心。)那他为什么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呢?谁能够用一个词来回答?

2.理解“坎坷”。 “坎坷”是这一课的生字。讲解生字。

3.谁能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坎坷”。你知道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

4.过渡:一年四季,无论酷暑寒冬,无论身体如何疲惫,阿炳总要背着乐器,拄着竹杖,在妻子的牵扶下上街卖艺。大家见过街上买艺的残疾人吗?想想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啊!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呢?他叹息的是-----?命运多难 双目失明;哭泣的是-----?父亲去世 生活艰苦;倾诉的是-----?内心孤独 遭人冷眼

6.然而,又是什么让他倔强的呐喊呢?(对音乐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 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5.你读懂了阿炳的心吗?再读这段话。

四、聆听“二泉”乐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放音乐 二泉映月)

1、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优美 凄凉 愁苦 高昂)

2、让我们再来通过文字走进二泉映月。乐曲分三部分,谁来读开始的部分。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3、男同学来读读高潮部分?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这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接下来,自然是尾声。请女同学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是啊!这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大家听:(师范读)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贴近阿炳的心,一同走进《二泉映月》。齐读。

5、冷冷的弦,瘦瘦的人,颤颤的手,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阿炳是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出示文字三)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6、而这一切,阿炳只能向谁倾诉呢?(茫茫月夜)为什么?(现实无知音)

在阿炳去世近三十年后,有这样一个知音广为人知,有这样一个故事传为佳话——

拓展:(出示文字四)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当他听完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是什么让这位大指挥家折服到要跪下来?(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对音乐的执着 对家乡的热爱……)是的,苦难的人很多,凄惨的人也很多,但在苦难中被打倒,在凄惨中潦倒的人,会不会让他折服?

三、尾声。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段珍贵的历史录音。这是阿炳生前唯一的一次录音,是已故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用当时最好的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在阿炳演奏过的270多首曲目中,仅仅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成为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留给人世的最后声音。让我们一起在这首二泉映月中缅怀这位苦难一生,抗争一生的民间音乐家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委婉连绵 蜿蜒而来 赞叹怀念思索

步步高昂 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

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2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泉映月》,(课题)上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课内我们反复阅读了全文,课后我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前面的学习,想必大家对课文、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对华彦钧这个人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吗?

2.华彦钧

华彦钧是谁,哪位同学了解什么,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些吗?

(学生按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可以一句,也可以多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身患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

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就概括出来了,是哪个词?(“坎坷经历”或“饱经风霜”)

3.初赏曲子

这位经历坎坷、饱经风霜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他作的曲子,用心感受他的倾诉。

(听后)同学们,贫困的物质生活、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备课的时候,老师一直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真没想到啊……,你们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吗?

(当有人说出:真没想到“他写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时抓住这句话)

谢谢同学们,你们说到老师的心里去了,也说到课文作者的心里去了。请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末段,学生齐读)

(音乐再起)同学们,听着这首曲子,想一想:它为什么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呢?)

(从末段切入)(曲子美、感情真……)

4.读文

(可以出现好多说法,关键要抓住以下问题:曲子美、感情真——表达亲身体验、表达人的真情——可以顺带课文第三自然段,以此为切入点,引出课文有关内容)

——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或从这首曲子里,人们可以看到二泉映月的美景)。是的,课文中有好几处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句,边读边想: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出现这些词语:月光如银、月光如水、静影沉壁、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光映月。指名读,齐读——当成词串学习)

——曲子真美。是的,的确很美。课文里是怎么介绍这种美的呢?

a、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学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

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

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

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指名几人读,则视具体情况而定,“评说”可以跟读而发)

b、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学生读后,评说:一位哲人说过,“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表达出——,它抒发——。引读)

c、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出示,指读,齐读)

小结:琴声时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舒缓而又——,恬静而又——。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旋律美。

——感情真。你从这琴声里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去细细研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准备用这样的形式说出你的体会:“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出示)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3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蜿蜒而来

缓缓流淌 流水淙淙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大雪纷飞

(二)我能知

1.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 )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 )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

2.课文中能表现出《二泉映月》主旨、表现阿炳心声的句子是: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2.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月色的词语,体会月光下二泉的美。

2.在二泉旁、在美丽的月光下阿炳十年前听到了什么?十年后又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3.为什么阿炳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

教师指导点拨,这是阿炳的心声,是师父的心声,也是所有穷人的心声……

【深入探究】

阿炳是如何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

1. 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前三句话,自品自悟。

2. 指名读,评价

3. 指名谈感受。

4. 引导质疑。

5. 开展朗读比赛。

【积累提高】

同学们,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外延伸】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四、课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dǐng bǐn) 搀(cān chān) 壁(bī bì)

倔(jué jüé) 患(huàn huàng)泯(mǐn mǐng)

婉(wān wǎn) 宕(shí dàng) 淀(dìng diàn)

强(jàng jiàng) 跌(dēi diē) 抒(shū shù)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 )的力量( )的旋律 ( )的叹息

( )的呐喊( )的倾诉 ( )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 )委婉( ) 赞叹( )

流泻( )抗争( ) 舒缓(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 ) 恩重如( ) 委婉( )( )

静影沉( ) 动人心( ) 享有( )( )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课后阅读主题读本三《扬起自信的风帆》中的《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六、课后作业

1.将本课生字词遍。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 热爱音乐

(心声)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白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摇曳:摇荡。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富饶:物产丰富。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4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rj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 出来。

6.第6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齐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四、五两段,继续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指导学生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指导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

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 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这景色阿业炳有什么感受呢?

②、 开始曲子是……有如……。随着旋律……又……

③、 他这曲子告诉人们……

2、听录音,边听边想,边感知。

3、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进行背诵练习。

4、指名背,集体评议。

三、作业指导

1、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2、指导

注意写的话要有一定的整体感觉,用词要优美流畅。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升腾跌宕

教后感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5

【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展示预习成果】

一、欣赏乐曲,走近阿炳

1.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说说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指名说)

6.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7.师: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阿炳?(指名说)

【出示阿炳的生平资料】

二、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内反复读读1~4节。

出示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读读1—4小节。

(2)画出这几小节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3)细读第4小节,分别从时间、地点、环境、心境来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4.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文章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细读第四小节,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学生完善板书。

6.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说说你体会出的情感。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7.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他想了师父,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生活,他——(指名说)

8.配乐朗读。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走近了阿炳,聆听了二泉映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认真完成《习字册》生字描红。

2.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ppt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16

10、《二泉映月》导学案

一.目标确认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二.文本讲析

1.课题讲析

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文本结构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一段(1、2自然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第二自然段写师徒到泉边赏月,作者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3、4自然段)写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水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

第三段(5、6)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三.重点筛选

1、字与词

(1)生字:锡、涓、淙、沧、搀、坎坷、倔、抒、强。前这九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如“锡和易,对比记忆” “涓和娟或捐,沧和仓或苍,搀和馋,抒和舒, “淙和宗或综,倔和屈;

强:是个多音字, “qiáng”的读音,本文出现的与之相连的词语是“倔强”在这个词中“强”读作“jiàng”,它还有第三个读音“qiǎng”,可以组词“勉强”;

傅:左右结构,注意右上部分的“甫”将横折钩写作横折即可 ;

沧:不把“沧”的有半部分写成“仑”饶的形近字,如浇、挠、烧;

桑:字写美观不要头重脚轻,注意三个“又的位置”还要注意三个“又”最后一笔都写成点。

(2)读音:师傅—shī fu 折磨—zhé mo 萦绕—yíng rào 倾吐—qīng tǔ 倔强—jué jiàng 泯灭—mǐn miè 坎坷—kǎn kě

(3)掌握词语:无锡、葱茏、摇曳、涓涓、师傅、淙淙、饱经沧桑、似懂非懂、患病、泯灭、静影沉璧、萦绕、坎坷、哭泣、倔强、呐喊、积淀、抒发、委婉连绵、蜿蜒、跌宕、高潮、势不可挡、动人心弦、流淌、美丽富饶、不朽

2、重点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静影沉璧、似懂非懂、坎坷、跌宕、不朽”等词语;

(2)、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碧草如茵”“月光如银”“水波映月”“茫茫月夜”等词语;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4)、学生查字典理解“葱茏、摇曳、涓涓、淙淙、倔强”等词语。

3、句段理解

(1)小阿炳望着师傅饱经沧桑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通过理解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两对反义词理解乐曲的特点: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体会排比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7)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

2、日本指挥家小征泽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感叹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学完课文,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诗句: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谈谈你的感受吗?

2、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完成《导航》的字词部分,分组自学

四.展示提升,穿插巩固。

1、学生分段读课文。

2、谈谈心里的感受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画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画出乐曲表达阿炳内心世界的句子。

五.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字词的自学及达标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