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散步》教学设计(推荐16篇)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
课 题:散步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4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课时:1课时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2、分析
(1)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2)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进行仿写训练,达到读写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文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主题较深,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文章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对称的句式,学生需要反复的朗读,思考,才容易体会。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选择让我们感动的段落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回顾——揭示(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
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教学情景
(一)课前回顾(1—2分钟)
同学们,语文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你能说说朗读时该注意哪些方面吗?
明确:
1、停顿,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2、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3、语调,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4、语速,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5、情感,依文章内容而定,或欢愉,或沉郁,或悲伤。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学习。
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最初的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关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浓浓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并简介莫怀戚,让学生勾划注释。)
板书课题:散步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的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三)指导自学(2分钟)
问题1:生字词学习。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
分歧( )水波粼粼( )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学习生字词。
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从读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问题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此句写得好,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设计意图:学习对称的句子。
问题5: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谁的?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四)巡视自学(5—8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5—8分钟)
师生活动:通过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融入课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1、嫩芽(nèn )霎时(shà )拆散(chāi )委屈(qū )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
2、《散步》一文比较温情,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和谐的家庭、互敬互爱的家庭、相互理解的家庭……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春天来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里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①南方初春田野;②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学生喜欢的句子可能是以下任意一句:
示例: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④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⑤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
5、请同学畅所欲言,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① “我”做得好,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 “妻子”,做得好,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母亲做得好,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孩子做得好,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2)①“我”听母亲的;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母亲“听”孙子的;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③儿子听“我”的;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④母亲听“我”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⑤妻子听“我”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家里每一个成员说话的分量都重。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讨论(学生),点拨(教师)(8—10分钟)
问题3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勾画文中句子,让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问题5的讨论有一定难度,这是对主题的把握。
文章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爱”是相互的付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孝”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请你回想与家人相处时温馨的一幕幕场景,用心去描绘一个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穿插一句对称的句子,50字左右。
明确:学生写好后,可分组讨论交流,推选2-3名代表起来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达到读写相结合,学以致用。
(八)课后小结
文章的学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思想上,又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①景物描写,可使文章蕴含美妙的意境,为下文做铺垫;②写作时采用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具体一点,同学的想法可能是以下这些: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父母已经老了,始终抱着感恩父母的心;
②中学生应“自己的事自己干”,长期分担家庭的劳动;
③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④中学生尚未成年,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许多事情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
⑤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⑥父母累了时要热心照顾,父母生病时要主动端水送药,耐心照料,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与回报。
……
此刻,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关爱、和谐,饱含着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五、课外作业:
1、请把你写的片段与家人交流,大胆地倾诉自己对他们的爱;
2、把爱付诸行动,注重生活小细节,真正做到“尊老爱幼”。
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
母 亲
和谐
我 爱 妻子
儿 子
爱幼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二、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像,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像。
三、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四、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五、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六、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七、比较阅读
《散步》与《三代》。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3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拟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何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呢?儒家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之人应努力成为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的生活状态虽因人而异,但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谈的理想生活状态却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气,着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其原文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尔也。’(曾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他个人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是不会成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的。
探究进行到这里,我们并不能因此满足,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想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相连接,让他们将这种有益的文化价值观与物欲者的价值观作一比较并达成一个新的共识: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这种价值观既有具体的景象: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又有可实现性。上述景象虽然作为社会整体难以一时实现,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容易做到,随着个体行为的逐渐增多,社会整体也就实现了,它让人感到自己的追求不是大而难求、遥不可及的,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很容易实现的。相反,物欲者所追求的却是大而难求、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物质财富。为此,他们常怀戚戚之心,无穷的攀比,不断的敛财,不思奉献,专为索取,不惜为财铤而走险。他们可以为财忘其德,甚至忘其身。这类人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养成有益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笔者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湖北化肥厂初级中学:张晓平
2004.4.7
地址:湖北省湖北化肥厂初级中学张晓平
邮政编码:443200
联系电话:0717-8249700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5
干国祥
信息:
威望:0
魅力:
经验:
现金:12462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292时03分04秒
总发贴数:739篇
注册日期:2003/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干国祥设计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设计意图: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演示,详见多媒体。
2002年4月29日星期一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我的博客)
------------------------------------------------------------
编辑 2004/03/1705:09pm IP:219.144.85.215
铁皮鼓头衔: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0
魅力:
经验:
现金:12462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292时03分04秒
总发贴数:739篇
注册日期:2003/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相关附件:(共39424字节)
有一个表似乎没有传上去。
但书人间真与善,管他湮没与流传(我的博客)
------------------------------------------------------------
编辑 删除 2004/03/1705:11pm IP:219.144.85.215
巴蜀来风
信息:
威望: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2424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四川
在线:39时04分13秒
总发贴数:109篇
注册日期:2004/03/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
以前也教过这篇文章,我当时重在学生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上,现在能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太少了,在牛奶加面包中长大的孩子对亲情的认识近似于一片荒漠,所以我把这方面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干老师的设计更有深度,值得学习。
------------------------------------------------------------
编辑 删除 2004/03/1709:47pm IP:220.166.73.197
东风谷
信息:
威望: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1559瑞文币
存款:1010瑞文币
贷款:没贷款
来自:广东
在线:17时23分17秒
总发贴数:156篇
注册日期:2003/10/2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于老师的的确是好方法,谢谢你了!!应该用两课时吧?
衷心祝愿大家好,开心每一天!
东风劲吹,暖意洋洋!!
------------------------------------------------------------
编辑 删除 2004/04/1908:45pm IP:218.15.197.99
悠然
信息:
威望: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1176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06时37分20秒
总发贴数:2篇
注册日期:2003/10/27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是的,方法很好,我准备模仿上一节公开课。可是,哪位同仁有这篇课文的朗读?愿能得到各位前辈的帮助。谢谢!
------------------------------------------------------------
编辑 删除 2004/05/0801:13pm IP:222.84.33.38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美。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散步的习惯吗?其实,文章不一定非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你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如何以及你赋予文章的情感。在一位成功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
二、明确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学生轻声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四、探究研习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⑴ 通过散步,描写一家人美好的家庭生活,赞美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⑵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⑶ “我”是一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渗透“我”对生活的使命感的语句有: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3、文章在描写一家人散步前还有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用。
提示: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心率、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散步”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三代之间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六、拓展延伸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篇文章,共同研读此文。
又是一天阳光中
4月20日 星期一 晴5点30分,家中──
朦胧中感到有人轻轻走近我的床。虽然我还没睁开眼,但知道那一定是妈妈。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快起床吧。”同时一双温暖的手扶摸着我的额头,撩开上面覆盖的几绺头发。我拥着暖和的被子坐起来,睁开眼后第一眼看到的又是妈妈微笑的脸。她疼爱地望着我,提醒我时间不早了。我蹦下床去洗脸刷牙,吃爸爸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然后背起书包,向爸爸妈妈说声“再见”走出家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春天的太阳格外温暖。一阵风儿吹到脸上,使我想到妈妈那双温柔的手。尽管天气这么好,但我没有放慢脚步,因为我已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阳光洒在我身上。
6点,教室中──
我已经开始早晨的学习了。这时邻座的女同学刚到。她冲我一笑,长睫毛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露出了洁白的牙齿,那样子是说“早上好”。我也向她报以一笑。我很喜欢她这样纯真笑着的样子,当我向她借东西时,她总这样笑着把东西递给我。这不,我低头看书时不小心把笔碰掉在她桌旁,她连忙俯身起,放在我的桌上。我道谢时,她又抿嘴一笔,那是说“不用谢”。其实把这样随处可见的小事写在日记里没什么价值,但总觉得每一次笑都很美,不该轻易放走它们。望着太阳,望着身边的同学,突然觉得这些笑容如甘泉一般,静静地在心底流淌,突然觉得同学之间这种暖暖的感觉真好!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也暖暖的,真好!
6点50分,操场上──
今天是周一,有升旗仪式。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站在蓝天和太阳下。望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顿时有种亲切而严肃的感觉,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静静地站在国旗下,感受“崇高”这个词的境界。耳边仍响着那雄浑激昂的旋律:“前进,前进,前进进……”此刻,我们握紧拳头,举起手臂在国旗下宣誓,一种深沉的声音从胸腔中迸发出:“报效祖国,为祖国服务!”太阳依旧暖暖的,照着国旗也照着我们。此刻的阳光照在国旗上,国旗又增添了几分美丽、神圣和庄严;此刻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又多了几分豪情、信心和力量。
7点20分,英语课上──
这是周一的第一节课,美丽的英语老师轻盈地走进来。“Good morning,class.(早上好,同学们。)”“Good morning teacher.(早上好,老师。)”在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亲切流利的讲解声和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铃──”下课了。我是英语课代表,上前帮老师拿作业本。老师边走边对我说:“这一次月考怎么没考好?”我抱歉地笑笑:“这次没准备好,下次我一定考好。”老师信任地点点头。从办公室出来,看看挂在天边的太阳,阳光暖融融的。阳光中我似乎又看到老师和蔼的面庞,又听见鼓励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地回响:“下一次一定要考好啊!”
黄昏5点,家中──
放学后,在阳台上远眺,见那火红的太阳焉镶嵌在青山与蓝天之间,把薄云映得通红。
在落日的余辉下,我赶紧开始学习,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妈妈过来劝我早睡,直到亲眼看着我躺在床上,替我盖好被子才离去。我躺着静静地想:“明天一觉醒来,保准又是一个艳阳天。”
每天我都重复着相似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尽情地享爱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温暖,就像我每天享爱着太阳给予我的温暖一样。我也同样爱着我的父母、同学、老师和我的祖国,就像我热爱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温暖的太阳一样。
我生活在阳光中。
我爱生活的第一天。
〖赏析〗 本文立意新颖。作者笔下所写的,无非是同龄人每天都曾发生的“重复着相似的生活故事”,这些事由于司空见惯,而被视为平常了。但是,作者却独具慧眼,正是通过对这些看来似乎是平凡的生活故事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化思考,抒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新鲜感悟,揭示了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极不平凡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确实可贵。
构思巧,选材精当,表现手法别致。作者巧用“日记”体裁形式,并按照一天生活的时空顺序,运用细腻、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祖国情的生活画卷,真实而具体地揭示了花季少年生长在阳光季节的无比幸福与快乐,同时也表现 了一代少年热爱生活,为报效祖国而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时代风貌。
本文所拟题目含蓄,寓意深刻。在文中,作者善于紧扣“阳光”,处处用“阳光”的温暖来烘托或比喻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文末运用抒情和议论点明全文主旨,水到渠成,都写得很有章法。显示了作者不薄的写作基本功。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
本文是一篇亲情浓郁的文章。但是,由于学生的生理距离,并不能完全体会文章深蕴的人情美,因此,需要调动学生们对于父母的情感储备,来较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比较阅读是这堂课的另一个亮点,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所学技能。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7
散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莫怀戚的文章《散步》(板书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2同学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亲情)
三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作者却能通过这件小事,把一家三代四口人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多媒体展示: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_____(谁)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孝”字的演变)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假如你是儿子,你从这件事中获得什么启发?——孝顺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爱的教育尽在不言中。)
3、他们四口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的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和睦)
四、再读课文,探究课文主旨。
这个散步的分歧,最终在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解决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这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下面我们齐读文章6、7、8自然段,重温那解决分歧,走在小路上这温馨的一幕。
1、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负责背母亲,妻子负责背儿子?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想告诉读者什么深层含意?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理解“传承的关系”。
2、 “我“和妻子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
3、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整个世界”?
中年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一方面要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一代;另一方面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所以中年人肩上是一份重大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是从老年人身上接过来
五、体验亲情
设想一下, 晚饭后,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健身操,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又该怎么说?
同学们很有孝心,也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我为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是让大家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六、教师心语 结束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附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承前
我、我的妻子 责任重大
我的儿子 启后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8
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贮满诗意。作家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其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要获得长留于世的艺术生命,就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散步》,不仅字里行间荡漾着一家三代人互敬互爱思想感情的涟漪,而且以清新精巧的比喻,状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抒之情。作家以质实之美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在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使命感,无形、无声、无色,是“空灵”之物。独获灵感的作者,慧眼捕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使命感的美巧妙地附意于“我背上的”传统美,“她背上的”亲情美。让读者顿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作者使抽象的使命感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抒发了对中年人继往开来的使命感的由衷赞美之情,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
二、绘画美 诗贵在透出神韵,画重在绘出影像。《散步》虽然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有诗的韵味美,画的色彩美。在《散步》中有这样的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读了这段文字,你好像置身于万物复生,生机盎然的春天之中,又好像在品味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又好像在饱览江南初春的田园风光。这风光,让你乐不思蜀,更让你浮想联翩:“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新绿,这嫩芽,这春水,昭示着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作家把生命的美感融进绘画之中,因而几多春色,几许诗意,就从一幅立体的、鲜活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篇七年级语文课文《散步》说课稿,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收获!
《散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教版七年级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写“袖、粼”2个生字,理解“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了解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情景。
能力目标:在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充分体验,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习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同学们,在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境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想像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学习步骤是先把这个语句用“一”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并将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是角色表演,情感体验,读出意蕴。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好角色,读出扮演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表演时尽可能多得用上文章中的语言,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也可以向剧中人物提问题。并评选出最能体现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优秀小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习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同学们,由这个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你是否想到了和谐社会呢?以“在我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和谐社会需要….”为话题进行交流。
2、真情行动,建设亲情。亲情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更应落实到行动。回家以后,同学们为要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洗洗脚、聊聊天……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反映记下来。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四、板书设计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爱
世 界
儿 子
爱幼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次考试小作文要求大家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反映父爱,但大家感到没有材料可写,其实写文章不一定就是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正音:熬分歧一霎时领袖拆散各得其所波光粼粼
齐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 散步的人是谁?季节?地点?
我们一家人初春田野上
2. 散步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
3. 决定走小路的原因是什么?
4. 同学复述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5.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①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哪些?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母亲老了\\\"--\\\"他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②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请找出来: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6.你是怎样理解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此处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严重关头,民族领袖往往决定这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庭中也是这样。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7.怎样理解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8.三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用。
提示: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散步”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三代之间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篇文章,共同欣赏此文。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1
《散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习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2
《散步》教学片断:
师:(极有人情味地读课文)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2: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4: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像有厌烦的意味。
生5: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环,老师一副惋惜的表情)
师: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精彩发言,先听老师唱两句歌吧。(老师重复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来,让我们一起唱两遍吧!(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学生发言异常活跃)
[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片断,紧紧扣住文中最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去谈两个词语所表现的意境,在教学中强调“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注重了学生全体。同时,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已有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畅所欲言、自信表达的热情。有效的师生互动,真正达到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条件的目标。
[同行评说]
《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在教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
“不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体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它体现了互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使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良好“伙伴”,从而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新的情感认识,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3
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0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8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10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六、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4
古楼中学 苏建明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六上《散步》教学设计 篇16
《散步》导学案(师用)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六年级组语文老师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学习重难点
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
蓄的意蕴。
一、预习
1、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把主要信息写在下面。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识记本课生字词,请将本课中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写下来。结合课文语境或文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至少用其中的三个词写一段话。
4、整体感知
(1)说说散步的人物、地点、季节;散步中产生分歧的原因、经过、结果。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 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习
1、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1)与文本对话——说美点(注意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
本文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美点”可寻,请同学们找一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散步》,美在 (友情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的描写
美在文章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
美在小家伙的话
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
美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
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2)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一次散步让我们懂得了很多,想到了很多,这是因为每个人物身上都闪耀着亲情与道德的光辉,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深刻,小组选定两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予以评价。
(3)与作者对话——悟主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这件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学习了这篇文章,此时的你一定感慨万千。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说说你的感受。
三、小结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四、同步练习(另附)
随堂练习
总分:30分(每小题5分) 姓名: 得分:
1、“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2、“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3、“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d、程度深。
4、文中加线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b、大块小块的新绿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d、以上三项都是
5、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
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
6、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答案:
1、b 2、c 3、c 4、d 5、a
6、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