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推荐16篇)

2023-03-27 08:57: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推荐16篇)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

佚名

一、推理反馈法。采用分线索顺思路进行推理,适时反馈,完成教学要求。

1、顺周瑜的线索推理。

令亮造箭 —→ 立军令状 —→ 迟交材料 虚……达到除亮的目的

“不要推却” “很高兴” “定罪” —→ 实—→疑惑—→长叹折服

2、顺诸葛亮的线索推理。

答应造箭 ——→ 立军令状 ——→ 准备船只 ——→ 草船借箭 ——→ 如期交箭

“委托照办” “甘受惩罚”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挺有才干”

3、适时反馈,明察中心。

周瑜:造箭——→妒忌、为难、陷害

诸葛亮:借箭——→智慧、才干。

二、提纲挈领法。抓住重点,提纲挈领,弄清借箭的实质。

1、解题入文,突破重点。

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再转入重点段(借箭经过),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复述借箭经过。最后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的智慧、才干。

2、抓住两头,落实要求。

突破重点段后,围绕“为什么要去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尾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2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了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此文,要抓住本课的文眼“神机妙算”拎出主线,对课文做出以简驭繁、高屋建瓴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研讨,以“阅读——感悟——探讨——品读”搭建起学生和文本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形成与文本对话时主动理解和体验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有胆识,有足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清理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课文“妒、督、鲁”等11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1、师播放歌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影视剧中主题曲?你们从这部电视剧中了解了哪些故事情节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师:读题,你觉得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借箭)围绕这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书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识记字形: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丞(先写中间的“了”再写两边。

(3)理解词语:都督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神机妙算

(4)指名分节读课文,生点评。

(5)交流围绕课题质疑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师: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借箭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层层地讲清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请大家将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切入中心,引导探究

1、读完课文,你最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诸葛亮?

2、草船借箭成功后,周瑜怎样说?(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同学们想一想,周瑜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佩服、无可奈何、自叹不如、心怀仇恨……)你怎么体会到的?

3、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这句话。

4、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草船借箭到底“妙”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设疑激qing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研读结合,读中品悟

1、研读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雪,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想想,他们俩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是不是一样?为什么?

师:(指导朗读)“鲁肃看到这场大雾,心里很害怕”读。“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心里暗暗得意”。读。

师:但是仅仅从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也许这场大雾是凑巧呢?所以同学们继续读,看看哪个地方和这句话有联系,更能说明诸葛亮的“神”呢?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你们现在就是胸有成竹的诸葛亮,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语句读)

师:诸葛亮为什么这样神,能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呢?(板书:知天文)

2、感悟识人心。

师:你还从什么地方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悟诸葛亮的神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帮我的忙。”

师: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找鲁肃?接着往下读,说说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神就神在他知(鲁肃),对,诸葛亮不但知天文,他还知人哪。(板书: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光知鲁肃吗?他还知谁?(曹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是这样的吗?往下读,“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

(2)品味诸葛亮的笑。

师: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为自己的计划能实施而笑,为鲁肃的憨厚耿直而笑,为曹操的轻易中计而笑……)

(3)创设情境,品悟诵读

教师导读:诸葛亮对着曹营笑着说,读:“雾这样大……”(指导读出轻蔑的笑)诸葛亮对着周瑜笑着说,读“雾……”(指导读出胜利的笑)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还没说完:“雾这样大……”这是话中有话,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的话说出来吗?

3、品读懂地利。

师:古人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神在识人心、知天文,他还神在“懂地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研读“诸葛亮下令,船尾朝东……呐喊”。

师:体会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来布阵?(巧妙、节省时间、方便快捷,还可以演一演)这样的巧妙布阵缘于什么?(懂地利)

(2)品味“顺风顺水”“飞”等词语。

师:诸葛亮懂地利还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师:你觉得这句话了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顺风顺水、飞一样……)

师:你从这些词中读明白了什么?

师指导朗读。

三、师结合板书小结: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事件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我们看看起因是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这样既点明了中心,又照应了开头,还突出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四、延伸探讨,走向课外。

1、演课本剧。选取文中一个人物,抓住人物特点,分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然后演一演。

2、开展班级读书会,再读《三国演义》,深入领悟诸葛亮的机智过人。

3、讨论:在你心中周瑜算是英雄吗?为什么?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课文发展经过。

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和他的创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小帆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导语:

同学们今天有领导、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指导,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鼓掌)你们紧张吗?老师我也紧张,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

听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板书:11、草船借箭

一、回味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故事的起因是——周瑜设计,要诸葛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生答:“神机妙算”。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生:略)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齐读‘雾中借箭'这部分,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懂天文]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大!

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是啊,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

过渡: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三、回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下面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读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要求:小组长组织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由组长总结,派代表发言。

2、识人心。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在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注定失败。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指出他在笑曹操的谨慎多疑、轻易中计,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狂费心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生:略)

师:这是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智慧的笑、胜利的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老实胆小。

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这是宽厚的笑。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狂费心机。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老师我觉得诸葛亮这句(出示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的话,请写出来。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幻灯出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3、知地理

引导学生(找出并齐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师生共同用简笔画钩画,再用小船表演。)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句子: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男生读)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 于把握全局。

师:同学们,适当的嫉妒会带给你们上进、拼搏,但嫉妒心太强,就会扭曲我们的心灵,所以你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像周瑜那样。那么,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提示:那么他们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生:略)

四、总结

随着探究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天时,知地理,识人心)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课后请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学了课文后,你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生:略)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归纳: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做题?

生:《草船骗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有个“谢谢”一词,“骗”箭会说“谢谢”吗?……

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幻灯放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课后把这首诗背熟。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讨论,师总结:

(1)要获得成功,必须掌握各种知识(天文地理......)

(2)变“造箭 ”为“借箭”——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

五、研究其他人物

1、诸葛亮是那样的神机妙算,其他的人物又怎么样?

a、周瑜---阴险狡猾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把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智慧过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b、曹操---- 谨慎多疑

c、鲁肃---- 忠厚老实

2、课文就是这样,通过语言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平时的写作上,我们也要学习刻画人物语言的写作方法。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他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段,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他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课后小练笔:我心中的诸葛亮

板书:

11、草船借箭

诸葛亮 笑 周瑜 阴险狡猾

懂天文 曹操 谨慎多疑

神机妙算 知地理 鲁肃 忠厚老实

识人心

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

用联系的方法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5

浙江仙居县外语学校:赵永攀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主要写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暗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

教学重点:

《草船借箭》一文是训练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初读解疑.

1、《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长篇小说,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学生回答)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电视上、书上、多看有益电视,多看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教师介绍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现的时候发生的.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如: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紧扣重点,再次质疑,合作探究.

1、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通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前因: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想陷害他.

后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3、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前因后果,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②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4、将全班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解决什么问题.

①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

A三天造十万支箭.(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两人的言语态度)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B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你从哪里知道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②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A鲁肃帮助.

B大雾漫天

C曹操不敢轻易出动

D“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后又“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A知天时

B懂地理

C识人心

三、再读课文,问难质疑,启发思维.

1、学生质疑,学生解答.

2、同学们能对作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吗?

3、教师相机提问:

①你认为课题《草船借箭》的“借”用得合适吗?

②你认为鲁肃是吃里扒外,还是忠厚老实?

四、总结分段,综合练习,检测效果.

1、请你给课文划分段落.

2、小黑板出示,请说出他们这样做的前因和后果.

①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②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箭.

3、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点评:

上述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一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草船借箭》一文采用“三疑三读,读中解疑”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是恰当地运用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易于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对课题的质疑;对于课文所要体现的重点问题,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合作解决,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启迪心智.三是充分发挥了语文“读”的功能,让学生在三次读文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同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体会了人物的特点,也训练了朗读能力.四是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结束课文时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可以激发学生读好书的欲望,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6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习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 天 时

(一)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 、懂 地 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 人 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习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通过录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只有理解透彻,则表演才能到位。课外排演课本剧能尽显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7

一、导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已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学前准备

通过课前阅读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歇后语、对联、诗词等,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字词。

1、我会读,又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2、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线)

[弓弩手] 古代军队射箭的兵士

[丞相]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神机妙算] 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罚。

[妒忌] 古代辅佐君主职位最高的大臣。

[军令状] 对别人感到嫉恨。

3、完成作业本p40 1、2题和练习p66 1、2题。

3、不理解的字词组内解决,还不能解决的写下来。

四、再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完成作业本p41第4题。

2、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学法指导:反复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思考答案。然后在组内汇报,吸收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答案。没解决的问题打上标记,课上向老师提问。)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注意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完成作业本p41第5题。

2、细读借箭经过第6-10自然段,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4、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最好能用上四字词语)说说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

曹操:

周瑜:

鲁肃:

七、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向家人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走进那大江东去,英雄风流的年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3、说说自己喜欢《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把喜欢的原因写下来。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8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板书设计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板书设计 :(略)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9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14`)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0

《草船借箭》续写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学六年级⑶班叶宁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周瑜虽然在江边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但事后还是对诸葛亮怀恨在心……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军师,最近几日对岸赤壁的曹兵老来骚扰我们,使我们损失惨重,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呢?”“将军大可放心,我愿带兵攻打便是。”诸葛亮说。“你……一个文文静静的军师领兵打仗,别戏弄我吧!”周瑜说。“不信。”诸葛亮说,“那我们来打赌。”周瑜说:“好啊,如果我输了,我这个大将军就让贤,”诸葛亮说:“请您为我准备三千个士兵,三十条船,十门大炮,若不成功,我愿军法处置。”“好!”周瑜下令,“笔墨伺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后,就回去了。周瑜心想:你这个诸葛村夫,这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把戏。

诸葛亮回到军营,鲁肃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诸葛亮说:“你啊你,这回又要干什么啊?三千个士兵怎么能与曹操强大的兵力相抗衡呢!”“不是没有可能。”诸葛亮接过话茬说,“我们可以用计……”诸葛亮把计划从头到尾讲给鲁肃听,鲁肃听完,笑着说:“这倒是一条妙计啊!”

第二天清晨,江面上大雾弥漫,三千个士兵全副武装乘三十条船向北岸驶去,离曹营二百米时,诸葛亮下令士兵大声呐喊,杀声震天,对岸曹操的士兵听到喊声,急急忙忙向曹操报告:“诸葛亮带兵杀过来了!”“有多少人?”曹操问。士兵回答:“江面上有雾,看不清。”曹操一听,心想:这个诸葛亮又想骗我放箭。他以为我又会上当受骗吗?曹操传令下去,说:“敌人喊声越响,我们越装作听不见,不要再上当受骗。” 诸葛亮的船离曹军一百米时,诸葛亮站在船头指挥:“炮手准备,开炮。”诸葛亮命令一下。“轰轰轰……”十门大炮一起开火,炮弹在曹营爆炸。曹操的士兵哭爹喊娘的,乱成一团。这时,诸葛亮又下命令:“冲啊──”士兵们拿着长矛长枪,挥着大刀就像下山的猛虎,冲向曹营,见到曹兵就杀。曹军顿时乱了阵脚,抱头鼠窜,四散而逃。周兵放火烧掉了曹军的粮仓,火光冲天。这时,刮起了北风,火势趁着风势向曹营蔓延开来。曹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只好狼狈地逃跑了。可他的大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不到一万。

诸葛亮站在船上,摇着鹅毛扇,不停的笑着。

这时,太阳出来了,江上雾气也散了,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把周瑜带到北岸来。周瑜见曹操被打败而逃,一阵狂笑,突然口吐鲜血,一头栽倒在地,就不醒人世了。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2

执教者:夏静怡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3

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例如,原文一开始讲鲁肃领周瑜命探诸葛亮是否得知蒋干中计之事在课文中被略去;原文中的《大雾垂江赋》在课文中亦被删除;孔明邀鲁肃同去取箭成功后在返途中的对话亦省略未提等等。课文编者将原文做这些方面的改动必有其意图,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原作者在叙述“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时是如何交待前因后果的。除此之外,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个片断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在第十册的第五单元,学生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可以说,对古人打仗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这为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对于诸葛亮“算”准人心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六年级的学生肯定能独立完成收集资料这一工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说明》中对教学提出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的要求:“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据此,我在设计教案时,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案中重点强调了“品读句段,加深理解”,旨在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语文组块教学实验”。他的研究显示,“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学生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薛老师的这一理念,尝试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线性化转变成组块化,尽量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围绕课文的一个中心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八、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九、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生自学课文中的7个生字,在文中画出其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自读课文,能抓住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用《赤壁之战》的故事,以谈话的方式(要提及“东南风”即天时在“赤壁之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曹操给你留下的印象,即生性多疑。)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先由学生说,再由教师补充)

3、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借”,并围绕“借”字质疑。(教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问题排列: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怎样借?⑤是否借到?)

板块二:自学解疑

1、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同学们自由默读,找出文中提及的人物,并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解决问题:①谁借箭?②向谁借箭?③为什么借?④是否借到?从中了解文中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

2、再读课文,了解前因后果,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原句。

3、概述中间环节,适时板书,理清结构层次。

起因:妒忌

设计陷害

借船策划

大功告成

结果:心服口服

4、找出文中最值得研究的词语——“神机妙算”,设置悬念。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述回顾

1、 话说周瑜妒忌诸葛亮,因此设计陷害,才有了“草船借箭”一事。谁能将这一故事复述出来?(两种复述形式并用:一人全部复述;多人接龙复述)

2、周瑜原想陷害诸葛亮,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诸葛亮如期完成“造箭”一事,让周瑜感叹其“神机妙算”。究竟诸葛亮算准了什么?

板块二:品读句段,加深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诸葛亮究竟算准了什么?独立学习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按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

【1】算准三天之后江上必有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教师引导】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不说,用读来表现。先个别读,抓“漫天”、“面对面”等词的朗读。课件出示该语句,标红这两个词语。最后齐读。)

② 但是,雾的出现是可以碰巧的,这怎么能足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呢?联系上文看看,哪些语句足以说明诸葛亮算准了这时候有大雾?(学生找出相应语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齐读该句。)

③变化莫测的天气他都能算准,说明他很有把握,谁再来读?(指名个别读,抓“仍然”、“直到”两个关联词的朗读,并适时标红。)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做事情很有把握,有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胸有成竹。)

④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学生齐读。)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了吗?加上半句。(课件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再让学生齐读。)这样呢?感觉到了吗?再加上半句。(课件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回呢?可见,作者费笔墨描写前两天没有动静的情况是必需的,不是多余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才能感觉到他的神机妙算!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算准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教师引导】

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这篇文章当中,哪些语句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学生找“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②曹操的这一做法正中诸葛亮下怀,怪不得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其中,“一定”一词事先标红,以便提示学生重读该词。)

③诸葛亮可谓是话中有话,如果我是鲁肃,我听不明白,我会对他说:“在下愚昧,请大人明示。”那么,诸葛亮又会如何“明示”呢?(课件出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④ 老师扮演鲁肃,谁来扮演高深莫测的诸葛亮?(师生合作将诸葛亮的话补充完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课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可真是“言已尽而意未犹” 啊!诸葛亮如次神秘,还体现在他的“笑”中,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究竟在笑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笑曹操生性多疑而导致中计;二是笑鲁肃忠厚老实;三是笑周瑜阴谋落空;四是笑自己将一切掌握在手中,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告成。)

⑤诸葛亮真不简单!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⑥ 如果说,诸葛亮仅仅算准了曹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草船借箭”能成功吗?他还要算准另一个人。(生应该会说“鲁肃”,若不能,师引导。)他算准了鲁肃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学生找“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抓“果然”、“只”这两个词语说明鲁肃为人忠厚老实。)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这都能给诸葛亮算准,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3】算准曹军来不及追赶船只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教师引导】

①请你根据这段话,画出诸葛亮带船行驶的示意图。画好之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解。

②对这一部分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解决,如解决不了的则可问老师。

③《孙子兵法》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课件出示,师解其意: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对地形的掌握也是其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随他同去的鲁肃所始料不及的,更不用说毫不知情的周瑜了。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课件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这一“算”,同时算准了天时、地形、人心,这就叫“神机妙算”,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当知道了整个过程后,(课件出示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次齐读这句话。)二者相比,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周瑜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个别学生说)

3、诸葛亮这一“借”,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这么一首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课件出示,师范读。)

板块三:练习表演

布置学生练习周瑜与诸葛亮一开始的对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比较流畅、顺利地完成对话表演,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能在《三国演义》的原文中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合作表演

分配角色,可生生合作演,亦可师生合作演。

板块二:古今对照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原文选段,让学生找出和课文《草船借箭》相对应的句段,激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块三:交流分享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故事。

板块四: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可谓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三国,明军事;读西游,分善恶;读水浒,懂团结;读红楼,重感情。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5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两种教法 篇16

重点语段:

“二十只船靠岸的时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草船借箭》第十节)

教学设计:

1.这一节讲哪两层意思?其中哪一层的意思与开篇第一句话相呼应?

2.最后一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词义怎么讲?整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重点详写什么?

4.课文里哪些词句跟这句话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如何表达中心的?

5.通过周瑜这句话,你能看到诸葛亮、周瑜各是什么形象?

训练目的:

指导学生抓住“画龙点睛”的中心句、中心词,向全文辐射,“绕心画圆”,层层渗透,加深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教学设计,实际上以语段教学为“楔子”,迅速直奔要旨,俯览通篇,可以帮学生理思路、抓重点、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