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螳螂捕蝉》(推荐15篇)

2023-03-27 23:45: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螳螂捕蝉》(推荐15篇)

《螳螂捕蝉》 篇1

一、说教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巧妙地劝说,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分2课时进行教学。下面主要讲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三、说重点难点:

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体会少年的智勇双全,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1、重组课文,落实重点。我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体会少年的巧劝(巧见吴王、巧引故事、巧讲道理),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2、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3、 训练思维,凸现主体。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解决问题:那个少年是如何巧妙地劝说的?巧妙在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书空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捕”是什么意思?“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过渡: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解题,再设置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交流: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三)学习故事,体会少年的“巧讲道理”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少年又是如何巧妙地劝说的呢?

1、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9、第11自然段,认真地读,用心地记,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讲这个故事,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

出示: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得到利益 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 篇2

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谈话导入

教师导语: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初读了课文(教师板书:初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过程预设:

*学生从字词掌握、朗读情况、课文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预设理念:

*重点让学生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检查学生对大臣劝说和少年劝说(螳螂捕蝉的故事)的朗读情况。(出示小黑板)

预设理念:

二、 揭示目标 激疑深入

导语:学习贵在生疑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能读出疑问这也是同学们的收获,上节课同学们读出了很多疑问,有的是“小疑”已经解决,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梳理疑问

(为什么大臣的劝说不成功,而少年却能让吴王改变主意?……)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重点突破 深入研读

导语: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吴王改变了初衷,他想告诉吴王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他直接说明的那句话吗?

1、学生画找重点句(“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隐伏着的祸患”)

导语:读完这句话你一定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对,读书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这才叫“研读”。它们“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隐患”分别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出答案吗?)

2、学生感悟少年劝说话语,教师启发引导。

启发语:蝉的心情读出来了吗?螳螂的想法表现出来了吗?黄雀的心理读出来了吗?

3、教师点拨,学生想象

导语:其实少年的话还没说完,如果再说,你说少年会说出什么话来?对!看来同学们都可以当吴王了!吴王明白了吗?读一读!)

4、学生理解“恍然大悟”

启发语:“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上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吗?写在旁边好吗?

5、交流反馈。

(*明白了少年的意图:自己攻打楚国就像蝉和螳螂一样是只顾眼前利益……)

(*明白了大臣说的是对的)(相机练读第一部分)(固执、知错就改)

(*明白了少年用心良苦呀)(相机学习第二部分相关语句)(有勇有谋)

四、 设置补白,总结提炼

导语:第二天早朝,吴王会怎么向大臣们解释呢?

五、 疑问搜索

导语:看看还有疑问了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向《说苑·正谏》

《螳螂捕蝉》 篇3

一、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 以 螳螂捕蝉 劝 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

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 ),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 眼前的利益 (忽视) 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 )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 少年 以 螳螂捕蝉 劝 吴王

(别因) 眼前的利益 (忽视) 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 ),蝉、螳螂、黄雀心想:( );少年,你的( )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捕蝉》 篇4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五、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六、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螳螂捕蝉》 篇5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分段,归纳出段意。

二、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告诫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王听后明白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第一段。 (1)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2)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故事的起因。

四、 阅读课文第二段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找到理由。

(4)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的联系。

a)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 b)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五、 阅读课文第三段 (1)“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悟”出了什么?

(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积累: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成王。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螳螂捕蝉》的典故有这样几个来源:《庄子·山木》、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以及 《吴越春秋.夫差內傳 》

《螳螂捕蝉》 篇6

教学目标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交流a、吴王是位固执、主观、专横的暴君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起因 固执攻楚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结果 打消念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②指名讲故事。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螳螂捕蝉》 篇7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2)(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3)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4)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5)“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6)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7)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8)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9)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板书: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少年智劝吴王)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多媒体出示练习)

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 篇8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 篇9

内容10、螳螂捕蝉主备人李涛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法设计: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在教学仲,我主要通过音乐渲染和美丽的图片、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以诵读法为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设计: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竞赛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话说成语激发兴趣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什么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揭题解题、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你理解“蝉”吗?“捕”怎么理解?

3、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友情提示: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谁是主要人物?少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投影仪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四、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b、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10、螳螂捕蝉主备人李涛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a小组讨论交流

b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板书设计: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 篇10

(十月的南京,稍有些凉意,学生们校服外都统一套了一件灰色马夹。)

课前谈话:

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夹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夹的孩子一起上课;你们身上都戴着一个牌牌,我身上也有个牌牌,看来我们还真是有些缘分。(笑声)

【师生初次见面,老师抓住学生与自己穿着的相似之处——“马夹”、挂在身上的“牌子”,机智寻找话语点,瞬间拉近师生距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大家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师板书,生书空:螳螂捕蝉。)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

(生声音洪亮地再读。)

师(模仿讲故事的语气):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1(较急促):螳螂捕蝉。

生2:(较有韵味地接读)——螳螂捕蝉。

师:这样读,就有点儿讲故事的味道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响亮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ok?

【师生接读课题,进入文本,形式简洁明了;教师示范引领,学生心领神会,合作默契,将故事轻松带入课堂,课堂氛围安全,令人心情愉悦。】

(生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认真读书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屏幕上有四个词语,自己练练。

(生自由读大屏幕上词语——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

(指名一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我觉得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

生:乘虚而入中的“乘”应该读第二声。

师:正确,请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带读,大家跟读。)

师: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好极了!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能否也能读出好感觉呢?看着大屏幕自由练练。(大屏幕出示含有四个成语的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词语。)

(指名一女生读第一句——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读得真好听,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再看下一句。谁来试试?

(屏幕出示第二句——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一生读。)

师:吴王英明!谁再来读读。

(一生再读。)

师(模仿学生):“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你真有点儿吴王的风度。

师:课文到底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要的话说说。

生一:吴王见自己的兵力很强大,想攻打楚国,大臣们都很反对,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谁劝阻就要杀掉谁。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什么办法呢?

生:就是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师:结果呢?

生:结果吴王觉得不应该攻打楚国,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读完故事,用简要的句子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长话短说,是思维训练,也是口语训练。】

师:三句话,简简单单,起因、经过、结果清晰明了。有谁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文中四个重点地成语再次出场,能为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提供帮助,四个成语的加入,增加了概括的条理性,也增强了语文的味道。成语由积累到运用,效果得到提升。】

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认为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会不堪设想。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初读课文,文字障碍不大。检查初读情况,教师抓住文中的四个成语切入,有一箭多雕之功效。一是集中成语重点朗读、正音,自然积累;二是借助成语所在的句子朗读,促使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子,逐步走进文本;三是借助成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四个成语,是词语积累后外化的良好时机。】

师:在文章里,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

【题眼——“螳螂捕蝉”一词的训练,使学生的目光投注于故事的关键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览无余,课堂的高潮由此渐起。】

(生快速默读全文)

生:在文章的第九小节。

师:读来听听。

(生读。)

师:是这个段落,你读的时候有个字读得不太准确,大家听出来了吗?螳螂举起前爪的“爪”应该读“zhǎo”。到这里,这个故事讲完了吗?

生:还没有。

师(指一举手学生):那你接着讲下去。

(学生继续读第十和十一自然段。)

师:你更细心,目光更敏锐。大家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这样合作: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故事,我读一小句,大家接读下一小句,我们要读得快慢高低和谐,听起来才有美感,明白不?(大屏幕出示完整故事。)

师(很有故事韵味地):花园里有一棵树,

生:树上有一只蝉。

(师生如此接读这个故事。)

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儿了。按照这种方法,大家自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生自由读。)

师:我找两个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每人一段,合作完成。

男生:花园里有一棵树

师:好美的花园,动听的故事开始了!

(男生继续读完第九段……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的身后呢。)

师:好惊险的场面!

女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棒极了!你准是个故事大王!

【多次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合作朗读“螳螂捕蝉”部分,使故事情节了然于心,完全达到了离开课本,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自然达成了课后练习中复述故事的学习目标。】

师:故事讲完了,我来考考大家。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呢?(板书“利益”、“祸患”)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是这样,其它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

师:孩子你想得很远。我想问问在咱们刚读过的“螳螂捕蝉”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生:四个。

师:都是谁?这里的“它们”指的是谁?

生:蝉、螳螂、黄雀。

师:那这三个角色的“利益”、 “祸患”是什么?

生:蝉想喝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准备打它。

《螳螂捕蝉》 篇11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说说“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复习旧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螳螂捕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二、 抓关键词,复述故事(目的:分散复述的重点)1、听写四组词语a、蝉 悠闲 自由自在 b、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c、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d、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2、请联系这四组词语,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边听边记3、记住了吗?下面就请你们按这四组词语和挂图(出示)复述故事。(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挥、创造,尽量做到具体、生动)4、指名复述故事。评价5、故事中有哪几个主人公?9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谁能用箭头来表示一下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过渡:这就是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三、 自主阅读,体悟道理1、请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说明的一句话。2、交流。(1)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2) 指名读。(评价、试读)读了这句话后有什么疑问吗?(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是什么呢?……)(3)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家想想,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独立阅读,从文中找答案;分组讨论,解决问题……)(4)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5) 把你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出示表格,检查学习效果。你会填吗?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6)、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么想的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吴王明白了什么?从中可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练读这句话)过渡: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四、结合质疑,体悟少年的智慧1、重点讨论:那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悟到少年是智劝)2小结: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结合学习第三自然段内容,随机点拨:哪些词语能体现出他冒死巧谏的智谋和决心?练读)五、 练读对话,练习表演(目的:深化理解课文,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复述训练)a) 课文以简练的语句写出了少年冒着极大的风险劝说吴王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表演出来的话,你们觉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1. 熟读对话,读出符合人物身份的恰当语气,最好能记住。2. 根据语言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情、动作。3. 加进旁白。(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加进这样的想象:花园里此时是怎样的的一番景象呢?形成表演前的旁白)b) 学生分别逐项准备,逐项汇报。1. 分角色朗读对话,进行评价。2. 自由选择同伴合作练习表演,体会人物的神情、动作。教师巡视指导。3. 指名口述旁白,评议、补充。c) 哪两位敢于上台表演呢?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评价。六、 总结课文,课堂练习1、总结课文:这篇寓言故事中的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学了课文,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在你身上有过这样的教训吗?2、这则寓言故事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a、 借助故事说明道理:这是寓言的一般表达方式)(b、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3、课堂练习,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出示句子,指名读:a、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b、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造句,师生评议。七、 布置作业1、造句恍然大悟……自由自在……2、填空学了这篇寓言故事,我们认识了( )的吴王,( )的少年,懂得了( )的道理。3、学习课文的写法,编一则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 23螳螂捕蝉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蝉》 篇12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

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学生小声读)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5“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6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7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师帮助调配好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谁能不看书,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师:您是吴王,一定要有将王的风度哟。你是少年,要机智!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1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2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3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4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5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6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本教学设计意在抓住少年劝说吴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之妙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达作用,进而激起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并且能掌握“读寓言明事理”的阅读方法。

《螳螂捕蝉》 篇13

一、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教学思路:

注重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注重教材的衔接,注重整个单元课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故事内容,用上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

3、指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随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②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丽议论什么呢?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拿着”、“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朗读体会少年的机智。

2、少年怎样巧谏的呢?你从中又能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①给人物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想象人物的神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继续想象人物的内心想法,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丰满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成语来概括少年的形象。(机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惧)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读,读出蝉的“自由自在”,用这个词语说话。

指名朗读,读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读这段话,在书中写一写,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隐患,交流,教师板书。朗读这段文字。

3、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件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呢!”齐读。

吴王听了这番话,他明白了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说说吴王的内心想法。齐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评价。

创设情境: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殿上会对大臣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并要求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设计意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九、教学结束:

学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螳螂捕蝉》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 篇15

【案例】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螳螂捕蝉》的故事?

生:

师: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看看其中蕴涵着怎样深刻的道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注意故事的情节性。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应指导。

自读课文后进行交流。

师:通过刚才大家交流的情况,老师已经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螳螂捕蝉”这件事发生的时间?

生:第二天清晨,因为课文说道:“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说明少年在想办法劝说吴王,于是就有了“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转来转去,而且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师:你读书真仔细,回答问题也完整。谁又能告诉大家,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全班回答,“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师:板书(原因:吴王执意伐楚,大臣反对。)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呢?

生:因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你们认为大臣们说的对吗?

生:我认为说的非常正确,打仗肯定要花费很多兵力、物力,当你的所有兵力都去伐楚,国内防御的兵力就会不足,其他诸侯国就有机可乘。

生:但是,吴王不听劝阻,还下了死命令,真是愁坏了大家,于是,就有了少年出场。

师:你很聪明,老师还没有问到,你就已经说了出来。那么“少年劝吴王”就是事件的

生:经过。

师:劝说的结果怎样?

生: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我们分析到这里,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应该怎么分段了吗?

生:知道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学生自由分段,归纳各段主要内容。

【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于是,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明白课文的段落结构,达到分段理解课文的目的。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懂得课文的主要内容,给第二课时的精读品悟打下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