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推荐11篇)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 (指名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
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 (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⒋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㈡检查自学情况
⒈检查生字词
⑴出示:
鸡蛋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⑵开火车读。
注意:缤为后鼻音;瞬为卷舌音
⑶释词: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大林寺 殿堂 奥秘 好奇 强健 日新月异
⑷再读词语。
⒉检查读书
⑴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⑵分小组轮读,把课文读通顺。
㈢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⒈自由读课文,思考:第一个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⒉讨论交流。
㈣指导书写。
⒈出示生字。齐读。
⒉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
⒊师边讲解边示范:
⒋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连成一段话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2.指名读,齐读,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3.请自由读课文第一、二两节,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4.再读该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引读第三自然段。
2.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
(生略)
3.同桌互相引读。
4.指名一组试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我们有问题时可以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4.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
2.“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3.齐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2.说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下一页是相关资料和教学反思)
[1][2]下一页
教材解读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 “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 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 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 归纳出来,分别是: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 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5、学与 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 者的思路。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为官多年。他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指南针是我 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做了多种实验,并且把实验的方法记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指南针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在 实验中,他还发现了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是略微偏东,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磁偏角。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记录,比欧洲哥伦布的发现早了 400多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事迹,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录。毕升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他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制版迅速,又节省人力物力,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毕升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像这样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发明 家,要不是沈括把他的光辉业绩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下来,我们就会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沈括
有一年,沈括到河北去,经过太行山,看到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他十分诧异,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太行山东面的陆地,就是海水夹带泥沙沉积形 成的。沈括关于水侵蚀冲积作用的论述,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西方学者早700年。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的液 体烧饭点灯了,这也要归功于沈括。他曾在陕北一带,发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又动员老百姓使用。他给这种 黑色的液体起了个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今天。他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还认为我国“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些论述,如今都已被 证实。沈括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留下的《梦溪笔谈》一书,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常为各门 学科的专家所引用。这部书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杰出的著作。
沈括的四种方法
钢片指南鱼发明不久,人们拿一根钢针,放在磁铁上磨,使钢针变成磁针。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式的指南针了。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大科学家,名 叫沈括。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多杰出的贡献。他写了一部《梦溪笔谈》,书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四种试验:第一种是水浮法——把指南针放在有 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针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沈括没有说明。北宋晚期,有个寇宗爽,编了一部《本草衍义》,书中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 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沈括的水浮法,可能也是这样的。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一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手指甲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 能旋转自如。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的边上。 第四种是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地方。根据试验,沈括认为这四种方法,要算缕悬法最好。因为用指甲旋定法和 碗唇旋定法,磁针很容易滑落,用水浮法,水也动荡不定,缕悬法却没有这些缺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四种方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最 早记录。这四种方法,有的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现在磁变仪、磁力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就是用缕悬法。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 为基本装置。 沈括在九百多年前就提出这四种方法,真不愧是一位注重实际的科学家。沈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在《梦溪笔谈》中讲到,磁针虽然朝着南方,但是指的不是正 南,而略微有些偏东。这一现象,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磁偏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和南极、北极稍许有一些偏差的缘故。所以磁 针的南北线和地球的子午线是不一致的。这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又称为“磁差”或“偏差”。磁偏角的数值,在全球各地是不相同的。在西方,直到公元一四 九二年哥仑布横渡大西洋时候,方才发现磁偏角,比我国迟了四百多年。
哥白尼日心说的证实
哥白尼(公元一四七三——一五四三年)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四十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认为
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环绕太阳公转。
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六0四年,他在一次讲演中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过是围绕太阳转的一点微尘。他时刻不忘哥白尼的理论,希望能用实践将它证实。
一六0八年六月的一天,伽利略听说,一个荷兰人把一片凸镜和一片凹镜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玩具,可把看见的东西放大。
这一夜,伽利略坐在桌子前,蜡烛点了一支又一支,他反复思考着,琢磨着,为什么两个这样的镜片放在一起,就能起放大作用呢?……
天亮了,伽利略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他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一个小望远镜做成了。拿起来一看,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 大三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没有一条船。当他拿起了望远镜再看时,一条船正从 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八倍。
伽利略不断地改进着,不断地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三十二倍。
勇敢坚强的科学战士
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时,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作为他们统治的精神支柱。他们宣扬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为人而制造的,人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上帝的安排,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任何人也不许有半点怀 疑,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意志。这荒谬的神学,紧紧地束缚着自然科学。谁要背离了它,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严厉的处罚。
哥白尼向“地球中心说”宣战,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基础,便遭到了血腥的镇压。他的支持者和宣传者也都受到残酷的迫害。
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就是因为积极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被罗马教会在监狱里关了七年。布鲁诺没有屈服,教会就把他活活烧死在罗马的广场上。当时,伽利略就站在广场上,目睹了这一惨状。
这些,没有吓倒伽利略。他钦佩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他继续反对教会,反对经院哲学,反对反动势力,勇敢地探索着科学的真理。
哥白尼
一五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波兰弗洛恩城堡大教堂的箭楼里,躺着一个临近死亡的老年牧师。
微弱的烛光,照在他苍白的脸上。由于屡次患出血与中风,他已经陷入半身不遂的状况。多日以前他就失掉了记忆和思考的能力。他的生命就象那摇曳的蜡烛,眼看就要熄灭了。然而,他还没有马上死去,他似乎卧在床上等候什么,暂时还不能瞑目。
他在等候什么呢?他在等候一部巨著的问世。这是他冒着危险,用一生的心血所灌溉出来的成果,他怎能不等候呢?这一天他的大作《天体运行论》终于印好了。书 送到他的面前,他用那枯干的手摸着这部心爱的书,激动得热泪流到腮边。然而,不到一个小时,他便停止了呼吸。
这位老人,就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
“神童”的传说
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尼古拉.哥白尼降生在波兰托伦城圣阿娜巷的一个商人家庭里。
哥白尼的父亲本是克拉科夫的商人,后来迁居托伦。由于经商致富,被委任为托伦市。哥白尼的母亲巴巴娜是该城一位富商的女儿。哥白尼的一个姊姊,长大以后也嫁给了克拉科夫的一位商人。
托伦是座商业气氛十分活跃的市镇。它位于西欧、波兰和匈牙利之间,是一个很繁荣的贸易中心,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商船,从维斯杜拉河上经过该城。童年时代的哥 白尼,常常站在维斯杜拉河畔上观看着河中航行的白帆。这种环境,对童年的哥白尼无疑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每当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时候,哥白尼的父亲为调剂 其忙碌的生活,常去乡下葡萄园休假。除了带自己的家属之外,还召请城里的各界名人。这些通晓文艺、音乐的社会人士,在哥白尼家里,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他 们讲述的许许多多有趣故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在哥白尼的头脑里留有深刻的印象,在哥白尼的心灵里埋下了知识的种子。
十岁那年,哥白尼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的家庭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被送到舅父路卡斯.瓦兹洛德那里去抚养。他舅父当时是弗洛恩堡大教堂的牧师。舅父 为了把外甥培养,便把他送到自己主办的圣约翰学校和弗洛克拉维克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在教会中学学习期间,接触了一位会做日规的教师。哥白尼出于酷爱 天文学的心理,立即对这种新奇的按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哥白尼的主动要求下,这位老师帮他制造了一具日规仪器,装置在弗洛克拉维克大 教堂面前的墙壁上。这就是哥白尼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天文学家之后,称他为 “神童”的一段传说。
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0、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讨论摘要:
张秀春:
教学此课时,可以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 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 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刘玉春:
建议教学时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王燕红: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老师可以采取了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赵中萍: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样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这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
冯玉红:
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
蒋维珍: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崔冉:
这课浅显易懂,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内容的感悟,二.文本结构的意会,三.语言的揣摩.我想从文本的内容到形式到结体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课上以学生分板块的形式汇报交流为主.学生学得很轻松的.
陈咏梅:
教 学时建议简介故事大致内容:说古时候有个人很有学问,当朝宰相为了褒奖他的学识就送了一个大匾,并亲笔在上面书了“学问”二字。他死后,两个儿子那分家, 最终把这块大匾一分为二,一人拿“学”,一人拿“问”。于是兄弟二人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但最终都没求到真知。一天弟弟扛着“问”遇到了一位智 者,于是就请教这位智者。智者听他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微微一笑,对他说了一番话,让他的弟弟恍然大悟。
陈宽行:
教学时可以拓展了解沈括:他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 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采 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然 有序。
其实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创造力。对孩子的表 达,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的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否则,孩子创造的幼苗,表达的欲望就会很容易被扼杀。我们每一 位老师都应该当好一个倾听者,多一点耐心,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把话说完,重视他们的积极性。那样,每一个孩子都会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体会到被尊重的 价值,体会到努力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教 学《学与问》第二课时时,我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我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都感受到 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 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了检验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 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 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 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 己所知道的名从故事来说服我。不自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 得。
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 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 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在 教学时,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 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 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 知“学”的青年呢!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 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从故事来说服我。不自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得。今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用这样的方法。
上一页[1][2]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3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
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4
ˎ̥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 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 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 “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 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 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3. 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 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 兴许不明白 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读懂课文,明白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今天,我特地为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礼物,可是带得少了点。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
师:谁先来说一说?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出示投影):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看这几句话重点想告诉我们点什么?
2、你真不简单!我得把你说的这几个关键字记住。
(板书:勤学、好问)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1、师:咱们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23课《学与问》!(板书课题)
2、请各位朋友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注,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去学,怎样去问?(学生读文、圈画)
3、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读得非常好!你能不看书把它说出来吗?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记住,你能当咱班的速记大王了!)
b、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谁听见他说什么了?看来咱们班的顺风耳挺好使啊!)
c、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d、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了问题,可以……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得真好!)不过有了问题,你们该怎么做?(齐读)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师:朋友们,文中说“能者为师”。我呢,最近准备做学问,不知我的各位朋友,不,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要对我这个学生说。现在,大家就是我的老师了,请大家认真读读书,看看应该怎样教我,看看谁是真正的能者?
2、学生认真读书。
3、师:看来咱班的各位老师是有备而来,只读了一遍书便胸有成竹了。哪位老师愿意先来教教我这个“大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有个条件,那就是各位老师在教我的时候不能看书。能做到吗?
4、学生交流。
a、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原来做学问不光要勤学好问,还要学会观察思考。你说的话太重要了,我得好好地记住它。)(板书:观察思考)
b、我想送你一句话。(行!)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谢谢你, 老师,你为了教我把古人都请出来了。)
c、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你有了问题,可以……道理。( 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呀!)
d、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有吗?)没了(不错,人家说一字值千金,我看你起码也算得上一句千金了。)
e、不知你听说过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吗?(没有。)哥白尼小时侯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谢谢你美好的祝愿。希望你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f、你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发现问题。(我有了问题一定多多向你请教。)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听完你的故事,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行吗?)行,你问吧!(刚才田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他妈妈了?(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g、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你如果学会了学与问,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板书:学习的主人)
5、前两天各位老师就开始搜集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都带来了吗?再看看,想想怎样来教我这个大学生?
6、学生读。
7、各位老师还有什么话要送给我的吗?
8、学生又先后读了有关孙中山、王献之、牛顿、司马光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a、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能有这一个本领就足够了!)
b、我想送你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否则到老时一切都晚了。(对你的谆谆教诲,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老师!)
c、我也送你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做学问和搞发明一样,要多问好问才能出成绩。)
……
四、总结、运用
1、师:刚才各位老师说的可以称得上是金玉良言,使我明白了做学问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谢谢各位小老师了!
2、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3、不过呀,我家老二不太明白这个道理,请看:
投影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再请你们帮帮忙,教教我家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吧!
五、布置作业
师: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咱们破破例,就让我这个当“学生”的,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布置一回作业。大家说行吗?
作业建议: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3.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今天,让我们携手走进课文,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3.分组读词语
【殿堂 金钥匙 铺路石 好奇奥秘 不懈追求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能者为师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相辅相成 翱翔探求】
二、扣文题设疑、感知“问”的重要性
1.“学问”本是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一个“与”字?学与问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理解三句话的意思。
(1)(指名读、齐读),读了这三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要想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板书:勤学 好问
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君子之学必好问。学而知,问而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问”。正如课文中所说:
(2)理解: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a.理解比喻句:你读懂了什么?朗读
b.朗读
c.补充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勤学,更要学会质疑发问。
三、品故事、学习“怎样问”
一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不仅爱问,而且善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默读课文2-4小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问?划出相关的语句做适当的批注
1.多问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读一读
哥白尼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补充哥白尼的材料。
哥白尼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哥白尼的故事
(1)自由朗读,从哥白尼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结合具体的词语来体会
l 抓词语:
经常、缠着:问题多,不达目的不罢休(板书:多问)
不懈探求:好问
稀奇古怪:体会哥白尼好奇、爱问为什么
l 朗读哥白尼的问题,要求读出好奇的语气
l 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好奇的哥白尼还会问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是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引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
(哥白尼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发现……他抱住正在干活的爸爸问:爸爸、爸爸……;当他发现……他拉着爸爸的手问……;当他发现……他搂着妈妈的脖子问……)
多么可爱的小哥白尼呀,结合上下文想一想:哥白尼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呢?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
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过渡: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问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读第三自然段的一、二、三两句话(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五彩缤纷、更应该?——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板书:发现问题
2.能者为师
(1)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我们回到课文,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还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板书:能者为师
(2)理解“能者为师”
a.从字面来理解词意。
结合课文理解:能者为师——只要……不管……都……
感情朗读
b.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有关名言、成语。
(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三人行,必有我师。)
3.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善思)
(1)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学生回答后,出示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朗读分析找出关键词
(板书:勤学 好问 观察 思考 )——齐读
(2)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默读第4节,想一想,你从哪里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a.交流
投影:大林寺桃花
小结,正因为沈括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他才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补充沈括的材料
b.再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读到这里,老师想跟大家一起重温一下《论语》里的一句话:
投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c.练习: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 的世界,这个世界 , 。作为新一代小学生,我们不仅要爱问、多问,更应当像沈括那样 。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丰富、不断创新)
d.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
古今中外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不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哥白尼、沈括、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在问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再读:【问是……问是……】
是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问是金钥匙,问是铺路石,我们还可以说“问是 。”
(问是登上知识顶峰的阶梯,问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巨轮,问是探索科学奥秘的飞船……)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开头的一句话: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出示第三屏的三句话
(只有既勤学又好问的人才能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升华认识激发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只有勤学好问才能获取真知,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够这样做就一定能够成为有学问的人、
出示文章最后两句话
1.朗读、理解【“我们从小……主人”】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主人
要想获取真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勤学好问二者缺一不可。
2.朗读体会
五、延伸总结全文
1.总结引读: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这个世界……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从小养成了……,就好比……到那时……到那时……你将……。
2.拓展延伸。其实,在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要想获得真知,除了勤学好问还有许多秘诀,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懈探求吧!
(交流:要获得真知,除了勤学好问还必须……)
3.同学们,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正如汉代学者王充所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只要我们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为自己加油!
出示投影:变式朗读。
板书设计:
学与问
发现问题
勤学 好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培养崇高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通过读文品句,体会“学”与“问”的关系。
2、认识到“问”的重要作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
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屏幕上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有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最后齐读)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
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指名说完后,教师出示投影)老师这儿有两段话,请同学们看一看。(见附录一)
3、师:听了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板书:勤学好问)
4、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补充的内容。)
6、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7、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8、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9、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四、自学第4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填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和结合起来。
3、指名回答,解释句子意思。(板书:观察思考)
全体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
4、小结:读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 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老师找了几幅图片,一起来看看。出示投影。
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齐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详见附录四)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首小诗,详见附录三)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结合--养成习惯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
2.理解关键词,结合补充的名人名言,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明确观点
1.齐读课题。
2.揭示文体。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从字面理解,就是“说明道理”。说理文呢?(就是借文章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主张。)
3.《学与问》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说理的。那么,他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呢?(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过渡:这样看来,“问”很重要。请大家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基本特点,由此揭示课文的中心观点。还通过问题强调“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精读,逐层解读
1.自由朗读§1,交流。
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这里作者把“问”比作什么?(“金钥匙”和“铺路石”,连用两个比喻,告诉我们“问”与知识相关,与成功相连,进一步说明学习知识离不开“问”,取得成功也离不开“问”。)
(2)指名读,齐读。
2.读§2-3,思考:作者用哥白尼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哥白尼勤学好问,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板书:勤学 好问
(1)有谁了解哥白尼的?学生交流。
(2)出示§2,请大家自由朗读,说说读过后你知道了什么?
a.从“经常、问这问那”看出问得多。
b.从“缠”看出一定要问清楚,(用一个词)即刨根问底。
过渡:我们看到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
c.指名读。
(3)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意在理解课文上的“……”)
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4)哥白尼小时候勤学好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出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指名读。
(5)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名读,突出“问”字。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找一找,作者还告诉我们什么?
(1)交流。
a.“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b.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要向那些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的人请教。)
4.默读§段4,作者用沈括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
(1)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齐读。板书:问思结合
(2)沈括的疑问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a.指名回答。追问:对于“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问题,为什么他还要自己去找答案呢?
b.小结:古人云:(出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光学习,不去思考,则会导致迷惑。勤学好问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问”。
(3)沈括其人。
介绍沈括: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出色的工程师、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音乐、医药等无所不精。
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4)正是因为不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解释,积极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思结合,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们现学现问,再读一读§4,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预设:
a.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b.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c.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再谈体会。(学习知识除了勤学好问,还要问思结合,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过渡: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1)出示§5,自由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既要)学(又要)问、相辅相成、只有……才……、勤学好问、真正”读得更好些。
(2)练读。指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提问题、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意思等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的真正含义,适合引入名人名言,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对名言的积累、感悟,丰富了课堂,促进学生内化。
三、总结,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来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的:摆事实,讲道理(板书)。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送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3.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出示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给他以指点,使他茅塞顿开。)
(1)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呢?
(2)学生写一写,交流。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教学末尾注重点明说理文常用的说理方法,与课始照应,突出说理文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送名言有利于学生升华自己的认识,说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道理,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四、延伸课后
课后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的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摆事实
勤学+好问+问思结合=学习的主人
讲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例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说理文,重在首先明确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逐步来说明这个观点?采用了什么的写法?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说理文一般特点的渗透,再结合课文内容,“以教导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时第二课时。根据“生本”理念解放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教导学”,先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一般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质疑,尤其是适时引入名人名言及渗透学习方法等方式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观点,让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3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在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问和学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一样重要。)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相辅相成”?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勤”就是勤奋,“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思考,交流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谁了解哥白尼。学生介绍
3、教师简介:
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4、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为什么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呢?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小哥白尼都问了些什么呢?齐读。 这些问题都是和生活有关,我们习以为常、不去思考的问题,可谓是——稀奇古怪。“稀奇古怪”?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引读第二节最后一句。 “不懈探求”?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句是比喻句,把“问”比作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和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5、正是因为哥白尼喜欢问,敢于问,勤于问,他才能够发现科学的无穷奥秘,他才会不懈探求,最终获得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哥白尼他从小好问,还有许多名人小时侯也很好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 朗读
(2)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我们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但不光要靠别人,还要靠什么?读读第4小节,
2、沈括小时侯遇到了什么问题?
结合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那么,沈括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1)、问妈妈。指导朗读,体会“兴许”。
2)、问了妈妈就到此为止了吗?指读。沈括是怎么解开疑团的?
“发现”一词说明什么?
4、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小结:(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记住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五、学习第5自然段
师:是啊,大千世界,茫茫宇宙,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为什么,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1、齐读第5小节。
2、指名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理解:两只翅膀等
六、总结拓展: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学 与 问
勤学 + 好问 + 观察思考 = 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1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 )——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 (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 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友情提醒: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