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
作者:吴江市实验小学李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0
互动对话: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吴江市实验小学李建华
互动对话的理念,强调教学要善待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民主平等,自主参与,创造性地理解、感悟、运用和评价。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教学合一,使学生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一、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一、情景对话,激趣引入
师:六(5)班有个“5”字,大于“1、2、3、4”,学到的知识肯定比一二三四班多。我来考考你们:“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夏景一夜无人见——
生:——十里麦苗迷人眼。
师:(投影课文插图)是啊!正是麦子大熟的中午,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沉甸甸的麦苗多么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引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生:接读:“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师:读出要求了吗?
生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强调“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2:因为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片段二、批注课文,文本对话
师:读书有声音是一种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是一个精神家园,去动脑思考,用心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在文字旁边写上点滴感受。)
师:对话交流弟子摘麦穗的表现。
生:我从“埋头”“低头”感悟到弟子们的认真。
生:我从两个“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感悟到弟子们犹豫不决。
生:我从“用心”“埋头”感悟到弟子们眼光不够开阔。
师:为什么会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师:(生接读)让我们小组准备演一演,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
师:(生演后)我想采访演员,可以吗?
生:可以!
师:(对弟子)你为什么“埋头”“低头”?
生:弟子要认真地挑选最大的麦穗啊!
师:为什么两次“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
生:我想后面应该有更大的等着我!
师:你如梦初醒了什么?
生:咳!我已经到头了,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
生: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
师:(对苏格拉底)为什么说他们已经到头了?
生:我的弟子们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
生:我的弟子们没有完成我的要求。我很惋惜!
师:(对摇头晃脑的麦穗)你似乎在嘲笑他们什么?
生:他们这些弟子只顾眼前,目光真短浅啊!
生:他们这些弟子还是要多多反思啊!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生:苏格拉底虽然要求不高,但弟子们还是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即使是大学者的弟子,也有缺点呀!
生:我觉得,虽然是像摘麦穗这样的小事,但要求不当的话,即使像苏格拉底一样的大学者,也会无法实现不合实际的远大理想。
片段三、师生对话,精神互动
师:(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生:(接读)“追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
师:从哪些词你体会到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从“眼前的一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在眼前。
生2:我从“最大的追求”体会到实现远大的理想要从把握机会,实实在在开始。
生3:我想到我到商店买牛奶,从第一种挑起,想着要满意的,结果到底也没有找到,只好随便取了一盒包装差的了。
生4:苏格拉底教导学生不在教室,不用课本,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悟出道理。他是一个好老师!
生5:我想人应该有理想,既要重视理想,也要面对现实。我希望自己将来当一名像苏格拉底一样的老师,不过,要让他们实现目标,达到要求!
片段四、真诚对话,延伸总结
师:同学们,老师所追求的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上好这堂课就是“最大的麦穗”,明天又有新的挑战。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身边的机会,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有许多人送给我们许多名言警句。请欣赏——
生:(投影配乐读)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来秋去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生: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了。——生物学家达尔文。
师: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言,并书写上“称号”与“姓名”。
生:(交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文学家王萧
生:用理智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未来哲学家沈一帆
------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兴致勃勃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个精神家园,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明,变得更有创造性了。
二、教学思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说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如解读弟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时,对于关键词句“埋头”“低头”等文字,预见到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和多元个性的理解:或从“埋头”“低头”感悟到弟子们的认真;或从两个“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感悟到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或从“用心”“埋头”感悟到弟子们眼光不够开阔。不难看出,学生正是如此以自己的个性解读多元的文本,实现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自主性。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材很精彩:或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那么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实际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给学生自主对话的时间。片段二,“读书有声音是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是一个精神家园,去动脑思考,用心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在文字旁边写上点滴感受。”没有过多要求,只有阅读的期待和精神的信赖,学生充分自由地读文、批注、交流,教师舍得给时间,学生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从而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做了有效的铺垫。
2、给学生自主对话的空间。教师在学生演后进行采访,可谓独具匠心。在“埋头”“低头”中弟子感悟到认真地挑选麦穗。在两次“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中弟子们盼想后面应该有更大的等着自己!而对苏格拉底表演已经到头了,则惋惜之意跃然纸面:“弟子们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你们这些弟子还是要多多反思啊!”在表演中,学生尽情投入,生动活泼,如同鱼跃,好似鸟飞。对话的空间成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展示精神阅读史的有效平台。
3、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语文姓语,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创造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与归宿。例如用关联词语“虽然-----但------”“即使------也-------”说话;学生写自己的名言------这些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凭借,是有效的语言载体,教师不唯语言而语言,精心预设文本语言,有效训练课文要求的语言,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积收,学生问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我想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者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
一是把握对话时机。在片段二中,读课文2-6自然段后的小组交流、学生表演前后;在片段3中,学生对苏格拉底话的感悟、对生活的联系。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二是培养协作精神。为完成表演,学生深入读文,精心策划故事情节,表现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三是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贪玩,自制力不是很强,但基本上都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爱游戏,爱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摘麦穗的内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把握平等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卑尊关系;从情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上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益得彰。片段二中,“我想采访演员,可以吗?”“可以!”教师既巧妙尊重学生有合理创设氛围,引导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民主平等的做法。
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片段三中——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言,并书写上“称号”与“姓名”。于是“文学家王萧”交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未来哲学家沈一帆”交流“用理智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设计的开放与学生自我名言的创作,促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3、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憾。例如片段一中,教师用数字、古诗的导引,结尾配乐诵读《明日歌》的拓展,循序渐进,其乐融融,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当然,看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如果课堂上给予更充分的阅读时间,更充分的自主对话空间,语言训练会更加到位,学生会更有发展,,效果会更加好!
综上所述,互动对话是一种新的理念,实践中教师只有善待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既挖掘理解语言又训练感悟创造语言,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才能教学合一,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共振。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2
教学内容 16.最大的麦穗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通透一个人物形象,感悟一段人生哲理,留下一句自我感言。 教学重点 难 点 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资源 ppt课件。 预习设计 品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诵读哲理诗句。 第二板块:预习交流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第二板块:品读第一句话 1.指名读 2.思考“只许进不许退” 的意思。 字面上: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文字背后:人生没有回头路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朗读句子,加上提示语。 苏格拉底(严肃、带着命令的口吻)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第三版块:品读第二句话 1.朗读句子: “你们已经到头了。”
2.思考从这七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3.揣测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表情或语气。 4.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5.弟子们此时心情如何?(羞愧难当、难为情)从哪儿看出来?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6.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阅读批注 7.完成关联词填空。 第四板块:品读第三句 1.朗读句子。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谈谈感受。 理解“有一穗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有一穗是最大的”: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最大的一穗”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3.朗读句子,加上提示语: 意味深长语重心长 4.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第五版块:领悟真理 1.朗读句子。 2.思考: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3.联系实际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 4.诵读名言诗句。 5.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正值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看着满园的春色,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句诗只是描写红杏吗?它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新生事物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 3.像这样蕴涵着深刻哲理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4.齐诵。我们的汉语就这样有味道,一语双关,平时我们就应该学会(板书:穿透表面文字,揣摩深层内涵) 5.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也是字字珠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我们就分享《最大的麦穗》带来的愉快的精神之旅。 二、预习检查 1.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发了一张预习单,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哪3次话?找出来,反复读读,品味他的言下之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分享彼此“收获的快乐”。先看第一句话。 2.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 (1)这句话表面上是提出了一种要求:弟子们摘麦穗的时候只能前进,不许后退,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 (2)他哪里是在讲麦地,分明是在谈( )人生哪!
(3)苏格拉底会以一种怎样的口气说?谁来做一回苏格拉底,你听出来了吗,他突出了哪些词?出示:苏格拉底(严肃、带着命令的口吻)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评价朗读。 评价语: 苏格拉底不愧是个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说话掷地有声; 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啊!我听出了你对弟子们严厉的要求; 你说的可真清楚啊,我相信弟子们都听明白了。 3.品读第二句话 (1)“你们已经到头了。”短短7个字的言下之意是……
(2)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3)出示:苏格拉底 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4)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5)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这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弟子们难道没有认真对待吗?(不是)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圈出描写弟子们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在一旁写批注。 (6)在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中,你关注了哪些词?谈谈你的思考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还有没有关注到其他地方呢?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6)关联词填空 a.弟子们( )摘了几穗,( )并不满意。 b.( )碰到了最大的麦穗,弟子们( )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c.( )弟子们随手扔掉摘到的麦穗,( )他们认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7)是呀,机会就这样在弟子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
4.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交流 (2)这回,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呢?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含蓄深刻,令人回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人生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告诉弟子们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同学们都很聪明,一下子明白了苏格拉底的弦外之意,话外之音。
(3)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5.领悟真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 (2)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拿出笔,在一旁写上批注。 (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你的感受很深刻;通向理想的道路就是由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3)小结:是呀,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4)同学们,让我们把这句话铭记在心。“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5)老师还要送大家两句名言:指名读,齐诵。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读)抓住机会,把握当前。而且学会了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穿透表面文字,揣摩深层内涵。大家是否掌握了呢,老师来考考你们。请大家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2.诵读哲理诗、关于机会的名言。★ 3.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3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初读课文我便被课文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折服了,摘麦穗本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在苏格拉底那边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惊讶之余,我告诫自己:一定要通过自己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走近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大师,能够领略到他的风采与智慧。
思绪良久,我预备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问题质疑、梳理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之上,我随即抛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让学生去摘麦穗,他提出了哪些要求?总结归纳:①摘最大的麦穗。②只许进不许退。
在此基础上,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学生们按照苏格拉底的要求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找到了没有?为什么?课文哪里具体写了他们是怎样找麦穗的?
提出问题后,我会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去领悟文本。
(二)品读文本、读出体会
以上的问题学生不难找到,课文第三自然段就具体写了学生们是怎样找麦穗的。随后,我引导学生精读这部分内容,抓住“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等关键词,体会学生并不是态度不认真,而是由于在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从而失去了许多的机会。
接着,我再提出问题:弟子们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可一直走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两手空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出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因此没能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三)聆听教诲、悟出道理
本课苏格拉底对学生教诲部分的话言浅意深,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
引出苏格拉底的教诲后,我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这段文字的深刻内涵。随后,我组织学生去品读这段文字中的两个“最大的”的深层含义: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第二个“最大的”则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看到的,所能把握准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是主观感觉上的。
(四)撇开文本、畅谈收获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特的思维观点,对待事物看法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学完苏格拉底言浅意深的教诲后,我便及时组织学生撇开文本,畅谈自己对苏格拉底这段话的理解,畅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只需适当做些补充提示即可。
(五)引出感悟,升华主题
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的基础之上,我以“弟子们听了老师苏格拉底的话后,又有了哪些收获呢?”为题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随即引导学生品悟这段话的内在含义。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寻求最大的麦穗一样。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了它”。采摘“麦穗”其实就是把握住了时机。
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背后的人生哲理:一个人学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报复,但还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六)课后作业,巩固理解
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我设计了这样两条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结合实际谈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其实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而让学生通过课文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吗?那位哲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为他在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发现人生哲理的智慧而叹服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大学者苏格拉底也是一位哲学家。还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呢!相传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3、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呢?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去领略哲学家的风采和智慧。
2、这课的生字很简单,只有一个,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垄
垄的意思是指:田地分界埂子。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读了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把握课文。
三、精读体会。
1、《最大的麦穗》这类的文章,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①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你再读读课文,找到了吗?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只许进不许退”——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② 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出示: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他们此时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揣摩弟子们的心理,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等到走到尽头却两手空空之时,才感到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欣赏】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
四、拓展延伸。
1、想体会做一名小小研究员的滋味吗?试着比较《最大的麦穗》和学过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会是很精彩的"小论文"哟!
2、小练笔:课文第5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弟子们问什么会觉得麦子在嘲笑他们呢?嘲笑他们什么?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5
一、教学理念分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文本内容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垃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文本重难点分析
(1)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但是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的同时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
(2)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自主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时,教师要“以学定教”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3)“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你喜欢吗?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弟子怎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多元的,因为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a真理来自实践b深奥的道理要靠自己生活中感悟,社会是神秘的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之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步骤和策略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策略: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a)指名读、齐读
(b)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3)弟子会想些什么?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a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b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c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策略: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这就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策略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困惑)点
1.过渡: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3)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5)“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各组代表汇报。(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
(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a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
b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c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策略: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采用“问题”探究法严读重点段,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7 “良言一句三冬暖”元旦既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策略: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3.补充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苏格拉低
(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闪现。)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6
作者:凭栏聆雨转贴自:凤凰语文点击数:501
《最大的麦穗》
常熟实小薄俊生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1)
(2)
(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7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8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周翼林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要哲理。
2.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弟子们摘麦穗的最终结果是——(两手空空)结合学生回答完成相关板书:沉甸甸——两手空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二、思考感悟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否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出示幻灯片1:弟子们摘麦穗的态度怎样,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并完成板书:认真。
2.弟子们的态度这么认真,可结果为什么却——
3.生读课文,尝试找出原因。(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眼前 未来
4.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这与生活中或书籍中的哪些现象相类似呢?(生思考,再指名答)
5.结合刚才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把握“麦穗”的外延。(麦穗仅仅是指麦穗吗?那具体还指那些?)
6.师作进一步引导和总结。(麦穗还可以指下棋时的胜利、新的称心如意的mp3、好的工作、好的成绩……)
完成板书:机会 希望
7.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幻灯2出示,生齐读)
8.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学生思考。(师继而出示幻灯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并给出相关提示: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其所隐含的道理,再举一个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进行说明,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作最后补充。)
(指名答,师相机引导)
9.小结全文:是啊,这篇课文表面上在写麦穗实际上在写现实与理想啊,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啊!今天学习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摘取自己人生中的一颗颗麦穗!
三、阅读迁移
1.生阅读《苏格拉底的麦田》
思考:(1)学生们是怎样除草的?结果怎样?(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要想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句话的理解。
2.师相继引导和提示,学生写书面答案。
四、总结
附: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沉甸甸——认真——两手空空?
现在 未来
机会 成功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0
一、导入
这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旅行,做一次精神旅行。我们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读书体验“把握机会”
1、经过课前的反复练习,你们一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谁来展示一下?
2、[生站]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请读①~②。
3、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你会强调哪个字眼呢?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4、多元解读:最大、只许进不许退、尽头。
5、谁来展示③~⑤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们的呢?课文的6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板书:机会]
7、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眼前的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你们自己争取得到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眼前的机会。
[生读]
8、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机会只剩下一次了。如果你愿意抓住机会,就请你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水平。
真不少,你们都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三、读词,理解课文大意
1、请看三组词
①沉甸甸 颗粒饱满 正音 这组词写什么?
②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你们发现什么?
③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你又发现什么?
2、你能串连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生填空——这就叫——抓住眼前的机会。
四、抓住重点,体会哲理
1、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必要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双赢的,但首先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2、短短的时间,你们基本明白了文章的所讲的道理。接下来,如果你们能够潜心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能找到他教育学生的独到之处?
3、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①上课地点
②上课教材
③延伸出去想,仅仅是麦地可以当教室,麦穗当教材?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大书。哪里有广阔的天地,哪里就有丰富的知识。
④道理的获取: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吗?
⑤你们注意到苏格拉底老师说的话。
a.……这是提出的一个要求
b.……他对弟子们发出的警告
c.……这是他对学生的启发
是啊,苏格拉底在这堂课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引得妙,点的精辟,他让弟子们懂得:人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
但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五、结尾点题,铺设下节课内容。
苏格拉底不光让弟子们懂得了道理,也让同学们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不愧是个大学者!
抓住机会,展示读书。
下节课,继续徜徉其间,品味大学者的每一句话,体会弟子们的感悟,理解麦穗背后的声音。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马开荣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教师要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设计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谈话) 同学们!下午好!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我自我介绍一下……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该怎么称呼我呢 (生答)那上课敢发言吗 (敢)敢大声发言吗 (敢)这么大胆 这么自信 好,我得检验一下,谁敢露一下手 (很少学生举手)自信的人都跑哪了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少部分的学生举手)好!你来露一下,你洪亮地,清楚地,正确地告诉我,你的名字是什么 (生答)我们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自信和勇敢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举手的后悔了吧 (后悔)上课读书,发言,都是你自己争取的,稍微一犹豫,机会就溜走了,可惜吧!所以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哟!
二,复习检查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麦"的竖和撇是分开的,不要写了连起来,"穗"的一竖和提是分开的.
师:这篇课文 只有两个生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告诉马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 (生自由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双语的学生真不简单,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老师更有理由相信:经过你们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好,开始练练.
师:读完了 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1:……
生2:……
生3:……
麦垄 大熟 定夺
如梦初醒 错失良机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生1:……
生2:……
生3:……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开始!
(生自由解决)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
生2:……
生3:……
(师随机问学生用的是哪种方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想!
师: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呀 ( 生说能)有信心是好样的,但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把课文再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三遍了,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师:好,打断一下,你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听好了,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提了一个要求,怎样读才能让他的弟子听清楚提的是什么要求,听得懂,记得住,好!在下面练练,你们现在就是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弟子提要求了.
(生自由练读)
师:这样,还请你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生读)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个要求一听就懂,记得住!同学们觉得她这一次读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最大","只许","不许"读得很重……
师:你听得真认真,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师:暂停,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过了麦地,现在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也想一想该怎么做,怎么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生继续读)
师:请坐,谁接着读
师:打断一下,老师觉得你的声音不够老,洪钟嘛!应该浑厚,凝重,大家在下面练一练,待会儿有人要挑战你.你也要好好地练哟!
(生练读)
师:再来第二次.
(生读)
师:大家满意吗
生:(自由说)不满意.
师:那谁来读
(指名读)
师:(问刚才读的男生)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还想跟他们赛一次
生:嗯
(生读)
师:掌声鼓励!(生鼓掌)不过这掌声是老师替他要来的,老师认为我们应当该学会欣赏,在别人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接着往下读.
师:这样请你转过脸,让我们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那股投入的劲,朗读时那份专注的表情.
(生接着读)
师:如果我是你的弟子,我听你这样严肃地,认真地开导我,我一定会对人生有所悟,还有谁也想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地六小节这段话 我这次找个不举手的.
(女生读)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开导,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谁愿意读 谁愿意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举手的人很多)
师:哇!看到你们都想读,我也想读一读,愿意也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感情朗诵)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那怎么还不鼓掌呀 (鼓掌)其实老师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呀!你们也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吗
生:能!
师:我们再练练,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为了展示最好的读书效果,让我们把书捧起来,抬头挺胸,两脚并拢,酝酿一下感情,准备好了吗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苏格拉底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事,这为哲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苏格拉底
师:那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生1:……
生2:……
生3:……
师:你们说的非常的好,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文字),读了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苏格拉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读文章)
师:读了以后,你们对苏格拉底又了解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二,批注课文 文本对话
师: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好,开始!
(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
师:你们读得那样认真,投入,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生自由说)
生1:……
生2:……
师:呵!这个问题有质量,提的好!
生3:……
生4:……
师:真不简单,连标点符号也看出来,你读得真仔细!
生5:……
师:那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该该问谁呢
生1:……
生2:……
生3:……
师:(小结)问自己,问同学,问课本,这"三问"都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也许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好,试试看.
(生读.)
(师: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块麦地,让他们从中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经过苏格拉底的开导,弟子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三,批注交流 师生对话
师:读完了 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
生:我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想告诉他的弟子,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师:机会失去了就不会重来的.
师:还有谁想要说的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四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结果却两手空空,他们只会蛮干,而不动脑筋.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
生: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是呀!我们不能把希望总寄托在未来,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不由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师:是啊,"有失必有得",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人生道理.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否则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的.
生:我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班部分同学将来要做科学………要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现在认真学习.
生:……
生:……
师:是呀!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道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譬方说: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 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师:那我不就不行咯,把你们关在教室里上课,你这不是在批评我吗 (呵呵)开玩笑,老师其实听明白了,你是说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在课堂,有一位名人说过,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知识的存在.
师:谁还有高见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一件事,让他们最后悟出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 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
生:直接告诉答案,可能当时会记住,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忘了,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往往不容易遗忘.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就好像戴在头上的假发,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向苏格拉底学习.
四,活读课文 内化延伸
师: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用一根麦穗就能使弟子们悟出人生哲理.其实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这位大师上的课,真的完美不缺吗 我们就不能找出一点毛病
(生没有举手,出现冷场)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热烈地讨论)
生:我认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便随手扔了."从"随手扔了"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苏格拉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加强爱惜粮食的教育.
师: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有问题: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言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无法进行比较,那么"最大的麦穗"也无法找到.
师:其实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
五,真诚对话 激qing总结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我们另当别论,但文章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粒麦穗,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其实许多名言警句也曾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也以可摘录有关的名言警句,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
生:
师:这样,我们把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当作纪念,好吗
(学生把书签送给听课的老师)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们双语六(2)班的同学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双语的明天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更加精彩!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后记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课文是苏教版11册24课《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生字只有两个,而且都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是"垄",一个是"嘲",所以不需要在生字上下太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语句通俗易懂,因此只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的朗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设计理念
1,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今天,我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特殊的师生关系,特殊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平添了一丝新奇,但同时多少也有了一点隔阂.为了及时让学生了解我,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再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不知不觉地建立了起来,为我下面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开了个好头.此时的我,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神圣的布道士,已经由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口耳相授,我说你听,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民主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可亲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老师既是学习中的导师,也是心灵的朋友.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自信.有人说,自信是人成功的奠基石.课堂上,我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即使是不到位的答案,也我会真诚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自卑,相反感受到的是我浓浓的更多的关爱.如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去指导,激励学生.如指导学生读"……"时,我……(请举例)再如,与学生交流"……"的感受时,我……(请举例)
2,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说法.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能一味"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给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请举例: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我……(请举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当学生静心读文,沉思默想的时候,我……(请举例: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一名老师,不正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吗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态度,体验和理解.汉语本身就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收到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在学生读完了课文后,我便对他们说"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这时的老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对象,这样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请举例……)在交流对话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所赋予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的教程中,安排了"对文本与大师的有价值的质疑",并作出了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情,对于专家,对于大师也是这样","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4,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非常明确地给语文学科作了定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侧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的侧重于人文性,相比较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应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我还安排了"把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书签"上这一写话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让学生所获得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外化为活的语言,而且还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制书签,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用语文来创造生活,真正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此课是教者于2004年12月18日应市双语学校邀请而上的两节示范观摩课,并做了题为《如何处理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讲座.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 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 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模拟机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3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1%)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4%)
两手空空—— 东张西望——
不失时机—— 如梦初醒——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5%)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2%)
5.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4
《最大的麦穗》一课的启示
王洲辅小 李 倩
非常有幸能在新教师培训中聆听到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的课《最大的麦穗》,通过倪老师精彩的上课,使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与倪老师的交流,使我也摘到了麦穗。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我刚接手一年级,对于新课标还很陌生,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湿,生僻难懂的词语不多,象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低年级中,我们还应注意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1)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2)分角色读。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低年级不少课文适合分角色读。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外情境的体验。(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范读可以是老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朗读的方法还可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等等。
倪老师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一篇文章不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读好,能有二句读好就了不起了,有一句就不错了。”所以对于学生我们不应要求太高,要鼓励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要学会找他的进步,这样,学生心情放松,他的情感也就出来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篇15
师:同学们,在离现在约2400多年时,古希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出示课题《最大的麦穗》
这里是自主展示的课堂,展示荣耀交流自豪,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展示小组。(展示小组上台自我介绍)
生1:大家好,很荣幸被选为今天的幸运小组,我是首席发言人---
生2:补充发言人----
生3:补充发言人----
生4:补充发言人---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为大家展示《最大的麦穗》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情况
师:高楼万丈平地起,学富五车先字词,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生齐: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和老师一块为大家出了一套检测题,检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答题哟
师:同学们倾听口令。一、(全体同学坐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自查握笔姿势。)二、同桌互查握笔姿势。三、开始答题。提醒学生既要速度,又要质量,书写工整,少出现笔下误。
(展示小组的学生巡视,发现同学们坐姿不正确或握笔不正确帮其纠正)
(发现大部分同学做完后)师:请同学们迅速把小测试卷交到小组长,课下看出,全正确的小队有50分大奖。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我们朗读的标准,我收获,我快乐,我朗读你评价,进入第二板块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展示小组开火车读课文。阅读小组认真倾听。记录展示小组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做好标记。为评价做准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朗读?
生5:这个小组从整体来说,站姿正确,精神饱满,可见这个小组同学的团队意识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4号同学的声音如果再洪亮些我认为会更好。4号加油。
生4号:谢谢,我会努力的。
生6:我想挑战二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评:两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我认为挑战者读得更有感情。
师:敢于挑战是自信心的表现,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展示小组的同学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做到更好,加油!同时奖励挑战小队20分。
师:《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什么事呢?咬文嚼字强语感,文墨点点见生活,让我们进入第三板块入情入境品味人生
生1号: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选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的道理。
生2
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生3:请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从“沉甸甸”一词,我仿佛看到了满地的大麦穗,因为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秸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生4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我们小组认为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话一定是非常严肃的,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倾听是一种习惯美德,记下你的所得。
生1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2"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当时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生3“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用心地挑挑拣拣”,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 低着头只看到眼前的麦穗, 但眼光不够开阔。
生4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弟子们当时可能会这样想。
师:(师发现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同学们停一下,我发现崔中文同学在听的时候用一个简短的词记下自己的所思,用横线画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旁边写了“犹豫”,“挑挑拣拣”一词画出旁边写了aabb式,“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旁边加了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请继续
生1“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应该首先抓住"现在"。
生2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已经到头了。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一定后悔莫及。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3 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生4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本质的区别
请同学们看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得出: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生1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我体会到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生2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棵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3 :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在所难挽。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4 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展示组的同学请停一下,刚才我发现阅读组的同学,有的在书上注意圈出关键词,有的在旁边加了批注,这是很好的记录方法。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记录的适时指导)
生1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3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生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格拉的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领悟,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生1 我认为最大的麦穗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生2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第三关展示完毕
师:在学习中收获,在交流中成长不同的文章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收获,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四板块得知得智拓展人生
生1、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字典我认识了“垄”字,通过查阅词典我知道”如梦初醒的意思“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积累了比喻句”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拟人句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生2赵思航同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上网,这种学习的方法值得我学习。在朗读课文时,她耐心的教我,我很感动,非常感谢
生3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
生4:我搜集了有关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