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推荐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 篇1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要点:
1. 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
2. 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
学生以列表格的形式总结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复习,要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涂抹上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项:学生讨论后展示单元知识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
课 文 题 目中 心 内 容知 识 要 点
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登上了地球之巅.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荒岛余生,鲁滨逊身陷荒岛他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解决了生存困惑 寻求到了精神的寄托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真正的英雄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
培养困境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第二项:内容拓展
盘古开天辟地
我国一些古代小说中,往往开头都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如何如何,历史也常常从他写起。盘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传说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就好像一个大鸡蛋,黑暗混沌一团,盘古就孕育在这里面。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觉睡醒过来,觉得挺闷气,于是抓过一柄板斧,用力一挥,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天地开辟了,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就上升成了天,另一些浊而重的东西,就下沉而为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和地都各以每天一丈的速度不断增长,盘古也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每天长高一丈。又过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也越长越高大,长到据说有九万里那样高。他为了不让天地再合拢来,一直顶着天,支着地,象一根大柱子那样撑着。
这位为人类开辟了天地的大神,死的时候是很威武的。古代传说中说,他的呼吸化成了变幻的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和躯体变成五座高山,他的血液成为了奔腾的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成为了肥沃的田地,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天上数不清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髓变成为珍珠美玉,连他流下的汗水都成为甘霖雨露,浇灌着万物生长。这样,盘古成了“天地万物之始”。
关于盘古,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盛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之中,他们认为盘古是人类的祖先。大意说,他原是高辛氏养的一条美丽的狗,后来他帮高辛氏除掉了他的对手房王,因而立了功,高辛王遵约把公主嫁给了盘古。经过六天的修炼,他变成了狗头人身的形状。盘古和公主结婚后生下了三男一女,这就是人类的来源。至今,我国南方苗、瑶、黎等民族中,对盘古十分尊敬,称他为“盘古”还给他修了盘古祠、盘古洞。
女娲补天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万山之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巍然屹立在莽莽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处,常年覆盖着冰雪。它那金字塔形的峰体,在百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见,给人以肃穆和神圣的感觉。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是每一个登山家的终生夙愿。
1921年,英国等探险家纷纷组队,投入巨资,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探险家们更看重从难度大的中国一侧北坡攀登珠峰,先后共组织了8次之多,但是均未能成功。其中,1924年,著名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等,凭借先进的登山工具和丰富的经验,顽强地攀登到珠峰北坡海拔8680米处,即“第二台阶”,马洛里和他的队友不幸遭遇山难,功亏一篑。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历史>>>
自从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后,从北坡登顶珠峰一直是新中国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中国登山队于1955年开始组建,史占春为第一任队长。1960年,尽管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中国登山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险关,年轻的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于5月25日凌晨4时20分成功登顶,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夙愿,
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后,又在现代登山运动史上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75年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藏族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1988年中国与日本、尼泊尔联合组队,首次实现了珠峰南北坡双跨;从1988年至1999年,年轻的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二人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XX年5月21日、22日,中国登山队的两批队员登顶珠峰成功;从1993年开始,中国西藏登山队开始踏上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截至XX年5月,他们已经攀登上了其中的12座山峰,并争取在今后两三年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登山健儿的历次次登顶珠峰>>>
南极科考小资料
我国南极考察始于80年代。1980年,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1984年11月,我国首次组织南级考察队赴南极进行考察,并于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南极长城站。1989年2月,我国又在东南极建成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随着两个站的建成,我国南极考察从建站为重点转为科考为重点。1991年,开始实施的科考“八五”计划,在极地气象、冰川、高空大气物理、地学、极地环境、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几十个学科取得丰硕的成果。一批科研成果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南极大陆
冰封的南极大陆
南极洲的面积为136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7%为冰层所覆盖,形成南极冰盖。冰盖所覆盖的并非全部是大陆,一部分冰盖伸出在陆地之外,浮处于海面上,形成冰棚。南极洲最大的冰棚为罗丝冰棚,面积约达50万平方公里。南极冰盖不仅覆盖面积大,而且冰层极厚。目前测得冰层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200米。由于南极大陆极为广阔,所以,尽管人类已经拥有“冰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来测量南极冰盖的厚度,目前已测出冰层厚度的地方还不到整个大陆的一半。广阔的南极冰盖犹如遮盖在南极大陆真实地貌上的神秘面纱,至今尚未被人类完全撩开
冰盖的形成与演化
南极大陆陆基的平均海拔为-150米。如果没有冰盖覆盖,大陆的绝大部分都应是被大海所淹没。但由于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所以即使是含盐量颇大、冰点很低的海水,在这里也会冰封万里。同样,由于寒冷的原因,这里的降雪也只会堆积而不会融化。雪越积越厚,深处的雪就会被压缩而逐渐冰化。到达100米深处时,积雪完全冰化,做为含气泡的冰。据测算,南极内陆部分的冰层每年新增约3-4厘米,沿岸地区每年形成20-30厘米。新的冰层不断地形成,照此下去,冰盖应该越来越厚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冰在受到强大的压力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冰盖会由较高处的中心向较低处的四周缓慢流动。大范围的冰盖流动将使冰盖向海面突出,形成浮出海面的冰棚。
南极冰盖下的湖泊
南极冰被盖下的湖泊是目前关于南极洲的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最初发现冰下湖泊的是英国的研究人员。他们在用飞机搭载的冰雷达大范围地测量南极冰盖的厚度时,接收到一种强烈的水平反射回声。这些回声和来自冰被下地基的回声完全不同,由此进一步观察研究,他们发现了冰盖下的湖泊。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观测了南极大陆50%的地区,共发现大约90个冰下湖泊。俄罗斯东方基地下发现的宽50公里、长230公里、总面积14000平方公里的冰下湖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冰下湖可能已经存在了一百多万年。在这与世隔绝了一百多万年的环境中,会发现什麽样的未知生物呢?这一待揭的谜底令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激动不已,他们对此充满想象,期待着新的发现。
陨石的宝库
南极冰盖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使得南极洲成为地球上发现陨石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大
陆。截止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在南极洲收集到的陨石的总数超过17000颗。这其中最为轰动的是1984年发现的火星陨石,科学家研究表明,这颗陨石上可能含有生命存在过的迹象。
由于南极大陆冰盖覆盖的特殊环境,使得在此发现的陨石比其它地区发现的陨石更少被污染、更富有研究价值。
有关资料:载人航天史10座里程碑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轨道一圈飞行了108分钟,成为空间飞行的第一人。
1963年前苏联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航天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
1965年前苏联宇航员阿列科谢.列昂诺夫首次实现舱外活动。
1968年阿波罗-8成为第一艘绕月球飞行的载人飞船。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使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表面着陆。
1975年7月18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实现对接,并进行首次国际联合飞行。
1981年美国第一艘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进行处女飞行。
1998年国际空间站(iss)开始建造。
1999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未载人飞行。
XX年3月23日,和平号空间站在飞行XX年之后坠毁。第三项:关于探险
探险故事―难达之极
鲁滨逊探险故事
太空探险的真实故事
中国科学家探险故事
第五:演讲活动:以“我看探险”为内容,各小组先选出本组中最佳演讲高手和稿件,然后再在班内进行演讲比赛。优胜者的音频资料在学校电台广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 篇2
第五单元步入书林
【单元学习目标】
一、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序言、后记和内容提要的习惯,通过序言、后记和内容提要的阅读,把握一本书的主要信息。
二、了解序言、后记和内容提要的基本架构,掌握序言、后记和内容提要的读写方法。
三、感受序跋作者如同向导那样引领我们步入书林的热切情怀,激发读书的兴趣。 【基础知识学习】一、从音节看,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三、发、人。复音词是由两个或更多的音节构成的词。复音词又分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双音节词包括联绵词、音译外来词。联绵词又有双声、叠韵、普通三类。多音节语素一般是音译外来词。二、从语素看,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主要类型有五种:联合式,由两个语素并列融合而成,如:语言、矛盾、国家、高低、线索、形态。偏正式,语素间有修饰被修饰关系,如:红旗、内部、粗心、热爱、笔谈、秋收。补充式,语素之间有补充说明关系,如:认清、打倒、缩小、改正、煽动、打动。陈述式,语素间有陈述被陈述关系,如:眼花、心虚、胆怯、心细、性急、年轻。支配式,语素间有支配被支配关系,如:带头、动员、签名、耐劳、示威、举重。【教学安排】《〈安徒生童话〉前记》二课时;《〈昆虫记〉译本前言》一课时;《〈繁星〉〈春水〉内容提要》二课时。【每周一诗】1. 《鸳鸯耳》池北偶:两个耳朵,只用一个。偏听偏信,不由分说。用的发达,废的萎缩。难过,难过!2. 《马嵬》袁 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3. 《鸳鸯耳》主要是讽刺“ 偏听偏信 ”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 篇3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识记字词
2.复习新闻有关知识
3.大致复习一些病句的修改
4.重点进行专题复习——莲
复习过程
一、字音字形
1.字音:亘( )古 钦( )佩 步履 蹒跚( )( ) 吞噬( )伫立 翩跹(xiān) 粗犷(guǎng)舷(xián)窗 剔( )透 翱( )翔 浩瀚 瞩( )目 苍穹(qióng)歼()灭崭新 镶嵌( )
2.字形:履行-木屐 (jī) 混沌-馄饨(tún) 瞩( )目-嘱咐
3.多音:湖泊(pō)—停泊 落(là)下-落后 锐不可当-恰当
二、词语积累及其运用
呕心沥血 问鼎苍穹 锐不可当 举世瞩目
(注意其意思及其用法)
三、有关新闻常识
四、新闻组成部分:
1.标题:正副标题
2.导语: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实
3.主题:具体介绍事实(起因 经过 结果)
4.背景:社会背景 (某种环境下发生)
要求学会捕捉新闻信息
精选试题加以巩固
五、病句修改
参看课文p207页的练习一,并总结病句类型
成分残缺 2.重复罗唆 3.语序颠倒 4.自相矛盾
六、复习专题-莲
背诵《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莲》
欣赏《爱莲说》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8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0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2.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 篇4
第五单元复习
21、《伟大的悲剧》 复习要点及练习
一、复习要点
1.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伟大的悲剧》?
答: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2.为什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答:因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3.第二段大意:
答: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悲伤绝望和决定送信。
4.“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什么?
答: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夺眶而出”写出了他们委屈绝望的痛苦心情。
5.斯科特一行坚持走完全程或到达南极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知道阿蒙森实现到达了终点,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道结
局是失败的,但还是坚持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第11-12节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比喻,描写南极暴风雪的肆虐,展现令人恐怖的环境,烘托英雄们伟大形象。
7.“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连休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答: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心中美好的回忆,对祖国、亲人、全人类的怀念。这与严酷的
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海市蜃楼是美好的确实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更能震撼人心。
8. 读第11-13小节,你能体会出什么?
答:1)表现了他们对生的绝望,又表现了他们对祖国、亲人、事业等的希望。
2)描写了南极点酷寒,也展示了斯科特这位悲壮英雄对祖国和亲人的热烈的爱。
3)细节描写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的临终日记,发挥文学想象完成的。
9.第12-13段段落大意:
答:斯科特在临死前想了很多,并写下遗言,无怨无悔。
10.书信所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热爱祖国、朋友、亲人,勇于献身,对妻子的愧疚、眷恋。
11.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目的是什么?
答:对生不抱任何希望,怀着对这个世界的一份热爱离开了。
12.如何理解“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答:这句话写出了对于人类的探险史来说,成功者拥有无尽的荣誉,而失败者毫无荣誉可言,突出了斯科特及其队友面对失败的沮丧、悲哀。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了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13.如何理解“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答:作者在此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1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答: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是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1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答: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的毁灭是伟大的悲剧(鲁迅对“悲剧”的诠释)。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
二、问难研讨:
1.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 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情节。
3.第10段,当奥茨说要出去走走,文中写到“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其中的“不敢”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4. 第13段,斯科特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愿望,他为什么要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展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 第14段,人们发现斯科特的遗体时,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这表明了什么?
6. 赏析下列语言:
(1)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黑点。(第1段)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第2段)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第12段)
三、达标练习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5、《短文两篇》复习———《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复习要点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古代神话人物。《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整体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三、译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复习要点及练习
1、作家作品和神话内容:
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2、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3.短文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阅读)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达标练习】
(一)基础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饮于河渭____________ ②地维绝____________
③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_____ ④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
2. 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水潦尘埃归焉 (流向) b. 夸父与日逐走(跑)
c. 未至,道渴而死 (到达)d. 故日月星辰移焉(呢)
3. 翻译文句。
(1)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 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2. 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3.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 在段中横线上,补写出原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南歧之见》( 明• 刘元卿 )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平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 警喻》)
(注释)①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 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 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 其水甘而不良——出游泥而不染
c.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 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 而 不 吾 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参考 篇5
第五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承载()颠簸()玲珑()
贻误()中枢()蛰伏()吮吸(首屈一指 鞭长莫及 先发制人 我行我素 因地制宜 标本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镂空 小巧玲珑 威慑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措手不及 (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四个以上进行写话训练)
二、知道一点常识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
《桥梁远景图》的作者是茅以升 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二)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3.说明方法: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据?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画图表? 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4.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桥梁远景图》;从原因到结果,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从特点到用途,如《什么是桥》;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现象到本质,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三、学习几种妙想
《苏州园林》总分式结构
先总说特点再分说(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局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窗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建筑物颜色与花草搭配和谐)
《桥梁远景图》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洲际导弹自述》全篇以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说明更加形象具体,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概括到具体
四、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
师先举例再让学生从课文中举例
师:如《洲际导弹自述》的第3段把导弹和炮弹作比较,说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9、10、11段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数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外形和威力之大,飞行速度之快,命中误差之小。
四、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师先举例再让学生从课文中举例
师:《苏州园林》中的“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的“极少”突出数量之少,但也不是一点没有,避免绝对化。
五、重温阅读语段
(一)阅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完成下列问题
苏 州 园 林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⑩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给文中划横线的词语注音并解释。(2 分)
a、丘壑:( )
b、嶙峋:( )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2 分)
3.要想把事物说明好,还要讲究方法。请从本文中找出运用作比较和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说明其作用。(4 分)
举例子:
作 用:
作比较:
作 用:
4.第③段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其中“绝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
5.你认为本文的结尾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纵观全文,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写些什么呢?请简要举例说明。(3 分)
6. 学习这篇说明文,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说明文,请简要说说。(3 分)
7.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材料,以“话说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绍。(5 分)
参考答案
1.a qi‘ h? 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b l?n x’n 重叠高耸的样子。
2.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略 4.不能,因为“绝大部分”是指大多数,但还有小部分,去 掉后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略(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答题应考虑全文的说明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到细部,续写应是写细部,如盆景,装饰,小径等)6. 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请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能答出其中2.3点即可) 7. 略
阅读二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丙)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丁)
9.“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处。(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然后自己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一处加以说明。(6分)
⑴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⑵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⑶
11.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3分)
12.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3分)
⑴
⑵
⑶
13.本段的中心句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