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设计(推荐12篇)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且簧??嗣瘢?试缸鋈嗣竦呐B淼娜耍?庵秩怂渖??桓创嬖诹耍???堑乃枷耄??裼雷と思洹#?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2
【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
1. 设计依据:
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 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诗句。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其实奇特。诗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诗意,体会到那些想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长,他们也一年一度地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鲁迅是如此,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而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6.齐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鲁迅遗嘱全文和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语来进一步认识鲁迅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同时认识到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鲁迅,也表现了诗人对“有的人”的高度赞美的思想倾向。
【特别推荐】老师还想推荐几首诗给大家。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名师简介】
葛永腾 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理事,现在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小学任教。主要荣誉和科研成果有:XX年获全国作文教改先进个人,已发表近两百篇教学论文,主编出版《作文教与学》等教育读物。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3
孙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5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 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3)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灯片:漫画。指导带着仇恨读)
(4)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指导。
(5)“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3、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丽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国利民,去年获得的12.5万美元奖金,捐献给“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
c、指名学生发言。
4、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
c、男女生对比着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仿写: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就试着写一小节,如果能写几个小节,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品读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师:诗人臧克家活用了鲁迅的语言,或许这也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种方式吧!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认识过的鲁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了?
生:a 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 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 (再次出示课件:《野草——题辞》,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面对自己的死亡,为何鲁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师:鲁迅这是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样?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有时间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陆续出版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十多部著作。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学习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自学诗歌,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补充材料: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9
1.阅读下列文字,判断对“死书读活人”解释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①固定的书本内容可以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2.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阅读下面短诗,完成3-6题。
绿与丹春天,绿的世界;枫叶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挂满一树,绿,是①的颜色,铺满一地。绿,是②的颜色,丹,是④的颜色,又是③的颜色。丹,是⑤的颜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颜色。绿变得更浓、更深。绿与丹,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打扮着天地,生命在炽热阴雨中争斗。为人间,于是,凉风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斓。秋天到了。
3.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a.收获 b.播种 c.成功d.希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动”、“争斗”说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炽热阴雨”说的是人生________。这加线句表达的主要含义是________。5.如果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怎么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诗主要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长 经历种种考验 5.的颜色‖绿与丹。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6.生命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 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中国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反动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反动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政府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读通读顺;
⑵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习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习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