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推荐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
。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四.未选择的路
导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理解诗意。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七、课后综合训练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课件设计:
一、作者像——目标——作者情况——赞誉——思考题——仿句
二、象征——延伸的路——小节意思——积累练习——课后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1.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
2.正确评价自我,热心地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口头和书面表达要有中心。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课就让我们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项目:
1.分四人小组讨论,互诉心中的烦恼。
2.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3.分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的方法。
4.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四、创设情境:
1.两个同学模拟电话交流心中的烦恼。
2.以书信形式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是正常的,但是关键要正确对待它。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正,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问题(教师备案):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学情加以取舍。
四、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过这首诗。
五、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后者则告诉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问题探究
思考题: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5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作于群情激奋的抗战初期,抒写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一、掌握如下字词
嘶哑 喉咙 汹涌 黎明
二、内容分析
作者胀满于胸中的对祖国土地的挚爱是那么的强烈,这是一种生死不已的爱,是无法用常规语言来表达的爱,它逼迫作者只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思维语言。
艾青在第二句中仅仅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泣血似的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十分传神。
紧接着后面的三行诗,主要是呈现山河破碎的种种景象,用得似乎不够惜墨如金。但诗人激奋的爱国感情,正是借着这广阔画卷般的客观物象舒展开来;排比句式的灵活使用,更凸现了诗中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
然而诗情刚刚高涨,又陡落下来,本节最后两句出现了死的意向。在这里,"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的悲哀场景,有力地反衬出诗人至死不渝的悲壮爱国感情。
第一节诗可说已经相当动人,爱国感情被点点滴滴地浓缩在杜鹃泣血似的形象譬喻里,但第二节诗才真正是神来之笔。诗人突然跳脱,不再写鸟了,而是仿佛在自言自语似的。
《乡愁》
关于作者:
余光中,1952年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中国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学任教,1985年返回中国台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之余,勤奋地从事创作和翻译,以诗与散文驰名文坛,文学评论及翻译亦卓有成就,他的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隔水观音》等。
学习本诗:
通读这首诗,对全诗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粗略的印象,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找出表明此顺序的句子,并指出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词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成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2、诗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两句诗中的"邮票船票"各指什么?它们何以宽慰诗人的乡愁?
"邮票"指代信件,凭书信往来可以宽慰乡愁。"船票"指代船只,以船为载体了却乡愁。
3、读了本诗,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中 考 解 析
1、(江苏省徐州市)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自号"醉翁"而又"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
B. 年老体弱"僵卧孤村"还想着"为国戍轮台"的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
C.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发表《最后一次讲演》的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
D. 早在19世纪就以小说《竞选州长》揭露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年老体弱"僵卧孤村"还想着"为国戍轮台"的南宋爱国诗人应该是指陆游,有他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为证。
2、(浙江省宁波市)
①《龙宫索宝》选自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话小《 》。《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是19世纪 国小说家。
②《蓓蕾年华映碧波》忆写的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青年革命诗人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①西游记 法。②殷夫。本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其考查的点多而新,问题设计也较巧妙,把常识的考查与作品的实际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重知识的检查,又重能力检验。解答文学常识填空题要注意根据题目的实际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填写答案时还会出现笔误的问题。这些在解题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失误。
3、(新疆乌鲁木齐)下列课文、出处、作家、时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汉朝
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罗贯中--元末明初
C.《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D.《孔乙己》--《呐喊》--鲁迅--现代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此题考查的角度涉及到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记忆,作家年代、朝代、国别的记忆,作品中名句与作品乃至出处、国籍等的一致性等。其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古今中外都兼顾。从题型上来看是单项选择题,但从每一个所给的选项来看又是属于配伍题。解这种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对知识的记忆模糊不清而导致张冠李戴;2.对所给配伍选项审题不准而导致误选。因此,平时训练就要进行"精加工",努力提高自己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自《水浒传》,其作者不是罗贯中,而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测试
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汹涌
B、激怒 温柔 腐烂
C、深沉 邮票 坟暮
D、海峡 模糊 别离
2、《我爱这土地》作者是 ,写于 年。《乡愁》的作者是 。
3、本文两首诗歌都表达了 的主题。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爱这土地》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黎明。
B、艾青在诗中开头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
C、《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这能够让读者感染到强烈的忧患意识。
D、艾青在诗中所提到的“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一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B、余光中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它们分别是:邮票、船票、海峡、坟墓。
C、《乡愁》一诗中,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D、“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参 考 答 案
1、C
解析:“坟暮”应该改为“坟墓”。
2、艾青、1938、余光中
3、爱国主义
4、A
解析: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5、B
解析:它们分别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课 外 拓 展
一、艾青简介。
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二、《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中国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⑵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
⑴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⑵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
⑴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⑵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7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背诵。
2、情感目标:
诗中的警句用于激励自己的行动。
〖教学重点〗
背诵。
〖教学难点〗
背诵。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欺骗: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遭遇不幸。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生活给我们的经历都是有益的,哪怕是磨难,也会锻炼我们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诗歌
二、语言形象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中你遇到了不幸,如果你遭遇了挫折。假如你的希望破灭了。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做,而不能气馁。
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心里总是存着美好的想向,美好的愿望。
4、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那些曾经有过的经历,都会对自己有大的帮助,回忆起来都念心存感激。
三、背诵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认知能力:
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
英汉对译。
3、情感目标:
肯定自己的先择。
〖教学重点〗
未选择等于未选择。
〖教学难点〗
未选择等于选择。
〖教学方法〗
讲析、比较。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教学过程〗
一、发原文,让学生译成中文(提前一周)
任务: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译成中文。
2、尽量注意文采,但要忠实原文。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黄色的森林里有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c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但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同样不错。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挑上这路或许有点道理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这条路草深,似手少行人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实际上来往的迹印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使两条路教有同样的损被(相差无几)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那天清晨落叶覆盖着路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没有人踪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哦,我把第一条路下一次,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但我也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前途多歧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我怀疑,我还能回来,恐怕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我将轻轻叹息回顾往事
some 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从现在起多年后的某个地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呢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迹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这就造成了千差万别,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对比课文、另发两种译文
让学生知道译文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表达意思,即是好文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注意文采。
三、比较三种译文的优劣
课文:文质兼备,尤其注意语言优美。
译文1:最忠实原文,语言平实,文采不足。
译文2:形式整齐,属于五言乐府诗的形成,语言优美简练,足见翻译者的功底深厚。
四、课文赏析
1、内容联系:
伫立(面临选择)→ 选择(做出决定)→ 惆怅(犹豫)→ 叹息,回顾。
文章写出了人之常情,因此更有可读性。
2、思想性:
未选择=选择
3、拓展思维:
⑴三思而后行。
⑵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
⑶人生之路,每一条都精彩。
⑷要善于反思,善于回顾。
4、欣赏语言之美,并说出好处,如:
⑴慌草萋萋,十分幽寂。
⑵路径延绵无尽头。
⑶而我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注:学生要讲出点好处。
未选之路
林中路两分,两路林中伸,
可惜难兼行。落叶无人踪。
游子久伫立,我选一路走,
极望目望一径。深知路无穷。
蜿蜒复曲折,我疑从今后,
隐于丛林中。能否转回程。
我选另一途,数十年之后,
合理变公正。谈起常叹息。
草密人迹罕,林中两路分,
正待人通行。一路人迹稀。
足迹踏过处,我独选此路,
两路皆相同。境遇乃相异。
没有走的路
罗伯特·弗洛斯特
黄色的林子路分两股,
可惜我不能两条都走。
我站立良久,形影孤独,
远远眺望,顺着一条路,
看它转到灌木林后。
我选了另一条,同样宜人。
挑上这条或许有点道理:
这条路草深,似乎少行人;
实际上来往的迹印,
使两条路相差无几。
而且早晨新落的叶子,
覆盖着路,还没人踪,
哦!我把第一条留给下次。
前途多歧,这我也知,
我也怀疑哪能重新回来。
多年、多年后,在某地,
我将讲这件事,叹口气:
树木里路分两股,而我呢──
选上的一条较少人迹,
千差万别由此而起。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8
1 诗两首 请你思考: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以《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2、国难当头,爱国受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3、思乡心切,热盼祖国统一,在尘嚣日上的今天,你能读出中华儿女的思乡爱国之情吗?合作探究想一想:1、朗读《我爱这土地》,看看下面这些说法那些说法正确,那些说法有问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提示:《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2、请按照第一题的形式先阅读《乡愁》,再根据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什么。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而又丰富。c、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虚,写思念祖国是实。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提示:诗歌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也具有美感。)做一做:请同学们分组朗读本课中的两首诗,小组内互相品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尝试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汹( )涌 艾( )青 黎明( ) 窄( )窄二、朗读下列诗句,用“/”划出句中停顿。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三、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四、这《乡愁》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五、《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六、《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自主检测一、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hou( )咙 悲fen( ) li( )明 fu ( )烂坟mu( ) 海xia( )二、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3、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三、朗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思考: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间作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拓展视野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岸。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钱: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孙: “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我的收获答案:第一单元1 诗两首尝试练习一、xiong ai ming zhai 二、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三、d (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四、d (还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六、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自主检测一、喉 愤 黎 腐 墓 峡二、1、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3、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所依附了。三、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拓展视野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杂桑?皇游?杂芍饕宓拇?匀恕n?嗽獾搅松郴收??亩啻未蚧鳎??栽?涣酱瘟鞣牛?苍?硐萼蜞簦???贾詹挥?匦攀刈攀?斜泶锏纳?钤?颍?词垢冻錾??苍偎?幌ⅰk?淙槐簧郴收??跄鄙焙α耍???木?袢从涝豆奈枳湃嗣恰k?氖?哂泻芨咭帐醭删秃臀扪缘囊帐貅攘α6砺匏怪??奈难ю砺叟?兰冶鹆炙够??庋?抻?障=鸬氖?骸八?硐值囊舻骱陀镅缘牧α康搅肆钊司?斓牡夭剑核?窈2ǖ泥┼┮谎?岷汀⒂琶溃?袼芍?谎?己瘢?裆恋缫谎?拭鳎?袼?б谎?该鳌⒔嗑玻?翊禾煲谎?曳迹?裼率渴种械慕;饕?nbsp;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 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 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 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 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课后记: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1
一. 双基测评
1.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现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2. 用“/”划分诗句的节奏,用“·”标示出朗读重音。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在《纸船--寄母亲》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答:
4. 诗句“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信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母亲》中“我”真的不记得“母亲”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阅读现代诗《纸船--寄母亲》,完成6-9题。
6.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对这句诗如何理解?
8. 诗人希望纸船入母亲的梦中,这个愿望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 怎样理解“爱”和“悲哀”?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0. 这首诗所吟诵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1. 说说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修饰语有什么含义?
答:
嫩绿:
淡白:
深红:
1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13. 这首诗的三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答:
三. 创新运用
14. 请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把《纸船》一诗改写为一篇短小的散文。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试题答案】
《诗两首》
一.
1. 谢婉莹;儿童文学;《繁星》、《春水》等
2.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含义是柔弱的小纸船表示诗人思念母亲、祖国的赤子之心。
4. 比喻;对母亲十分怀念
5. 不是,因为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更加突出难忘那纯洁的母爱。温馨的歌颂母亲的气息,深情的目光已让读者体会到伟大的母爱。
6. 想要叠成许多小船,让它带去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7. 这能说明小纸船在送去作者对母亲的爱的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为“总希望有一只”做下了铺垫。
8. 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9. 这表明女儿渴望之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远,都要把女儿的爱带到母亲身边。因为只有爱,才倍加思念,因为有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所以将“悲哀”载去。
10. 对象是青年,深刻的含义是要青年发展、贡献、牺牲你自己。
11. 嫩绿:说明阅历浅。
淡白:说明正在成长。
深红:说明成熟了。
12. 有拟人、排比。感情在不断升华
13. 不能,因为这三段是按事物发展顺序排列的。
14. 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2
青岛三十三中崔显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
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多媒体显示:
(1)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
a.你会溴到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张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a.匿笑 b.无端 c.至爱 d.沐浴
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纸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三、师生共同研读《金色花》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为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教师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
4.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投影显示: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如时间不允许,课后完成也可)
四、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1.教师分发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2)关于冰心《纸船——寄母亲》的创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读思路,指导学生自读《纸船——寄母亲》。
按照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的学习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1)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大海里?
(2)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
(3)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4)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酌情给予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确:(1)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一颗永爱母亲的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情态:含着泪;心境:不灰心;感情:爱与悲哀。
(3)因为诗人心中存着永远的希望。
(4)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难受而痛苦的。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的。
(5)这首诗抒发了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游子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决定再次修改《纸船》,她老人家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聚焦于“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抛”能否替换为“放”?“舟”能否更写实些,换成“大轮船”?有的认为“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爱”和“悲哀”过于直露,应换成形象的词语,等等。
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动辄评判。重在参与,重在自主。
五、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散文诗,全诗想像丰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纸船》是来自远离家园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两诗主题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灿烂的金色花,轻盈的纸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来寄托朴实纯真的母爱呢?
学生齐背《金色花》《纸船》。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依据提示默写《金色花》中的部分诗行,并尝试着仿写一节。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答案:略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关于组织“诗歌朗诵会”的设想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搜集整理2~3首吟诵表现母爱的诗篇(以现代诗为主),每组选举代表参加朗诵比赛。
2.写作活动设计
(1)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中,我们幸福而陶醉。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均可。
(2)你有过远离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经历吗?当你想念母亲时,你想用什么来承载你的“爱与悲哀”?
(3)在小时候,我们肯定有过美好的心愿,想帮助妈妈减轻劳苦,以表示自己长大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了嗔怪以至责备。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请写一篇文章,借鉴《金色花》的写法,不少于500字。
3.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2)诗中用 、 、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1)排比拟人
(2)发展贡献牺牲
(3)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c(“芽儿”“花儿”“果儿”是青年的象征)
●备课资料(在下一页)
一、课文补遗
泰戈尔与冰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我们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他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的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诗作家——冰心。她写了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
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
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世界优秀散文诗精选》1990年8月版)
二、重温经典
1.荐读泰戈尔《纸船》及《飞鸟集》(十章)。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条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提示:《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作。诗的1~3句写渴望,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诗的4~6句写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秀丽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诗的7、8句写梦幻。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为散文诗。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满载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飞鸟集》(十章)
1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56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64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记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12
太阳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125
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176
杯中的水是光辉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蕴藉的文字,实在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品味。
2.荐读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讴歌母爱的主题占了一个极重要的位置,她曾说:“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神圣无边的爱。”这篇散文是作者虔诚赞颂母爱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讴歌母爱,但却移情于景,把笔墨用在白莲、红莲与荷叶的描写上。只是在结尾处,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爱的颂歌。
3.荐读李瑛《纸船》。
如果有一阵风吹回我儿时折叠的纸船,
我不知道它载来的是幸福还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溅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积雨水的穷困的农院。
纸船,没有汽笛,没有舵,也没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当年那风丝云片。
但我心头却永远活着这纯洁的记忆,
虽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遥远。
此刻,望着远海狂涛中飞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唤。
我们的小艇是无畏的,它不惧风雨,
因为它有一颗忠实的心和一架忠实的罗盘。
不必,再不必留恋那脆弱的纸船,
尽管它常驶进梦里,不是欺骗。
我该作一艘风浪中坚强的小艇,
驰骋天海——像雷,像火,像剑!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诗人对事物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比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诗人往往从小处落墨,努力从所描写的点点滴滴上寻找、搜罗有时代内容、时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写得不平凡。想一想,诗中“纸船”和“小船”各有怎样的含义?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改写
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改换体裁,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戏剧改写成故事,小说改写成戏剧;可以改换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如将描写改成叙述,把叙述改成描写。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题和风格。改写可以全面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想像能力。改定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按要求改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4
第4课 《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恢肿非笾?馈M???颐强梢源邮惴⒏鋈饲楦械陌?槭?锌吹矫赖拇嬖冢??栊慈松?芾淼氖?枰餐??敲赖睦衷啊N颐茄?罢饬绞资?瑁?紫纫?ヌ寤嵴庵质?璧拿溃?ü?颐堑睦识粒?ü?颐堑奶寤幔?ü?颐堑钠肺独锤兄?庵置馈?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5
五家渠一中 李专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6
盐城市第一中学 刘勇华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中国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二)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四)重点难点突破1、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参考答案]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 “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4、“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样将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 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律。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萤火虫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三、资料下载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王继波)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中国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中国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附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诗两首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1)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余光中 中国台湾 家国之思 2、(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从诗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得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4、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能力提高1、d 2、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4、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开放探究1.语句:“你微小” 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4.只要言之有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5.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渠:它,水塘。清如许:如此清澈。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4. 有感情地朗读。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2. 有感情地朗读。3. 背诵《观书有感》。板书设计: 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宋朱熹美狄金森共同点:写书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