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咏梅》(推荐13篇)
《卜算子 咏梅》 篇1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作者简介:
戴志强:男大专学历,省语文骨干教师,小学高级,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九二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邮政编码:125001
联系电话:0429----2122496
《卜算子 咏梅》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主席在词中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人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学生分析 学生对写作背景了解不多,应在课前多加介绍。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3、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 齐读这首词。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激发想像,画一画。 6.背诵这首词。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篇3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算子 咏梅》 篇4
第一课
毛泽东
1961年12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特点,理解词的含意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这首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含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的挂图,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几首词。词是由古代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一般人上阕和下阕。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板书课题,齐读)
2、介绍背景。
本课韪中的“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韪。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宋代诗人、词人、散文大家陆游的咏梅词以后写的,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这首词,做到读通。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请几个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这首词,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集体汇报交流。
(1)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请几个同学试着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这首词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在那的百丈高的悬崖上,还有俏丽的梅花枝。
这首词下阕的意思是:那俏丽的花枝却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只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等到山花烂漫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绽开笑脸。
四、细读这首词,领会情感。
1、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概括小结:
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孤傲高洁、耐寒顽强不与群芳斗艳的品格。
五、拓展想象,延伸思维。
1、请同学们眳“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学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听。
2、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
3、请大家试着把这幅画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六、指导朗读并背诵。
1、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请几个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
3、试着背诵这首词。
4、个别试背,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那么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词。(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越州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首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掩护的身世和壮志未就的心境的鲜明写照。
二、布置自学要求,自学这首词。
1、自由读,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查阅工具书,也可以与同桌交流。
3、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学生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检查读的情况。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3、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
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
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
五、细读这首词,品味思想感情。
1、反复读这首词,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几个同学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3、试着画图。
4、结合背景,说说你体会到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P5。
六、指导朗读并背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七、拓展延伸。
《卜算子 咏梅》 篇5
《1卜算子咏梅》
学习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准备: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梅花,学生自由发言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
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算子 咏梅》 篇6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1.个人自学。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导入
齐读这首词。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重点体会梅花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句意: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句意: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教案点评: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在了解梅花特点,体会梅花品格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鼓励学生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背一背陆游的咏梅词,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活动
1.读一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2.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卜算子 咏梅》 篇7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1.个人自学。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导入
齐读这首词。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重点体会梅花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句意: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句意: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教案点评: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在了解梅花特点,体会梅花品格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鼓励学生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背一背陆游的咏梅词,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活动
1.读一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2.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卜算子 咏梅》 篇8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作者简介:
戴志强:男大专学历,省语文骨干教师,小学高级,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九二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邮政编码:125001
联系电话:0429----2122496
《卜算子 咏梅》 篇9
1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难点:
理解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具有的明显的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时间
导入同学们好!电视前的同学们,大家好!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七律《长征》吗?它的作者是谁?你们谁能把这首诗背给同学们听?2.今天,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课题)3.关于词,你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对,卜算子就是一个词牌的名称。生背《长征》学生简介词、词牌。
初读1.请电视前的同学们和我们一起来自由读这首词,反复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3.读的很流利。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读流利了吗?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用大家喜欢的方法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讨论。4.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词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句子的意思不好理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你明白了吗?请你再说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话的意思好吗?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不争春”,不和谁争呢?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还有什么问题吗?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自学词语咏梅犹有、俏、烂漫“已是悬崖百丈冰”真是写悬崖上冰有一百丈那么厚吗?这句话是写天气非常寒冷。“俏也不争春”是什么意思?
理解词意1.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反复读几遍,把它读熟练。电视前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再和旁边的同学互相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首词的意思。学生读词,交流词意。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意思。那么词的题目是“咏梅”,这首词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品味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时间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卜算子咏梅》。谁愿意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品读悟情1.这首词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画出词中赞美梅花品格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作者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2.电视前的同学们,你们读的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忍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听了他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们能描述一下吗?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著名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我们一起再次读读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共同赞美梅花那不畏严寒,凌寒独放的品格。这是多么了不起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在百花丛中默默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大家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对。虽然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来自国内自然灾害和国外反华势力等重重压力,毛主席仍然非常乐观,以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虚的革命态度。好,电视前的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这首词《卜算子咏梅》!学生边读边画。生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学生朗读这句学生描述画面。生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从这句中我感受到梅花谦虚的品格。生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学生练习朗读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出示名家作的梅花图放乐曲
练习背诵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老师还给同学们播放这首乐曲,大家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学生练习背诵。
扩展延伸以前我们学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现在又学习了他的《卜算子咏梅》,大家还读过哪些毛主席的诗词?电视前的同学如果也对毛主席的诗词感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演唱会。学生朗读
作业同学们回去后,在笔记本上自己默写这首词。喜欢陆游这首词的同学可以自己读读,试着背一背。好,下节课再见!
《卜算子 咏梅》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咏梅、犹有、花枝俏、烂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的内容,感悟梅花的不同的品性和精神;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主席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卜算子 咏梅》。(板书)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初读全词,感悟大意
过渡:毛主席在这首词中,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整首词。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学生字词:送春归、悬崖、百丈冰、花枝俏。
4、默读,想一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三、细读全词,理解内容
过渡:这首词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
1、讲读上阕。
⑴指名朗读。
⑵逐句研读。
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讨论:“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是谁把“春天”迎来了呢?要求懂得: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主席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俏丽的梅花,多媒体展示:“梅花”。
⑶小结。想一想,毛主席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不畏严寒。)
⑷齐读。
2、讲读下阕。
⑴默读。思考:毛主席在下阕又赞美梅花的什么精神?
⑵指名诵读。
⑶逐句研读。
①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板书:“丛中笑”
②“她在丛中笑”。毛主席用的是“女字旁”的“她”?在毛主席的眼中,梅花就像一个怎样的人?
⑷小结。春天,百花在竞相开放,世界非常美丽。梅花不与春光争艳。她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却笑逐颜开。这就是梅花!
⑸齐读。
3、配乐朗读全文。
过渡:当严冬来临,大地冰封,万里雪飘,冰凌悬挂于危崖,朔风呼啸于旷野,可是梅花却凌寒独放。当温暖的春天来临,山花烂漫,遍野飘香,梅花却躲在万花丛中会心地笑了。这样的梅魂,这样的梅骨,这样的梅神,怎能不令人喜爱、赞美呢?请大家听配乐朗读。
四、探究阅读
过渡: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咏梅”的词。
1、比较阅读陆游的《咏梅》:
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并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⑵引导比较。 想一想,毛主席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⑶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毛主席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的。毛主席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多媒体出示):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2、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多媒体出示文字: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读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小结:
毛主席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毛主席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
五、总结
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六、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并写下来。背诵毛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
2、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把它画出来。
【附板书】 卜算子 ? 咏梅
花枝俏 独自愁
毛泽东 陆 游
丛中笑 香如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试背《咏梅》一词。
2、背诵其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熟读全词
2、指名读
3、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说说你还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相机兰拔,使学生对毛泽东的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⑴“飞雪”“百丈冰”: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季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梅的谦逊作风。
⑶“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梅在丛中无比欣慰的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三、感情朗读课文
1、梅花的其乐观精神、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赞扬。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四、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2、再读毛主席的词,对比感悟原词中梅花的品格。
五、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2、参观我校植物园中的景物,学习《咏梅》中的写法,选择某一种植物直抒胸臆,表达你的情感,练笔或写短诗。
《卜算子 咏梅》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卜算子 咏梅》 篇12
教案设计与说明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教案设计与说明教师思考: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本文与陆游的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及说明信息资料: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教学要求: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2、出示陆游的,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2、学习小结。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卜算子 咏梅》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