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推荐12篇)
巍巍中山陵 篇1
王辉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总体特点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南一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石阶祭殿
祭堂
墓室
作者邮箱: qq号342740989
巍巍中山陵 篇2
王辉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作者邮箱: qq号342740989
巍巍中山陵 篇3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xx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
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教学后记
巍巍中山陵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由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导入课文。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3. 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4.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 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3月15日 总课时:31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2.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3.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
(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雕像和卧像等。
2.小结:
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二、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1.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2.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三、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1.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
(2)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3)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
巍巍中山陵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巍巍中山陵 篇6
十一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巍巍中山陵 篇7
(1)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四百六十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品析】
说明钟山的一段,从追溯本源到介绍地理位置,再运用一系列数据描摹全貌,最后按照山顶、山腰的顺序细处勾画山间美景,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娓娓而谈,语言准确简明,优美流畅。
文段写钟山之高,先与其它诸峰作比较,再点出海拔高度与山形原因;写钟山之险,重在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象而传神;写钟山之奇,一则交待雄伟高大的山形,一则绘蓊郁林海与紫红页岩映衬之景;写钟山之秀,“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措辞精准,字无一多无一少。极尽能事描画“鲜丽”“和谐”之景,既表现自然丽色,又为后文张本:正因为如此,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葬身于此的愿望,而又正因为钟山的地形、环境,方才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品析】
平台位于祭堂前,又是全陵的制高点,此处对平台所见景色的描绘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衬托出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以具体数据说明平台是“制高点”,并借此暗示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接着用“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对平台见景进行总写,而后分写“阳光灿烂”和“日出日没之际”两种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一步步带我们进入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文章结构艺术的严谨与精巧。
此外,古典风味浓厚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一句,对偶、比喻综合运用,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又如喻晴日见景为“工笔长卷”,晨昏见景为“泼墨山水”,独具匠心地将景色与国画技法相结合,显得形象而生动。句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音律和谐,与内容相得益彰,描绘出了平台所见壮丽阔大的景象。
这篇说明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中山林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谨慎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巍巍中山陵 篇8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南北中轴对称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大面积绿化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南
北
巍巍中山陵 篇9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空间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行为要素
学生活动
思考:
中山陵美在何处?
明确: 美在环境的优美
美在设计的精巧
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提问
学生通读文章作答
二、激发疑问:中国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我们从课文中来找一找答案。
教师可展示傅抱石先生绘制的
钟山图,帮助学生体会中山陵环境的特点。
明确:钟山山脉的雄壮更能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投影
提问
学生可初步探讨选址原因
结合背景图进行讲解。 (明确地理环境,提问选址原因)
三、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中山陵设计特点
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提问
学生可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 环境、地形结合。
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四、具体感受中山陵恢弘气势,明确空间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路线图,
完成课后二题
具体介绍中山陵
采用导游的形式。
要求:1.选好立足点,按照课文中介绍的顺序进行
2.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语句,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3.在介绍时注意明确介绍各部分的特征。(可自行概括,注意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学生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明确.
瞻仰了中山陵之后,你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
投影中山陵相应部分的图片
学生简单介绍中山陵各个部分名称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介绍内容。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记录员将本组介绍的中山陵组成部分的特点列成表。
一组:南区(石牌坊、墓道)
二组:北区1(陵门、碑亭、石阶、平台)
三组:北区2(祭堂、墓室)
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由总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体会墓葬人的伟大人格。
明确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体现在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三方面。
五、结语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愿我们铭记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容
查找其它古代陵墓资料,体会中山陵独特的人文内涵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 ,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巍巍中山陵 篇10
授课人:夏发祥
授课时间:2003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 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 南
北
巍巍中山陵 篇1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空间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
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巍巍中山陵 篇12
课题: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学法指导】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 )落 林yīn( )大道 叱咤( )风云
嵯峨( ) chán( )岩 深suì( )纤( )细
jùn( )工 断垣( )颓壁 参差( )
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4.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
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5.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好的语句,把它写在下面,说说作者在说明中穿插描写的好处。
描写句:
好处:
6.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①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②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③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合作探究
①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②研读课文,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③本文语言典范,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巩固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一)课外练笔
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自七(下)《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3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万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3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礼堂底层席位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每4个席位还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的第一排同样装有扩音器,其余席位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小喇叭。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
1.在括号内填写“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
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 )————( )————( )————( )————朝西直入大礼堂
2.从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会堂的?
3.从第3段中摘录一些描写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在介绍突出了万人大礼堂在建筑规模上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4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中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两个词语是从哪个角度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座布局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