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推荐16篇)

2023-04-04 16:49: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推荐1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内涵:委婉规劝(是什么)

讽原因:王之蔽甚矣(为什么)

王方式:设喻(类比)(怎么办)

谏效果:善……战胜于朝廷(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邹忌: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学后记

1、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读多背,并且教师要具体指导。

2、要让学生积累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得扎实些。

3、此课篇幅不长,语言也比较浅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要拓展阅读和加强读写联系的训练。

4、教学设计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教学资料(略)

教案设计者:衡阳市二七二厂子弟中学曾文瑜邮编:421004

联系电话:手机:1387575044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认识纳谏除蔽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3、背诵全文。

4、了解《战国策》的体例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看课文。

二、诵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好文言文,认读、读准是首要的一步。通过接触课文,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明。如:×(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窥(kuīi)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时时而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检查朗读是否准确,辨析下面两句话朗读时语气的停顿: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赏析品味。阅读文言、学习文言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本文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在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应玩味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可抓住课文标题中的“讽”,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

(四)反复朗读,归纳整理。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左右莫不私王(“左右”也是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如: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按类型填例句:(方法:轮流说一句中“有”或“无”,“有”则指出。)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固定结构

孰与

(五)讨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六)完成习题

(七)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层级,也是最高境界,更是增加文化积淀的有效措施。学习文言文若能朗朗于口,那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和熏陶,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容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 宫妇

畏 朝廷之臣

求 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 大

家事 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 谓……曰:对……说。 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 泽:恩泽。 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6

重庆市第122中学 罗春燕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 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 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 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 弗 间

2. 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 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 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 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 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 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 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 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内涵:委婉规劝(是什么)

讽原因:王之蔽甚矣(为什么)

王方式:设喻(类比)(怎么办)

谏效果:善……战胜于朝廷(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邹忌: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学后记

1、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读多背,并且教师要具体指导。

2、要让学生积累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得扎实些。

3、此课篇幅不长,语言也比较浅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要拓展阅读和加强读写联系的训练。

4、教学设计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教学资料(略)

教案设计者:衡阳市二七二厂子弟中学曾文瑜邮编:421004

联系电话:手机:1387575044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9

重庆市北碚区科技校 余明秀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昳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 )丽朝( )服衣冠( )窥( )镜期( )年朝( )于齐间( )进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三时:令初下中赏数月之后下赏期年之后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1

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

学习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邮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5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16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王芳若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 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