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说“屏”》自学评估(推荐12篇)

2023-04-06 06:06:02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说“屏”》自学评估(推荐12篇)

《说“屏”》自学评估 篇1

达标训练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纳( )凉 点缀( ) 书斋( ) 休憩( )2.解释下列加粗字。纳凉: 休憩:徒劳: 书斋:3.与“因地制宜”一词中“因”意思一样的是( )a.因小失大 b.因材施教 c.因循守旧 d.因果报应4.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①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②“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 )③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④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能力提高1.“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的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揣摩这句话的意思,说说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文中,“口技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屏风”,请就此文写一小段文字,说明“屏风”在舞台表演中放置的作用。开放探究下面的材料是用来准备《谈谈豆腐》这篇说明文的,为了做到条理清楚,请将这些材料分三类进行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1.豆腐中含有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2.吃豆腐可以清热、利尿、益气宽中、消胀散气。3.拌豆腐清凉可口,鲜嫩色美。4.用豆腐一斤,麦芽糖二两,生萝卜汁一杯,混合煮开,一日两次可治哮喘病。5.豆腐可以煎,可以炒,可以涮。6.豆腐对便秘、下血、白浊、乳少有明显的疗效。7.鱼头豆腐、砂锅豆腐、麻辣豆腐都是我国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菜。8.根据科学分析,二两鲜豆腐中含有蛋白质7.4克,脂肪3.5克,钙227毫克,磷57毫克,铁2.1毫克。1.概括________,归此类的序号:________2.概括________,归此类的序号:________3.概括________,归此类的序号: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nà zhuì zhāi qì2.享受 休息 无益的,白白的 屋子 3.b4.特定称谓 表强调 表引用 表强调【能力提高】1.表达了作者热切希望今人在屏风的设计运用上推陈出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心声。2.略(要突出屏风间隔听众与表演者,以留给听众以足够的想像空间这一点。)【开放探究】1.豆腐的吃(做)法。序号:3、5、72.豆腐的营养。序号:1、83.豆腐可以治病。序号:2、4、6

《说“屏”》自学评估 篇2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 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 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自学评估 篇3

说“屏”

作课人: 魏 霜 泗县第三中学 2005年月11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 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 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自学评估 篇4

第十五课说“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 帷幕 伧俗忒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明确:

总——分——总 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4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7作者很喜欢屏,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明确: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小结:

综上所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是为着说明对象服务的。

总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板书

说 ”屏”

一(1) 对象 总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屏作用 举例子 准确

说”屏” 二(2-5)屏类别 分 分类别 生动

向往

喜爱

屏设置 作引用 诗意

三 意图 总 平实

《说“屏”》自学评估 篇5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说“屏”》自学评估 篇6

《说“屏”》教案

田 萍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自学评估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2、指名学生读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四、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喜爱、向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句子。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说“屏”》自学评估 篇8

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如有疑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道“说‘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如插屏、围屏、山水屏、花鸟屏、人物屏等等。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就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三、学生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第二部分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3)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把握文章独特的行文特点,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并尝试理解这些诗句。

明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2.教师提供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多媒体显示: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布置作业

阅读《细菌也有益》,回答问题。

细菌也有益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预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传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醋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须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③关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在1克重的土壤中有1亿到几十亿个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土壤细菌能把土壤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的物质。另外,土壤细菌还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助植物抵抗病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也有些细菌对植物有害,它们能吞食养料分解成异物,使土壤板结。

④因此,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确保有益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充分发挥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菌被人们开发和利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2.本文主要说明了

A.我们时时刻刻都跟细菌打交道

B.有些细菌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是有益处的

C.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

D.人类开发利用细菌的前景

3.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土壤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①段写人们喜欢用美妙的词句、诗句赞美“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细菌”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因果)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2.B

3.A(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抓住其主要特征“有益的一面”;②③详细介绍细菌的作用,重点说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④总结上文,展望未来)

4.①能把土壤中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物质;②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植物抵抗病菌,促进生长。

5.欲扬先抑、反衬、对比(三者均可)

为下文说明“有的细菌是有益的”作铺垫。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提示:周昉是一位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极尽工巧之能事。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屏风上画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由于时间的侵蚀,画上的女子已非旧观,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妙龄少女在“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这首诗反映了在屏风盛行的时代,屏风人物画较为普遍,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二、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二)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散文式。

散文式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部类,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相并称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表达具有灵活性,便于表达感情;语言具有生动性,节奏性强,音乐性美,富有表现力。借散文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可称作“散文式”说明文。

请看叶永烈的《巨人族的英雄——钛》。

巨人族的英雄——钛

叶永烈

在广州街头,我曾看到高大挺直的树,盛开火红火红的花,远远看去,像一团火焰似的,非常醒目。“老广东”说,它像披红挂彩的英雄,我们都喊它“英雄树”,学名叫木棉。从那以后,英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到,在四川金沙江畔,也有这种英姿飒爽的树。不过,那里的人们称它为“攀枝花”。如今,攀枝花的大名,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它已不是花木的名称,而是地名。这地名是这么来的:在金沙江畔的荒山野岭之中,住着七户人家。那里长着一棵攀枝花,于是,人们就把那里喊为“攀枝花”。1954年,地质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宝藏。英雄的拓荒者们在那里开天辟地,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矿区——“攀枝花”。

在这英雄们开辟的、用英雄树命名的地方,埋藏着一种英雄的金属——钛。

钛,当人们在18世纪末发现这种神奇的元素时,便以希腊神话中巨人英雄——泰坦?(Titan)来命名。在古希腊,“泰坦精神”就是勇往直前的同义词。

钛,确实是一种具有英雄气质的金属。

钛,银光闪闪,轻盈而又漂亮。

它拒腐蚀——大名鼎鼎的强腐蚀剂“王水”能够吞噬白银、黄金,而对钛无可奈何!有人曾把一块钛片扔进大海,经过五年后取出来,依然亮闪闪的,没有一星半点锈斑。

它不怕火——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烈火见真金”。其实,金的熔点不过1063℃,而钛的熔点高达1668℃,比号称“不怕火”的黄金高出600多度。当黄金早已熔化成液体的时候,钛仍在烈火中屹立。

它坚强——它的比重比铝稍大,比铁轻42%,而机械强度却比纯铁大一倍,比铝大三倍。

它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桂冠”称颂它。“太空金属”“空间金属”——钛,已经成为宇宙航行的重要角色。人们用这种轻盈而结实的金属,制造宇宙飞船的船舱、骨架、推进系统,制造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如今,有的超音速远程截击机用钛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占总重量95%,称为“钛飞机”。

人们称誉它是“新兴金属”“时髦金属”——“钛坦克”“钛潜艇”“钛炮”“钛枪”……种种“钛式武器”,已经在世界上出现。由于钛耐腐蚀,在化工厂、造纸厂、制药厂、漂染厂、食品厂、电镀厂、炼油厂大受欢迎,出现了各种各样银光闪闪的“钛式设备”。

人们还赞扬它是“生物金属”——这是一顶难以从文字上理解含义的“桂冠”。有一次,我到上海异型钢管厂采访,看到一种剖面近似于梅花型的异型管,一打听,那不是钢管,而是钛管,定制单位是医院。原来,这是一种“人造骨”,可以用来“顶替”人体中某些损坏了的骨头。钛耐腐蚀,对人体又无毒。更可贵的是,钛跟人体组织很合得来,肌肉会紧紧地与“人造骨”长在一起。这样,钛就得了“生物金属”的美称。

令人奇怪的是,钛,曾经有过一顶很不相称的“帽子”——“稀有金属”。这是因为人们在发现钛之后,想在大自然中寻找它的踪迹,然而,所获寥寥无几,于是便称钛为“稀有金属”。

如今,钛再也不是“稀有元素”了。攀枝花是一座“钛城”“钛都”。据探测,攀枝花的钛的储藏量,占全国90%以上,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钛矿之一,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其实,那些英雄的金属,早在盘古开天之时,便埋在金沙江畔。一直到英雄的队伍高举着红旗开到那里,才唤醒了沉睡了千万年的英雄的金属。

啊!我赞美英雄的金属,赞美攀枝花——英雄树,我更赞美那些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英雄。

《巨人族的英雄——钛》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散文式”说明文。它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述、说明事物;介绍时伴随着赞美,说明中渗入了抒情的成分。钛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一般人不熟悉的金属。经过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读来情趣盎然,艰深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了。

“散文式”说明文的写作,也与“诗歌式”一样,一是要有烂熟的科学知识,二是要有熟练的散文创作技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本来就是灵活多样,自由活泼,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其创作的要点,但有一条是必须牢记的——紧紧把握住说明事物的写作宗旨。

《说“屏”》自学评估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自学评估 篇10

【课前所思】《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类雅间名称,举例说明数字命名好,如:11、12……还是文字命名好?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

明确:(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建筑师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评”。

2、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明确: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外国人至今对我国的屏风齐声称道,就因为一个“巧”字,你认为我国的屏风巧在何处?举例说明。

巧在神秘;巧在意境;巧在构思;巧在实用;巧在内涵;巧在艺术……(可在文中或生活中找依据)

2、文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直叹“宁人消魂”,作者的这一感情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细心品读这些句子。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精读课文,探讨写法。

老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五、思维迁移

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2、受到陋俗文化的冲击,屏的艺术性在流失,屏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我们怎样使周围的屏能起到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出示画面,学生发挥想象力改进)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七、作业

收集与屏有关的诗句。

《说“屏”》自学评估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自学评估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