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推荐9篇)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1
叫 三 声 夸 克执教人:翟霄杨 单 位:安阳市第八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2.通俗,形象的语言。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难点】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教学步骤】一.导语: 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题目的含义。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五.思考问题: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的是什么?(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七.开拓思维训练: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八.总结: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附板书设计】叫三声夸克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探 索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2
叫三声夸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有关知识,并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五、布置作业
对“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一、(1—2段)引出话题
二、(3—21段) 原子
物质结构认识 原子核 (逻辑顺序)
的四个层次 强子 (时间顺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问题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3
课题: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了多层次的物质结构,了解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准确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与合作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
出示教具,一个正方形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教师提示: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夸克。(板书文题,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出大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划出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留待后面学习过程中解决。学生读课文。读完,讨论以下问题:(二)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文章主要说明了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物质结构...)
说明它们的时候有顺序吗?
(按照物理学家们发现并认识这些物质结构的过程来写的,是不断深入的。这在说明的顺序上叫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板书)。2、“夸克”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3、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叫七八声夸克”?(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4、用图来表示物质结构。(最好用不同的画法,线状结构或盒式结构都可以。学生板演)二、再读课文,读出精彩1、再读课文,把文章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字词句句划出来,想一想,精彩在什么地方,体会作者是如何花腐朽为神奇,把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的。(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物质结构的组成部分比作一个个“盒子”,“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2、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夸克的?用文章中的具体的字词句来回答。(主要是文章中的设问句的提示,6个“又”字,第22段3个“新”,结尾的4个疑问句,等。)3、语文小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推广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①小组合作。要求:推广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清楚;语言要通俗易懂。(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将课前查资料获得的一些信息与课文中的说明内容结合起来,注意语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广。教师示范:我们小组对“夸克”感兴趣,我向大家推广“夸克”。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被陆续发现。“夸克”有6种,划分为3对,分别是上夸克和下夸克,奇异夸克和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②学生分组讨论。③讨论毕,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台前推广。④学生互评:围绕上面的要求互评。提示可以结合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评价。三、深读课文,品味语言 换词换句,体会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2、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根据。四、联系实际,读出自己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看出科学家具有什么精神?(发现夸克花了近1XX年;敢于怀疑,善于想象,勇于创新) 2、夸克的研究与发现是这样的,那么,你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哥白尼的日心说;阿基米德浮力的计算;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
3、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学习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如: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探索;要在实践与思考中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人类不能停留探索的脚步。) 教师总结:人类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些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热情与执著去揭开这一个又一个盒子里的秘密。课后实践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用两行标题的形式改写课文的标题。如:善于想象,勇于创新 ——夸克的发现
板书设计:
叫三声夸克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 夸克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常见的顺序】
【指导学生用画结构图的方法来理清文章内容】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学说明文,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联系其他事例,增加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4
叫 三 声 夸 克
执教人:翟霄杨 单 位:安阳市第八中学
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5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孙丽君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6
《叫三声夸克》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然科学书籍或网络,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等科学概念;收集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新知的例子)
师:(在讲台上放一盒子)同学们看到这个盒子可能会想,盒子里是什么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
(一同学走上讲台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
师:再打开盒子看看。
(生继续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啊?(生一脸疑惑。有学生笑)
(同学们顿时有了兴致,纷纷要求继续打开盒子)
师:同学们都有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同学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倒是我们获得许多发现的前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叫三声夸克》就体现了科学家们这样的执着精神。
(师板书:《叫三声夸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熟悉了课文,了解了一些科学概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划出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生读课文。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边读边用笔划语句)
(老师巡视并解答一些同学提出的疑问)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几个字怎么读:“毓”“肇”“隧”。哪位同学读读看?
生:第一个读yù,第二个读zhào,第三个读suì。
师:对。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整体印象。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文字投影]①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根据课文内容,将物质结构关系用示意图画出来。
小组讨论三分钟时间。
(生四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三分钟后,老师组织交流)
生:我们认为,文章主要说明了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物质结构。
师:说明它们的时候有顺序吗?
生:有。按照物理学家们发现并认识这些物质结构的过程来写的,是不断深入的。
师:对。这在说明的顺序上叫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板书)。
生:老师,作者还提出了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些新问题。
师:补充得很好。作者不仅提出了物理学家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说不定还要*同学们将来去解决呢。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一些物质结构能不能用示意图画出来?(画在黑板上)
生1展示:
强子
原子
原子核
夸克
这些盒子是越来越小的,它体现了物质结构的特征。
生2展示: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因为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个是数量比较少的轻子,还有数量多的强子,所以可以这样来画盒式结构图。
师:不错,你读书与分析问题都比较仔细。
生:老师,我画的不是盒式图,而是线状图。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质子 中子 轻子 强子
师:有创意,读书也很细心。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两个问题,基本上了解了文章说明的内容。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
(师投影活动内容:“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向同学们推广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师:我再提示几点:同学们可以将课前查资料获得的一些信息与课文中的说明内容结合起来,注意语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广。
大家在小组内先交流八分钟左右时间。
(生活动。有的小组拿出课前上网查的资料,有的拿出一些科普读物,还有的划出课文中一些相关句子,有的在纸上整理内容。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学习主动积极)
师:好,同学们小组讨论很热烈,一定很有成效。哪一小组代表先来推广?
(学生争着要求上讲台发言)
代表一:我们小组对“夸克”感兴趣,我向大家推广“夸克”。
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被陆续发现。“夸克”有6种,划分为3对,分别是上夸克和下夸克,奇异夸克和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
(代表一推广完,有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推广了“夸克”,哪位同学作个评价?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介绍思路清楚,表达比较准确,还打了一个比方,很形象。但有些概念还不够通俗,象“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对,说明事物可以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还要把语言说得通俗一些,因为你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推广员嘛!好,下面我们请出第二位代表。
代表二:我推广的是“强子”知识。
强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所有受到强相互作用影响的亚原子粒子都被称为强子。按目前的物理理论强子是由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组成的。胶子是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力子,它将夸克连在一起,强子是这些连接的产物。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生评价:他的说明语言很有特点,像“绝大多数”、“初步判定”等都从范围和程度上加以限制,用得准确;“摇盒子”这个比喻也很形象,还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但他又引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我们不懂。
代表三:我说明原子核。原子核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原子核本身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原子核的能量极大。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能克服质子之间所带正电荷的斥力而结合成原子核,使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分裂。
生评价:他们的说明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清楚。“大约”、“相当于”这些词表达不绝对,很准确。
师:做一个推广员,不仅要仪态大方,语言清楚响亮,更重要的是要把内容表达清楚、准确,语言还要简练通俗。同学们做得不错,是称职的推广员。
夸克的发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科学实验、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设、实践检验,再到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再到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这是需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的。
夸克的研究与发现是这样,那么你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
(小组交流三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生2:哥白尼敢于怀疑宗教的歪理邪说,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
……
师:对,这些科学家正是有了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才有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现。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可有什么收获?谈谈看。
生1: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探索。
生2:要在实践与思考中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生3: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人类不能停留探索的脚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人类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些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热情与执著去揭开这一个又一个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我用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字投影课后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利用科技资料和网络,进一步了解夸克的有关知识,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教学说明】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思维品质。
注重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将课前活动、课后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科普例文:
夸克的自白
邵泽华
大家好,我是夸克。干什么?有意见?哦,没找着我是吧,这不是大事,你凭那一双凡胎肉眼是绝对看不清我(们)的,不过我们一直在你的身边。现在人们能够看清我们也真是不容易呀。
有这么一个人,把一个大盒子拿起来摇一摇,听见里面有声音,就打开盒子想看看里面是什么。然而,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此人重复了前面的过程,可是盒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他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这可恶的套盒到底有多少层。
这与人类寻找我们的过程差不多,原子那个大家伙很快被科学家们发现了。不久,只有原子体积几万分之一的原子核也暴露了,当然,环绕在它周围的电子也被人好好研究了一番之后抛在一边。进而,在原子核之中,我的贴身卫士――强子、粒子、一堆乱七八糟子努力保护我不被发现,但是人类的聪明才智终于突破了他们的防守,找到了我(们),夸克三兄弟。我的名字有个性吧,不带“子”字。不过这要归功于我的“想象”者――美国科学家盖尔曼。他在发现我的时候好像想起了一句诗,出自《芬尼根之觉醒》,诗句中的海鸥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于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呼夸克,这真是一句神奇的诗。尤其是它点出了“3”这个数字与我们夸克家族的密切联系。三呼夸克,三种夸克:夸克多了以后又可以分为三个组,人们又把“组”称作“代”,就是说我们夸克有三代。
有些人开始思考:“3”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但是,更多的人仍然在思考一个古老的问题:物质最小的单位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我吗?
换句话说,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7
《叫三声夸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4、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5、语言特色: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加入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作业:
写观察笔记,记录各种不同的天气的典型现象。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8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重点:
1. 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 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 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模型
生: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展示模型。
2. 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 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分析课文思路)
4. 分析讨论: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5. 小组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6. 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 小组交流讨论:“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如:“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8.分析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11. 课堂小结。
12. 布置作业:
(1) 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 预习《〈梦溪笔谈〉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