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16篇)

2023-04-12 08:12: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推荐16篇)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江苏扬州甘泉中学邱龙涛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昼夜

殷(武丁)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兮(曦)

周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汉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清(初)5791113151719212313

(正)68101214161820222424

现代(时)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日戊夜五更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甲夜 一更 19—21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

鸡鸣 丁夜 四更 1—3

平日 戊夜 五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4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刘瑞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处注释欠妥,现整理出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释为“biàn,敏捷”,其读音和释义都值得商榷。《辞源》中,【便2言】(“2”表示属第二音读,即读“pián”)巧于言辞。列举书证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同属“pián,㈧善辩”义项的有“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论语季氏:“友便佞,损矣。”注:“便,辩也。谓佞而辩。”)、“便便㈠”(形容善于辞令。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⑥pián。能说会道。所举书证也是《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之作注,“便,作辩解,便言及辩言,有口才”。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便(pián)言:有口才”。由此可知,“便”应理解为“pián,作辩解,善辩”。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旁连反。便便,辩也”,也可印证之。况且未见有“敏捷”这一义项。

二、“始尔未为久”,“尔”注释为“助词”。教材上把这句诗翻译为“(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令人难以看出“尔”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细查工具书,“尔”,作为助词,可以归纳为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句末,表语气,或通“耳”,或相当于“而已”,或犹“乎”;一是作词尾,犹“然”。显然此处不属于第一种用法。若是作词缀,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译为“……的样子”,可见它也不属于第二种用法。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把“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样”,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尔,如此,指上面所说的恩爱生活”。我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恰切的,整句可以翻译为“开始过这样的夫妻生活还不久”。这样理解紧承上面的“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文意连贯,更为合理。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5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b

四、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3.课后练习二三题;

4.《咬文嚼字》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以“惜别离”为题,发挥想象扩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离别的部分

作者邮箱:

[1]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7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9

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0

教授者:摩西

时间:2004年9月14日星期二第三节

教学内容: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分析刘兰芝形象

教学过程: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这首诗实际是比较著名的爱情叙事诗,同样也是一个爱情悲剧。在近代现代,悲剧也是很多艺术家各自不同的,在此前我们谈过鲁迅关于悲剧的看法。从某个角度上讲,鲁迅所讲的也是悲剧的共性。咱们今天下午要欣赏的梁祝就是如此。焦与,就是如此。李尔王。一对更加执着的情侣因为种种共赴黄泉,罗密欧朱丽叶。

我们通过这节课要来探讨悲剧在构架上的特点。我们在上节课讲过,非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悲剧的反差。美被破坏得越偶然,越没有道理,越深刻。比如上节课说的朱罗悲剧。信使没有送信给罗,他以为死了,就在遗体前自杀,这时候对方醒了。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理由的悲剧,越是这样,悲剧性越强。这几乎也是所有的悲剧所常用的手段。

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问题,请翻到第九页。从第二页十三为织妇开始。现在我想提一个问题,在这几段,文章是否运用了这种反差手法,如果有,请指出来,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在互相讨论。

讨论声渐小渐趋于无穷,想必大家已经讨论好了。

同学一:我觉得是夜夜不得息,大人故嫌迟,她的婆婆说此妇无礼节,她的行为跟他的评价不成正比。

老师:从第二节刘兰的自述来说,她勤劳贤惠。举例说明。

同学二:听不清。能干。尊敬他的婆婆,孝顺。举例。

老师:这倒底是个什么样的媳妇?

同学:本分,遵守古代的妇道。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丈夫在外面上班,他在家里劳动。

如果从开头来看,他很聪明。这个女子从这里介绍自己来说,他的各方面都是相当优秀的。任何男人娶到这样的媳妇是三生有幸。这里形成了一个反差。他的这些素质与“大人故嫌迟”形成反差。他的婆婆是怎样评价的:

此妇无礼节,,,他的婆婆评价他无礼,请大家往后面看,能不能找到兰芝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同学:举动敢自专。

大家一起把新妇问府吏这段读一下。学生齐读。

有一个字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姥,注释里有没有?有。

其实刚才在前面说孝顺的时候谈的不是很多,但他婆婆对他的评价无礼,但是紧接着他以铁一般的事实否认了这种评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用刘兰芝的话来说。现在想,一个媳妇又,,,,,,那么,为什么被人如此对待?

什么原因?

学生议论。

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名家争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就是没有儿子。七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想娶个最好的。用弗洛依德的说法也可以解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讨论没必要。均没有充分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讨论这些。因为婆婆驱逐他的理由就是没有理由,他所受到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我们没有必要探讨七出,如果探讨,与本意违背。我们刚才说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任何理由借口。一个被理论上抛弃的孤女,提到了窦娥冤。两个家族之间莫明其妙的仇杀。罗朱。其实在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刘兰芝,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受到了这样的对待。从某个角度上讲,加剧了悲剧的深刻性。更重要的是怎样更深地理解这个悲剧。不管如何,这个悲剧已经发生了。

刘兰芝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美丽。在哪一节?请大家齐朗读这一段。纤,多音字。

其实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到,就是在这里讲到的他的美丽。

世道如此,可以说这就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了。从内在品德和能力,技能,教养到外在的美丽。无可挑剔,正因为无可挑剔,被挑剔驱逐,更加证明了驱逐了婆婆的荒谬。在这里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刘兰芝的打扮。这是诗经中三种表达方式的哪一种。从整个上来说是什么?赋。

什么叫赋,赋就是铺陈。用很多的语言,很华丽的语言,从很多方面去描述。在后代很多,以至于成为文体的代称。

描写了哪些方面?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如此仔细?要走了。严到了什么程度,事事四五通。最后是精妙世无双。哪些精妙。足,头,腰,耳,指,口。可以说,作为女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来进行描写。表现他的飘逸。还有首饰等。具体地说。

作者这样不遗余地去描写他的美丽,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描写他的美丽吗?

给一分钟时间,大家考虑一下。

为下一步嫁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想一想,刘兰芝是人,咱们也是人。

引起了对他的同情。让他婆婆看一看,他还是一个美女。

这些都有道理。她烦不烦啊,人都要走了,还要花时间打扮?

请大家打开优化设计。说实话,我没带。第九页,第二大题第二小题。刘兰芝事事四五通,有误的一项是?

赞成A的举手。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美貌,而是他的尊严。所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咩来之食,

当刘兰芝已经败局已定,他选择的不是大哭骂街,他选择了尊严。

他要告诉对方,你们错了。即使我不回来。

有的同学选择B。他是不是想获得焦母的好感?不是。

他觉得他婆婆在这里回心转意,可能吗?后面有徒留无所施。

这里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特点,自尊,坚强。

随着咱们的阅读,一个传统女子甚至是现代女子的典范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还有一个特点,从整篇文章来看,忠贞。

所以我每次看到都会想到梁祝。

为什么过了将近三千年,孔雀东南飞一直能飞到我们面前?最大的特点是他忠于爱情,忠于自己的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倒着推理一下。忠于爱情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个形象是最美丽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女性,受到了毫无道理的对待,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社会,看到了迫害他的东西。

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迫害他?封建礼教。

虽然还没有到南宋熹他们。但是包括一些纲常,伦理,等,从制礼仪那时候起就奠定了基调。这里有一个更鲜明的实例。这是对历代封建者的控诉。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实际上他和他的丈夫已经注定了。

那么那丈夫是怎样一个人?

小吏。

我们应该对他有一个评价。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丈夫应该是妻子的一个依靠。他丈夫在做什么?请大家找出到现在为止他丈夫出场的地方。首先是不是自己出场的?不是,刘兰芝口里出场的。哪一句?君既为府吏还是府吏得闻之?

实际上是有既为府吏。这是对焦仲卿的描述。

然后,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下一节再解决。谁提出要走?他对他的丈夫说什么?他母亲事先知道吗?答案就在下一段。下课。

[1]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四、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2.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4.“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5.《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第三课时

一.本课知识展示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二.本课释疑,包括课后练习及“咬文嚼字”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布置作业

l 补充解释词义

[相]:(1)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⑥不得便相许(代“你”);⑦登即相许和(代“它”);⑧蹑履相逢迎(代“他”);⑨怅然遥相望(代“他”);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2)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⑤仰头相向鸣;⑥黄泉下相见。(3)作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见]: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处分适(适合)兄意;始适(出嫁)还家门。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多谢(劝诫)后世人;阿母谢(推辞)媒人。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便言多令(美好)才;岂合令(您)郎君;莫令(使)事不举。

[自]:我自(本)不驱卿;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自(即)可断来信;葳蕤自(且,还是)生光;自(其)名秦罗敷;自(其)名为鸳鸯;好自(亲自)相扶将;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偏指溲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2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5 次) 时间:2004/11/22 01:16pm 来源:边城

[这个贴子最后由边城在 2004/11/22 01:17pm 第 1 次编辑]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教学过程:

师生问候。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生背诵课文,背得比较好。

师:背得比较整齐,很不错!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生打开课本。)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生在书本上划记。)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于是我说——

师: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生表示同意,于是开始让学生读。)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概括的不错,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请坐。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哦。读的地方一样。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有学生在下面答:《卫风·氓》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读了那几段,和他们一样。

有学生笑了。我也笑。

师:读的也一样。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生答:焦仲卿。

师:女主人公叫——

生:刘兰芝。

师: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吗?

生:没有,只有姓,姓刘。

师:那大家从哪知道的?

生:第11页有“兰芝惭阿母”。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师:有没有把全文都读过了的同学?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师:复述得基本准确,但还要注意语言简洁。刚才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回答自己把全文读了一遍,不要紧,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朗读,没有读完全文的同学就可以边听边读边理解了。

播放课文朗诵。

有学生在轻声的跟读。课文比较长,但学生听得很认真。接下来应该怎么进行呢?我边听边思考,是让学生谈听后感受?似乎不妥,因为听后感受学生很难说出什么来,而听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熟悉课文。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呢?我思索着。朗诵放完了,容不了我多想,于是我说——

师:好的,大家听了课文朗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大家要注意这些字词的字形与读音。

“箜篌”;“公姥”的“姥”;“伶俜”;“葳蕤”;“玳瑁”;“主簿”的“簿”;“踯躅”,并与“踟躇”与“踌躇”相区别;“赍”;“鲑”。

讲到这里,下课铃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后,再仔细读读全文,认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

好,下课!

后记:这节课,可以说是在自己还没有想好,没有教案的情况下上的,教学如何进行完全是自己的临场发挥。总的感觉还可以。从这节没有做好认真准备的课中,我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没有备好课,自己感觉不好时,千万不可强行上课,要上也只能简单点上,不要一开始就讲得太难了。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课上得不好,见笑了。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2 01:32pm

我觉得教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灵机可以一动。不过容量显得少,只能算是一节铺垫课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2:25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2 01:32p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教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灵机可以一动。不过容量显得少,只能算是一节铺垫课了。

容量确实是少,第一课时我本来的打算就不是深入的分析,要的正是铺垫。

感谢东方的评论。

顶部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04/11/22 03:07pm

“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对啊.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感悟。 读是强化学生感知文本的有效手段。

似乎觉得老师对读的指导少了一点。

期待看到边城老师的续。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3:18pm

下面引用由天地一沙鸥在 2004/11/22 03:07pm 发表的内容:

“对诗歌的教学,我认为还是要多读,可能学生读两节课比老师讲一节课作用还要大。

对啊.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感悟。 读是强化学生感知文本的有效手段。

似乎觉得老师对读的指导少了一点。

...

关于指导学生读,我以前的课堂中多少讲了些,因为是只想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把握,所以没有深入。以后的课中会更强调读出味道。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2 03:18pm

谢谢天地老师参与!

顶部

绛珠 发表于: 2004/11/22 06:31pm

\"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

有创意,学习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2 06:50pm

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边城兄的课堂灵活性是值得小燕子学习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9:19am

下面引用由绛珠在 2004/11/22 06:31pm 发表的内容:

\"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

有创意,学习了~

其实不是创意,是无奈之下的举动。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9:21a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2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它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边城兄的课 ...

是啊,我也觉得课太难上,太丰富,我今天的课又没有教案。不知道该怎么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3 10:29am

等待你讲出新意!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2:10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3 10:29am 发表的内容:

等待你讲出新意!

上完了,现在想来,新意是肯定没有了。我已发帖,请关注。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2:11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2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记得上学期我给上海的学生上这一课,总共用10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解决完问题,记得小燕子刚来这里时曾经就这一课的问题发过两个小短文。

10几天还没弄完?

太浪费时间了。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1/23 06:20pm

也许是啊,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3 07:24pm

我觉得不能因为老师感到有很多东西要说,便讲10多天吧。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看学生有没有这种需要。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4 11:59a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1/23 06:20pm 发表的内容:

也许是啊,但总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

今天又想到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觉得不能因为老师觉得要讲很多东西就非得讲很多啊,要看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已经明显的感到疲乏,讲再多也是空的。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4 08:34pm

给学生留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5 09:15a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4 08:34pm 发表的内容:

给学生留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吧

不明白你的意思。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05:35pm

让学生爱读哪里读哪里,让学生多读,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体现出来了。

我感觉这是一节比较随意的课,既没有涉及到字词,层次有点乱。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6 10:05pm

书上注解那么详细,还说字词?

在读的过程中,就要自己读课文注解了。我经常如此强调的。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6 10:12pm

对高中的教材不熟悉,见谅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5pm

下面引用由szw6998在 2004/11/26 10:12pm 发表的内容:

对高中的教材不熟悉,见谅了

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在课堂上讲讲字词。

至少也要检查检查。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6pm

一学生跟我建议,课上默写字词吧。

我说,你如果自己认真学习,你会自己去做这事的。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3

教学指导:一、全诗很长,可重点指导关键的或精彩的段落,如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等。要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推测接下来情节的发展。二、可引导学生联系《木兰辞》里的铺陈排比手法,以加深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这首诗有很浓的悲剧气氛,朗读时可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这种气氛,更好地感染学生。独立试航

问题导读1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文学家。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 代表作家,时人称为 。曾编选 十卷,成书于梁代,是继 、 之后最早的最一部古诗总集。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 。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 、 和 ,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357句,1765字,沈德潜称为 ,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孔雀东南飞》原名 ,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及唐代韦庄的 并称为 ,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 。3“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或简称 。4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箜篌( ) 公姥 ( ) 槌 ( )床 伶俜 ( ) 绣腰襦( )葳蕤( ) 纨 ( )素明月珰( )磐( )石便( )言令才 否( )泰踯躅 ( )5 指出以下各句中的偏义副词“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否泰如天地”6 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1)共事二三年 (2)可怜体无比(3)汝岂得自由 (4)本自无教训(5)处分适兄意 (6)便可作婚姻(7)叶叶相交通 (8)千万不复全

(9)奄奄黄昏后关键信息1南朝陈官体诗 “徐庾体” 《玉台新咏》 《诗经》 《楚辞》2 民间叙事诗 时间 地点 人物 “古今第一首长诗” 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木兰辞》 《秦妇吟》 “乐府三绝” “乐府双璧”3 音乐机构 “乐府诗” “乐府”。4 kōng hóu mǔ chuí língpīng rúwēi ruí wán dāng pán pián pǐ zhízhú5作息(偏在“作”) 公姥(偏在“姥”)父兄(偏在“兄”)父母(偏在“母”)弟兄(偏在“兄”) 牛马(偏在“马”)否泰(偏在“否”)6(1)古义:共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2)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 (3)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约束 (4)古义:教养 今义:失败的经验 (5)古义:处理 今义:处罚 (6)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 (7)古义:交接 今义:与运输有关的 (8)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9)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我发现的问题(编写说明: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或知识点。) 合作探讨 主干知识1 徐陵与徐庾体2 乐府诗 长篇叙事诗3 偏义复词4 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的表达5 铺陈、比、兴的手法6 首尾呼应的结构7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8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揣摩人物心理创新解读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这个情节的?1、从社会现实来看,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2、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用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出于同情心)

其次,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休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要点透析1 诗歌中铺陈、比、兴手法的运用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相当于《诗经》手法中的“赋”。如在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这部分中,描写由足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用严妆说明她有大家闺秀风度,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如。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这里作者用铺陈的手法从13岁说到17岁,写出了刘兰芝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意在强调刘兰芝——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又如第八段“勿复重纷纭……久久莫相忘”。用赋的手法写出刘兰芝——勤劳;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令人联想回味。这种写作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2以刘兰芝为例,分析人物动作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遇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画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探究拓展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思路点拨类似的例子中国有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外国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精彩例题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兰芝离家前的“严妆”一段,运用“赋”的手法作铺陈渲染。

b.诗歌末段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是全诗故事情节的高潮。

c.《孔雀东南飞》开头一句运用古代民歌起兴手法,引出故事,统摄全诗。

d.兰芝自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运用互文手法,强 调兰芝聪明能干,富有教养。答案:b思路分析: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精心梳妆,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冷静沉着。 b.赞美兰芝的美丽,表达对封建礼教的谴责。 c.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痛苦矛盾之情。 d.来取悦焦母,使其改变主意的讨好之举。 答案:d思路分析: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整合全案整合思路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段小序很是重要。它不但告诉我们故事的梗概,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仲卿夫妇死后,当时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的。历来文人都依据这个说法,肯定《孔雀东南飞》是建安时代的作品。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2 诗中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1)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理、聪明、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善良、勤劳、重感情,忠于爱情,有大家闺秀风度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2)、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3、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例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与辞母的情景恰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和良好的教养,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芝被遣的被遣的原因绝非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进出自专由”。例2: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休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例3从“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看古代计时法。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记时的记载。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迁移拓展这首诗很善于刻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如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却不能互换;又如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对母亲是“含泪答”,对兄长则是“仰头答”。试对此做具体分析。思路分析:府吏(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几句,是在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回到房中和兰芝说的。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于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是殷殷叮嘱,温存备至。而“低头共耳语”几句,是焦、刘两人在路口分手时说的。在路口话别,势必不能多说,因此仲卿拣了最紧要的意思讲。加之分别在即,今后双方的处境难以预料,因此,这几句和前面几句相比,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虽然相同,但语气急迫得多,并且出现两个“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负”是临别发誓,于是引出下文兰芝的誓言来。兰芝对母亲的劝嫁是“含泪答”,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女儿的心,同意女儿的选择,她内心的痛苦也可以让母亲知道;对兄长的劝嫁是“仰头答”,因为她知道兄长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既然无法抗争,只有假意听从。心意已定,她的内心来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一切事情了结。资料链接1、 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6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4、古代计时法我国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4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的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感情,这就是《孔雀东南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 教法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三、 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拓展延伸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7、作业设计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略)。

点拨教学《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6

构思《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以内容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动人而著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字词、内容清理、人物形象认识、主题总结、艺术方法讨论等等,这样的任务常规的两个课时根本无法完成,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完成的学习往往是被动与浅层次的,学生很难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突破的、深入的认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无法调动。因此,我决定抓大放小,把主要目标锁定到人物形象与主题的深入研讨上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字词与艺术手法归纳放到课外练习中去落实。关键词: 现代视野中的诗歌主题 人物形象的深入认识实施第1课时:布置自读1 教师指定学生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教师布置自学任务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你认为《孔雀东南飞》里的悲剧是什么?它又是如何造成的?请大家结合注解阅读全文,把自己的认识写在稿纸,下节课集中讨论。第2课时,讨论讨论开始:学生1:首先我认为这场悲剧是爱情悲剧,焦刘二人感情深厚却不能相守,只得殉情自杀,这个悲剧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讲究“三从四德”,根本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焦仲卿无力改变他母亲的意愿。“百善孝为先”,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焦仲卿是不敢与他母亲冲突了。 师:兰芝被迫离开,好象是由焦母支配的,但兰芝回家以后,在再嫁的问题上,可是她的哥哥说了算呀。 生:对呀,如果说是他们的悲剧纯粹是封建制度、家长权威造成的,那刘兰芝的母亲为什么没有替女儿作主的权利呢?生:是焦仲卿不好,他既然与刘兰芝约定“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为什么从送兰芝回家到太守提亲,至少有几十天的时间,他一次也没有去看人家呢?生:女子被休弃回娘家,这是多么大的羞侮和难堪,他口口声声说爱兰芝,为什么不能亲自送兰芝回家,在她家人面前做个交待,至少至少,他可以写封信给刘家解释一下,这样兰芝在娘家日子不会好过一点吗?生:就是,而且在兰芝即使开始新生活之时,他还酸溜溜的跑去责备人家,说什么“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要死自己一个人死好了,干嘛拉人家陪葬?生:就是,即使他是真的爱兰芝,他的爱也是何等的庸俗、自私!《泰坦尼特号》里,杰克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让给了露丝,而且还鼓励她好好的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学生2:焦仲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且本身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他的性格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与幸福,还把刘兰芝逼上了死路。学生3:刘兰芝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小孩,当然会引起婆婆的不满,被遣也在情理之中了,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是封建思想在做怪。学生4:我觉得此说并不恰当,单从诗的内容情节看,如刘兰芝是因不育被遣,何来“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县令太守娶亲难道以绝后为目的吗?学生(笑)学生5:有可能县令不知情呢。学生6:婆婆在遣兰芝时并未强调此事,只是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依焦母性格,若兰芝确实有此疾,她不会不提此事,说不定还会大肆渲染,所以,“无子说”不能成立。生: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即使焦刘二人得偿所愿,刘兰芝重归焦门,那也是她不幸生活的再次开始。“相见常日稀”“夜夜不得息”“大人故嫌迟”,这种生活谈得上幸福吗?师:看来大家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诗歌的悲剧就是爱情的悲剧,而罪魁祸首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我补充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一、 如果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封建的家庭、社会制度,那么为什么在刘兰芝的娘家,母亲却没有焦母的权威呢?二、 现在是新社会了,这种悲剧还会不会发生?三、 裴多翡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都皆可抛”,〈孔〉诗中中毁灭的,是不是只有爱情?生7:还有两个青年男女的生命。师: 对啊,兰芝嫁作焦家妇的时候只有十七岁,被遣殉情时也不过二十一二,焦仲卿与她相差无几,这样一对年轻人的生命竟在最美好的时节画上了句号,可悲可叹。生:我觉得焦母也很可怜,中年丧夫,晚年失子!师:对,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焦刘二人失去了爱情与生命,焦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个悲剧可不可以避免? 生8:可以,如果焦仲卿不在兰芝出嫁前讽刺她,并且以“吾独向黄泉”相激,兰芝或许不会死的,她可能在太守家找到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生9:我也认为焦仲卿的性格把两个推向了绝路,一开始在妻子诉苦后他就马上责问母亲“女性无偏斜何以致不厚”,这样只会激怒母亲让她做出更疯狂的举动。生10:太幼稚!生11:而且有点自私。生12:刘兰芝为为什么要殉情?她爱不爱焦仲卿? 我认为应该不爱,最起码没有焦仲卿对她的感情那么单纯,最后是“感君区区情”,感动不是爱情。然后他们相约不娶不嫁,我看刘更看重的的信约,她回到焦家以后还是继续和丈夫分离,继续过被刁难的辛苦生活。她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师:非常有道理,社会制度和道德在不断的变化,而人性是相对稳定的。这里的悲剧确实与焦仲卿的性格有关。不过,一个悲剧的产生往往是好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的性格原因。学生(异口同声):焦母。生12:她变态!这样美丽能干又善良的儿媳妇竟然不满意。生13:正是因为兰芝太优秀了她嫉妒!生14:可能还有那种恋子情节,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非常好,她受不了别人夺去儿子的爱。师:这样分析也有道理,这种心态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和汪曾祺的小说〈百蝶图〉里都有体现。出示资料:小说节选

《百蝶图》汪曾祺小玉的母亲死得早,她十四岁就支撑门户,打里打外,利利落落,凡事很有决断。母亲是个绣花女工,小玉从小就学会绣花。手很巧,平针、“乱孱”、挑花、“纳锦”都会。绣帐檐、门帘、枕头顶,都成。她能出样子、配颜色,在县城里有些名气,“打子儿”、“七色晕”,她为甄家即将出阁的小姐绣的一对门帘飘带赢得很多人称赞。白缎地子,平金纳锦飞龙。难的是龙的眼睛,眼珠是桂圆核壳钉上去的。桂圆核壳剪破,打了眼,头发丝缝缀。桂圆核很不好剪,一剪就破,又要一般大,一样圆,剪坏了好多桂圆,才能选出四颗眼珠。白地、金龙、乌黑闪亮的龙眼睛,神气活现。小陈三看王小玉的绣活,王小玉看小货郎的绒花。喝着老王头的土叶茶,说着话,雨停了,小陈的上衣也干了,小陈告辞。小玉送到门口:“常来!”“哎,来!”小陈三果然常来歇脚。他们说了很多话,还结伴到扬州辕门桥去过几次。小陈三办货,小玉买彩绒丝线。王小玉是个美人,长得就像王家亭子前才出水的一箭荷花骨朵,细皮嫩肉,一笑俩酒窝。小陈的父亲死得早,妈年轻守寡。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她眼睛有病,双眼有翳———白内障,见人只模模糊糊看见脸,眉眼分不太清,对面来人,听说话才知道是谁。就这样,她还一天不什闲,忙忙碌碌,家里收拾得“一水也似的”。儿子爱王小玉,她知道,因为儿子早在她耳朵跟前夸小玉,怎么好看,怎么能干,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老太太只是听着,不言语,转着灰白的眼珠子,好像想什么心事. 小陈跟老太太提出要把小玉娶过来,他妈瞪着浑浊的眼睛喊叫起来:“不行!”小玉太好看,太聪明,太能干,是个人尖子。她的家里,绝对不能有个人尖子。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她宁可要一个窝窝囊囊的平庸的儿媳。来了一个人尖子,把她往哪儿搁?“你要娶王小玉,除非等我死了!”小陈三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小陈三是个孝子。“顺者为孝。”他只好听妈的,没有在家里吵嚷吼叫,日子过得还是平平静静的。但是小陈的妈知道,儿子和妈之间在感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知道儿子对她有一种刻骨的怨恨。他一天不说话。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母亲和儿子,而是仇敌。小陈的妈有时也觉得做了一件错事。她也想求儿子原谅她,但是,决不!她没有错!她为什么有如此恶毒的感情,连她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这种“变态”的心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她丈夫早逝,她守寡多年,儿子成亲之前,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更驱散了自己心灵的寂寞,填补了她丧夫的心理空白,儿子可说是她的精神依托。但当儿子娶到这一无可挑剔的媳妇后,儿子把爱转移到妻子身上,这无形中在焦母心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加之儿子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也唤起了她长期沉睡的夫妻情爱。但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教化使她没法违背妇道,于是更加感到孤独失落,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无可挑剔的媳妇。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便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自己得不到的幸福,儿媳妇凭什么得到?于是儿媳妇的一切优点全成了罪恶,不赶走这个媳妇,就没有自己一天的好日子。为能求恢复母子相依的生活,她靡计不施。“师:极其以及相当、特别的精练准确生:摘抄的,嘻嘻师:从这个角度讲,焦母,还有《百蝶图》中小陈的母亲,也都是受害者。生15:我认为焦母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首先她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心态,然后又失去了儿子,孤苦无依。生16:那么还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与压抑造成的。生17:刘兰芝也有错,对婆婆忍耐一下不就行了吗?她走的时候还打扮得那样好看,分明是示威。生:对,而且还是她自己先提出“及时相遣归”的。师:倔强,骄傲。算不算一种错误?生 沉默师:大家看看焦母后来有没有后悔。生18:“两家求合藏,合藏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从这里看,焦母确实有悔过的表现。师:对啊,如果焦母知道自己儿子会以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爱情,她也不一定会用那么极端的手段折散他们了。生:那么,焦仲卿如果在事情发生前多陪陪母亲,多与母亲沟通一下,让她知道自己并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并且让她明白妻子在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说不定焦母就不会那么过分了。生: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也是悲剧形成的原因。师:好,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我们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及其原因悲剧有爱情、生命、幸福被摧毁的悲剧。原因:一、社会制度与文化的不合理。二、人物性格的悲剧三、人与人之间隔膜、缺乏理解与沟通的悲剧。课后作业:《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新解 反思学生的课后作文中涌现了大量视野开阔、目光独到、观点新颖且内容丰富的作品,由此看来这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效果是理想的,问题设计抓住了要害,能够启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生在讨论中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与诗歌的主旨,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熏陶与人格培养,错过了借讨论悲剧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省查、主动沟通的机会。(焦母的悲剧性格中有一点很重要,她刚愎自用,自省的意识与能力惊人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