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推荐17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同学们,这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xx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学生分头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其余同学评议。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实物投影显示):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他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明确:(1)我认为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
2.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要求顺序合理,条理分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 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鞫韵螅?逊岣坏目蒲е?丁⒗?分?逗臀难е?度谖?惶澹?凶畔嗟备叩乃枷胄浴⒖蒲?院鸵帐跣浴?nbsp;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
生长产地我国
(次)习性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雨的形成过程。
2,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五、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说
(表)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明
南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5.壳膜白色荔
州(主)枝
六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本
月(里)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身
荔果实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产地中国南部
(实)说明
(次)11.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荔枝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有关
12.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问题
(虚)
13.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
单调、乏味。
2.这篇文章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说明顺序。(重点)
3、理解、运用本文独特的说明方法。(难点)
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认识荔枝。
2、划出本文重要词语,正音、辨形、释义。
3、熟读下面这首诗,挖掘所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4、本课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课堂研习:
一、参照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浏览课文,划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别写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点。(要做到“四动”,即眼、口、手、脑动起来;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二、思考: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四、课文主要采用那些说明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五、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事类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7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二、关于荔枝的简介: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 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四、作者简介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一年秋天,为了写《蟹》一文,他从市场上买回了几只螃蟹,养在水里,一连几天全神贯注加以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然后煮熟,揭去背壳,由表及里,仔细探索,详细考证,终于把这个“无肠公子”、“横行介士”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贾祖璋为了核实文昌鱼的史料,桌子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刊。他潜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门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突然,一个小朋友推开门,探头说:“贾爷爷,东西烧焦了!”贾老的炉子就放在门外,赶去一看,铝锅里嗞嗞地叫着,一股浓烈的焦气冲鼻而来。原来,锅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打倒“四人帮”后,贾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五、阅读课文请二至三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字词正音: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龟裂:jūn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绚丽:灿烂美丽。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六、分析课文。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学生看书、思考、作答。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明确: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板书:(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1.荔枝的果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2.荔枝的花(10)(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七、布置作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认识本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一、回顾旧知二、学习新知(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板书)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2.打比方(板书)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3.数字说明(板书)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4.引用说明(板书)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6.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1、科学性。(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2、文学性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图序》为线索,对荔枝果实逐层说明。其间又引“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描写荔枝的颜色;引“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咏荔枝膜》)诗句表现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同时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强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鉴赏分析。一是比喻描写性引用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在解说“壳如红缯”时,先以特写笔法,描述了荔枝的壳面构造,纠正了《荔枝图序》的不足。接着引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三个比喻,说明荔枝的红色。最后推而广之,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以全景镜头,描写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枝膜时,先纠正“膜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之误,然后引《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这种用特写的手法交*的比喻从动态来描绘,比起“膜如紫绡”的静态描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二是对比议论性引用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直接引用《荔枝图序》以后,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科学技术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在进一步延长,以适应长途运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无须再续。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带住,而是扩展开去,翻出一层,从荔枝的不耐贮藏引出唐代统治者为享受鲜荔枝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解说,和上文组成对比。最后,引《过华清宫》作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引文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容,使今天品尝过鲜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怀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明书。三、拓展阅读白居易《荔枝图序》(见flash)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四、作业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8
课文题解
这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学小品。贾祖璋的科普作品,以绚丽多
彩的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
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科学小品,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内容
充实,语言简练,别具一格。
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很能体现贾祖璋作品的这些风格和特点。“南州
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
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
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课文简析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作者广征博引,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字生动
活泼,很能引起读者的新闻记者兴味。文章从作者幼年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所产生的疑虑,自然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在指出白居易的比喻有“不足之处”后,
就下面地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对荔枝加以说明。首先一般介绍荔枝质地粗糙的
外壳,深红或紫的颜色。对果实说明时,先介绍壳,再介绍膜,再介绍肉(假种
皮),最后介绍最里面的核(种子),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把果实结构的各个部
分作了有形有色的介绍。介绍中,作者连续引用白居易、徐渤和杜牧的诗句,描
写了吃荔枝时扔在地上的壳和膜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景
状,嘲讽了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派人从南方专程运送荔枝至长安的荒唐行径,
这些内容的穿插,增添了作品的文学韵味。
特点提示
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文艺性、语言的准确性,这四者完美
的统一,是这篇科学小品的鲜明特点。高度的科学性表现在作者能以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纠正前说的谬误,还事物以真实面目。引用史实都有科学依据,对无法
证实的问题,则不妄加结论。鲜明的思想性则表现在倡导科学求索精神。展望荔
枝生产的前景,指出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
生活需要,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性。本文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许多生
动的描写,在精确的介绍中又大量引用古诗,相互融合,诗意盎然,情趣充溢。
而精确无误的语言又表达了作者严密的思想,这一切把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鲜明的艺术特色。
问题思考
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介绍说明我国荔枝种植的历史?
解题思路:
有如下几个目的:一是说明我国荔枝种植历史的悠久;二是说明古代对于扩
大荔枝种植范围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展望如今科学发达,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前景
可观。在介绍说明我国荔枝种植历史时,作者又插入了汉武帝北移荔枝没有成功
却迁怒于养护人之类的历史传说,既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又从一个侧面讽刺了封
建统治者违反客观规律的愚蠢而野蛮残忍的行为,使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有
一个深刻的认识。
[1]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ĭ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知识链接
说明文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画图表 作引用
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
语言:平实性 生动性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三、文本分析
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一)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作用:准确、科学……)
(二)大量引用诗文:
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四、课文总结
五、布置课后作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1
一、单元小结指出“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阅谈、写作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文章”
单元提示把这具体化为“学习本单元要结合课文了解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一般要求;通过阅读,能够把握课文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能够按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一般要求写说明文。”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就是要抓住事物所独具的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来说明事物。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事物的特征,可以表现在事物的外部,如荔枝鲜果的外形特点;可以表现在事物的内部,如荔枝果实的内部构造特点;也可以反映在事物的性能(或生活习性)上,如荔枝果实容易变质、“不耐贮藏”,荔枝“性喜温暖”、移植受限;还可以体现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之中,如荔枝的生长成熟与“南州”(空间)、“六月”(时间)这些适合其生活习性的自然条件的关系。一个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说明。
这种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本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一步步地落实。学习本课主要要突出“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具体加以说明”这一点。《南州六月荔枝丹》就从内部构造、外形特点、果肉味道、栽培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说明了荔枝的特征,客观如实、恰如其分。
二、本单元另一学习重点是“掌握概括、提要两种阅读方法”“能够概括(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
概括和提要是两种十分重要的加深理解、增强概括分析能力的读书方法。阅读文章要能够抓住文章主旨,领会精神实质,并能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提炼出内容要点,摘引出关键语句。
概括,通常是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提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也可以摘引文章的重点语句或精彩片段。在某种意义上提要可以说是用作者的原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一般来说,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步骤为: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全貌;其次逐段精读,找出每段要点;再次通观全文,从全文着眼,分主次定重点,把握中心,合理取舍;最后根据用途和要求,按文章原意,有条理地写出内容要点。
概括内容要点必须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遗漏重要内容;直接摘引原文重点的语句和精彩的片段,不能有差错,包括标点符号,也要按原文照录下来。
为本文列结构提纲,就是锻炼概括和提要能力的一种练习形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以说明顺序为基础
说明事物、事理首先要对说明对象作细致的观察分析,认清并把握它固有的条理,然后依据它本身的条理和人们的认识过程,结合写作的特定目的,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总之说明文必须讲究顺序,“言之有序”才能说得清楚、明白。本文说明的顺序亦莫能外。作者依照荔枝本身构造特征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主要采用按照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从多方面依次说明的写法。又由于本文写作目的所决定、作者为突出重点──荔枝鲜果的特征,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安排顺序。由于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顺序,所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说得十分明白清楚,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总之,通过阅读不只要了解文章说明的顺序,更要体会其“序”之合理性。
四、大量恰切征引诗文资料说明方法的运用是本文一大特色,要把引用的不同方法和对每一引用的具体作用的领会列为重点。
五、准确、平实、简洁、通俗、生动,这些都是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由于本文是科普文章、科学小品,语言在准确性前提下格外生动形象。在体会其语言特色时,要避免或忽视其科学、准确性,或忽视其生动形象性这两种倾向。
六、写作说明文要以日常的观察积累为基础。写好说明文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要努力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善于吸收新知识,给读者以较新的科学信息。又要考虑读者对象,不要过多涉及专业用语,少用专门性术语,尽可能通俗易懂,有生活气息。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小品的一般特点。2、分析本文综合运用引资料、插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3、认识科学小品的文学美;丰富科学知识,了解普通物品中的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文学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交流式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问1:同学们:你们都吃过荔枝吧!味道怎样想必大家都能用“甜”或“又酸又甜”等词来形容,有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一番介绍吗?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荔枝。问2:他说得准确吗?为什么?(展示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 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明确: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2、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问3: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荔枝的有关知识?学生回答: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不够准确。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学生回答:扣住说明文单元要求,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进行一次轻松的检验。调动原有的积累,让说得好的同学有成就感。顺藤摸瓜,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注释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主动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外部形态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颜色:深红色、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内部结构内膜:白、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无核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长 生长产地 我国 习性 喜温暖问4: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作用: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作用: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作用: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作用: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问5:用了哪些典故?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比喻句:问6:有何作用?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②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问7:总观全文,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讨论探究学生参照注释:答案可能为: 1还引了不少诗文, 如《荔枝图序》如《咏荔枝膜》如《过华清宫绝句》如《惠州一绝》2运用典故①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②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③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3比喻①绛囊、红星、珊瑚珠②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后文品味语言作准备。四、归纳总结:五、品味语言:六、作业(一) 说明顺序:由表及里 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二)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配插图、列数字、引资料等问7: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小品的一般特点)教师点评:明确:①科学的准确性②文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学生活动学生分别找出相应的例子。学生自由发言,如用语准确,有分寸;增加对荔枝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点趣味……写一篇介绍某种水果的说明文。上升一些理性认识附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10) 生态 (主)(次) 第二部分 (11-14) 生产产地 我国 二千多年 果谱 十三种 三十二个品种 移植 成都、福建生长北限 产销 大力发展 满足需要实虚二段 形态 (表)(里) 三段 果实一段 引子 存疑 探讨 激起兴趣外壳 粗糙 有龟裂片 颜色 深红或紫色 果实 蒂部大 顶端小 心脏形 卵圆形 大小 轻重 挂化壳膜 白色薄膜 果肉 白色半透明 甜微酸 贮运 不耐贮藏 不利运输 果核 长圆 光滑 棕褐色 果花 二月、四月 绿白色 小、多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3
贾祖璋,浙江海宁县人,是我国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劳绩卓著的生物科普作家。
贾祖璋1901年诞生于钱塘江畔,从小热爱自然,嗜爱观察和辨别花鸟虫鱼。14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岁毕业,后当了三年小学教师。1921年他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有关生物方面的文章。1924年春,经严格考试,以第一名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所属的模型标本部录用,成为制作各种生物标本的工人。他敬业惜时,自愿搬进商务印书馆的植物园住,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制作素材。随后他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专著。三十年代,他还与贾祖珊一起撰写了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1934年9月《太白》杂志创刊,开辟“科学小品”专栏,他和周建人、高士其、董纯才,顾均正、刘熏宇,柳湜等成为我国最早的“科学小品”作家。以后,他致力于中国民族色彩和地方风韵的 科普读物的创作,解放前出版的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海丹心》等;解放后则有《生命的韧性》和《生物学碎锦》等。他共写过十多本生物学著作,编过近二十种生物课本。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981年荣获全国1976年10月—1979年12月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他长期从事科普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前他就从事编辑工作,1953年以后先后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积极从事科普出版工作,贡献卓著。十年动乱中,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帮”时,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后并当选为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担任福建省科协顾问。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4
练习测试
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答( )
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 音( ) 组词( )
奥 音( ) 组词( )
2.褐 音( ) 组词( )
竭 音( ) 组词( )
3.囊 音( ) 组词( )
襄 音( ) 组词( )
4.御 音( ) 组词( )
卸 音( ) 组词( )
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 ( )
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 ( )
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 ( )
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 b.动词短语
c.形容词短语 d.主谓短语
e.介宾短语 f.固定短语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纯甜( )
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 )
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
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 )
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
9.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
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
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
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 )
七、选择对下列复句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1.①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②无法说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顺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现在 ②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 ④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设 顺承
b.①|②||③||④
假设 假设 顺承
答( )
八、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广泛。
1.这个句群各句之间的关系是( )。
2.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些专用术语,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书目录 ②目录卡片 ③分类卡片 ④书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录 ⑦书本目录 ⑧簿式目录
3.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
b.编制图书目录的重要性。
c.比较几种图书目录的优劣。
d.如何分类编制各种图书目录。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据说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2.“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3.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4.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5.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a
二、1.yuè 两粤(指广东、广西两省) ào深奥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说
(表)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明
南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5.壳膜白色荔
州(主)枝
六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本
月(里)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身
荔果实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丹
10.产地中国南部
(实)说明
(次)11.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荔枝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有关
12.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问题
(虚)
13.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要求: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6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
(1)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词,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②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荔枝的特征。
③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 lào
b.背负bèi 树冠 ɡuān 萌蘖 niè
c.龟裂guī 宋徽宗hui 贮藏 zhù
d.谚语yàn 紫绡 qiāo 果梗 ɡě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
a.醴酪 纵然 粗糙 呕气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讽
c.花序 进贡 移植 吹嘘
d.气侯 渣滓 绚丽 褐色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4、名句填空
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惠州一绝》 苏轼
②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1节)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探究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 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体验
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参考答案】
一、自学评价
1.a 点拨:b项“背”读bēi, c项 “龟”读jūn ,d项“绡”读xiāo,前二者系多音字,d项系与形近字而误。
2.c 点拨:皆因形、音都相近或相同而误。 a项“呕”应为“怄”,b项“希”应为“稀”,d项“侯”应为“候”
3.c 点拨:a项“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b项“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d项“次第”:依次。
4.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节)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 (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色,深红色或紫色
4节:果形,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5节: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膜,白、薄
7节:果肉,白色半透明(颜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
8节: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10,11节: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中国南部
13节: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14节: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15节: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 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重点探究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又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 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存疑导入,引人入胜。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
初设印象,列出说明总纲,使文章结构紧凑。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
3、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五、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