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推荐12篇)

2023-04-13 22:51:01教案设计访问手机版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推荐12篇)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pgn0155.txt/pgn>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2.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意要清楚!)

[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2001年广州市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风霜高洁”中的“洁”是洁白的意思,而不是清洁的意思。

2.d

“水落而石出者”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上一篇:《醉翁亭记》导学练讲学稿

下一篇:《醉翁亭记》课堂训练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2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做客“联想吧”

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含“亭”即可,加油啊!)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

环滁( )琅( )琊( ) 饮少辄( )醉 林霏( )

岩穴( ) 山肴( )野蔌( )弈( )者胜 阴翳( )

翼( )然 酒洌( )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

林hè_____ wèi_____然 水声chán chán_____

tuí_____然 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 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 宴hān_____之乐

四、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蔚然 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秀 靠近

颓然 情趣

阴翳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五、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六、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我,你能行!)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5.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七、明察秋毫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8 醉翁亭记

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chú lánɡ yá zhé fēi xué yáo sù yì yì yì liè

三、壑 蔚 潺潺 颓 暝 晦 伛 偻 觥筹 酣

四、

五、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早晨进山,晚上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六、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2.宋 欧阳修

3.(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太守之乐其乐

4.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5.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七、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醉翁亭记》教案5

.《醉翁亭记》知识归纳 难点解析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体会

.《醉翁亭记》学习指要 授课提纲 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教案3

.《醉翁亭记》教案2

.《醉翁亭记》教案 2份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译文

小议《醉翁亭记》的线索

.《醉翁亭记》综合能力测试

.《醉翁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3份

.《醉翁亭记》练习

抓住文脉,熟读成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背诵指导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醉翁亭记》译文ppt课件9

《醉翁亭记》ppt课件7

《醉翁亭记》ppt课件6

醉翁亭记》ppt课件5

《醉翁亭记》ppt课件4

《醉翁亭记》ppt课件3

《醉翁亭记》ppt课件2

《醉翁亭记》ppt课件1

《醉翁亭记》mp3课文音频朗读

《醉翁亭记》flash课件3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2

《醉翁亭记》flash朗读课件1

上一篇:《桃花源记》教案12

下一篇:《少年中国说》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4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一、“而”字作为连词有四种用法,请指出下边词语或句子中“而”的用法。

1 朝而往。2 溪深而鱼肥。3 水落而石出者。4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 禽鸟知山水之乐,而不知人之乐。6 杂然而前陈。7 泉香而酒冽。( )

二、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

2 解释带点的词。①孤: ② 以: ③及: ④长: ⑤或:

3 翻译加 词语。①教以书字 ②惟读书是务 ③下笔已如成人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并作解释。

1 若毒之乎!( )

2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3 野芳发而幽香。( )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7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答案

一、1 修饰 2 并列 3 顺承 4 递进 5 转折 6 修饰 7 并列。

二、1 ①顺连,就 ②转连,可是 ③顺连、来 2 ①孤:死了父亲。 ②以:用。 ③及:等到。 ④长:大一点。 ⑤或:有的。 3 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 ②只勉力读书。 ③写得已象成人。

三、1 动词,怨恨、认为毒, 2 动词作名词用,生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3 动词,开放。 4 动词,使……定居。 5 均作动词用,使……困苦,使……劳累。 6 前,动词,以……为乐,后,名词,快乐。 7 动词,命名。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5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

穴暝()伛偻()酒冽()山肴()

野蔌()觥筹()阴翳()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二〕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垂范后世。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chú) 琅玡(láng yá) 林壑(hè)

辄醉(zhé) 林霏(fēi) 阴翳(yì)

伛偻(yǔ lǚ) 酒冽(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觥筹(gōng)

二、补充释词

山行:沿着山走。

晦明:有时暗有时亮。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用。“名之者谁?”

已而:不久,副词。

乐:以……为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学习本文,明确线索,概括大意,写出内容提纲。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测试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a、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玡(yá)

b、潺潺(chán)瞑(míng) 觥(gōng)筹交错

c、山肴(yáo) 野蔌(sù) 阴翳(yì)

d、晦(huì)明 宴酣(gān)颓(tuī)然

2、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a、野芳发而幽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

3、()

a、翼然临于泉上(面对)

b、波澜不惊(起,动)

c、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当“没有”讲)

d、树林阴翳(遮盖)

4、()

a、委而去之(放弃)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d、饮少辄醉(就)

5、()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

c、连月不开(放晴)

d、太守谓谁?(所谓)

参考答案

1、d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书写,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d项中“酣”应该读hān,“颓”应该读二声。

2、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也要注意积累。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成“却、但是”。abc中的“而”表示并列,只有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a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句中的“临”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

4、b

解析:“意”在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5、d

解析:“谓”在这里是“是”的意思。

中考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b、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c、“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d、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解析: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有关作者的字号以及年龄、朝代可能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因而要特别细心,可以卡片形式积累。

答案:c

2、在横线上依照注音写出原课文的汉字。

(1)林______(hè)尤美 (2)水声______(chán chán)(3)有亭________(yì)然

(4)饮少_____(zhé)醉 (5)________(yǔ lǚ)(6)山_____(yáo)野____(sù)

(7)______(gōng chóu)交错 (8)________(tuí)然 (9)树林阴______(yì)

(10)_______(lú líng) (11)泉香而酒______(liè)(12)云归而岩穴______(míng)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字的字形,一要靠平时的积累,二要有重点的记忆。

答案:壑潺潺翼辄伛偻肴蔌觥筹颓翳庐陵冽暝

3、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韦编三绝

c、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溪深而鱼肥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解析:词义的掌握,要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词语及一些虚词的用法往往比较麻烦,可采用做卡片的形式日积月累。

答案:a是词义不同,c和d属用法不同,答案为b。

课外拓展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山风貌,可谓匠心独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山”,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山。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起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齐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上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下一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6

下面是《醉翁亭记》说课稿,仅供参考!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既《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就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但个别语句晦涩,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是本课重点;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章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诵读体验”“四边对话”“合作研讨、比较阅读”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5、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五、板书主要抓住“乐”这一文眼,通过不同人不同形式的乐的对比,揭示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六、教学流程

㈠、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 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㈡、诵读,整体感知

1、 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朗读完毕,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也”“而”的语气和读法。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语气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再听课文录音,体会“也”不同语气和“而”轻重音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 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 要求学生就一词多义、成语、常用词语,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㈣、品味,领会意境,突出重点。

1、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醉”的双关义,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个意思:被美景陶醉。

2、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美景。

(通过这个环节,是想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意境,为把握文章主旨作铺垫。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旷达情怀,突破难点。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章写了哪几种乐?其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3、太守究竟在“乐”什么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㈥、齐声背诵《醉翁亭记》,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业:从内容、语言、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较《岳》《醉》的异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7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8

知识掌握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琅琊( ) 岩穴暝( ) 饮少辄( )醉、野蔌( ) 伛偻( )( )提携 觥( )筹交错 树林阴翳( )

2.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d.颓然乎其间也:醉醺醺的样子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 )、( )、( )、( )、( )、( )、( )和曾巩。

④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能力提高

1.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下面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落而石出者②云归而岩穴暝③佳木秀而繁阴④山间之朝暮也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风霜高洁⑦山间之四时也⑧晦明变化者⑨野芳发而幽香

[ ]

a.⑤②⑦⑨③⑥①⑧④

b.⑨③⑥①⑦⑤②⑧④

c.⑨③⑥①⑧④⑤②⑦

d.⑤②⑧④⑨③⑥①⑦

4.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 ]

a.朝而往,暮而归。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粗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安此丰年之乐 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往,暮而归

c.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________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________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略

2.b

3.(1)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史学家 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集

(2)乐 写景 抒情

(3)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4.b

【能力提高】

1.c

2.a

3.d

4.d

[延伸拓展]

答案:1.d 2.①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②又幸好当地百姓为他们获得丰收的年景而高兴,因而爱和我一同游玩。 3.夫宣上因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4.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5.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丰收,生活和美快乐,作者又与民同乐,所以以此命名。 6.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9

[疑难解析]

①什么叫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③岳阳楼之美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如今范仲淹受友人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要想不为败笔,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他又有忧民之情,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些都应该肯定。

④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你还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他的《醉翁亭记》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现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闲适情思,是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学以致用]

一、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

(2)云归而岩穴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______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

3.选出乙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景,乙描写了____________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题考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1.考查的是对具体字词理解。极:到; 暝:昏暗

2.考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答案是比较容易填写的,唐贤今人诗赋。

3.题考查的有一定的难度,要从类似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的答案,这需要先理解诗意,才好解答,应选C。

4.比较常见。(1)外界景物好,自己的得而喜;(2)外界环境坏,自己的失而悲。

5.考成语知识,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下文,体会骈体文音韵美。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简析:这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鸢飞戾天,经纶世务都是指追名逐禄之人]。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在眼前。

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字。文章不长,但是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游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A.鱼 B.渔),溪( )(A.清 B.深 C.浅)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A.洌 B.冽 C.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为(1)中填写正确字词。______________

2.从后面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字词填在括号中。

3.通过欧阳修向你描述他的郊游生活,你能想象出你所参加的野营生活比他的郊游更有趣吗?

二、你听说过骈句吗?什么是散句呢?《岳阳楼记》中就有骈散结合的句法,你能找出来吗?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0

《岳阳楼记 》和《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几百年来传诵不衰,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我们中学生语文积累的必诵之篇。但有很多的初学者不得背诵要领,往往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这里简单谈谈有关这两篇文章的背诵要领。

每篇文章作者都有其写作的思路,因此,每篇文章都能找到它的脉络层次。只要抓住它的关键性词句,理清文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有助于快速的记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有很清楚的文脉。下面就两篇文章作简要的分析。

《岳阳楼记》作者以“记”为名,不记岳阳楼的景色,却借题发挥谈了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滕子京。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先以叙事带出写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主旨。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骈散结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

其具体思路为:开头叙述滕子京虽“谪守巴陵郡”,但是“越明年”,却也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经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一段看似无味,而绝非闲笔。

第二自然段即以“予观夫巴陵胜状”引起,紧扣题目中的“记”,简要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大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去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从时间角度描绘。原以为作者要大写、特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不想却用“前人之述备矣”止住写景。“然则”一词使文章由景转入到写一般“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而文章三、四两段就紧承上文写了“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第三段先写“悲景悲情”。“若夫”一语开始,极尽全力铺陈渲染“悲”的气氛。淫雨、阴风、浊浪一片阴晦。此种天气“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洞庭湖上是“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由物及人,又从视觉写到听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此情此景,又怎么会不令“去国怀乡”之人顿生悲伤之情呢?由“悲景”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悲情”,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四段开始的“至若”与上文“若夫”遥相呼应。用“景明”、“一碧万顷”的湖水、自由

(1)

飞翔的沙鸥、闲适游弋的锦鳞、郁郁青青的芷和兰,勾勒出明快、祥和的画卷。至此作者并不尽兴,又从阳光明媚的白天转移到星汉灿烂的夜晚。“而或”一词相连,“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时此刻,“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是情理之中。这两段写景一明一暗,写情一悲一喜,情景交融,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五段开始写“古仁人之心”与上文“迁客骚人”之情相互对比,指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探讨其原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以此来表明自己心志并劝慰友人。卒章显志。由此可见,前文叙事、写景、抒情皆为此议论。只要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关键性的语句,就有助于快速记忆。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发表于2004年《中学生读写》1—2期上。

作者邮箱: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1

〔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 琅玡( ) 林壑( ) 辄醉( )

穴暝( ) 伛偻(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 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 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垂范后世。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chú) 琅玡(láng yá) 林壑(hè)

辄醉(zhé) 林霏(fēi) 阴翳(yì)

伛偻(yǔ lǚ) 酒冽(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觥筹(gōng)

二、补充释词

山行:沿着山走。

晦明:有时暗有时亮。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用。“名之者谁?”

已而:不久,副词。

乐:以……为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学习本文,明确线索,概括大意,写出内容提纲。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测试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

A、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玡(yá)

B、潺潺(chán) 瞑(míng) 觥(gōng)筹交错

C、山肴(yáo) 野蔌(sù) 阴翳(yì)

D、晦(huì)明 宴酣(gān) 颓(tuī)然

2、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

A、野芳发而幽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

3、( )

A、翼然临于泉上(面对)

B、波澜不惊(起,动)

C、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当“没有”讲)

D、树林阴翳(遮盖)

4、( )

A、委而去之(放弃)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D、饮少辄醉(就)

5、(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

C、连月不开(放晴)

D、太守谓谁?(所谓)

参考答案

1、D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书写,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D项中“酣”应该读hān,“颓”应该读二声。

2、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也要注意积累。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成“却、但是”。ABC中的“而”表示并列,只有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A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句中的“临”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

4、B

解析:“意”在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5、D

解析:“谓”在这里是“是”的意思。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B、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C、“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D、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解析: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有关作者的字号以及年龄、朝代可能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因而要特别细心,可以卡片形式积累。

答案:C

2、在横线上依照注音写出原课文的汉字。

(1)林______(hè)尤美 (2)水声______(chán chán) (3)有亭________(yì)然

(4)饮少_____(zhé)醉 (5)________(yǔ lǚ) (6)山_____(yáo)野____(sù)

(7)______(gōng chóu)交错 (8)________(tuí)然 (9)树林阴______(yì)

(10)_______(lú líng) (11)泉香而酒______(liè) (12)云归而岩穴______(míng)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字的字形,一要靠平时的积累,二要有重点的记忆。

答案:壑 潺潺 翼 辄 伛偻 肴 蔌 觥筹 颓 翳 庐陵 冽 暝

3、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野芳发而幽香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韦编三绝

C、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溪深而鱼肥 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解析:词义的掌握,要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词语及一些虚词的用法往往比较麻烦,可采用做卡片的形式日积月累。

答案:A是词义不同,C和D属用法不同,答案为B。

课外拓展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山风貌,可谓匠心独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山”,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山。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起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齐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醉翁亭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篇12

皖灵璧县第四中学 王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杰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选材布局。“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

然而,“乐”这条线索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山水之乐”。然笔者以为“山水之乐”只是“乐”的字面意思。实质上,“乐”字还蕴含着许多深远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官民同乐”、“丰年之乐”和“苦涩之乐”。拙见如下,敬请同仁斧正。

一.官民同乐

“官民同乐”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现了众多的欢乐黎民的形象,又写了与黎民同乐的“太守宴乐”、“众宾之欢”、“太守之醉”,而且忘乎所以,毫无忌讳。这正是“官民同乐”的具体写照。

二.丰安之乐

从文众多的欢乐黎民形象不难看出,这一方黎民过着平安的生活。试想,如果滁洲人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还会有兴致来游山玩水吗?即使有,还能“往来而不绝”么?而为官者也无心玩赏了,除非他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官。所以“官民同乐”的叙写中蕴含着“丰年之乐”的思想。

三.苦涩之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洲太守时写的。因此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在作品中不可能没有反映。这可以从给亭命名的用意方面察觉出来。“醉翁亭”的命名突出“醉翁”,这里,既有满纸的欢乐,更有“醉翁”的内心的深沉,于是出现了矛盾的精神状态。据年谱记载,“庆历六年丙戌,公(欧阳修)年四十,自号醉翁”,可见,作者当时与翁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文中却说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题滁洲醉翁亭》)可见,作者是在“山水之乐”中寄寓着内心的愁苦和委屈,用“醉酒”来忘却自己的一切,“乐”字里面还蕴含着“苦涩”的味儿。“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深意就在于此吧。

可见,本文线索——“乐”中除了有“山水之乐”外,还有“官民同乐”、“丰安之乐”,更有“苦涩之乐”。课文除对“山水之乐”作了具体叙写和点明之外,把其余之乐都有深藏在字里行间、委婉含蓄,让人回味深思。